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0年公元1910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docx
《公元1840年公元1910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元1840年公元1910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元1840年公元1910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公元1840年~公元1910年
公元1840年
●德国化学家J.Liebig(J.李比希)出版了《OrganicChemistryinItsApplicationtoAgricultureandPhysiology》一书。
这本著作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一部生物化学著作。
以此推翻了植物的“腐殖质”营养学说,创立了矿物质营养学说。
公元1844年
●美国牙科医生威尔斯首次使用了麻醉剂,建立麻醉医学,引导医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公元1848年
●认识到淀粉酶的分解作用,并通过淀粉酶将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公元1848年
●德国电生理学家E.H.杜布瓦-雷蒙测定了动物的肌肉与神经处于活动状态时产生的电流。
●中国植物学家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述了植物1714种,每物附图,绘图精审,有的可据以定科或目。
它基本上按李时珍的系统进行分类,不同的是取消苔草类,增加群芳类。
是19世纪中国的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公元1849~1859年
●法国生理学家C.贝尔纳发现并验证了肝脏内的糖原生成作用,血管舒缩神经,胰液消化作用,箭毒与一氧化碳及其他毒物作用的性质,提出“内环境稳定”的概念。
公元1850年
●德国生理学家H.von亥姆霍兹发现了肌肉收缩时形成的一种酸(乳酸);同时还测定了神经传导速度。
公元1851~1855年
●法国化学家J.B.布森戈证实植物中的氮来自土壤中硝酸盐;而碳源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公元1852~1855年
●德国生物学家R.雷马克与德国病理学家R.C.菲尔肖分别认识到细胞分裂的普遍性。
公元1857年
●法国微生物学家L.巴斯德证实乳酸发酵是由活的微生物引起的。
提出发酵的“活力论”。
公元1858年
●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R.L.C.(R.C.菲尔肖)所著的《细胞病理学》出版,提出了“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观点,发展了细胞学说。
实际上,上述观点,早在1855年他就提出来了。
●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与A.R.华莱士联合发表阐述生物进化思想的论文,《论物种形成变种的倾向,兼论自然选择法所引起的变种和物种的存续》。
公元1859年
●英国生物学家Darwin,C.R.(C.R.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第一次用大量事实和系统的理论论证了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即著名的进化论,阐明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观点,是生物学的一次大革命。
公元1861年
●德国生物学家M.舒尔策研究证实,植物与动物的生活物质和最低等生物的“肉浆”是同一种物质,并统称为原生质。
公元1861~1864年
●L.巴斯德通过实验驳斥了F.A.普歇所支持的自然发生说。
公元1862~1865年
●德国植物学家J.von萨克斯指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以后又指出叶绿素包含在特殊的小体内,1883年该特殊小体被命名为叶绿体。
公元1863年
●俄国生理学家И.М.谢切诺夫研究证实,中脑和大脑里存在着抑制激发脊髓反射的机制,即中枢抑制机制。
开创了脑功能的研究。
公元1864年
●英国解剖学家R.欧文描述了1861年德国巴伐利亚索尔恩霍芬侏罗纪地层里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的第一个较完整骨骼化石。
公元1864年
●ErnstHoppe-Seyler分离出血红蛋白并制成结晶。
公元1865年
●瑞士生理化学家MiescherJ.F.(J.F.米舍尔)首次发现并分离出核素,即核酸,也叫核质。
●奥地利修道士MendelG.J.(MendelGregorJohann,G.J.孟德尔)宣读并于次年发表了他的《植物杂交的试验》论文,报道他通过豌豆杂交试验所发现的两个遗传学定律,即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也被称为“孟德尔定律”,提出了遗传因子学说,开创了遗传学。
公元1866年
●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所著的《形态学概论》出版,其中首次创用“生态学”一词。
该书还建议把原生植物和原生动物合并为原生生物Drotista,列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第三界。
公元1868年
●Darwin,C.R.提出了遗传的“泛生论”。
公元1869年
