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8253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沪教版(上海)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B.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该实验中所得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2:

1

D.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2.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3.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

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4.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关于亮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亮氨酸是氧化物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

C.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

13:

1:

2

5.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

C.10mL酒精与10mL蒸馏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为20mL

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6.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

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③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④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相似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③④

7.下列关于C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CO2的药品

B、发生装置

C、收集装置

D、比较CO2与空气的密度

 

A.AB.BC.CD.D

8.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由5个原子构成

B.化学变化的后硅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l:

1

9.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

10.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只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放在两只试管内加热。

下列有关放出氧气质量(g)与反应时间(t)关系图象(图中是a纯氯酸钾曲线,b是混有二氧化锰的曲线)其中正确是

A.AB.BC.CD.D

11.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磷元素:

PtB.钾离子:

K2+C.高锰酸钾:

K2MnO4D.5个氮原子:

5N

12.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读出液体体积D.

加块状固体

13.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14.下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0B.是一种阳离子

C.属于金属元素D.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15.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a=56%B.b=6%C.c=17%D.d=8%

16.下列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的不同粒子

B.②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O

C.图①表示的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变成阳离子

D.以上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二周期

17.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小明在实验室里发现一瓶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

对于可能是食盐,下列他的做法正确的是()

A.尝一尝,如果有咸味就是食盐

B.用手指捻一捻是否有颗粒感

C.观察瓶子标签或者询问老师此物质是什么

D.实验室药品都是有害的,不能碰

18.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g

10

3

90

0

反应后质量/g

3.2

3

待测

3.2

 

A.W可能是单质

B.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19.苏州盛产杨梅。

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Cl9Hl9N7O6。

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g

B.叶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

19:

7:

6

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20.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问题:

(1)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__________(选填“上部”、“中部”或“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2)图1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请指出该装置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

(3)利用图2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时观察到烧杯________(选填“A”或“B”)中溶液变红。

(4)图3是过滤的装置,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图4是常见的气体收集装置,已知二氧化硫是一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若收集二氧化硫,则应选用图4中的__________(选填“X”、“Y”或“Z”)。

22.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Y仪器的名称_____。

(2)实验室利用装置A制取氧气,酒精灯应加热Y形管内_____(填“a或b”)处的高锰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CO2时,可通过调节分液漏斗的旋塞来达到控制_____的目的,实验室检验CO2涉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

用氧气传感器分别测量等体积的两瓶分别用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中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数,测得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你认为_____(填“能”或“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给出理由_____。

(4)若使用C装置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则锌粒应放在_____(填“隔板之上”或“试管底部”),收集装置不能选择D、E、F中的_____。

(5)G装置是一个多功能瓶,请你说出一个G装置的用途:

_____。

23.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O2。

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猜想与实验)

猜想: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

实验I:

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1)实验操作如图所示。

(2)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II:

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定其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B是带刻度的量气装置)。

(1)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向装置中加入药品。

关闭止水夹a~f。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打开b、c、d,向B中吹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d,并冷却到室温。

B中液体进入到A中,B中液体减少500mL。

收集500mL气体。

关闭b,打开a、e、f,用打气筒向A中缓缓充气,直到B中气体刚好全部排出。

________,D中液体为475m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关闭e、f,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O2。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打开f。

________,D中剩余液体为400mL。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

(2)数据处理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N2

O2

CO2

体积/mL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体积分数/%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实验反思)

(1)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难溶于水     B.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

C.无色无味的气体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实验II操作⑤中,若C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f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_____(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24.

(1)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①实验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设计实验1、3的目的是研究______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①通过下表进行现象分析:

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是否燃烧

甲①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甲②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乙①(例)

乙②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②通过以上分析,推出燃烧需要氧气的依据是______。

25.市售某品牌饮料的罐体是A1—Fe合金,为测定其中Al的质量分数,某学习小组精确称取0.050g合金样品,设计了如下装置并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Ⅰ、Al和NaOH溶液反应,放热并生成H2,反应中对应关系为2Al~3H2,Fe和NaOH溶液不反应;Ⅱ、实验条件下,H2的密度近似为0.090g·L—1。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②装入药品和水,连接装置;③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5mL;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关闭活塞;⑤待温度降至室温时,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49mL;⑥处理剩余药品,整理实验台。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完善实验步骤中的所缺部分;

(2)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量气管中加入水,使水准管和量气管中水面相平,关闭活塞,降低量气管,若两侧水面高度差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则气密性良好;

(3)实验结束后,读取量气管中水面刻度之前,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4)计算此A1—Fe合金样品中Al的质量分数(3分,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_______;

