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7439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下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下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下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下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导学案.docx

《七下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导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导学案.docx

七下导学案

五原二中师生共用导学案

课题《伤仲永》课型复习主备赵娜审核时间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八大家之一。

题目中的"伤"意即。

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唐宋八大家是指。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而已邪

  三、解释重点实词。

  世隶耕()称前时之闻()仲永之通悟()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彼其受之天也()

  泯然众人矣()贤于材人(贤:

材人,)环谒于邑人(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父异焉()即书诗四句()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还自扬州()

  复到舅家问焉()卒之为众人()固众人()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贤于材人远矣()

  五、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父异焉"    "父利其然",  "宾客其父"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忽啼求之",

③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

1.余闻之也久()2.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

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

  然:

1父利其然也()2泯然众人矣()

  宾客:

1稍稍宾客其父()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为: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

今义: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

今义: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

今义: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

今义:

  泯然众人矣(古义:

今义:

六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字词。

⑴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利其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环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⑴称()___________________⑵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原二中师生共用导学案

课题《木兰诗》课型复习主备赵娜审核时间

复习目标:

1.诗词表达的主旨。

2.背诵课文。

3.字词的锤炼。

重点难点:

重点:

把握各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难点:

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复习流程:

学生先对照导学案,结合课本和练习册,自由复习,然后统一考试,最后教师统一评改、纠错。

【复习内容】作者、作品、课文背写、课文翻译、课文分析。

课前巩固:

基础知识。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与汉乐府中《》合成“乐府双璧”。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鞍鞯()阿姊()可汗()机杼()军贴()

燕()山朔()气金柝()红妆()胡骑()傍()地走辔头()鸣溅溅()鸣啾啾()

3.解释加点的字。

(1)当户织

(2)惟闻(3)军贴(4)有爷名

(5)市鞍马(6)东市(7)旦辞(8)但——鸣溅溅

(9)策勋十二转(10)胡骑(11)赏赐百千强(12)可汗问所欲

(13)不用尚书郎(14)、出郭相扶将(15)著我(16)对镜帖花黄

(17)看火伴(18)赴戎机(19)当户理红妆(20)傍地走

4.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6)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习题精选

 1、填空。

   ① 《木兰诗》是一首__________朝民歌,从表达方式上看,它属于__________。

它选自__________编的《__________》。

   ② 《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__________的形象,表现了__________。

   ③ 写木兰从军原因的诗句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写木兰奔赴战场途中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写木兰征战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写木兰回到家乡后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了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情况。

 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主要表现了木兰决心到战场勇敢杀敌的决心。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描述了征途遥远,表现了木兰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

 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写出了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来见伙伴的喜剧性场面。

3、下列句子中和例句一样都使用了互文的一项是( )。

    例: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B、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C、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简答。

   ① 如何理解木兰代父从军这件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为什么在写木兰辞朝还乡前还要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原二中师生共用导学案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复习主备赵娜审核时间

复习目标:

1、检查学生对本课重点词语及语句掌握情况。

2、进一步理解及深化孙权劝学的意义。

复习内容

一文学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

此书是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

2.司马光,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3.“治经”中的“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邪()即更()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谓:

2.卿今当涂掌事今:

当涂:

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以:

4.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

益: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岂:

治经:

为:

邪:

6.但当涉猎但:

涉猎:

7.见往事耳见:

往事:

耳:

8.孰若孤孰:

若:

9.蒙乃始就学:

乃:

就:

10.及鲁肃过寻阳及:

过:

11.卿今者才略才略:

12.非复吴下阿蒙非复:

13.即更刮目相待即:

更:

刮目:

14.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遂:

而:

(三)、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四)、古今异义词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见往事耳

(五)、一词多义

1、谓:

权谓吕蒙曰()谓为信然()《隆中对》

太守谓谁()太守自谓也()

2、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3、过:

及鲁肃过寻阳()人恒过()

4、益:

自以为大有所益()曾益其所不能()香远益清()

5、更:

即更刮目相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日更定()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写一个)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

(2)但当涉猎()

(3)蒙辞以军中多务()(4)及鲁肃过寻阳()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

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原二中师生共用导学案

课题《口技》课型复习主备赵娜审核时间

复习目标1、记住作家作品。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3、巩固理解课文内容。

复习内容

文学常识一、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1.屏()障2.呓()语3.齁()声

4.曳()屋许许()声5.几()欲先走

三、掌握重点文言词

1.解释加点的词。

⑴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

)⑵妇抚儿乳(抚:

