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7355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docx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含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docx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母亲的金手表》一文,回答文后问题。

      母亲的金手表(13分)     琦君

   ⑴那只圆圆的金手表,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是非常笨拙的,可是那个时候,它是我们全村最漂亮的手表。

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到我家来,听说父亲给母亲带回一只金手表,都要看一下开开眼界。

每逢此时,母亲会把一双油腻的手,用稻草灰泡出来的碱水洗得干干净净,才上楼去从枕头下郑重其事地捧出那只长长的丝绒盒子,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打开来给大家看。

然后,她眯起眼来看半天,笑嘻嘻地说:

“也不晓得现在是几点钟了。

”我就说:

“你不上发条,早都停了。

”母亲说:

“停了就停了,我哪有时间看手表。

看看太阳晒到哪里,听听鸡叫,就晓得时辰了。

”我真想说:

“妈妈不戴就给我戴吧。

   ⑵但我不敢说,我知道母亲绝对舍不得的。

我只有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时候,才偷偷地去取出来戴一下,在镜子前左照右照一阵又取下来,小心放好。

我也并不管它的长短针指在哪一时哪一刻。

跟母亲一样,金手表对我来说,不是报时,而是全家紧紧扣在一起的一份保证、一种象征。

我虽幼小,却完全懂得母亲珍爱金手表的心意。

   ⑶后来我长大了,要去上海读书。

临行前夕,母亲泪眼婆娑地要把这只金手表给我戴上,说读书赶上课要有一只好的手表。

我坚持不肯戴,说:

“上海有的是既漂亮又便宜的手表,我可以省吃俭用买一只。

这只手表是父亲留给您的最宝贵的纪念品啊。

”那时父亲已经去世一年了。

   ⑷我也是流着眼泪婉谢母亲这份好意的。

到上海后不久,我就在同学介绍的熟悉的表店,买了一只价廉物美的不锈钢手表。

每回深夜伏在小桌上写信给母亲时,我都会看看手表写下时刻。

我写道:

“妈妈,现在是深夜一时,您睡得好吗?

枕头底下的金手表,您要时常上发条,不然的话,停止摆动太久,它会生锈的哟。

”母亲的来信总是叔叔代写的,从不提手表的事。

我知道她只是把它默默地藏在心中,不愿意对任何人说。

   ⑸大学四年中,我也知道母亲的身体不太好,可她竟然得了不治之症,这我一点都不知道。

她生怕我读书分心,叫叔叔瞒着我。

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第一个月的薪水一领到就买了一只手表,要把它送给母亲。

它也是金色的,不过比父亲送的那只江西老表要新式多了。

   ⑹那时正值抗日,海上封锁,水路不通。

我于天寒地冻的严冬,千辛万苦从旱路赶了半个多月才回到家中,只为拜见母亲,把礼物献上,却没想到她老人家早已在两个月前就去世了。

   ⑺这份锥心的忏悔,实在是百身莫赎。

我是不该在兵荒马乱中离开衰病的母亲远去上海念书的。

她挂念我,却不愿我知道她的病情。

慈母之爱,昊天罔极。

几十年来,我只能努力好好做人,但又何能报答亲恩于万一呢?

   ⑻我含泪整理母亲的遗物,发现那只她最珍爱的金手表无恙地躺在丝绒盒中,放在床边的抽屉里。

指针停在一个时刻上,但那绝不是母亲逝世的时间。

她平时就不记得给手表上发条,何况在沉重的病中。

   ⑼没有了母亲以后的那一段日子,我恍恍惚惚的,任凭宝贵光阴悠悠逝去。

有一天,我忽然省悟:

徒悲无益,这绝不是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让我专心完成学业的深意,我必须振作起来,稳步向前走。

   ⑽于是我抹去眼泪,取出金手表,上紧发条,拨准指针,把它放在耳边,仔细听它柔和而有韵律的滴答之音,仿佛慈母在对我频频叮咛,我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14、本文以金手表为线索,写了“我”与金手表发生的故事。

请你阅读文章2-6段,填写下表。

(4分)

事件

“我”对手表或母亲的情感

“我”偷戴金手表

喜欢

“我”信中嘱托为手表上发条

“我”想献金手表,母亲却已去世

15、试分析③④段划横线的句子,说说“我”和母亲的流泪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3分)

 

16、分析第一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14、(4分)

事件

“我”对手表或母亲的情感

“我”偷戴金手表

喜欢

⑴“我”婉谢金手表

             ⑵理解

“我”信中嘱托为手表上发条

             ⑶牵挂

“我”想献金手表,母亲却已去世

⑷遗憾(忏悔)

15、(3分)母亲是不舍得女儿远行,并对女儿异地求学充满了担忧;女儿对远离母亲也很不舍,并对母亲将她自己如此珍视的手表给自己充满了感动。

16、(3分)句子中“郑重其事地捧”“轻轻地放”具体形象地写出母亲拿金手表时的小心翼翼和慎重,表现了母亲对金手表的珍爱,进而体现了金手表在母亲心目中的分量。

(二)阅读《从教第一课》一文,回答文后问题。

        从教第一课    [美]雷切尔·斯劳特

  

