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 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7963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 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 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 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 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 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 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

《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 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 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 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x

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

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

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堰市人民政府研究室邓勇军

“十一五”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步伐加快。

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随着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和谐发展的功能定位更趋明晰,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呈现出加快向内地转移的发展趋势。

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抢抓当前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重大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十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是当前全市上下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全市上下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十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十堰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面临三大战略机遇。

一是国际产业和国际资本加速转移的机遇。

东风十堰基地继引进日产战略合作后,目前与瑞典沃尔沃集团的战略合作谈判预期看好,为十堰利用外资、引进跨国公司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

二是沿海产业加快向十堰转移的机遇。

近期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推进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沿海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十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具有较好产业基础和科教优势,具有资源密集、劳动力富集、综合成本较低的优势,对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三是十堰具有振兴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政策叠加的机遇。

众多优惠政策在十堰的实施与落实,必将会对东部产业向十堰转移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十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投资环境的较大改善,投资机会的不断增多,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2006年以来,十堰全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151个,投资总额56.35亿元,实际到资16.2亿元,占全市利用市外境内资金的31.1%。

从资金的来源地看,浙江、福建、江苏、北京四地的投资分列前四位,来自四地的投资项目个数122个,占80.8%,投资总额48.06亿元,占85.3%,到位资金12.68亿元,占78.3%。

其中,来自浙江的投资项目个数68个,占45%;投资总额32.1亿元,占56.9%,到位资金6.58亿元,占40.6%,是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最主要的来源地;来自福建、江苏、北京的投资项目个数分别为23个、17个和14个,分别占到15.2%、11.3%和9.3%,投资总额分别为7.65亿元、5.27亿元和3.1亿元,分别占到13.5%、9.4%和5.4%,到位资金分别为2.46亿元、2.44亿元和1.20亿元,分别占到15.2%、15%和7.3%。

从转移的产业上看,以我市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相互补的产业转移为主,矿产开采加工、轻工、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汽车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分列前五位。

其中矿产开采加工项目个数40个,投资总额16.79亿元,到位资金5.81亿元,占35.8%;轻工项目12个,投资总额6.60亿元,到位资金3.08亿元,占19%;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个,投资总额7.01亿元,到位资金2.47亿元,占15.2%;汽车及零部件项目18个,投资总额20.48亿元,到位资金2.35亿元,占14.5%;农产品深加工项目17个,投资总额4.05亿元,到位资金2.13亿元,占13%。

根据转移产业的规律和特点,十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要为以下四种类型:

1、劳动密集型。

相比东部沿海而言,十堰在劳工成本、电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较大。

如浙江客商到我市投资兴建的华球纺织、昂欣布业和蚕丝纺织企业,总投资5700万元,实际到资2579万元。

2、市场拓展型。

十堰是鄂豫渝陕四省市毗邻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完善,交通等瓶颈制约因素得到缓解,城乡新兴市场规模扩大、消费活跃,十堰的区位优势对市场在外的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如以十堰周边市场份额为着力点,引进浙江西山集团新建金龙水泥厂,总投资2亿元,已到位资金1.16亿元;福建客商投资2.3亿元建设150万吨干法水泥项目等。

3、产业对接型。

利用十堰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发展产业集群。

如浙江温州、台州、宁波等东部沿海众多汽配企业利用十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势,加强分工协作,先后引进万向集团、浙江安固等18家企业在十堰设立汽配加工企业,兴建万向通达工业园和温州汽配工业园,投资总额达20.48亿元。

山东双星集团重组东风轮胎厂,已到位资金6700万元,发展壮大汽车轮胎产业。

4、资源对接型。

利用十堰资源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迁移,做大做强资源加工型产业。

如浙江养生堂投资3.2亿元开发农夫山泉果汁和纯净水项目;江苏雨润投资1.8亿元兴建3000万只肉鸡项目和禽业养殖项目;浙江丽水客商投资1.31亿元开发厚河与白河流域水电项目;浙江福瑞德经贸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开发丹江口市矾矿项目等。

二、十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近几年来,十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大开放”战略,以承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十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点产业为目标,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建设为保障,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承接重点,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企业自主,政府推动,充分发挥我市区位、资源、产业、劳动力、土地等优势,促进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引进外资、引进内资和引进技术三结合,加快了对内对外开放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步伐,把机遇优势尽快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十堰市各县市区通过积极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县域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