⑶施八尺屏障(施:

)⑷众宾团坐(团:

⑸妇拍而呜之(呜:

)⑹奋袖出臂(奋:

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

;几:

;走:

⑻儿含乳啼(乳:

)⑼侧目,微笑(目:

⑽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一时:

;妙:

;毕:

⑾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

;少:

;舒:

;稍稍:

⑿会宾客大宴(会:

;宴:

)⒀虽人有百手(虽:

⒁不能指其一端(指:

;一端:

)⒂群响毕绝(毕:

;绝:

⒃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于是:

)⒄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

2、找出通假字【】通假字同“”。

3、词类活用①京中有善口技者②会宾客大宴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⑤妇手拍儿声

4、古今异义①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③虽人有百手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⑤会宾客大宴⑥宾客意少舒

5、一词多义乳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

妙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课后巩固《口技》练习题及答案

1、课文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情景目的在于____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少顷(shāo)犬吠(fèi)呓语(yì)

B、夫齁声起(hōu)意少舒(shāo)中间(jiàn)

C、曳(yè)屋许许(xǔ)声夫叱大儿声(chì)

D、几欲先走(jǐ)林嗣环(sì)絮絮不止(xù)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B、妇抚儿乳(乳头)

C、几欲先走(逃跑)D、虽人有百手(即使)

4、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盆器倾侧:

盆子、器皿翻倒倾斜。

B、会宾客大宴:

开会时为宾客摆宴席。

C、群响毕绝:

各种声响都停下了。

D、施八尺屏障:

安放了一面八尺长的屏风。

5、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文章结尾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6、文章中哪一个字统令了全文,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原二中师生共用导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复习主备赵娜审核时间

复习目标

复习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2、感受夸父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热爱祖国古代文化。

复习内容: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夸父逐日》选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

它们都是  (体裁)。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结果是:

“”

二、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2、颛顼()()3、水潦()

三、解释加点字词

1、逐走()  2、入日()  3、欲得饮()

4、河、渭不足()5、北饮大泽( )  6、弃其杖(  )

7、昔者()8、怒而触不周山()9、地维绝()()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   11、地不满东南(  )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13、天柱折()

14、道渴而死(  )

四、翻译下列语句

1、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五、问答题: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

(原文回答)

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

”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答:

  

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五原二中师生共用导学案

课题《狼》课型复习主备赵娜审核时间

复习目标

1、积累作家及作品的有关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内容及写法理解

1、屠户的形象:

机智、勇敢;狼:

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

2、主旨:

通过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告诉我们: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3、叙议结合的手法:

议论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复习内容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世称“”,代家。

郭沫若曾评价《聊斋志异》: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

“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二)字词吧台

1、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缀行()大窘()积薪()

苫蔽成丘()chí担持刀()dān眈相向()

目似míng()意暇甚()少时()

尻尾()假mèi()狼亦xiá矣()

顷刻()变诈()

2、重点字词解释

①缀行甚远()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顾野有麦场()④眈眈相向()

⑤目似瞑,意暇甚()()()

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⑦乃悟前狼假寐()

⑧盖以诱敌()⑨狼亦黠矣()

⑩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通假字

 止有剩骨:

通   ,译为:

4、词类活用

①一狼洞其中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一词多义

①敌:

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②止:

一狼得骨止()止有剩骨()

③之:

又数刀毙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④意:

目似瞑。

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古今异义词

①屠自后断其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三)1、理解性默写

①写两狼在路上发现屠户紧追不放的句子:

 

②写两狼狡猾诡诈故作姿态的句子:

  

③写狼阴险、毒辣的句子:

 

④写作者针对这个故事发表评论的句子:

2、重点句子翻译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狼》一文节选自蒲松龄的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B.《狼》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

遇狼、御狼、惧狼、杀狼;第二部分是议论。

C.《聊斋志异》这一书名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D.清朝蒲松龄,号柳泉居士,而唐朝李白,号青莲居士,唐朝的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4.文段中展现狼的贪婪的句子有:

()

A.缀行甚远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C.狼不敢前,耽耽相向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