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屠城疑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8838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操屠城疑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曹操屠城疑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曹操屠城疑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曹操屠城疑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曹操屠城疑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曹操屠城疑云.docx

《曹操屠城疑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操屠城疑云.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操屠城疑云.docx

曹操屠城疑云

说起汉代、三国时期的屠城记载,很多人都认为是表示大肆屠杀城里的百姓,甚至有语言类辞典把“屠城”解释为“杀尽城中百姓”。

这种观点,在正统的古汉语学术界和历史学界,得到一致认定。

但是近来,很多草根学者发现,“屠城”的古汉语词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含义是差别很大的。

而在汉代、三国时期,其实只是表示攻破城池、攻占、占领某城、某地之意,完全没有大肆杀戮百姓的意思。

认定“屠城”一词在汉代表示大肆屠杀百姓的学者,最喜欢使用的证据,就是所谓的曹操屠杀徐州百姓。

仔细分析,这个屠杀徐州,甚至是曹操屠杀百姓唯一的证据。

曹操由此而被很多学者扣上了屠夫、刽子手的大帽子。

那么,曹操屠杀徐州百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曹操屠徐州的真相又是如何的呢?

一、曹操屠徐州一说的来源

最早的屠徐州一说来源,应当属于三国时期吴国人韦曜所著的《吴书》以及同为吴人所著的《曹瞒传》。

韦曜的《吴书》记载:

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

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

……谦被诏,乃上书曰……。

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

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

公引兵还。

(见《三国志陶谦传》裴注)

《曹瞒传》则说:

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

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

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

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见《三国志荀彧传》裴注)

随后,西晋的陈寿著《三国志》,也对于此事有所记载,但是说法不同。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初平)四年夏,太祖还军定陶。

下邳厥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

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

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

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

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

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

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三国志陶谦传》记载为:

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

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谦退守郯。

太祖以粮少引军还。

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恐,欲走归丹阳,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

再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的范晔著《后汉书》,对于屠徐州问题,也有记载。

《后汉书陶谦传》记载:

由斯渐乱,下邳厥宣自称天子,谦始与和从,后遂杀之而并其众。

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

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

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

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关于曹操屠徐州的史书记载,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有这样几条。

下面,我们就来对于这几条史料进行分析、探讨。

二、屠徐州史料记载的可信度分析

作为最早记载曹操屠杀徐州百姓的史料,《吴书》乃曹操的敌人东吴方面所著,其对曹操加以污蔑是可能的。

而且,吴人这样做,还有另一个理由,那就是曹操所进攻的徐州牧陶谦,乃是东吴丹阳人士。

吴人为了抬高自己的同乡,而恶意污蔑其对手也是常用手段之一。

东吴的文人集团,与徐州牧陶谦的关系其实很不一般,当陶谦病逝后,东吴的张昭等为之哀辞曰:

“猗欤使君,君侯将军,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

令舒及卢,遗爱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

憬憬夷、貊,赖侯以清;蠢蠢妖寇,匪侯不宁。

唯帝念绩,爵命以章,既牧且侯,启土溧阳。

遂升上将,受号安东,将平世难,社稷是崇。

降年不永,奄忽殂薨,丧覆失恃,民知困穷。

曾不旬日,五郡溃崩,哀我人斯,将谁仰凭?

追思靡及,仰叫皇穹。

呜呼哀哉!

”由此可见,由东吴文人撰写的《吴书》,在此问题上是可能偏向陶谦而恶意污蔑曹操的。

同样也是吴人所写的《曹瞒传》,传记本身用曹操的小名为传记名,其对于曹操的贬损态度已经可见一斑。

虽然其书中内容不会都是瞎编,但是在某些敏感问题和争议问题上,其态度自然是贬低曹操的。

因此,作为野史,而又贬低曹操的《曹瞒传》,其真实性也要大打折扣。

再说南朝刘宋人范晔的《后汉书》对于此问题的记载。

范晔治史的口碑还是不错的,不过由于相距东汉末年时间较久,其所写已经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根据前人的各种资料综合而成,因此错误在所难免。

