鹤岗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8943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鹤岗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鹤岗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鹤岗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鹤岗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鹤岗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鹤岗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docx

《鹤岗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鹤岗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鹤岗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docx

鹤岗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

鹤岗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1.(2分)(2016高二上·雅安月考)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落到实处,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是抓落实的关键,必须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努力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

B.《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C.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状况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D.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2.(2分)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剧组全体成员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B.富士康“十连跳”事件警示我们:

一个企业如果只是以获取利润为发展目标,而忽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需求,员工就会产生落寞、抑郁的情绪,容易走向极端。

C.90%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病,因此这些人应及时接种疫苗,并且在流行期他们应尽可能少去公共场所。

D.2011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局势的动荡,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

3.(2分)(2017·河北模拟)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公厕中设置“人脸识别厕纸机”,①_________从经济的层面看,这一做法也未必可持续,未必具有可推广价值。

添置一台“人脸识别厕纸机”的投入不小,②_________它能节省多少厕纸,③_________是个大疑问,若算经济账,这做可能很不划算。

更重要的是,④_________游客的道德水平依旧,以前⑤_________糟蹋厕纸,将来⑥_________连机器也会破坏。

A.即使  虽然  还     只要  只是   /    

B.就算  虽然  还      如果  /     恐怕    

C.如果  但    则      如果  /     可能    

D.即使  但    则      只要 只是   可能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3分)

4.(6分)(2019高三上·兴宁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语)不论是“心即理”还是“致良知”,从字面上看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可能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也可能表现为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所以,在心学体系里,王阳明对个体的主观意念做了限制,提出了明确的修养功夫论,这里的“知行合一”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心有邪念,即是行恶。

此外,“知行合一”作为一种自我要求更是为了避免知而不行,只满足于训诂条理和口舌之争。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耳!

”(王阳明语)日本学者冈田武彦认为:

“阳明学是培根之学’,偏重实行和事上磨炼,是其精神要旨所在,知而不行,只是不知。

”企业家立“知行合一”之旨,便意味着严格自我要求的开始。

②“知”有其独特的哲学含义,与“良知”相近,知行合一即表现为我的“良知”须化为真切实在的行为,而我的所作所为又都符合我的“良知”。

这里有着怎样的境界寓意?

知行合一的状态又具体化为“致良知”的过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语)“归于寂”不是客观上的不存在,而是个体主观觉知的灭寂,即主观之间的隔绝,它表明一种我与万物相“绝”的状态,“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王阳明语)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也就是个体德性向客观事物的迁移,与之相对,这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的状态,良知是个体的内在本质力量,“知行合一”就是把这种内在的本质力量,体现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体的中正向客观性的迁移,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性存在。

③在企业经管中,这意味着辩证理性的利他精神,企业有了这种利他精神,就能同时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幸福、企业盈利与顾客满意的目标。

超越“小我”而观“大我”,人的视角和世界观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家收获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收获人格成就。

企业家的最高形象如同“企业图腾”般存在,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自我修养达到第二个层次,也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言传身教,从而影响到每一个企业成员,“无为而民自化”。

只有企业家的个人境界与企业的卓越发展同步并行,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同道相益,这样的企业才会长盛不衰、基业长青。

(摘编自《经营与管理》2019年第二期《“阳明心学”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心即理”和“致良知”,是主观的东西,都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和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B.如果把“知行合一”作为自我要求,目的虽然是避免知而不行,但只能满足于训诂条理和口舌之争。

C.我的所作所为都要符合我的“良知”而我的“良知”须化为我的所作所为,这是“致良知”的具体表现。

D.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的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知行合一”的自我要求到超越自我的生命境界再到企业的经营境界层层深入论述。

B.文章用冈田武彦的看法来证明企业家践行“知行合一”要严格地从自我要求开始。

C.文章在分析具体概念时用了比较的手法,使概念的界定更加准确,使读者容易理解。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王阳明的不少语录,增强了说服力,使论点更加明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只要心有恶念,就是有恶行。

B.王阳明自己也认为,良知之说来之不易,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实践起来却很困难。

C.“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中的“归于寂”是客观存在,主观的隔绝。

D.只要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一致时,企业就会快速发展,长盛不衰。

5.(12分)(2020·合肥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拒绝的方式

张惠雯

要让我清晰地想出他那张脸的模样,是不大可能的,我只记得他非常干净。

我想他那时候也只有二十岁上下,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来到我的学校当见习教师。

但对于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女孩儿来说,二十岁已经成熟得足以被归到“大人”的群体里去。

而我自己是吊在“孩子”和“大人”之间的这么一个尴尬处境里。

停留在孩子世界的最后的边缘,对我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每当我看到高中的女生在校门外攀谈,我就忍不住嫉妒,我迫不及待地想跨过那一步,变成她们中的一个。