●GaltonF.提出“融合遗传”说,为数量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公元1870–1890年
●作物学家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育种。
●农学家利用固氮细菌提高产量。
●首次在实验室培育杂交玉米。
公元1873年
●SchueiderA.首先描述了有丝分裂过程。
公元1875年
●德国生物学家HertwigO.(O.赫特维希)指出受精是双亲提供的雄性原核与雌性原核的融合。
公元1876年
●德国医生/微生物学家R.科赫发现炭疽病病原体,并创建了细菌的培养技术。
公元1877年
●R.科赫发明细菌染色法。
●ErnstHoppe-Seyler创立《生理化学杂志》。
●德国水生生物学家K.A.默比乌斯提出了生物群落(biocoenosoe)的概念。
公元1878年
●发明首台离心机。
●WilhelmKühne提出“酶”的概念。
公元1879年
●德国生物学家FlemmingW.(W.弗莱明)发现了细胞核内的染色体。
发现有丝分裂是染色体纵裂为二,分别移向两极。
公元1879~1884年
●德国细胞学家Flemming,W.(W.弗勒明)阐述了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德国植物学家E.A.施特拉斯布格阐述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公元1880~1885年
●L.巴斯德研制出鸡霍乱病疫苗、炭疽病疫苗、猪丹毒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公元1881年
●Balbiani,E.G.在摇蚊幼虫的唾腺中发现了巨型染色体。
公元1882年
●R.科赫发现结核杆菌,并证明其传染性。
●德国细胞学家Flemming,W.(W.弗勒明)发现了灯刷染色体,并为有丝分裂定名。
公元1883年
●英国生物统计学家F.戈尔顿论述了人体测量、人口数量及其统计方法。
为了有目的地改良人类的遗传素质,他创建了“优生学”。
他也是生物统计的奠基人之一。
●比利时胚胎学家VanBenedinE.(E.Van贝内登)发现卵子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而马蛔虫受精卵的染色体为雌性原核与雄性原核染色体之和;最早发现染色体的减数现象。
●RouxW.推测染色体携带遗传因子。
公元1883~1885年
●德国胚胎学家W.鲁、E.A.施特拉斯布格、O.赫特维希和Weismann,A.(A.魏斯曼)等提出细胞核或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种质)的载体的设想
,即提出了“种质论”。
●意大利神经解剖与组织学家C.高尔基创建了神经细胞的硝酸银染色法并提出神经系统的网状结构学说。
公元1884年
●俄国微生物学家И.И.梅契尼科夫发现吞噬细胞。
●StrasburgerE.描述了种子植物的受精过程。
公元1886年
●发现“组织血红素”,即细胞色素。
●德国微生物学家H.黑尔里格尔和H.维尔法特用实验证明豆科植物能固氮。
公元1887年
●德国细胞学家T.H.博韦里确认生殖性细胞染色体减数现象的普遍性;提出染色体个体性(chromosomein-dividuality)学说,导致后来从染色体“行为”来解释孟德尔所发现的遗传学规律。
●Weismann,A.推测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染色体数目是周期性减半的。
公元1889年
●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S.拉蒙·伊·卡哈尔发现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轴突。
●癌细胞转移的种子与土壤(Seedandsoilhypothesis)假说
英国伦敦皇家医院的一个助理外科医生StephenPaget提出了癌细胞转移的种子与土壤(Seedandsoilhypothesis)假说。
主张癌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转移播种到那里不是随机的,而是一些特定器官组织能够提供适合癌细胞生长环境土壤的结果。
StephenPaget还通过分析735例乳腺癌病例给予证明。
然而该理论长期被学术界忽视。
直到1980年,IanHart和IsaiahFidler在黑色素细胞瘤的动物实验中,用放射性标记技术证明癌细胞需要从环境中得到合适的营养才能生长,这才使癌细胞转移的种子和土壤假说重新得到重视。
公元1890年
●第一个蛋白质结晶,卵白蛋白。
●德国军医E.A.von贝林发现动物感染某些疾病(如破伤风、白喉)后,其血清可产生相应的抗毒素。
开创了医学上的“血清疗法”。
●肿瘤是一种遗传性疾病(Cancerasageneticdisease)
肿瘤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Cancerasageneticdisease),这一事实情况是1890年,DavidvonHansemann首先认识到的。
DavidvonHansemann详细描述了13种不同腺癌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情况,发现每个样本都存在着癌细胞的异常分裂像,于是他推断这些异常分裂的癌细胞的染色质会发生变化。
到20世纪初,ZoologistTheodorBoveri研究了异常有丝分裂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他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是设计了一个海胆卵实验,该实验可以诱导多级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异常分离。