同时,南朝刘宋时期,已经出现贬曹抬刘现象,寇魏帝蜀的思潮已经在各种著作中显现,故此,范晔对于曹操,是以汉贼看待的,其所著史书中自然有所显见。

最后,说一下《三国志》。

后人对于曹操屠徐州,多批评陈寿为曹操有所隐瞒。

其实,陈寿所在的西晋,虽然是来自于曹魏政权,但是晋朝对于曹魏政权,并没有隐瞒罪恶的需要。

道理很简单,司马氏之所以干掉了曹氏,自然要宣传曹氏有很多罪恶和错误,所以才需要由司马氏来替代。

而且,陈寿虽然表面上是把曹魏政权写为正统,但是其分写三国史书的实际,已经说明他是把三方平等看待的,而这其实正是历史的真实。

故此,西晋的陈寿,实在没有为曹操隐瞒罪恶的必要。

因此,仅仅从写作出发点考虑,《三国志》应当更能准确地反映徐州问题的真相。

三、详细解读屠徐州史料

1、《吴书》对此事的记载可信度很低。

《吴书》上引内容,其主要意思是:

曹操打算讨伐徐州,但是又担心徐州兵力强大,于是上表汉帝,下令各州郡罢除州郡地方部队。

汉帝于是下诏,要求各州罢兵,而徐州陶谦上书,以各种理由反对,不执行。

曹操知道后才发兵进攻徐州。

对于这个问题,裴松之在注引《吴书》这段记载之后,评述道:

“此时天子在长安,曹公尚未秉政。

罢兵之诏,不得由曹氏出”。

很显然,《吴书》的这段记载,可信度不高。

其一,此时汉帝在长安,并不在曹操控制之下,说汉帝的各州罢兵诏书是曹操的授意,显然是编造的;其二,当时曹操自己也是兖州牧,其部队也属于汉帝下诏罢兵的对象,哪有自己上表要求罢自己的兵的呢?

其三,其时,关东各地多数是响应讨伐董卓的,汉帝在长安为董卓部属所控制,其所下的诏书,特别是要求各地军阀交出兵权的诏书,并无有人会听从。

不过,《吴书》对于曹操攻徐州的记载,除了“罢兵诏书”和“多杀人民”可能不实外,其余内容也还与《三国志》相近,只是《三国志》记载为“所过多所残戮”。

这两者的区别,我们后面介绍。

2、《曹瞒传》记载的问题。

《曹瞒传》记载的内容,有不少问题,简单总结起来如下:

首先,没有时间记载。

《曹瞒传》是把曹操初平四年攻徐州的彭城会战和兴平元年为了报仇再攻徐州的战况混在一起来说,同时又增加了曹军南下取虑、睢陵、夏丘各县,大肆屠杀百姓的内容,这样就把曹操在两次攻徐州所产生的伤亡,故意写在一起,以达到扩大屠杀规模的目的。

其次,是篡改作战过程。

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当时曹父还未被杀,曹操也不是为了报仇,因此那次进攻,其实是一次普通意义上的军事行动,并无特别的杀戮行为。

根据《三国志》记载,当时陶谦自以为军力不弱,于是在彭城与进攻的曹军展开大会战,估计双方参战兵力都有数万人。

《三国志陶谦传》记载的很详细:

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

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谦退守郯。

太祖以粮少引军还。

两军彭城会战的结果是:

陶谦军惨败,仅仅战死的士兵就有上万人,这还不算曹操军的战死人数。

由于两军是在彭城外面的泗水河边展开会战的,因此,战死者的尸体一时之间竟然堵塞了泗水。

而这样的正常的军队会战,到了《曹瞒传》里,战死的陶谦士兵,身份就变成了“男女”(男女指百姓,军队一般交战中没有女人);死亡人数,则从万数改成了“数万”;死亡形式,也从会战中战死变成了“坑杀”。

其三,是编造了所谓的曹军南下泗南三县屠杀百姓若干(故意不写人数),导致的情景是:

“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意思是这三个县里,不仅男女百姓都给杀光了,甚至连鸡犬等家畜都光了。

至于为何说这个南下杀三县是编造的,后面还要详细介绍。

总之,最离谱的谎言应当是来自这个《曹瞒传》。

本来,《曹瞒传》作为野史,又带有极强的倾向性,其对于曹操的贬损内容是需要仔细考证之后,如果不错才能采用。

遗憾的是:

