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农战军事思想解读军事思想论文军事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8366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古代农战军事思想解读军事思想论文军事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古代农战军事思想解读军事思想论文军事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古代农战军事思想解读军事思想论文军事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古代农战军事思想解读军事思想论文军事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古代农战军事思想解读军事思想论文军事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农战军事思想解读军事思想论文军事论文.docx

《我国古代农战军事思想解读军事思想论文军事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古代农战军事思想解读军事思想论文军事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古代农战军事思想解读军事思想论文军事论文.docx

我国古代农战军事思想解读军事思想论文军事论文

我国古代农战军事思想解读-军事思想论文-军事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混乱的形势,为兵家的崛起造就了一方沃土。

兵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其主要宗旨,其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他们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帮助效力的国君成就了一方霸业,并将其战争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

目前流传下来的着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均是当时战争经验的总结,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战争哲理。

  战争不仅需要高超的战术,更需要庞大的资源和财富的支撑。

作为名噪一时的军事家、战略家,其着眼点不仅要考虑战术的运用,还需要从战略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保障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为此,他们提出了一套不同于其它流派的方法与策略,即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农战思想。

农战思想的核心就是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对外战争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梳理不仅有利于搞清诸侯称雄的深层原因,对今天崛起战略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重视经济对于军事的战略保障作用

  农业生产是维系人类生存的本源,因而早在上古社会,重农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就已经出现了。

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虽然各异,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却是出奇的一致,先秦的兵家也概莫能外。

  兵家之所以重视经济,是因为他们更清楚战争与物资和财富的关系。

对此,孙子曾说:

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1]36-37由此可见,战争对于物质财富的消耗是惊人的。

巨大的物质消耗,必然要求有充足的后勤保障,这是关系到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兵家历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孙子说: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1]175曹操注曰:

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继孙子之后,孙膑也说城小而固者,有委也。

积弗如,勿与持久。

城内如有充足的物资供应,城池虽小却可布置坚固防御;如果自身物资积累不足,就应避免持久作战。

如要持久作战,后勤保障必须到位,即深沟高垒,粮多者,所以持久也。

[2]341征战,后勤物资的供应有势必要流转运输,在此过程中,又会有极大的损耗:

千里馈粮,则费二十钟、石,而得一钟、石到军所。

若越险阻,则犹不啻,故秦征匈奴,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1]45按照此意来分析,即便是在一马平川的地势运送粮食,其损耗的比例也高达二十比一,如果中途穿越山岭、河流之类的险要之地,粮食的耗费就更加惊人了。

因此,战争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只有在战前有充足的物资积累,才能应对战争期间的一切消耗。

《黄石公三略》曾说:

千里馈粮,民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夫运粮千里,无一年之食;二千里,无二年之食;三千里,无三年之食品,是谓国虚。

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

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

[2]487-488

  此文总结说,如果在战争之前,国家没有做好充足的物资储备而贸然发动战争,这就需要长距离运送物资,而百姓运送物资,就无法保障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就会越发贫困。

百姓贫苦,国力必然虚弱。

这样,国内百姓因贫困,境外有敌人凶猛的进攻,国家就有覆灭的危险。

因此,持久作战对于国力必然产生负面影响。

孙子说:

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1]38-40所以,兵家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切勿与敌人打持久战:

兵贵胜,不贵久。

由上所述可知,战争对于物质财富的消耗与依赖是巨大的。

尉缭说:

万乘农战,千乘救守,百乘事养。

  农战不外索权,救守不外索助,事养不外索资。

[2]178在尉缭看来,随着国家军事规模的扩大,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加深,百乘之国,只需做到自给自足就可以了,千乘之国则需要做到不仰仗外力的帮助,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而生存,而万乘之国,唯有实行农战结合的策略,并牢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国家才能够担负起军备的日常开销。

为此,兵家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特别重视经济对于战争的保障作用。

他总结说:

凡治人者何?

