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非选择题高频考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7467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非选择题高频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物非选择题高频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物非选择题高频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物非选择题高频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物非选择题高频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非选择题高频考点.docx

《生物非选择题高频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非选择题高频考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非选择题高频考点.docx

生物非选择题高频考点

【标准答案】 

(1)红眼细眼 

(2)5 (3)XEXe

(4)B(或b) v(或V) V和v(或B和b)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

(5)①7、8(或7或8) 无眼、有眼基因与其他各对基因间的遗传均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示例:

杂交亲本:

F1中的有眼雌雄果蝇

实验分析:

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无眼为隐性性状;若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无眼为显性性状

【评分细则】

1.

(1)中只答出红眼漏答“细眼”或只答出“细眼”漏答“红眼”均扣一半分。

2.

(2)中只答“发生交换”未答出“非姐妹染色单体”扣1分。

3.(5)题①中答案唯一,凡答其他染色体者均不得分。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①适用对象:

真核生物、核基因、有性生殖产生配子(即减数分裂)时发生

②基因关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的A、a与B、b或C、c与B、b)间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只遵循分离定律(如A与a,B与b,C与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A、a与C、c)间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但可由于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而发生同一条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如a与C或A与c重组。

(2)当两对基因分别位于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时,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1.烟草是雌雄同株植物,却无法自交产生后代。

这是由S基因控制的遗传机制所决定的,其规律如图所示(注:

精子通过花粉管输送到卵细胞所在处,完成受精)。

(1)烟草的S基因分为S1、S2、S3等15种,它们互为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的结果。

(2)如图可见,如果花粉所含S基因与母本的任何一个S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伸长完成受精。

据此推断在自然条件下,烟草不存在S基因的__________个体。

(3)将基因型为S1S2和S2S3的烟草间行种植,全部子代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S基因包含控制合成S核酸酶和S因子的两个部分,前者在雌蕊中表达,后者在花粉管中表达,这导致雌蕊和花粉管细胞中所含的________________等分子有所不同。

传粉后,雌蕊产生的S核酸酶进入花粉管中,与对应的S因子特异性结合,进而将花粉管中的rRNA降解,据此分析花粉管不能伸长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保加利亚玫瑰(2n=14)是蔷薇科蔷薇属小灌木,为观赏花卉,花瓣可提取精油。

已知其花色有淡粉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涉及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

与其花色有关的色素、酶和基因的关系如图所示。

现用白甲、白乙、淡粉色和粉红色4个纯合品种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

淡粉色×粉红色,F1表现为淡粉色,F1自交,F2表现为3淡粉∶1粉红。

实验2:

白甲×淡粉色,F1表现为白色,F1自交,F2表现为12白∶3淡粉∶1粉红。

实验3:

白乙×粉红色,F1表现为白色,F1×粉红(回交),F2表现为2白∶1淡粉∶1粉红。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绘制保加利亚玫瑰的基因组图谱时需测定________条染色体;图示体现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加利亚玫瑰花色的遗传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实验中所用的淡粉色纯合品种的基因型为________。

(4)若将实验3得到的F2白色植株自交,F3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在研究虎皮鹦鹉羽色的遗传时发现,若将纯种的绿色和白色鹦鹉杂交,F1都是绿色的;让F1自交,F2羽毛产生四种表现型:

绿、蓝、黄、白,比例为9∶3∶3∶1。

研究人员认为,鹦鹉羽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等位基因可以用A、a和B、b表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对研究人员的观点加以验证。

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经过研究知道,A基因控制合成蓝色素,B基因控制合成黄色素,其机理如图所示。

(2)根据上述信息推断,亲本绿色鹦鹉和白色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F2中蓝色鹦鹉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3)F2鹦鹉中,一只蓝色鹦鹉和一只黄色鹦鹉杂交,后代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

(4)若绿色鹦鹉A基因和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属于哪种变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鸟类性别决定类型是ZW型,即雄性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

为了保护珍稀濒危鸟类,安全、准确地进行性别鉴定非常重要,因为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________的因素之一。

1999年研究人员从鸟粪中提取了一种位于其性染色体上的DNA特异序列并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用________进行酶切,再对酶切产物电泳检测,成功地对鹦鹉的性别进行了鉴定。

