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7451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整理.docx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整理.docx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整理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正式工作阶段:

进行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

第三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

汇总、分析各种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1.建设项目工程特点

2.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3.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

1.总则。

包括任务由来编制依据,污染物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采用的评价标准,评价项目及工作等级和重点等。

2.建设项目概况。

3.拟建项目地区环境简况。

4.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和方法。

5.环境现状调查。

6.环境影响预测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7.评价工作成果清单:

包括拟提出结论和建议内容。

8.评价工作组织、计划安排。

9.经费概算。

10.附件:

附属及参考文献。

污染源评价

评价方法:

等标污染负荷法

等标污染指数

Nij——第j个污染源的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指数,一个无因次量;Cij——该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C0i——为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等标污染负荷

Pij-----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Cij-----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Qij-----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流量;C0i-----第i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

 

等标污染负荷比

 

污染源评价方法

主要污染源确定:

按评价区域内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从大到小排列,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左右的污染源确定为主要污染源。

主要污染物确定:

按评价区域内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从大到小排列,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左右的污染物确定为主要污染物。

污染源评价举例

某地区建有造纸厂、酿造厂和食品厂,其污水排放量与污染物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试确定该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污染源评价标准为:

污染源评价计算表

评价按上表计算,得主要污染源为造纸厂;主要污染物为挥发酚和CODcr。

第三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河流的混合稀释模型

设河水流量为Q(m3/s),污染物浓度为C1(mg/L),废水流量为q(m3/s),废水中污染物浓度为C2(mg/L),水质完全混合断面以前,任一非均匀混合断面上参与和废水混合的河水流量为Qi(m3/s),把参与和废水混合的河水流量Qi与该断面河水流量Q的比值定义为混合系数,以a表示。

把参与和废水混合的河水流量Qi,与废水流量q的比值定义为稀释比,以n表示。

数学表达式如下:

在实际工作中,混合过程段的污染物浓度Ci及混合段总长度Ln按费洛罗夫公式计算。

完全混合距离

若断面上最大浓度与最小浓度之差不超过5%,认为达到均匀混合。

完成横向均匀混合的断面的距离称为完全混合距离

岸边排放情况

中心排放情况

污染物到达对岸的的纵向距离

 

守恒污染物在均匀流场中的水质模型

1.均匀流场中的水质模型

一维扩散方程的解:

二维扩散方程的解:

2.无限大均匀流场中移流扩散方程的解

 

式中Q是连续点源的源强(g/s),结果C的单位为(g/m3=mg/L)。

本岸C(Lb,0)计算时不计对岸的反射项。

污染物到达对岸C(Lb,B),只需要考虑一次反射。

使用6-15式计算浓度,并按定义C(Lb,B)/C(Lb,0)=0.05解出的纵向距离Lb为:

河宽为B,只计河岸一次反射时的二维静态河流岸边排放连续点源水质模型的解为:

 

例1在河流岸边有一连续稳定排放污水口,河宽6.0m,水深0.5m,河水流速0.3m/s,横向扩散系数Dy=0.05m2/s,求污水到达对岸的纵向距离Lb和完全混合的纵向距离Ln。

若污水排放口排放量为80g/s。

说明在到达对岸的纵向距离Lb断面浓度C(Lb,B)、C(Lb,0)是多少?

 

非守恒污染物在均匀河流中的水质模型

设流入单元河段的入流量和流出单元河段的出流量均为Q,入流的污染物浓度为C0,流入单元河段的污染物完全均匀分布到整个单元河段,其浓度为C。

对于划分许多零维静态单元河段的顺直河流模型,其上游单元的出水是下游单元的入水,第i个单元河段的水质计算式为:

 

例2均匀河段长10km,有一含BOD的废水从这一河段的上游端点流入废水流量为q=0.2m3/s,BOD浓度C2=200mg/L,上游河水流量Q=2.0m3/s,BOD浓度C1=2mg/L,河水的平均流速ux=20km/d,BOD的衰减系数k=2/d,求废水入河口以下(下游)1km、2km、5km处的河水中BOD的浓度。

解:

河段初始断面河水中BOD浓度为:

以0.5km为单位,将河段分成环境单元,即Δx=0.5km,1km、2km、5km处的河段发表处在,i=2、4、10的位置。

计算BOD的浓度

 

同理,分别用4和10代替上式中的i=2,有C4=16.5(mg/L),C10=12.3(mg/L)。

2.一维水质模型

 