【实验反思】:

(5)造成实验结果偏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A.实验过程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B.没有冷却至室温就开始读数

C.装置漏气

26.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4)有一种神奇的蜡烛,点燃后任你怎么吹也吹不灭,这种蜡烛在制作时要在蜡烛芯上包裹一层打火石的粉末。

打火石是由某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它的着火点只有150℃。

当蜡烛燃烧时,金属并不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但当蜡烛吹灭后,未冷却的金属接触到了_______从而使蜡烛复燃。

但这种蜡烛也可以熄灭,你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7.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该反应是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和验证性质的装置。

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验证。

①写出图B中仪器Ⅰ、图D中仪器Ⅱ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收集气体时,集气瓶中导气管口应处的位置是____________(填“a”或“b”);若用H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___________(“c”或“d”)端通入;A装置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若要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填装置字母序号);

③图1实验中,将长短两只蜡烛固定在烧杯中并点燃,然后向烧杯中放入干冰,观察到长蜡烛继续燃烧,短蜡烛的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向烧杯中继续加入干冰,蜡烛仍然不熄灭,这一现象反映了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中制取并收集氨气。

资料:

通常情况下,氨气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密度小,极易溶于水。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是:

用氯化铵和热石灰两种固体药品,经均匀混合后装入试管中,加热产生氨气。

①实验室制取氨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装置字母序号,下同),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制取气体,组装好仪器后,应先_________________,再添加药品;

③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电解水实验用直流电做电源,实验时常常会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强水的导电性,在验证负极生成气体时,在点燃前要验纯。

【详解】

A、电解水实验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故选项正确;

B、电解水时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是氢气,能燃烧,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选项不正确;

C、该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

1,质量比是1:

8,故选项不正确;

D、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不正确。

2.B

解析:

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详解】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可减慢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不能做所有反应的催化剂,其它物质也可以作催化剂,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说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而亮氨酸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错误;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55%;错误;

C、一个亮氨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正确;

D、亮氨酸中各元素质量比C:

H:

N:

O为:

(12×6):

(1×13):

14:

(16×2)=72:

13:

14:

32;错误。

故选C。

5.B

解析:

B

【解析】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错误;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有一个爆炸极限,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遇到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会发生爆炸,故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正确;C.分子之间有间隔,10.0mL酒精与10.0mL蒸馏水混合,一部分酒精分子占据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占据了酒精分子之间的间隔,故溶液的体积小于20.0mL,错误;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从水中取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错误。

故选B。

6.B

解析:

B

【解析】

①由结构模型图看出,石墨烯是一种单质,错误;②三种物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正确;③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正确;④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物理性质和金属相似,错误。

故选B。

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

稀盐酸和大理石,故符合题意;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由图可知,甲的一个分子由5个原子构成;

B、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反应前后硅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C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所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

2;故选C

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

A、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指南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用泥土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10.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催化剂只是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特点,不加催化剂时产生氧气的速率慢,加入催化剂后产生氧气的速率加快,因为b加入了二氧化锰,但a没加,所以在速率−−时间关系图上,b的斜率应该比a大,因为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所以a与b产生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因为氯酸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分解,所以初始阶段没有氧气生成,故选C。

【点睛】

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终点位置是否正确。

1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磷元素的符号是P,此选项错误;B.钾离子的符号是K+,此选项错误;C.高锰酸钾的化学式是KMnO4,此选项错误;D.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原子个数,5个氮原子用5N表示,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操作不正确,因为给是观众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体积的1/3;

B、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是正确的操作;

C、读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是正确的操作;

D、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试管平放是正确的操作;故答案选择A

13.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和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及题中信息知,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故A正确。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故B错误。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

故C错误。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故D错误。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14.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粒子的结构示意中,圆圈内的数字是核电荷数,也是质子数,此选项错误;B、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此选项错误;C、核内质子数为8的粒子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结构,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5.A

解析:

A

【解析】

对比图1、图2和图3得,反应后甲和乙质量减少了,丙质量增加了,丁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则甲+乙

丙。

A、甲由70→42,减少了28,图2应减少14,a=70%-14%=56%;B、乙由14%→11%,减少了3%,图3应减少6%,b=14%-6%=8%;C、丙由6%→40%,增加了34,图2应增加17,c=6%+17%=23%;D、对比图1和图3得,丁反应前后质量分数没有改变,d=10%。

故选A。

16.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表示原子核,核内质子数不同的原子或离子属于不同的元素,它们表示氧、氖、钠三种元素的不同粒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