4.人类的甲型血友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为H、h)、粘多糖病(控制基因为A、a)、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俗称蚕豆黄,控制基因为E、e)均为单基因遗传病。

如图为甲、乙家族通婚的遗传系谱图(图1),通婚前,甲家族不具有粘多糖致病基因,乙家族不具有蚕豆黄致病基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Ⅰ-2不具蚕豆黄致病基因,则推知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疾病是________。

(2)在人群中,若平均每2500人中有1位粘多糖病患者,则Ⅱ-6中含有粘多糖致病基因的个体概率是________;Ⅱ-5与Ⅱ-6再生一个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3)若对Ⅳ-3进行孕期胚胎细胞染色体检验,发现其第7号、第9号染色体因为彼此交叉互换而与正常人不同(图2)。

已知7号染色体的片段重复会出现胚胎流产,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缺失会出现先天痴呆。

则Ⅳ-3细胞中的基因种类________(填有或无)变化;第7号和第9号染色体变异类型分别为________;Ⅳ-3可能会出现________等病理现象。

(4)正常基因可以控制合成凝血因子F8,甲型血友病的产生是因为控制合成凝血因子F8基因的中间部分碱基缺失,不能合成凝血因子F8。

为了探明Ⅳ-2的病因,医院对上述遗传系谱图中的Ⅲ、Ⅳ代成员的该等位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电泳的结果如图3所示。

①Ⅲ-3的基因型是(只考虑甲型血友病及其相对性状)__________。

②根据电泳结果与遗传系谱图,推论Ⅳ-2的无血友病的XXY症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准答案】 

(1)a基因纯合,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

(2)Aabb×AaBb 3/64

(3)某一雌配子形成时,A基因突变为a基因 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4)愈伤组织 整套基因 幼苗

【评分细则】

(1)只答“无A基因或a基因纯合”扣一半分。

(2)答案具唯一性,其他答案均得0分。

(3)答案只要合理即可给分。

(4)第二空若答“全部遗传信息”也给分,第三空若答“细胞分裂前期”也给分。

1.隐性基因与隐性性状的关系

(1)A与a的区别:

等位基因A与a间可存在脱氧核苷酸种类、数量或排列顺序的不同。

(2)隐性性状表现的条件:

若为完全显性,则只有在无显性(A)基因时,隐性性状方可表现出来。

(3)无显性(A)基因的四种情形:

①隐性纯合子(aa) ②Aa中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致A基因丢失 ③Aa中A发生隐性突变,致其变为aa ④Aa植株的a花粉发育为单倍体,从而表现为隐性性状。

2.秋水仙素的两类作用

(1)诱导染色体加倍:

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形成从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常用于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

(2)诱发基因突变:

秋水仙素可作为化学诱变剂作用于DNA复制时期(细胞分裂的间期),诱发基因突变,因此可用于诱变育种。

1.已知水稻的高秆(A)对矮秆(a)为显性,抗病(B)对感病(b)是显性,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水稻育种过程如图所示。

(1)若图示代表单倍体育种法培育矮秆抗病(aaBB)水稻新品种的过程,选择的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F1通过②生成甲组植株幼苗,②表示____________,甲组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种。

甲组植株经过③处理,获得乙组植株,③过程所用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对乙组植株进行筛选,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水稻种子。

(2)若图示代表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选育矮秆抗病(aaBB)水稻新品种的过程,②表示________,确定甲组植株中表现为矮秆抗病的水稻是否为理想类型最合适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稻属于二倍体,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12条染色体,在利用水稻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观察时,应观察根尖________区的细胞;观察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时,细胞中共有________条染色体。

2.已知玉米的黄粒(D)对紫粒(d)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现选择纯种紫粒抗病与黄粒不抗病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从而获取黄粒抗病植株进行深入研究。

请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上述育种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在F2的黄粒抗病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3)我国科学家应用X射线对玉米进行处理,从经过处理的后代中选育并成功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

该过程中,要进行“选育”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利用F1获得的一组自交及测交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相交方式

黄粒

抗病

紫粒

抗病

黄粒

不抗病

紫粒

不抗病

自交(后代)

898

305

138

46

测交(后代)