治史口碑不错的范晔,却在《后汉书陶谦传》里,迷迷糊糊的照搬了这些编造的内容。

3、《后汉书》的问题。

范晔的《后汉书》,在记载徐州事件时,由于照搬《曹瞒传》内容,结果是出了大错。

首先,是把最重要的时间搞错了。

曹操如果要屠杀徐州百姓,理由自然是所谓的报父仇。

如果曹父还活着,曹操与陶谦的交战则属于正常军事行动,并不会随意屠杀百姓。

曹操曾两次进攻徐州,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对于这两次进攻的起因、时间,甚至进攻过程,都有很明确的记载。

但是,范晔的《后汉书》,却搞错了这些基本的情况。

简单地说,曹操第一次攻徐州,时间是初平四年秋季,起因是徐州军侵占了兖州泰山郡的华、费二县,并攻略了任城国的地界。

曹操为了教训一下陶谦,发兵攻徐州。

军队从定陶出发,向东南到了彭城,与陶谦军发生了彭城会战,胜利之后,继续向东扫荡,前后攻克了十余座城市(包括彭城会战以前),最后转向北进入兖州泰山郡,收复了此前被徐州军占领的华、费二县,战役结束。

曹操的第二次攻徐州之战,时间是兴平元年夏季,起因是曹父一家百口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为报父仇,起兵攻徐州。

军队大致从鄄城出发,还是向东南到了彭城。

这次,陶谦吸取上一年的教训,不敢进行会战,都躲进城池中固守。

曹军由彭城向东攻击前进,一路攻克五座城池,一直攻到了陶谦的老巢郯城(时为徐州治所),但是郯城城防坚固,曹军攻城不下,又继续向东略地到东海,再转身返回,在郯城与刘备、曹豹等人打了一仗,刘备战败退入郯城。

曹军继续西返,又攻克了此前没有攻下来的襄贲。

这一路打过来打过去,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是“所过多所残戮”。

此时,突然发生兖州叛乱、吕布袭占兖州事件,曹军立马火速返回兖州,第二次攻徐州结束,时间是兴平元年五月。

曹操兴平元年春正月返回兖州时,曹父还未被杀。

曹父大体在兴平元年春季被杀,所以当年夏季曹操发兵徐州报仇。

而曹父被杀的时间,当以《三国志武帝纪》为准,因为自己的父亲何时被杀,曹操自己应最清楚。

而在范晔的《后汉书陶谦传》,竟然把曹父被杀以及曹操为报仇攻徐州的时间,都写为初平四年,写成了曹操第一次攻徐州的时间,实在是大错而特错。

范晔为何会犯如此简单的错误?

如果范晔对照《三国志》看一下,一定可以发现这个错误。

但是范晔写这段内容是在《曹瞒传》的基础上改写的,因此被《曹瞒传》所误导。

《曹瞒传》屠杀徐州这段记载无时间,但是把彭城死人导致泗水不流和攻占泗南三县屠杀百姓,都混写在一起,给人印象是彭城死人与泗南屠杀是曹操同一次进攻所为。

而曹操与陶谦会战彭城是初平四年,范晔也就一拍脑袋,都写成了这一年。

其次,屠杀人数的夸大。

《后汉书》对于屠杀结果的数字,不知来源何处,大体上是从《曹瞒传》的内容,推算出来的。

《后汉书》没有分开记载彭城杀了多少,泗南杀了多少,而是写为彭城、傅阳、泗南三县共五县“凡杀男女数十万人”。

怎么搞出这个数据?

《曹瞒传》有说仅彭城一地就杀男女数万口,数万大致是2-5万之间,如果取上限大数,则为接近五万人,五个县则再乘以五,屠杀数据就出来了:

二十五万左右,也就是数十万男女。

我们看《后汉书》这段记载,不仅有“鸡犬无余”,还有“无复行迹”,更有“泗水为之不流”,比之《曹瞒传》的“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以及“泗水水为不流”的内容,其照搬《曹瞒传》是确证无疑的。

而屠杀数据的夸大计算更是耸人听闻。

四、曹操屠徐州为编造的证明

我们前面介绍了《曹瞒传》对于曹操所谓屠杀徐州情景的编造,也介绍了《后汉书》这一段内容照搬《曹瞒传》而产生的错误。

下面再详细论述一下以上两书对此问题的错误。

1、时间错误。

前面已经介绍,《后汉书》由于不加考证照搬《曹瞒传》,结果把曹父被杀事件以及曹操出兵报仇攻徐州的时间,错写为初平四年。

为何我们认定《后汉书》这段不加考证照搬野史呢?