曰:

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

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

夫在耕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同时,他又对当时统治者崇尚奢侈生活,使民不务本业的治国策略提出了批评。

国家如何才能够发展农业,尉缭提出了禁舍开塞的措施,他说:

明乎禁舍开塞,民流者亲之,地不任者任之。

即君主如果能够禁止,宽容小过错,扩大财源,招揽流民,让他们把荒芜的土地都开垦起来。

国内百姓安定,闲置土地都得到合理利用,国家就会富强,富治者,车不发轫,甲不出櫜,而威制天下。

尉缭认为,国家富裕强盛了,即便不必动用武力,也能够凭借威势平定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兵胜于朝廷。

[2]148

  《六韬》则指出:

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

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

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

[2]274-275此文认为,百姓如果不失本业,就能持续获得利益;农业不失时节,就会有好的收成。

减少赋税的征收,百姓负担就能减轻,君主少营建宫室台榭,百姓的劳役也会轻些,官吏清正廉洁,尽量少扰民,百姓就会感到满意。

君主能够做到这几点,社会就会安定,百姓生活就会富足,国家就会强盛。

反之,农业生产就没有保障,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就无法安定下来,国家强盛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到薄赋敛,轻徭役,让百姓安居乐业呢?

  《六韬》认为,君主治理国家,对待百姓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像哥哥对待弟弟一样加以爱护,关心民众的疾苦,爱护他们的财产。

同时,君主治理国家应重视三宝.何谓三宝?

即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

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

无乱其乡,无乱其族。

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

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君主如果能重视三宝,维护三者的稳定,并采取合理措施促进三者的发展,国家经济就能够繁荣,国家的实力也才会不断提高。

如何做才算是重视三宝呢?

只要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

[2]281就是说,君主应该让农夫、商人和手工业者各处其位,各安其业,相互之间不要混杂。

让农民居住在一个乡里,互相帮助耕种土地,这样乡里的田地就不会荒芜;让手工业者住在一个乡里,手工生产所需要的器具可以互相借用,器用就不会不足;让商人们居住在一个乡里,互相帮助,这样资金就不会短缺,货物自然就会充足。

《六韬》的这一主张与管子的三国五鄙制度不谋而合,同样强调要将士农工商四个阶层隔离开,使他们各自生产与生活。

这样不仅便于各阶层内部百姓互相交流、互通有无,而且也便于君主的管理,有助于国家的强盛。

  二、因粮于敌,以战养战的战略思想

  由上述可知,兵员对于物资的消耗,再加之长途运输的损耗,战争对于物资的需求无疑是惊人的。

因此,为减少对本国后勤物资的依赖,兵家提出了因粮于敌,以战养战的思想。

孙子曾说: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鉴于以上两种原因,他提出了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物资补给策略,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1]41-42此意是说,出征之时的物资补给由国内提供,而战争开始之后,就可以用击败敌人所缴获的物资来补充己方的损耗,这样就能减轻国内后勤供应的压力。

对于此策略,李筌评价到:

具我戎器,因敌之食,虽出师千里,无匮乏也。

此言准确地说明了以战养战策略的好处。

对于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具体办法,孙子也作了详细阐述。

他还鼓吹掠于饶野掠乡分众.这一理论,在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因迎合了列国对外侵略的需要,故大受列国君主的垂青。

  但孙子并不是不注重人道.相反,他认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也就是说,孙子清晰地认识到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首要决定因素。

这一点在《司马法》中表达得可能更清晰。

《司马法》全篇则始终贯彻着仁义为本的思想。

它将战争归结为正义和非正义两类,对于非正义的战争,持态度,但对于正义的战争,持肯定态度。

《司马法仁本》中说: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

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2]80上古时期的圣明君主,无不以仁义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国策,但如果这一手段达不到治国安邦之目的,就应当利用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

杀掉一批坏人,如能使更多的人生活安定,杀人则是正义的。

因为要保护民众而攻击它国,这也是可以的。

利用战争手段来制止战争,发动战争也是允许的。

但要发动战争,应注意入罪人之地,无暴神只,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无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

[2]86即战争中也要体现国家或的仁义之风。

《司马法》特别指出,正义之战虽然具合理性,但战争不能成为国家处理对外关系的唯一方式。

  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外交的最高境界,唯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才可以诉诸武力。

  在是否掠夺敌国的具体策略上,《孙子兵法》与《司马法》的主张看似分歧,实则都是要达到屈人之兵这一战略目的。

从实践方面看,以战养战的策略更具有操作性,符合实际作战的实际需要。

但战争与仁义之风并不矛盾,并应当成为长远的具有战略性的指导策略。

毕竟,只有仁义之师才会赢得长久的胜利!

  三、审计慎战,安国全军的战争态度

  战争是治国安邦的非常之道。

对于此种治国方式,以战争为职业的兵家采取何种态度呢?