210

207

139

131

对以上结果甲、乙两同学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甲同学认为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乙同学认为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从而使数据偏离正常值。

①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判断正确,理由是F1的自交和测交后代中均出现了________数量偏离正常值的现象,这种偏离可能是由________引起的。

②为探究该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你的思路是________,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________。

3.(2014·青岛检测)玉米是进行遗传学实验的良好材料,其宽叶基因T与窄叶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现有基因型为Tt的宽叶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一。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宽叶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

(2)以植株A为父本,正常的窄叶植株为母本进行杂交,需在花期进行套袋和________等操作。

若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宽叶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

分析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

(2)中得到的植株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植株B为父本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其中得到的染色体异常植株占________。

(4)为了探究植株A的T基因是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请设计一个简便的杂交实验: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

(5)研究者发现玉米体细胞内2号染色体上存在两个纯合致死基因E、F,从而得到“平衡致死系”的玉米,其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右图所示。

该品系的玉米随机自由交配(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子代与亲代相比,子代中F基因的频率________(上升/下降/不变)。

4.图1和图2分别表示甲、乙果蝇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果蝇甲和果蝇乙是亲子代关系)。

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与图1中的染色体相比,图2中的染色体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图1中染色体上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与控制棒眼性状的基因根本区别在于________。

(2)图1中染色体上所呈现的基因不一定能在后代中全部表达,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两点)。

(3)果蝇的灰身性状和黄身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让一对杂合的雌、雄果蝇交配,产生大量的子代,发现子代中灰身∶黄身=2∶1,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和果蝇都是XY型性别决定,人类、果蝇的性染色体与性别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性别性染色体

人类

果蝇

XY

雄性

雄性

XX

雌性

雌性

XXX

超雌性

超雌性

(不存活)

XXY

雄性

雌性

XO

雌性

雄性

XYY

超雄性

雄性

①人类男性的性别取决于是否含________染色体,雄果蝇的性别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一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女性色盲患者,其双亲色觉正常,该患者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最可能与________(填“父亲”或“母亲”)有关。

【标准答案】

(1)信息

(2)空气(氧气) 防止杂菌污染 茎芽尖端

(3)促进

(4)细胞长度 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

(5)3.6(3) 18(60) 协同作用

(6)内源激素

【评分细则】

(1)“信息”答成“信号”可不扣分,但诸如“物质”、“能量”等均不得分。

(2)中第一空答成“水分”不给分,第二空答成“保护”得一半分,其他答案不得分,第三空答案唯一,否则得0分。

(4)只答出其中一项者得一半分,“促进细胞伸长”答成“促进

细胞生长”或“促进细胞体积增大”均不扣分。

1.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的2个原因

(1)促进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能力增强),细胞分裂素主要具有此类作用。

(2)细胞体积增大,主要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实现,赤霉素、生长素均具此功能。

       

2.植物激素相关实验设计关键点

(1)一般需设置空白对照组(蒸馏水处理组)以确认激素作用效果。

(2)确认两种激素间是否具协同或拮抗作用,应分别设置两种激素单独作用组、两种激素共同作用组相互对照,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3)探究外源激素作用效果,宜克服“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如去除尖端、去除芽等处理)。

3.易错提醒

(1)植物激素不是分泌蛋白

(2)植物激素并非均具“促进生长”效应(如脱落酸可抑制生长)。

(3)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素浓度高

高浓度、低浓度是针对作用效果而言的,前者抑制生长,后者促进生长,分布多未必为“高浓度”,如茎背光侧与近地侧均分布多,但并未达到“高浓度”的地步。

1.已知单侧光与重力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

为探究某强度的单侧光及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对刚萌发的盆栽燕麦分别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处理,燕麦弯曲生长情况用柱状图乙表示。

(1)由图乙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降低单侧光的强度,图甲②可能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_;假如三组实验处于失重状态下,那么三组芽的弯曲状态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段时间后,第③组燕麦长成了图丙所示的形态,燕麦根向地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__________,能体现这种特点的实例还有________。

2.以采摘后的某品种的桃为实验材料,某科研小组研究了细胞分裂素(CK)、脱落酸(ABA)和脱落酸抑制剂(ABAI)处理对该品种桃果实成熟软化、乙烯释放速率和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