主要经验和做法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合力。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方案、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方案、赴沿海举办洽谈会方案,召开了全市扩大开放工作座谈会,就派小分队招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全市上下通过成立高规格、高效率的承接工作专班,定期研究制订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及时协商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形成了思想上高度统一、步调上协调一致、措施上坚强有力、落实上扎实有效的工作格局。

近几年来,各县市区从紧紧围绕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组建了承接工作专班,有组织有选择地奔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进行招商引资,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扩大开放工作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工作座谈会,传达贯彻全省扩大对外开放工作座谈会精神,专题研究部署我市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扩大开放工作,把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全市各级各部门多方面、多渠道利用人脉资源,加强与浙江、福建、江苏、广东等地客商的交流沟通,吸引东部地区知名企业到十堰投资发展。

2006年来,通过十堰温州商会引进温州投资企业9家,投资总额12.92亿元,到位资金9968万元。

2007十堰在深圳组织召开投资推介说明会,成功签订41个合作项目,协议外资80亿元。

(二)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平台。

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是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加速产业集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2006年4月,十堰市政府正式出台了《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对于打造承接平台、提高产业转移的承载能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市已经形成8家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经省政府批准的十堰经济开发区、东城经济开发区、西城经济开发区、丹江口经济开发区、郧县经济开发区、房县工业园、郧西工业园和竹溪工业园,成为我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为主要的发展平台。

各开发区、工业园区均有明确的功能定位,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布局原则,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实行市场化兴建标准厂房,进行对外租赁经营,促进产业转移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形成了涵盖汽配、纺织、化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多方面、多产业、特色鲜明的承接产业转移优势。

“十一五”以来,通过加强十堰经济开发区与各县市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极大提高了产业转移项目的承载力,全市承接的151项目中有94个项目落户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62.3%,到位资金9.23亿元,占57.0%。

(三)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寻求区域资源、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对接。

立足市情县情实际,发挥十堰大山、大水、大企业、大品牌的优势,依托特色资源、优势企业和优良资产,精心包装项目,运用市场机制,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十堰市是汽车产业集群优势较为明显的工业基地,是旅游、水电、矿产等资源富集的资源大市,具有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近几年来,各县市区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紧紧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旅游观光、水电、矿产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精心筛选论证项目,积极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

丹江口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14个,投资总额8.5亿元,实际利用资金6.9亿元,引进了杭州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2亿元的建设丹江口纯净水基地、福建客商投资1.5亿元丹福钢厂技改、浙江福瑞德经贸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钒矿资源开发、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的年加工3000万只肉鸡加工等重点项目。

竹山县引进了汉江集团、国电长源、中强钒业等大企业开发水电、矿产、生物等优势资源,建设水电站9个,发展矿产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30多家等等。

其中,竹山县潘口水电站建设项目今年9月25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静态总投资35.7亿元,是湖北省尚待开发的最大水电项目,也是堵河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龙头项目。

这些大产业、大项目的成功对接,都有效地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提高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为主,市场运作,加强与东部地区沟通交流,组织企业跨区域合作,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是推动东部产业转移一条最为有效的基本经验。

招商引资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手段,在准确把握东部产业转移的规律特点的基础上,找准承接点,研究解决引进什么、如何引进、如何发展等问题,有选择地承接符合产业政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项目,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茅箭区引进产业转移项目57个,投资总额11.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05亿元,引进了浙江万向集团、东风伟世通、和昌(国际)置业、香港汇盈(中国)、两岸咖啡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较好的东部企业落户辖区。

张湾区引进香港思源国际实业有限公司50万吨清洁纸浆生产项目,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可实现年产50万吨龙须草漂白浆纸浆的生产能力;引进的上海圣奥实业集团,总投资3亿元建设西城化工工业园,将建成一个年销售额20亿元左右的精细化工基地。

郧县突破性发展开放型招商经济,2006年以来全县共引进内资4.7亿元,利用外资806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180万美元;引进了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东桑西移”项目,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引进了香港环球集团、华袤集团协议投资4.6亿美元开发矿产资源项目等。

这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东部产业转移项目,对于整合我市县域优势资源、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工艺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创优投资发展环境,打造积聚产业转移的洼地效应。