就在我于两个世界的边缘焦躁地徘徊、无所适从时,这个人成了我的历史老师。

作为一个“大人”,他的个子稍嫌矮小了点儿,班里有两三个体育生都比他高大;而作为老师,他一点儿威严也没有,他消瘦的身体看起来简直有点儿乏力,对于扰乱课堂的行为,他只是拿那双过于平静的眼睛看过去,皱着眉沉默不语,仿佛心灰意懒,又仿佛这世界上的一切事都不能惊扰他。

我们自习课的时候,他坐在讲台的桌子前面读他自己的书,有时候我不经意朝他看过去,发现他在跑神、往窗外看。

这时候他看起来就和我们一样对生活、对这世界茫然无知。

他是个特别的人——我一开始只是这么认为。

但有天早操后,我们散漫地走向教室。

我们经过那排作为住校教师宿舍的平房前面时,突然,我看见他站在某扇门外,在秋天渐渐由灰转白的晨光里。

他也看见了我们,微笑着对我们摆摆手。

他穿着他平时常穿的一件浅蓝衬衫,头发像是刚洗过,黑亮、柔软。

我就是在这一刻发现了这个:

他是一个极其干净的男人。

这发现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的精神处在日夜颠倒般的亢奋状态,连那排过去对我来说平板丑随的房子也变成了某种具有隐秘而重大意义的东西。

我开始因为自己的衣着羞愧了。

妈妈把她邮政局的制服改成我的尺寸让我穿,我现在发现穿上这种深绿色制服显得呆板又老气,我只喜欢制服里的白衬衫。

我有一条方格裙,是姨妈从大城市买给我的,我非常喜爱这条黑白方格裙。

天冷了,我仍然光腿穿着它。

某个下午,上第一节课前,刚刚下过雨,我穿着这条裙子匆匆忙忙从那排平房前跑过。

一个声音在后面喊我的名字,我停下来回头看,竟然是他。

我站住了,我在想我的小腿肚上是否有因为奔跑溅上的泥水点,我的头发是否因为奔跑而变得凌乱……好在我穿着那条格子裙和白衬衫,我这样想着竟然有了一点儿自信。

他走过来,朝我伸出手,手里拿着一支深蓝色的钢笔,问是不是我跑过去的时候掉在路上的。

我怎能承认我在狼狈奔逃的过程中掉了一支钢笔?

“不是我的。

”我说。

因为刚刚奔跑过,我听到我说话时在喘气,声音发抖。

“不是你的……”他说,仿佛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俩站了一会儿,独自一人的我,和独自一人的他。

有时候我们自以为掩藏得很好,但恐怕那些错乱的时候始终没能逃过一个敏感的人的眼睛。

他试图像朋友一样和我聊天,但结果大多事与愿违,我不是沉默地逃跑,就是出言不逊地抵制。

大约在所有沟通的尝试宣告失败后,他邀请我在某天放学后去他那间平房,说他选了些书给我。

那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那时候天已经快黑了,校园里的路灯亮起来,那排平房里的每个窗户都透出黄色的灯光。

在我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不曾努力地鼓起那么大的勇气。

我终于敲了老师的门——我期待和躲避的那扇门。

我几乎惊呆了——开门的是位长发的女人,她穿着一件大红色毛衣,笑吟吟地说欢迎我。

我强迫自己收回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严正地告诫自己不能像一个孩子一样。

他随后走过来,手里拿着已经准备好的几本书,让我翻翻看。

在这局促、摆着破旧家具的小房间里,他看起来还是那么干净。

他们邀请我在屋里坐一会儿,聊一聊。

长发的姐姐端来水果,我们围坐在那个褐色的、桌面油漆剥落的小圆桌旁,像三个朋友,老师在讲历史上的一些事,长发姐姐在讲有关老师的事。

我抱着他借给我的那四本书离开了。

灯光在凝重的幕色里变得不再暧昧、昏沉,而是非常明亮、干净。

一路上,我遇到几位年轻的男子,竟然第一次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出了干净和温柔。

我想我懂得这种温柔,所以,我不再是个孩子了。

(节选自《上海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我”已经记不清“他”的面庞,既欲扬先抑,突出了下文对“他”印象深刻处的表现,又含蓄地表明了当年“暗恋”的盲目与懵懂,文约而意丰。

B.小说以“我”爱慕老师及最终醒悟为明线,以老师发现异样并婉拒为暗线,明暗线交织,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形成了“一波三折”的效果,引人入胜。

C.小说采用限知视角,在展现人物活动表象的背后,隐藏了许多内容,比如老师是如何察知学生情愫的,又是如何设计拒绝方式的,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D.“我懂得这种温柔”,实质是写“我”懂得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懂得用这种方式去回报别人,所以感觉自己长大了,与首段写想变成高中生相呼应。

(2)小说多次写到“他”很“干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3)小说的标题为“拒绝的方式”,“我”体验了“拒绝”,也经历了“伤害”。

