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高考语文名师猜题卷2.docx
《湖北省鄂州市高考语文名师猜题卷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鄂州市高考语文名师猜题卷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鄂州市高考语文名师猜题卷2
湖北省鄂州市高考语文名师猜题卷2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共5题;共15分)
1.(3分)(2016高二上·双鸭山期中)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豪气。
B.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C.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D.1月1日开始,湖南气温骤降,由25℃左右降至5℃左右,其下降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
甲流仍在虐行,同学们注意保暖,温度第一,风度第二,谨防感冒。
2.(3分)(2017·镇江模拟)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手法的是哪一句?
()
A.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B.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兖龙浮。
C.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D.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3.(3分)(2019高三上·三明月考)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
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
B.持节:
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
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
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4.(3分)(2017高一下·佛山月考)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鲁迅曾说,在文学战线的人还要“韧”。
所谓韧,就是不要像前清做八股文的敲门砖似的方法。
前清的八股文,原是进学做官的工具,①能做到“起承转合”,借以进了秀才举人,②可丢掉八股文,一生中再也遇不到它了,③叫做敲门砖,④用一块砖敲门,门一敲进,砖⑤可以抛弃了,⑥不必再将它带在身边。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只有
才
\
好像
就
也
B
只要
便
所以
犹之
就
\
C
只要
就
如果
\
便
那么
D
只有
才
因为
犹之
便
\
A.A
B.B
C.C
D.D
5.(3分)(2016·阜宁模拟)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公布了去年对日美中3国7233名高中生进行的调查结果,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问卷调查问题
回答
日本
美国
中国
1.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
是
7.5%
57.2%
42.2%
2.觉得自己优秀
否
83.2%
11.2%
32.7%
3.学校里有能理解我的老师
是
52.7%
74.4%
62.3%
4.父母非常了解我
是
68.0%
82%
85%
A.日本学生普遍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
B.高中生大多觉得父母师长懂得自己
C.美国学生充满自信、自我认同度高
D.高中生不要妄自菲薄,要树立奋斗目标
二、文言文阅读(18分)(共1题;共18分)
6.(18.0分)(2019高三上·海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
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
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
仲尼可学不可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
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
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
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
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
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
吝啬
(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柳宗元在《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文章中也明确表达了不愿意担任老师的意思。
B.柳宗元认为自己无法成为孔子那样的老师,只是希望能成为马融、郑玄那样的章句师。
C.柳宗元认为自己学问不够,又不像韩愈那样胆大,所以一直不愿意担任别人的老师。
D.如果有人来请教关于“言道、讲古、穷文辞”的问题,柳宗元还是愿意答疑解惑。
(5)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三、古诗词鉴赏(11分)(共1题;共11分)
7.(11.0分)(2017高二下·成都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游
李贺①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②石。
不谒承明庐③,老作平原客④。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⑤,归问时裂帛⑥。
【注】①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中唐到晚唐时期唐诗代表人物。
②南山:
指李贺家乡的山。
③承明庐:
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曹植诗云: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④平原客:
“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
⑤弹铗:
《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⑥裂帛:
指写家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2)唐代诗人崔涂在《春夕》中写到“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共1题;共8分)
8.(8分)(2017高三上·九江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共1题;共20分)
9.(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
马金莲
羞脸鬼,羞脸鬼,端个瓦盆要浆水。
这是我们编的顺口溜儿。
快做晚饭的时候,二奶奶来了,她个子小腿短,走路慢悠悠的,微微撇着脚,她的鞋永远是不会穿起来的,不管是烂鞋还是刚上脚的新鞋,她一律将后跟踏倒,像拖鞋一样耷拉着,奇怪的是她这个样子走路,竟然没有一点声息。
二奶奶肯定是来借东西了。
我们的目光习惯性地去看她腋下,看见一个瓦盆夹在那里。
这就对了,又要浆水来了。
卧浆水是多麻烦的一件事,担水烧火,累人,费柴火,不是件轻松活儿。
我们辛辛苦苦做好了,她就来吃现成的。
况且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十几年以来都是这样。
我妈受不了了,凉着脸接过瓦盆放在案板上,不说话,只是薄薄地笑着。
二奶奶不说话,走过去自己揭开缸盖,踮着脚往里瞅,哟,新卧了浆水啊?