环境是吸引力,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

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全市围绕降低投资者创业成本、营运成本和机会成本,营造“亲商、护商、尊商、便商”的投资发展环境,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

一是打造了有利于东部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十堰的决定》、《关于实施工业发展“双亿工程”的意见》、《支持城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规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有关问题的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健全完善了财政税收、投资融资、人才保障、产业配套等相关政策,满足东部产业转移企业的用工、用电和项目融资等需求。

二是打造了高效、透明、廉洁的政务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等机构;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改革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过错追究制等各项制度;加强窗口服务行业建设,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方式,对投资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全市上下建立健全了重大项目服务机制,推行了重大项目和签约项目的领导定点联系制、协调会议制、现场办公制、用地协商会议制和纠纷处理制等各项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行中存在的问题,维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了产业转移项目的履约率、到资率、开工投产率。

三是打造了有利于东部产业转移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硬环境。

贯穿十堰的襄渝铁路二线正在加快建设,银沪高速公路贯穿国家东中西部、途经十堰的高速通道2007年底全面贯通,十堰成为国家规划的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十堰海关、十堰口岸等设施完善,现代化管理的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为东部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四是打造了有利于东部产业转移的发展空间环境。

今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十堰实施了城市建设用地整理开发项目,规划用三年时间在城区整理开发出1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增加土地供给,满足东部产业转移的用地需求,为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十一五”是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时期,东部地区受劳动力、环境承载能力、土地等因素制约,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部分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十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把握先机,抢抓机遇,积极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吸收借鉴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经验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他们充裕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对促进十堰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壮大经济总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具有重要作用。

立足十堰实际,结合我市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出台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政策文件。

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在积极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部分省、市纷纷出台了正式的政策文件,明确了工作思路和方法,赢得了先机。

十堰各级各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紧调查研究,及时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重点发展方向、环境建设、优惠政策、激励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工作做出系统明确的规定,营造有利于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宏观政策环境,科学指导全市各级各部门规范有序地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二)编制承接产业转移总体规划。

建议由市发改委牵头,各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对全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具体政策、保障措施等进行系统归纳梳理,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总体规划与实施方案。

规划应明确以下内容:

(1)十堰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优势和基础条件。

(2)制订完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目录。

明确禁止和限制引进什么产业、鼓励引进什么产业、重点引进什么产业,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分功能、聚集式地承接产业转移。

(3)系统集中地归纳整理和出台承接产业转移的财政税收、金融信贷、人才支撑、劳动就业、用水用电、土地保障、生态环保等各项政策,创造有利于吸引产业转移的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

(4)加强环境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设施条件最好、行政效率最高、社会服务最优、交易成本最低”的标准,把十堰区域内的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加速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5)健全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和落实审批权限下放工作,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投资便利化。

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跟进服务,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三)明确推进产业转移承接工作的重点和主线。

2007年7月,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2007年第44号公告《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推进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

目前,仅珠三角地区至少有1万家企业要转移。

十堰要抓住机遇,集中组织力量,把广东、江苏、上海、福建、浙江等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把从事加工贸易的港资企业、台资企业作为重点对象,有针对性开展走访洽谈、推介对接活动,加大技术水平高、增值比重大的东部产业承接工作力度。

要坚持引进外资和引进内资相结合,引进资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扩大引资规模与提高引资质量相结合,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十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十堰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矿产开发、纺织轻工、冶金化工、绿色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承接力度,壮大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要加大现代服务业的承接力度,重点加快发展旅游业、物流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提升十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四)健全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基础设施。

东部产业转移具有沿重要交通路线、向区位条件优、基础设施全、产业基础好、科教优势强的地区转移的规律和特点。

为此,十堰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优化区域布局,破除瓶颈制约。

一是加快建设高速便捷的交通网络。

当前,贯通十堰北三县市的银沪高速公路基本建成后,南三县对承贯东西、连纵南北的高速公路建设期望与要求十分强烈。

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在“十一五”期间,尽快启动襄(樊)天(水)、郧房两条高速公路建设,从根本上突破鄂西北地区的交通瓶颈制约。

二是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开发,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土地是承接产业转移最为关键的要素资源。

建议国家和省加大对十堰城市建设用地整理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用三年时间整理15000亩以上的工业用地,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集约节约用地典型。

三是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完善十堰城区及各县市区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增强东部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