他发现并命名了有丝分裂纺锤体,推测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对于每个个体在质上都是相似的。
他认为异常分裂导致染色体不平衡分离,这在多数情况下会产生有害基因。
一次偶然中发现染色体的不正确联合会产生能够遗传的有无限增殖能力的恶性细胞。
这些奠定了癌症是遗传性疾病的基础。
同时,Boveri还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了和癌症相关的许多现象,并且提出了很多大胆的设想和推测,诸如目前我们所说的细胞周期检查点、肿瘤抑癌基因和癌基因。
他甚至想象毒药、射线、物理损伤、病原体、慢性炎症和组织修复都可能会间接促进染色体异常分离或导致染色体不平衡的其它情况,进而与癌症的的发生密切相关。
另外,Boveri还阐明了在一种组织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肿瘤、隐形染色体等位基因丢失、癌症易感性的遗传度、癌症在发生和进展上的步骤相似、癌细胞对放疗敏感等。
这些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
后来,一些研究者发现了致癌物可以作为诱变剂,这使癌症的遗传学基础更加引人注目。
1960年Ph染色体的发现使此观点得到了更大的支持。
与Boveri假说密切相关的观点是在癌细胞中,染色体不稳定可以促使染色体异常和突变积累。
首次证明癌细胞基因组不稳定的是RobertSchimke和他的同事,他们发现癌细胞的耐药基因易于发生不稳定扩增。
目前该观点也已被广泛接受,染色体不平衡、突变率增加和其它形式的基因组不稳定都和人类癌症的发展有关。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正在试图解释vonHansemann的设想,即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组不稳定是癌症发生的始动因素。
公元1890~1897年
●荷兰医学家C.艾克曼在今印度尼西亚发现脚气病同食物中缺乏米糠有关,成为研究B族维生素的开始。
公元1891年
●德国动物学家HenkinH.(H.亨金)发现染色体配对及其分离的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到性染色体“X”。
●德国生物学家H.A.E.德里施发表海胆卵的分裂实验,发现发育到两细胞时期的受精卵依分裂面分开,结果每个分裂球都能发育为完整的、但体形较小的幼体。
●Boveri,T.描述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联会过程。
●俄国微生物学家C.H.维诺格拉茨基发现细菌中的化能自养型细菌──硝化细菌。
公元1892年
●俄国微生物学家Д.И.伊万诺夫斯基证实烟草花叶病是由病叶的过滤提取液──过滤性病毒感染的。
●德国动物学家A.魏斯曼所著的《种质论》出版,主张种质可以世代连续相传。
公元1894年
●EmilFischer提出了的酶催化作用的“锁-匙”学说。
公元1895年
●RoentgenW.C.发现X-射线。
公元1896年
●德国化学家EduardBuchner(E.毕希纳)和HansBuchner用无细胞酵母压出液发酵产生了酒精,首次证明离开活细胞的“酿酶”仍具有活性,酵母提取液可催化发酵。
公元1897年
●德国微生物学家F.A.J.勒夫勒与P.弗罗施证明,口蹄疫由一种过滤性病毒引起。
●BuchnerE.发现酶。
公元1898年
●中国思想家严复的《天演论》出版。
《天演论》是英国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意译,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
●BendaC.发现线粒体。
公元1899年
●德裔美国生理学家/胚胎学家J.勒布,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溶液处理海胆卵,实现完全孤雌发育,得到正常的幼虫。
公元1900年
●果蝇用于基因研究。
●荷兰的DeVriesH.(H.德·弗里斯)、德国的CorrensC.E.(C.E.科伦斯)和奥地利的vonTchermakE.(E.von切尔马克)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即孟德尔定律的第二次发现。
●奥地利免疫学家K.兰德施泰纳研究发现,用不同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清作交叉试验,有时出现红细胞的凝集现象。
次年发现A、B、O三种血型。
公元1901年
●DeVries,H.(H.德·弗里斯)的著作《突变论》两卷于1901~1903年先后出版,提出“突变”这一概念。
公元1902年
●认识到蛋白质为多肽链。
●首次使用“免疫学”一词。
●英国医生A.E.加罗德发现黑尿症(现称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由于代谢途径异常而致的遗传性疾病。
●美国细胞学家McClungC.E(C.E.麦克朗)提出副染色体(X)决定性别的设想。
●德国化学家E.H.菲舍尔和另一位德国化学家F.霍夫迈斯特分别提出蛋白质分子结构的肽键理论。
●英国生理学家W.M.贝利斯和E.H.斯塔林提取出“肠促胰液肽”(secretin)并命名为“激素”(hormone)。
这是首次提出激素的概念。
●И.П.巴甫洛夫首次提出“条件反射”的概念。
●SuttonW.S.和BoveriT.同时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公元1902~1903年
●德国生化学家A.科塞尔和俄国出生的美国生化学家D.A.列文等从胸腺核酸中分析出胞嘧啶。
在此前后(1879~1909)。
他们和其他科学家合作分析出核酸的4种碱基和两种核糖。
●分离出第一个激素:
肾上腺素。
公元1902~1904年