一股煮干菜微微发酵后的酸味儿飘散了出来,谁都闻得出这是真正的浆水味儿,只是还没有发酵好,浓郁的菜腥味还没有消退。
二奶奶的脸上闪过了一丝失望。
她悻悻地夹上瓦盆离开了。
爷爷和二爷爷是亲兄弟,他们从小没娘,兄弟间的关系要比别人亲厚得多。
爷爷常在强调,要我们对二爷爷一家好一点。
有一年,爷爷缝了个二毛皮大衣,穿着去寺里礼拜,看见二爷爷穿着单薄,冷得脸色都白了。
兄弟两个边走边说话,走到家门口,爷爷脱下皮衣披到兄弟身上,说送给他了。
直到第二年冬天,爷爷也还是没能够穿上新做的皮衣。
奶奶是个老实人,但是为着这件皮衣,她很多年都耿耿于怀,说起来就忍不住抱怨爷爷。
还是说浆水和酸菜吧。
它们是同一口缸里待着的,从浆水缸里捞出的菜,就是酸菜,泡着酸菜的水,就是浆水。
酸菜和浆水是骨肉相连水乳相融的关系,就像一家人中两口子的关系,就像我家和二爷爷家的关系。
饭桌上爷爷终于无法忍受,拍着筷子不看奶奶,说家里有两个女人呢,连一口浆水都做不好,要你们是做啥的?
奶奶一看这场面,气短了,一点都不敢犟嘴,给爷爷调一筷子油辣子,说新磨的胡麻油,滚滚的热油泼的辣椒,闻着都香!
你不尝一口?
第二天的干粮时节,爷爷拿起一个馒头,掰开了刚要吃,奶奶端着一大碟子酸菜上来了。
碟子一落桌,一股酸菜伴着胡麻油的清香味道散开了,白生生的萝卜条,翠黄的叶脉,碧绿的菜叶,杂拌在一起,上面还抹了红红的辣椒油。
爷爷眼神不好,没看清是什么,但是抽了一下鼻子,酸菜吗?
酸菜成了吗?
呵呵,你这老奶奶,酸菜已经成了咋不早说呢?
边说边夹起一大筷子,一口馒头,一口酸菜,吃得滋味绵长。
两个馒头不见了,一碟子酸菜也消失了。
奶奶不高兴了,你咋一个人把酸菜吃光了呢?
也不知道给我们留点。
爷爷放下筷子,朝阳的光从向东的窗口照进来,光斑洒了爷爷一脸,他一脸金黄,很快这层金色绽开了花,冰面破裂了,爷爷笑呵呵说:
没了再调一碟子嘛,你这死老奶奶,吃酸菜还能把家里给吃穷了?
说着端起碟子,把最后残余的一筷子菜也吃了,连碟底那点汤水也喝了。
奶奶彻底不高兴了,嚷了起来:
谁叫你把汤也给喝了?