请结合文本,谈谈“拒绝”和“伤害”的关系。

6.(15分)(2018高一下·辽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李清照”一一沈祖棻

一提到沈祖棻(fēn),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

吴宓曾盛赞沈祖棻:

“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

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

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沙》,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

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

一天风絮独登楼。

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

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

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

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

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

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

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在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

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

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

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

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菜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

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

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

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

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

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

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

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

“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

”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

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

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相关链接: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

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

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丈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沈祖棻被誉为“当代的李清照”,关于她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一八”事变后,她以一阕《浣溪沙》,表达了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

B.抗战期间,她成立正声诗社,创作组诗并结集成《风雨同声集》,用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C.抗战期间,面对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她以大量诗饲表达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针对衡阳之战,她创作了悲歌慷慨的词坛称为“千古一叹”的《一萼红》。

D.抗战胜利后,她针砭时事,反映时局凋敝,感叹民生多艰。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其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D.“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E.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3)沈祖棻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7.(11分)(2017高二下·吉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直言,河朔旧族也,史失其地。

父道冲,以艺待诏。

代宗时,坐事赐鸩①,将死,直言绐其父曰.:

“当谢四方神祗。

”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而踣。

明日,毒溃足而出,久之乃苏。

帝怜之,减父死,俱流岭南。

直言由是躄②。

后署李师道府属。

及师道不轨,提刀负棺入谏曰:

“愿前死,不见城之破。

”又画缚载槛车状而妻子系累者以献,师道怒,囚之。

刘悟既入,释其禁,辟署义成府。

后徙潞,亦随府迁。

监军刘承偕与悟不平,阴与慈州刺史张汶谋缚悟送阙下,欲以汶代节度。

事泄,悟以兵围承偕,杀小使,直言遽入责曰:

“司空纵兵胁天子使者,是欲效李司空③邪?

它日复为军中所指笑。

”悟闻,感悔,匿承偕于第以免。

悟每有过,必争,故悟能以臣节光明于朝。

穆宗召为谏议大夫,群情洒然称允。

而悟固留,得听。

始,悟子从谏贵甚,见直言辄衣紫拥笏,以兵自卫。

直言谏悟曰:

“郎少年,毋使袭山东态,朝服可擅著邪?

”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直言仰天哭曰:

“尔父提十二州地归朝廷为功臣。

然以张汶故,自谓不洁淋头,卒羞死。

郎今日乃欲反邪?

”从谏起,抱直言项哭曰:

“计穷而然。

”直言曰:

“君何忧无土地,今胁朝廷,正速死耳。

若从武德谋,吾见刘氏为元济④矣。

”从谏拜曰:

“唯大夫救之。

”直言乃自摄留后,使从谏居丧。

初,从谏惟郓兵二千同谋。

直言既折之,军中遂安。

大和九年卒,赠工部尚书。

(选自《新唐书•贾直言传》,有删改)

【注】①鸩(zhèn):

毒酒。

②躄(bì):

腿瘸。

③李司空:

李师道。

唐代叛将。

④元济:

唐代叛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

B.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

C.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

D.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诏,文中指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技术等有专长而等待诏令供奉内廷的人。

B.天子,指皇帝,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皇帝为天的儿子。

C.笏,文中指古代皇帝赏赐给掌兵大将的信物,调兵时用,一般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D.留后,文中是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通常以子弟或亲信代行此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贾直言冒死救父,打动皇上。

他欺骗父亲而喝下了皇帝赐予的毒酒,因此差点丧命,皇帝为此怜悯他,下令免去他父亲的死罪。

B.贾直言坚守道义,犯言直谏。

当李师道图谋不轨时,他提着刀载着棺材进去规劝,并画图献给李师道,李师道一气之下将其囚禁。

C.贾直言善于劝导,得到信任。

他常常指出刘悟的过失,从而使刘悟因臣子的节操而显耀;当皇帝诏令他人朝时,刘悟坚持挽留他。

D.贾直言未雨绸缪,指点迷津。

他规劝刘从谏不可擅自着朝服,以免遭受祸患;当刘从谏无计可施而准备谋反时,他及时出手制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而踣。

②监军刘承偕与悟不平,阴与慈州刺史张汶谋缚悟送阙下,欲以汶代节度。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8.(10分)(2017高一上·南充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五、默写(共1题;共20分)

9.(20分)(2019高一上·西城期中)补写下面的句子。

(1)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真挚的情意却总能穿越时空,传达出感人的力量。

礼轻却情重,令我们想起《静女》中的感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________,________”。

远离故土,便难免哀伤,《采薇》中景情之乐哀让人思量:

“昔我往矣,________。

今我来思,________。

”志向一致,《无衣》中的诗句脱口而出:

“________,________。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一说愁,便想起李煜在《虞美人》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赞美青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搏击长江水的语句激荡人心: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

(2)《诗经·氓》中以“桑”喻女子正值青春年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求之不得,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关雎》)

(4)________,不能十步。

________,功在不舍。

(《劝学》)

(5)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师说》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