●美国生物学家/医生W.S.萨顿和德国生物学家T.H.博韦里提出由于孟德尔式的遗传,即遗传因子同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相平行,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基础的理论,即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公元1902~1909年
●BatsonW首先提出“遗传学”、“等位基因”、“纯合体”、“杂合体”、“杂交一代”和“上位基因”等名词与概念。
公元1905年
●美国细胞学家/胚胎学家/遗传学家E.B.威尔逊和N.M.史蒂文斯各自独立地以细胞学上的事实确定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
并指出XX为雌性,XY或XO为雄性。
公元1906年
●首次使用“遗传学”一词。
●英国生理学家C.S.谢灵顿的《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一书出版,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深入地分析了脊髓的反射机制,提出了神经元和突触活动的基本概念。
●BatsonW.和PunnetR.C.提出“相引”和“相斥”的概念。
●DoncasterL.和RaynorG.H.发现性连锁现象。
公元1907年
●丹麦植物学家A.M.卢茨发现四倍体植物。
●HarrisonR.G.发明组织培养法。
公元1908年
●法国外科医生,器官移植的先驱和实验生物学家A.卡雷尔在美国在体外培养温血动物的细胞获得成功。
此后,组织培养方法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许多方面。
●英国数学家HardyG.H.(G.H.哈迪)和德国医生WeinbergW.(W.魏因贝格)各自独立发现,在一个不发生突变、迁移和选择的无限大的随机交配群体中,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代代保持不变,后称哈迪-魏因贝格平衡定律。
●NilssonE.H.对数量性状提出多基因学说。
公元1909年
●丹麦遗传学家JohannsenmW.L.(W.L.约翰森)将遗传因子定名为“基因”(gene),并同时提出了“基因型”(genotype)、“表型”(phenotype)等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GarrodA.E.发表“先天性代谢缺陷”,开创了生化遗传学领域。
●JanssensF.A发现染色体交叉的现象。
●肿瘤的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ce)
PaulEhrlich提出了肿瘤的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ce)问题。
免疫系统有惊人的能力来检测出外源物质,而保留自身。
PaulEhrlich深信,在癌细胞中,突变累积和改变了的基因扩增模式也能让免疫系统像清除炎症物质那样破坏癌细胞,并提出免疫系统可以抑制肿瘤的发展。
但是
,后来开展的免疫治疗并不如Ehrlich设想的那样成功。
在1957年,RichmondPrehn和JoanMain证实并得出结论,肿瘤免疫只对化学致癌物引起的肿瘤起作用,对自发产生的肿瘤无效。
从此,开始了这方面的大量研究。
HaroldHewitt及其同事对这些研究做了总结,认为自发性肿瘤是非免疫源的。
然而,OsiasSutman在1974年的报道中提出在化学致癌物引起的肿瘤中免疫监视有效是不正确的。
而AlinevanPel和ThierryBoon发现预防接种可以引起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这使肿瘤免疫的研究得到了重新振作,但是他们没有得到有效的免疫反应。
PierrevanderBruggen从技术上得到了突破,并证实肿瘤抗原能激发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
2001年,RobertSchreiber重新开始了免疫监视的研究,认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产生了一个选择压力或者免疫编辑,造成免疫源的减少最终逃离免疫介导的根除。
最近,GeraldWillimsky和ThomasBlankenstein提出在老鼠中散发性肿瘤不是失去了免疫源性,而是产生免疫耐受逃离了免疫根除,但是,和肿瘤生长相关的模式仍旧没有明确。
然而,Ehrlich的设想仍旧鼓舞着肿瘤免疫领域的研究,特别是作为肿瘤治疗中的一个有潜力的免疫治疗领域。
公元1910年
●美国遗传学家MorganT.H.(T.H.摩尔根)发现伴性遗传现象,即连锁定律,第一次用实验证明“基因”坐落在染色体上。
●病毒与肿瘤(virusandcancer)
病毒与肿瘤相关,这种观点可以一直追溯到1910年。
而PeytonRous则被公认为该领域之父。
他的突破性工作是,在一个母鸡上发现了一个梭形细胞肉瘤,并鉴定出了鲁斯肉瘤病毒RSV。
当时,他的重要发现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1966年,在他77岁时,Rous才因该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
1969年,RobertHuebner和GeorgeTodaro开始了一系列研究,认为多数癌症都是由逆转录病毒基因表达造成的。
虽然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们的工作促使了第一个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src的鉴定。
因此,这些突破性工作为癌症领域的其它发现铺平了道路。
●(注: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