爷爷摸一把胡子,呵呵笑个不断,站起身拍打一下屁股,溜下炕去,他要收拾一番骑着骡子去赶集了。
奶奶再去捞一碟子酸菜,这一回舍不得拌清油了,多多地撒了一点干辣子面。
然后一口洋芋一口酸菜地吃起来。
我和姐姐在院子里跳绳。
被我们绕着跳来跳去的草绳,正是串过干菜的冰草绳。
它们和萝卜叶子绑在一起后,一起变干了。
现在干菜卧出了酸菜,草绳没什么用处了,我们每人一根,在院子里乱舞着。
我们终于跳乏了,将草绳搭在牛圈门上,看着牛一点一点往大嘴巴里叼。
牛很笨,明明已经吃进去了,可是舌头在那里乱搅,忽然又吐出来,只能又往进吃,白白长了个大嘴巴,连一根草绳都不能吃得利索点。
姐姐终于没心思捉弄老牛了,懒懒地松开了手心里的那最后半截草绳,拉上我的手,走,上山拾呱呱牛去。
出门撞上奶奶端了一大盆浆水,她这是要给隔壁的二奶奶家送去。
每次新的浆水卧成,奶奶都要这么送一回。
一来叫二奶奶一家赶紧尝一尝新浆水。
二来等于在告诉二爷一家,可以继续来我家要浆水吃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一缸浆水的馨香滋养两个家庭的日子又开始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顺口溜儿开篇,凸显了儿童的视角,从侧面反映二奶奶向我们家要浆水已有历史,不是偶然为之,便于突出我们家的宽容。
B.小说描写二奶奶耷拉者鞋子走路的细节描写,着意刻画其懒散拖沓的形象,意在突出她懒惰的一面,为专靠蹭浆水过日子留下伏笔。
C.小说写妈妈对二奶奶要浆水不满,奶奶对爷爷送皮衣给二爷爷不满,意在以她们微微的自私来反衬爷爷的大度,表现兄弟之间情义深厚。
D.小说写在院子里跳绳、捉弄老牛、上山拾呱呱牛等情节,既展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反映了儿童在大自然里自由成长的快乐。
(2)奶奶给爷爷吃的酸菜拌清油,自己吃酸菜时只撒了一点干辣子面,这一细节有哪些作用?
(3)小说标题中的以“1987年”有怎样的含义?
试作探究。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共1题;共15分)
10.(15分)(2017高三上·溧水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作品包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的确可以从其与政治的关系中来进行读解。
但这样的读解一旦过了适当的度,就会割裂其内在的意义关系,成为一种实用主义的东西。
“鲁迅”的意义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重新回归“五四”,强调其启蒙的意义。
这是由鲁迅前期小说的启蒙主义性质决定的,但更是出于反思和克服极左路线所造成的人格扭曲、思想异化的严重后果的历史需要。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重新评价,突出其批判封建蒙昧主义文化的本来意义,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为思想解放开辟道路。
这实际上意味着鲁迅研究已经成了打破现代迷信、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一环,深刻地影响了新时期的历史进程。
人们对鲁迅的理解,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甚至是尖锐对立的,但“鲁学”始终占据着显学的位置。
这种情形到21世纪初,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
鲁迅从政治的符码、文化的符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人们可以更真切地深入他内心,去体味他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刻,在面对无路可走的绝望时,心里如何挣扎,如何反抗这绝望,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
喜爱和崇敬鲁迅的读者,可以从记录他心路历程的作品中吸取精神力量去追求光明和真理,哪怕要经历鲁迅式的艰难也罢。
这样的“鲁迅”,就成了一座人格的丰碑。
(选自陈国恩《鲁迅的意义及当下价值》,有删减)
(1)结合全文,说明人们对“鲁迅作品”的读解经历了哪些阶段?
(2)上世纪80年代“鲁迅”的意义回归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全文,说说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所说的“鲁迅式艰难”?