实验所得部分数据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经ABA处理后,细胞壁的降解速度____________。

这是因为ABA提高了降解相关物质的____________。

(2)由图2可知,乙烯释放速率达到峰值前,________组乙烯释放速率的增长速率保持相对稳定。

由图2可知,ABA促进果实成熟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

(3)由图2和图3可知,乙烯释放量和细胞呼吸速率达到峰值在时间上是________的,说明乙烯的合成需要消耗________。

3.下图是科学家对水稻根进行单侧光照后的生长状况,下表是处理后的实验结果。

请回答:

实验结果处理方式

生长素浓度/(μg·g-1)

向光侧

背光侧

弯曲

角度α

强光

184.6

498.2

35.5°

弱光

210.5

421.6

17.5°

黑暗

418.2

418.2

(1)根的背光性说明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性的特点。

(2)实验时水稻根应垂直向下,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________对实验的影响,该实验的对照组为表中________处理方式。

(3)剥除根冠而保留根尖分生区和伸长区的根会失去背光性反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表中实验结果推测:

①向光侧生长素对根的生长起到了________作用。

②生长素分布不均既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也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5)(多选)分析根的结构,植物根系能合成的植物激素有______________。

A.赤霉素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乙烯    E.生长激素

4.为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一实验小组按下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回答:

组别步骤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F组

配制

溶液

蒸馏

30mg/L

2,4D

溶液

50mg/L

2,4D

溶液

80mg/L

2,4D

溶液

110mg/L

2,4D

溶液

140mg/L

2,4D

溶液

选择

插条

选取该植物生长天数、嫩芽数目等相同的适宜插条若干,随机分成六等份,并编号

浸泡

插条

分别用等量蒸馏水或相应浓度的2,4D溶液浸泡插条12h

扦插

培养

浸泡后的插条扦插在潮湿沙土中,培养时间及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实验

结果

(1)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可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________mg/L之间。

(3)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提出插条生根可能需要光照,为此开展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用适宜浓度2,4-D溶液处理过的插条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扦插在潮湿沙土中。

②甲组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乙组置于__________下培养,其他条件__________。

③培养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光照有利于插条生根;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黑暗有利于插条生根;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光照、黑暗对插条生根没有影响。

【标准答案】

(1)

组别

预测结果

屈腿

不同时发生

收缩

不收缩

原因

屈反射中枢在脊髓,反射弧完整,可以完成反射,所以能够屈腿

从刺激到发出反应需要经过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不同时发生

直接刺激效应器,效应器也可以兴奋,所以能够收缩

由于传出神经和腓肠肌细胞间相当于突触结构,兴奋的传递只能单向而不能反过来传递,所以刺激腓肠肌的兴奋不能传到神经

(2)⑤用针捣毁该蛙的脊髓,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的左后肢趾端,观察是否屈腿。

【评分细则】

(1)预测结果一栏中①~④答案均具唯一性,错答者不得分,原因分析栏中,②的原因答成“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需一定时间”或“兴奋在突触处传递存在突触延搁现象”等答案均不扣分。

③的原因中答“直接刺激肌肉可收缩”,不扣分,④的原因必须出现“单向”或“不能逆向”等字眼才给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2)答案中必须出现“破坏脊髓”字眼,否则不得分,若不写“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的左后肢趾端”或“观察是否屈腿”均只得1分。

1.以“脊髓”为中枢的反射弧分析

(1)该反射弧的5个组成部分及作用如下。

A.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B.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中枢)

C.神经中枢(分析与综合)

D.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效应器)

E.效应器(作出应答)

(2)“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

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3)“感觉”与反射弧的关系:

“感觉”形成的唯一场所是大脑皮层,脊髓中存在“上行传导束”与“下行传导束”,前者可将兴奋由脊髓传至大脑皮层以形成“感觉”(传出神经与效应器受损不影响感觉的形成,但影响“反射”的形成),后者可将大脑皮层发出的控制“指令”传至脊髓,以“控制”脊髓中枢的“反射活动”(此为分级调节)。

2.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探究与验证

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Ⅰ.方法设计:

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电位有无变化。

Ⅱ.结果分析:

应为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