因为范晔其实是知道曹父何时被杀的。

同为《后汉书应劭传》,范晔就记载说:

“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治史严谨的范晔,为何在同一书中,一会说曹父被杀于初平四年,一会又说是兴平元年?

显然是由于《陶谦传》照搬《曹瞒传》内容,而没有仔细核对时间之缘故。

因此,可以说,真正说曹操屠杀徐州百姓的史料,其实只有吴人所写的野史《曹瞒传》。

2、对于曹军攻徐州进军路线的错误改写。

根据《三国志》记载,我们前面已经简单介绍了曹军两次攻徐州的大致进兵路线,基本上都是由彭城进入徐州,转向东面进攻徐州治所郯城,以及附近地区,再向北(第二次向西北)返回兖州。

有记载为证:

从征徐州,仁常督骑,为军前锋。

别攻陶谦将吕由,破之,还与大军合彭城,大破谦军。

从攻费、华、即墨、开阳,谦遣别将救诸县,仁以骑击破之。

这是第一次攻徐州的进军路线,先发生彭城会战,再收复费、华等被侵占的兖州地盘。

注意,这不是第二次攻徐州的情况,因为第二次攻徐州时,费、华二县已经收复了,不会再次进攻。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

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

(兴平元年)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

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

《三国志陶谦传》记载:

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

这里,是曹军第二次攻徐州的进军路线记载,大体曹军也由彭城进入徐州,并向东攻略琅邪、东海郡(国)诸县,在有记载的两个城市,郯城和襄贲,都位于彭城以东地区。

道理很简单,这次曹操攻徐州,就是找陶谦来报仇的,陶谦驻守在州治郯城,曹操的进攻防线自然会指向东面。

而到了《曹瞒传》里,却写为“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这三个县,都属于徐州下邳国,根本不在曹军进攻郯城的路线上,甚至曹军可能根本就没有进入下邳国境内,显然,《曹瞒传》为了编造事实,故意改写了曹军进军的路线。

当然,《曹瞒传》也知道要曹军改变去郯城的进军路线,需要找个借口,于是就写为:

“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

武原,当时是属于徐州彭成国的一个县,确实位于曹军由彭城去郯城的路线上。

不过,《曹瞒传》这个借口编造的比较可笑:

其一,徐州的地形,属于平原,道路四通八达,曹军并不会因为某个县城攻不下,就不往这个方向进军了,因为在平原地区,很容易就可以从附近绕过该城。

就看本次战役,有记载为“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

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

显然,郯城和襄贲两城,都是曹军略地至东海,再返回的路上发生交战的,郯城有刘备、曹豹的截击,襄贲县城则是回来时才攻克的。

由此可见,曹军即使没有攻下襄贲和郯城,一样可以绕过二城继续略地到东海。

其二,即使曹军真的因攻不下某城需要绕过,也不至于要绕道好几百里吧?

《曹瞒传》的作者大概没有认真看地图(如果他有的话),睢陵县当时位置在下邳国的南部,今天的洪泽湖中(当时还没有此湖),距离彭城的距离有185千米,相当于444汉里。

曹军以精锐著称,即使要绕过武原城,何至于要南下绕道440汉里之遥?

其三,武原西北不远还有傅阳县,也有道路可以通郯城。

《后汉书陶谦传》记载:

“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

谦退保郯”。

证明傅阳当时已经被曹军攻取,曹军完全可以向北绕过武原经傅阳去郯城,而这一绕只需要绕道70余汉里(30千米)。

曹军也不是傻子,放着已经攻克的傅阳近路不走,非要绕道六倍路程,再去南下攻打新的城市,真是奇谈怪论。

由此,《曹瞒传》所谓曹军因为攻不下武原就绕道下邳国四百多汉里的谎言,不攻自破。

《曹瞒传》所写的曹军绕道南下四百多里去屠杀三县百姓,编造的痕迹极其明显。

3、对于曹军绕道南下的时间,也是自相矛盾。

《曹瞒传》和《后汉书》都写曹军曾绕道南下泗南三县去搞屠杀,但是对于曹军是在什么情况下绕道南下的,却各有说法。

《曹瞒传》写为:

“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

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

意思是:

曹操从彭城向郯城东进,陶谦率部据守武原,曹军过不去,于是绕道南下再去郯城,这是说绕道是发生在到郯城以前。

《后汉书》又不同,其认为:

“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

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

过拔取虑、睢陵、夏丘”。

这个意思是:

陶谦退守郯城,曹操跟进攻城不克,在回军的半路上绕道跑去泗南三县搞了屠杀百姓。

这里,一个说攻郯城以前绕道屠杀,一个说攻郯城不克以后回军绕道屠杀,显然,时间上不能相互吻合。

为何这样?

范晔想必也是认为《曹瞒传》写曹军因攻不下武原就绕道四百多里实在是不合理,就改编为曹操回军半路上再绕道。

不过,这个改编并不高明,一样存在漏洞。

4、曹操没有必要绕道南下四百多里。

其实,仔细看看地图,就可以知道,从彭城到陶谦的州治郯城,其里程也不过302汉里(约126千米)。

曹操自彭城东进郯城,目的只有一个,找陶谦报仇。

所以,《三国志》记载的很准确,当时曹军的作战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陶谦所在的郯城进行的。

因为曹操很想攻下郯城,干掉杀父仇人陶谦。

曹军一面攻郯城,攻不下,就转向附近的城池攻打,企图吸引陶谦出城增援。

陶谦还真的派兵出城了,就是刘备、曹豹截击曹操的作战。

不过曹军早有准备,结果可想而知,刘备战败退回郯城,继续死守。

试想,曹军一路攻克五座城池,包括彭城、傅阳,一直打过郯城到东海。

曹操为了从彭城进军郯城,本身路程不过302汉里,却要绕道南下440汉里,再绕回来(还要440汉里),这一南下再返回,一共是880汉里。

曹军是想把自己累死吗?

有如此愚蠢的曹操吗?

如此简单的谎言,大概不需要费什么劲就可以揭穿了。

5、“泗水为之不流”的移形换位。

关于“泗水为之不流”的原因,目前竟然有三种说法,介绍如下:

《曹瞒传》写道:

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

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

《后汉书陶谦传》则变成了:

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三国志陶谦传》记载为:

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

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三国志》认为是初平四年两军在彭城的大会战,死亡了大批士兵,一时间导致泗水堵塞,为之不流,表示士兵尸体之多。

虽然是说陶谦军士兵死了上万导致泗水不流,但是考虑到两军混战,死在泗水河里的应不仅有陶谦的士兵,自然还有曹操的士兵。

也就是说,两军血战泗水河畔,士兵尸体堵塞河道而导致泗水为之不流。

《曹瞒传》则把双方正常的军队血战结果,改编成了屠杀男女百姓,人数也从万数改成了数万,虽然只是把两个字掉了一个前后,但是数量级别却增大了数倍。

不过,仔细想想,初平四年,曹操与陶谦大军刚刚在彭城血战一场,杀的天昏地暗,附近百姓应该早就跑光了,难道还有数万男女在那等着曹军几个月后再来屠杀?

实际上,《曹瞒传》把前一年的普通作战死人情况,故意与第二年曹操来报仇作战的情况不加区分和在一起写,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想夸大杀人的情势,以突显曹操的残暴。

而实际上,从没有听说泗水当时曾经两次为之不流。

《后汉书陶谦传》就更加不靠谱了。

其中认为“泗水为之不流”的原因,是曹操屠杀取虑、睢陵、夏丘三城的数十万男女百姓导致的。

其实读一下《水经注泗水篇》,或者看看东汉历史地图,不难发现,这三个城,根本就不在泗水边上,甚至取虑、夏丘城距离泗水都有数十里。

虽然《水经注泗水篇》也照搬《后汉书陶谦传》的内容,但是并不能解释这一错误问题。

试问,这三城距离泗水如此远,即使曹军对城市百姓进行了杀戮,那么又是怎么堵塞的泗水呢?

难道是曹军搬运数十万尸体几十里,再去放到泗水河里堵塞河道?