忽略扩散项

例3一均匀河段,有含BOD的废水流入,河水的平均流速u=20km/d,起始断面河水(和废水完全混合后)含BOD浓度为C0=20mg/L,BOD的衰减系数k=2/d,扩散系数Dx=1[km]2/d,求下游1km处的河水中BOD的浓度。

解:

计算BOD的浓度为:

 

当忽略扩散项时,x=1km处的河水中BOD浓度

 

完全混合模型

一股废水排入河流后能与河水迅速完全混合,则混合后的污染物浓度(C0)为:

式中:

Q——河流的流量,m/s;

ρ1——排污口上游河流中污染物浓度,mg/L;

q——排入河流的废水流量,m/s;

ρ2——废水中污染物浓度,mg/L。

例4河边拟建一工厂,排放含氯化合物废水,流量2.83m3/s,含盐量1300mg/l。

该河平均流速0.46m/s,平均河宽13.7m,平均水深0.61m,上游来水含氯化物100mg/l,该厂废水如排入河中能与河水迅速混合,问河水氯化物是否超标?

(设地方标准为200mg/l)

 

Streeter-Phelps(S-P)模型

S-P模型的建立的基本假设:

河流中的耗氧只是BOD衰减反应引起的,而河流中的溶解氧则是大气复氧。

BOD的衰减反应速率与河水中溶解氧(DO)的减少速率相同,且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率是恒定的。

S-P模型的临界点和临界点氧浓度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按照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各种受纳污水的地面水域(简称受纳水域)的规模以及对它的水质要求,将河流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二、三级。

不同的评价工作等级其评价工作范围和评价工作深度亦不同。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温度层结与烟流形状

(1)波浪型

这种烟型发生在不稳定大气中,即γ>0,γ>γd。

大气湍流强烈,烟流呈上下左右剧烈翻卷的波浪状向下风向输送,多出现在阳光较强的晴朗白天。

污染物随着大气运动向各个方向迅速扩散,地面落地浓度较高,最大浓度点距排放源较近,大气污染物浓度随着远离排放源而迅速降低,对排放源附近的居民有害。

(2)锥型

大气处于中性或弱稳定状态,即γ=γd。

烟流扩散能力弱于波浪型,离开排放源一定距离后,烟流沿基本保持水平的轴线呈圆锥形扩散,多出现阴天多云的白天和强风的夜间。

大气污染物输送距离较远,落地浓度也比波浪型低。

(3)平展型

这种烟型出现在逆温层结的稳定大气中,即γ<0,γ<γd。

大气几乎无湍流发生,烟流在竖直方向上扩散速度很小,其厚度在漂移方向上基本不变,像一条长直的带子,而呈扇形在水平方向缓慢扩散,也称为扇型,多出现于弱风晴朗的夜晚和早晨。

由于逆温层的存在,污染物不易扩散稀释,但输送较远。

若排放源较低,污染物在近地面处的浓度较高,遇到高大障碍物阻挡时,会在该区域聚积以致造成污染。

如果排放源很高时,近距离的地面上不易形成污染。

(4)爬升型

爬升型为大气某一高度的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下部为稳定状态时出现的烟流扩散型态。

如果排放源位于这一高度,则烟流呈下侧边界清晰平直,向上方湍流扩散形成一屋脊状,故又称为屋脊型。

这种烟云多出现于地面附近有辐射逆温日落前后,而高空受冷空气影响仍保持递减层结。

由于污染物只向上方扩散而不向下扩散,因而地面污染物的浓度小。

(5)熏烟型

与爬升型相反,熏烟型为大气某一高度的上部处于稳定状态,而下部为不稳定状态时出现的烟流运动型态。

若排放源在这一高度附近,上部的逆温层好像一个盖子,使烟流的向上扩散受到抑制,而下部的湍流扩散比较强烈,也称为漫烟型烟云。

这种烟云多出现在日出之后,近地层大气辐射逆温消失的短时间内,此时地面的逆温已自下而上逐渐被破坏,而一定高度之上仍保持逆温。

这种烟流迅速扩散到地面,在接近排放源附近区域的污染物浓度很高,地面污染最严重。

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

(1)污染物在空间yoz平面中按高斯分布(正态分布),在x方向只考虑迁移,不考虑扩散;

(2)在整个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稳定的,风速大于l.5m/s;

(3)源强是连续均匀的;

(4)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量是守衡的。

无限空间高斯点源模式(无界)

 

ū—平均风速,m/s;

Q—源强,g/s;