孙子说: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1]353-356在孙子看来,战争不能轻易使用,不能打无把握之仗,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危机关头。

因此,他告诫统治者和带兵的将领,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1]57-60发动战争攻占对方城池,这是万般无奈之举,的办法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可见,孙子对于战争始终持审慎态度。

这一观点,代表了兵家大多数人的看法。

吴起说:

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然战胜易,守胜难。

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

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2]429在吴起看来,进行战争次数越多,就会孕育未来的灾难。

取得战争胜利较易,但巩固胜利的成果则很难。

他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认为,依靠频繁战争得天下的少,而国家灭亡的多。

尉缭也说:

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

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本仁义焉。

战国则以立威抗敌相图,而不能废兵也。

他将战争与仁义的关系比作本与末的关系,国家要想强大,根本上需要君主推行仁政,而不是一味地穷兵黩武。

同时他又认为,处于战国的时代,充足的军备是保卫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样体现了尉缭慎战、备战并存的思想观念。

  与兵家慎战的态度不同,法家是战争的积极支持者,他们将战争看作是人主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必要手段。

法家从人性好利的角度分析了战争的正当性。

商鞅说:

民之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

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

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3]105在他看来,人追利求富的望是天生的,唯有才能阻挡追求富贵的脚步。

但如何才能得到富贵呢?

那只有依靠战争。

因为战争能满足人类对富贵的追求,人们听闻战争就兴高采烈,对战争也是极力讴歌。

虽然每个人都有追逐利益的望,但身份地位的差异,所追求的利益也不同。

对于君主来说,他们的目标就是使国富兵强,进而统一天下,能行二者(农战)于境内,则之道毕矣。

要想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君主唯有实行农战的策略。

百姓是农战的主体,君主必须抓住百姓追利求富的心理,满足他们的望,才能够激发他们的斗志,在战争中,他们也才会为君主卖命。

商鞅认为,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培养百姓尚武的风尚,使他们对于战争不再恐惧,在战场上可以人人冲锋陷阵,不惧生死。

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状态,国家必将战无不胜,称霸天下指日可待。

  与法家的态度截然相反,以儒、道、墨三派则强烈战争,尤以道家反战的态度最为坚决。

老子指后,必有凶年。

[4]148老子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自有其内部的规律,任其自然发展,才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若过于有为,强行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则会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灾难。

在老子看来战争就是最严重的有为,它带给人民的苦难也最为深重。

有鉴于此,老子提出了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的反战观念。

庄子将老子的反战观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他指出:

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

顺于兵,故行有求。

兵,恃之则亡。

[5]1041在庄子的观念中,战争就是一切混乱之源,过多地依赖战争,国家必定会灭亡。

儒家则主张以仁义为核心,以礼乐教化百姓,认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6]497《论语颜渊》记载: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仁者无敌的理论,提出了行仁政的观念。

他认为统治者在乱世中要成就王业,不能单纯地依靠武力和对外战争,更为重要的是要实行仁政,赢得百姓的支持和信任。

  墨子的反战思想集中体现在非攻主张上。

他认为长期的战争无论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而言,其影响都极其重大:

久者数岁,速者数月,是上下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

基于以上原因,墨子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出好战则必亡的观点:

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

[7]200一味好战,穷兵黩武,国家必定会走向灭亡,但如果完全不作防备,苟安求活,国家同样可能会走向灭亡。

《司马法仁本》对此做了最精彩的总结: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2]81这充分体现了兵家慎战与备战并重的战争观念。

  四、小结

  兵家的农战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展现其特有的魅力。

21世纪的今天虽与春秋战国时代大有不同,但兵家农战思想力发展经济,营造和谐社会,慎战与备战的理念对今天仍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当前,中国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高速发展,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也不断涌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国际敌对势力仍虎视眈眈。

国际、国内形势必然要求中国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加强国防建设,保卫。

雄厚的经济基础不仅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达到兵胜于朝廷之目的,还为国防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经济力向国防力的转化,必然能建设强大的国防,纯化改革开放的内外部环境,二者互相推动,稳步推动中国的和平崛起!

  参考文献:

  [1]杨丙安。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

中华书局,1999.

  [2]《中事史》编写组。

武经七书注译[M].:

出版社,1986.

  [3]蒋礼鸿。

商君书锥指[M].:

中华书局,1986.

  [4]卢育三。

老子释义[M].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5]郭庆藩。

庄子集释[M].:

中华书局,2012.

  [6]焦循。

孟子正义[M].:

中华书局,1987.

  [7]吴毓江,撰。

孙启治,校。

墨子,校注[M].:

中华书局,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