显然曹军没有道理去干这样的搬运工作。

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改编曹军与陶谦军正常作战士兵死亡万人情况,为数万男女百姓被杀,是《曹瞒传》的行为;而在此基础上,编造曹操屠杀泗南三县数十万百姓,导致数十里之外的泗水为之堵塞谎言的,则是《后汉书陶谦传》。

6、男女百姓的杀害方式也超级搞笑。

《后汉书陶谦传》对于杀害男女百姓的情况,是笼统记载为“凡杀男女数十万人”,而《曹瞒传》却大大不同,认为是“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

很是搞笑的杀人方式。

请注意,这里《曹瞒传》用的是“坑杀”。

何为“坑杀”呢?

以往的正规解释是:

活埋。

现在还有观点认为是“京观”或者“欺骗性杀害”。

活埋大家都明白,“京观”的意思大致是指:

把敌人的尸体在路边堆积起来,封土为堆,以彰显己方的丰功伟绩。

而欺骗性杀害,是指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欺骗手段加以杀害。

不过呢,这三种解释,无论哪种用在《曹瞒传》的“坑杀”上,都难以解释的通。

其一,如果是指欺骗性杀害,不符合实际。

因为欺骗性杀害,是对付投降士兵的,因为投降的士兵,都是壮年男子,有反抗能力,为了杀害他们,有先行欺骗以方便杀害的需要。

而男女百姓是指除壮年男子外的老弱男子与女人,并无反抗能力,何须欺骗性杀害呢?

其二,如果是指“京观”,也很奇怪,彰显功绩的“京观”对象,都是敌人被杀的士兵。

男女百姓一看就知不是士兵,杀了也无法冒功。

把这样的男女百姓尸体堆积“京观”,实在毫无意义。

其三,如果是指活埋,则更加奇怪。

活埋数万百姓,自然应找个宽敞的地点,挖个大坑进行。

问题是,这个埋人的大坑,如何能导致“泗水为之不流”呢?

难道这个大坑是在泗水的河中间挖的?

显然不能。

自相矛盾的内容表明,这是编造的谎言。

不仔细思考,还真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细想之下,可以发现,《曹瞒传》的“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又是一派谎言。

7、曹操的作战时间不足以南下绕道。

没有仔细分析一下曹操这次攻徐州的时间问题,是这个屠杀谎言流传至今的关键点。

如果我们列出曹操这次攻徐州的时间和作战路程、经过,我们就可以明白南下屠杀的谎言是多么可笑了。

《三国志武帝纪》中,还算比较详细的记载了这段时间曹操的作战经过和时间,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

兴平元年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

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

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

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

太祖曰:

“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

”遂进军攻之。

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

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

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

未至营止,诸将未与太祖相见,皆怖。

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馀日。

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

秋九月,太祖还鄄城。

我们根据上述史料,分列出曹操这段时间的作战过程:

——兴平元年夏,曹操为报仇出兵攻徐州,这是曹操开始出发的时间。

夏季,为四、五、六这三个月,我们就按照最早的夏四月开始计算。

曹操四月开始出兵。

——中间是攻徐州,时间不详。

——随后发生兖州叛乱,吕布进占兖州,曹操火速回军,时间不详。

——曹操与吕布在濮阳激战相持百余日,不分胜负。

——双方粮尽,各自罢兵,九月,曹操回到根据地鄄城。

曹操攻徐州,包括进军、退兵,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我们用反推法计算一下。

与吕布相持百余日,大致是三个半月时间,到九月结束与吕布相持回到鄄城。

考虑到濮阳返回鄄城数天时间,按照曹操与吕布在濮阳是经过六、七、八月,加上九月半个月的时间,进行相持作战,比较合理。

而曹操是四月出发,六月初已经返回到濮阳与吕布相持,则可知曹操为报仇攻徐州来回一共用时为两个月,即兴平元年四月、五月。

曹操进军到徐州需要多少时间呢?

曹操大本营位于兖州鄄城。

其前往徐州郯城的路线大致如下:

鄄城——定陶(62千米)——成武(35千米)——单县(24千米)——丰县(49千米)——沛县(29千米)——彭城(56千米)——西棠棣埠(60千米)——铁富(32千米)——高峰头(24千米)——郯城(10千米)。

以上里程为近似里程。

如果曹操从鄄城出发去攻打郯城,其里程为381千米,约920汉里;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