σy—侧向扩散参数,污染物在y方向分布的标准偏差,m;

σz—竖向扩散参数,污染物在z方向分布的标准偏差,m;

高架连续点源的高斯模式(有界模式)

 

 

某拟建化工厂投产后将排放源强为50克/秒的SO2,排气筒高45米,预计烟气抬升高度为5.5米,10米高处的平均风速为5米/秒。

试计算大气稳定度为D级时,该排气筒下风向650米处,距排气筒风向轴线水平垂直距离50米处的公园里所增加的浓度值。

 

 

烟气抬升计算公式

烟流抬升高度的确定是计算有效源高的关键。

热烟流从烟囱出口喷出多大体经过四个阶段:

烟流的喷出阶段、浮升阶段、瓦解阶段和变平阶段。

产生烟流抬升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烟囱出口处的烟流具有一定的初始动量,二是由于烟流温度高于周围空气温度而产生的净浮力。

有效源高:

烟流抬升高度公式(有风、中性、不稳定)

v

Qh≥2100kJ/s,△T=Ts-Ta≥35K

 

v1700kJ/s<Qh<2100kJ/s

vQh≤1700kJ/s,△T<35K

n0——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

n1——烟气热释放率指数;

n2——排气筒高度指数;

Qh——烟气热释放率,kJ/s;(烟气的热释放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向环境释放的热量)

Pa——排气筒所在地大气压,hPa,如无实测值,可取邻近气象台季或年平均值;

Qv——实际排烟率,m3/s;

△T——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气温之差;K;

Ts——烟气出口温度,K;

Ta——环境大气温度,K,如无实测值,可取邻近气象台季或年平均值;

u——排气筒出口处环境大气平均风速,m/s;

V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排出速度,m/s;

D——排气筒出口直径。

烟流抬升高度公式(有风、稳定)

为排气筒几何高度以上的大气温度梯度(K/m)

某城市电厂有一座高100m的烟囱,烟囱出口内径5m,烟囱出口烟流速度17.42m/s,烟囱出口工况烟气流量342m3/s,烟气温度100℃,大气温度20℃,当地大气压为1010hPa,烟

囱出口处平均风速4m/s,求烟气抬升高度。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AirPollutionIndex,简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用于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

1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2建设项目概况

3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大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6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分析与建议7结论

环境噪声影响预测及评价

环境噪声评价量及其计算

1.计量声音的物理量

(1)声功率

声源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总声能量称为声功率。

常用W表示,单位为瓦(w)。

(2)声强

单位面积上的声功率称做声强。

声强常以I表示,单位为(w/m2)。

(3)声压

某一瞬间介质中的压强相对于无声波时压强的改变量称为声压,记为p(t),单位是Pa(N/m2)。

有效声压取瞬时声压均方根值。

 

声压级、声强级与声功率级

人耳对声音大小的感觉,近似地与声压、声强呈对数关系,所以通常用对数值来度量声音,分别称为声压级与声强级。

声压级

声强级

•Lp对应声压p的声压级,dB;

•P0为基准声压,等于2*10-5N/m2。

,它是1000Hz的听阈声音;

•I0为基准声强,等于1*10-12W/m2

分贝的运算-声压级

 

当两个不同的噪声源同时作用在声场中同一点上,如果两个声源单独作用产生的声压级分别为Lp1和Lp2,且Lp1≥Lp2;为计算方便,列出(表5-1)Lp1-Lp2差值相对应的增值ΔL,这点的总声压级LpT为

Lp1-Lp2

ΔL

Lp1-Lp2

ΔL

0

1

2

3

4

5

3

2.5

2.1

1.8

1.5

1.2

6

7

8

9

10

11

1.0

0.8

0.6

0.5

0.4

0.3

例室内洗衣机工作时,测得噪声声压p=0.02Pa;电冰箱单独开动时声压级是54dB,试计算两者同时开动时的合成声压级。

解:

洗衣机单独工作时声压级为:

L1=20lg0.02/(2×10-5)=20×3=60dB

电冰箱声压级L2=54dB

L1-L2=6dB,所以△L=1dB

则两者同时工作时L=60+1=61dB

例:

声压级分别为70、84、78、82、86、89dB,试计算合成声压级。

(1)首先将声压级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89、86、84、82、78、70;

(2)89与86合成:

合成声压级=89+1.8=90.8dB;

(3)90.8与84合成:

90.8+0.84=91.64dB;

(4)91.64与82合成:

91.64+0.46=92.1dB

(5)由于92.1-78=14.1dB,因而78、70dB两个声源可忽略不计。

则总声压级为92.1dB

分贝的减法

若已知两个声源在某点产生的总声压级LpT及其中一个声源在该点产生的声压级Lp1,则另一声源在该点产生的声压级Lp2为:

 

例:

为测定某车间中一台机器得噪声大小,从声级计上测得声级为104dB,当机器停止工作,测得背景噪声为100dB,求该机器噪声得实际大小。

解:

由题可知104dB是指机器噪声和背景噪声之和LPT,而背景噪声LP1为100dB。

由LPT-LP1=4dB,从表知道,△Lp=-2.2dB,因此机器噪声为104-2.2=101.8。

分贝平均值

某一地点的环境噪声为非稳态噪声,则该点噪声平均值为:

 

声压级相同的声音叠加

噪声的主观评价

(1)响度级

不同频率的声音,即使声压级相同,人耳感觉的响亮程度不同,如同样60dB,100Hz和1000Hz的两种声音,1000Hz的声音人耳听起来响一些,而要100Hz的声音听起来与1000Hz,60dB的声音一样响,声压级要达到67dB。

以1000Hz的纯音作标准,使其和某个声音听起来一样响,那么此1000Hz纯音的声压级就定义为该声音的响度级。

记作LN,单位为方(Phone)

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

(1)点声源的距离衰减

点声源随传播距离增加引起其衰减值为:

若测点1,2与声源的距离分别为r1、r2,则由r1至r2的声压级衰减量为:

即距离每增加一倍,声压级衰减6dB。

考虑点源几何发散衰减的噪声预测计算

已知参照点(距离声源r0)的声级为LA(r0),预测点(距离声源r)的A声级可用下式计算:

LA(r)=LA(r0)-20lg(r/r0)

(2)线声源的距离衰减

✓无限长声源

无限长线声源随传播距离增加引起其衰减值为

对于有限长线源,如长为l0,则声压级随距离的衰减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在声源附近,当r<l0/3且ro<l0/3时,可按无限长线声源考虑

2在离开声源足够远时,当r>l0且ro>l0时,则按点声源来考虑。

 

3在离开声源足够远时,当l0>r>l/30时且l0>r0>l/30,则:

 

实例:

距锅炉房2米处测得声压级为80dB,且锅炉房距离居民楼16米;距冷却塔5米处测得声压级为80dB,且冷却塔距离居民楼20米。

求两设备噪声对居民楼造成共同影响?

解:

Adiv=LP(r1)-LP(r2)=20lgr2/r1

锅炉房对居民楼的影响:

L1=80-20lg16/2=80-3×6=62dB;

冷却塔对居民楼的影响:

L2=80-20lg20/5=80-2×6=68dB;

共同影响:

L=68+1=69dB

实例:

有一列500米火车正在运行。

(1)距铁路中心线20米处测得声压级为90dB,距铁路中心线40米处有一居民楼,试求该列火车噪声对居民楼的影响。

(2)若距铁路中心线500米处测得声压级为75dB,距铁路中心线1000米处有疗养院,试求该列火车噪声对疗养院的影响。

解:

(1)r/l0=20~40/500<1/3,则按无限长线声源计算:

火车对居民楼的影响:

L1=LP(20)-10lg40/20=90-3=87dB。

(2)r/l0=500~1000/500>1,

则火车对疗养院的影响:

L2=75-20lg1000/500=75-6=69dB。

面声源的距离衰减

设某面声源为长方形,两边长分别为a、b(a≤b),离开声源中心的距离为r,其声压级的距离衰减量可按以下三种情况来考虑。

①当r≤a/π时,声波强度不随距离发生变化,即距离衰减量为零,则△L=0。

2

当a/π<r≤b/π时,声源相对测点,可看作线声源,则

3

某厂房相对噪声测点的一侧墙体尺寸为50×10m。

设在距墙外1m处的测点1测得声压级为80dB,求距该墙2m、10m、20m的测点2、3、4处的声压级。

 

③当r>b/π时,声源相对测点距离甚远,可视为点声源,则

 

土壤环境评价

土壤衰退趋势预测

通用土壤侵蚀方程:

A=R*K*L*S*C*P

A-土壤侵蚀量;R-降雨侵蚀力指标;K-土壤侵蚀度;

L-坡长;S-坡度;C-耕种管理因素;P-土壤保持措施因素

土壤影响类型的划分P117

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的判别P1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