七、作文(70分)(共1题;共70分)
11.(70分)(2017高三上·枣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乞巧》)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许文通《端阳采撷》)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节目文化内涵丰富。
读了上面的关于中华传统节文化的诗文,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的二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共1题;共10分)
12.(1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悔相道之不察兮 察:
观察,了解
B.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
缓行
C.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
通“罹”,遭受
D.芳菲菲其弥章 弥:
更加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想一切从头开始。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的坚贞。
(3)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九、名著阅读题(15分)(共1题;共15分)
13.(15.0分)(2020·江苏模拟)名著阅读题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玄绰,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的代表。
B.《边城》中,老船夫在临死前把翠翠托付给了原来和翠翠的父亲同营当差的杨马兵,老船夫死后,杨马兵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自己到碧溪岨与翠翠作伴。
C.《三国演义》中,黄盖和周瑜密谋诈降,两人故意在曹操的奸细蔡中、蔡和面前争吵,而后周瑜痛打黄盖,最后黄盖诈降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帮助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D.《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一直等待查理的归来,结果最终等来的是查理与侯爵女儿订婚的消息,她一气之下,嫁给了德·蓬风,从此再也不管查理的事情了。
E.《老人与海》多处运用象征手法,小说的开头与结尾都出现了小男孩曼诺林,他年轻,象征着力量和希望,作者借这一形象表明老人事业后继有人。
(2)简答题
①根据《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情节,分析晴雯的性格特点。
②《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
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
十、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共1题;共15分)
14.(15分)(2019高一上·萧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历史”的盛行作为史学发展中的一种趋向,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丰富多样、纷繁复杂的。
在历史的新陈代谢中,除了有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还有许许多多的小事件、小人物、小习俗;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大概念,还有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生老病死等小方面。
对于历史,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
这些“单个的意志”、“特殊的生活条件”,在历史的发展中虽不耀眼夺目,并最终被包含在历史的合力中,但这些意志并不等于零,并非历史必然性的“奴隶”。
这些在以往历史研究中容易被遗忘的内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动而真实地存在着,并与那些引人注目的历史大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历史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可以说,宏观的“大历史”研究勾勒出历史之经纬,却难以反映历史本来极其生动的面貌。
要把握历史的多面相,微观的“小历史”研究不可或缺。
仅仅满足于大事件、大概念的探讨,习惯于综合性、总体性的分析,眼里只有改朝换代、治乱兴衰而不见民众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过滤掉丰富多彩的细节而把历史抽象为条条框框,这样的研究就会陷入空泛,枯燥无味。
因此,漠视“小历史”研究,将其斥为对历史细枝末节的纠缠,显然有失偏颇。
“小历史”的微观取向让我们看到了更生动、更具体、更富有个性的历史景象,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提供了参考。
但是,历史研究毕竟不是简单地对具体史实的罗列、对浩繁史料的考证和对轶闻逸事的辨析。
仅仅满足于此,即使把某些历史细节搞得一清二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还是支离破碎、缺乏意义的,最终这些引人入胜的“小历史”只能沦为茶余饭后的消遣,我们对历史总体的把握还是茫茫然、昏昏然。
历史研究还需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衰之理,以史为鉴、鉴往知今,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小历史”微观研究的同时具有宏观的意识和宏大的视野,在一头扎进“小历史”的天地里寻找历史蛛丝马迹的同时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进行俯瞰式考察,善于用不同焦距审视“小历史”,从“小历史”中见大社会,从大社会出发理解“小历史”。
(1)下列对文中“小历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耀眼夺目,并最终被包含在历史的合力中的“单个意志”。
B.历史变迁中的小事情、小人物、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风俗礼仪、喜怒哀乐等。
C.生活中的小事件、小人物、小习俗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生老病死等小方面。
D.历史发展长河中生动而真实地存在着的不同于“大历史”的“特殊的生活条件。
”
(2)下列阐述,最能支持“微观的‘小历史’研究不可或缺观点”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的历史丰富复杂,除了引人注目的“大历史”,还有许多未被重点关注的“小历史”。
B.恩格斯深刻指出,人类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C.以往历史研究中容易被遗忘的“单个的意志”“特殊的生活条件”并非历史必然性的“奴隶”。
D.要反映历史本来极其生动的面貌、把握历史的多面相,过滤丰富多彩的细节显然有失偏颇。
(3)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基本观点。
(不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共5题;共15分)
1-1、
2-1、
3-1、
4-1、
5-1、
二、文言文阅读(18分)(共1题;共18分)
6-1、
6-2、
6-3、
6-4、
6-5、
三、古诗词鉴赏(11分)(共1题;共11分)
7-1、
7-2、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共1题;共8分)
8-1、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共1题;共20分)
9-1、
9-2、
9-3、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