(1)1986年,我在北费城贫民区的一所天主教堂学校里开始了我的执教生涯。

  

(2)在当地,贫困就像是挥之不去的浓雾缠绕着人们的身心。

  (3)对我的学生们来说,痛苦、疾病、愚昧等不幸如同散布在街头巷尾的空啤酒罐一样随处可见,俯拾皆是。

  (4)对于现实中的种种恶劣不堪,我的学生们已经麻木了。

他们一天一天漫不经心地踢着空啤酒罐,一天一天地混着日子。

生活的艰苦与不平不会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任何的波澜。

  (5)但迪龙却不是如此。

他和其他人一样家境贫寒,常常是一周七天里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到学校里来。

  (6)与旁人不同的是他的愤世嫉俗。

在他的观念里,他命中注定要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作牛作马,累死累活地过一辈子。

但他不甘于如此。

  (7)为此,他郁闷不平,心头总是憋着一口气。

  (8)我,一名新到任的满怀激情和抱负的英文老师向他保证,读书写字可以为他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显而易见,迪龙对他现在身处的世界极为反感。

  (9)于是我向他推介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

他随手翻了一两页后,便很客气地对我说它们太郁闷了,他不感兴趣。

我感觉很挫败。

  (10)但是,我没有灰心。

我想他不喜欢我选择的书籍也许是因为它们与他的生活经历毫无共同之处。

我一门心思地想要把他熏陶成为与我相似的文学爱好者,于是又开始了另一次尝试。

我把私人藏书里的当代流行作品通通搬了出来。

迪龙一边读,一边扬起了眉毛。

  (11)“这些书稍好一点。

”他说,“但是对我没用。

他们写的都不是我们的事情。

没有一本能帮得上我的忙。

你知道我是怎样过活?

你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模样!

  (12)我受够了。

我憋着一口气说:

“为什么不由你来告诉我呢?

如果你认为你比书中的作者经历了更多的不公,更多的磨难,干嘛不自己写出来?

告诉世界你的遭遇,你的感受,统统地写出来!

  (13)那天以后,迪龙整整一个星期没有在学校露面。

待到他返校,他就像往常一样静静地坐在教室里。

等到下课后,他在他的课桌旁踌躇了片刻,朝我的桌子走过来。

  (14)我问他有什么事,他略有些腼腆地笑了一下,拿出一叠皱巴巴的纸放在我的桌子上。

我拿起来开始读。

  (15)意识到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令我很是激动,但是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到震撼的却是文章的内容。

  (16)迪龙的散文和诗歌记述了他在短短的12年里所经历的痛苦、挣扎、愤懑和暴戾。

字里行间充斥着粗俗下流的字眼和比喻。

  (17)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依然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真实,像死亡一样凝重。

  (18)迪龙迫不及待地想要世界见识见识他的能耐,他想出版他的作品。

  (19)于是,他和我把他的作品投给多家出版社,在其中的几家得到了出版。

  (20)10年之后,迪龙从一个懵懂少年成为了一个热衷写作并以此为生的人。

  (21)从我与迪龙相处的经历里我得到了一条至今仍坚定不移的信念:

“年轻人的敢作敢为足以移山填海,改变命运,改变世界。

  (22)只是我无法确定世界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4年8月)

11、为了要把迪龙熏陶成一个文学爱好者,“我”都做了哪些尝试?

阅读第9—12段依次简要概括。

(4分)

 

(1)                      

(2)                     (3)激发迪龙真实表达

1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加点的两个“憋”字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4分)

 

13、阅读第17段,结合全文理解“他的作品依然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真实,像死亡一样凝重”这句话的含义。

(4分)

 

 

参考答案:

1、

(1)推介古典文学作品

(2)搬出当代流行作品

2、①他郁闷不平,不希望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作牛作马,累死累活地过一辈子。

或他郁闷不平,不甘于受命运的安排。

②“我”屡次尝试后受挫的生气与不快,以及不信说服不了迪龙的心理。

3、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生活,充满生命力,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迪龙的痛苦、挣扎、愤懑和暴戾,令人感到无比沉重。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

(17分)

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

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

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

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

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

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

生活着多么好啊。

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

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

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

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

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

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

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

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

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

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

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

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

“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

”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

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

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

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

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

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

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6.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

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4分)(每空1分)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第二次

 

 

17.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

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18.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至少写两点)(4分)

 

19.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16.(4分)(每空1分)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抓住扫帚尖

怜惜(不忍、同情)

第二次

整理触须(整顿自己、整理自己)

怜爱(赞叹、赞赏)

17.(5分) 

特点:

勤劳(1分)无伤人之心(不主动攻击)(1分)

变化:

原以为黄蜂好斗(是亡命之徒)(1分)忽然发现它有灵性,善解人意(1分,后觉得它可爱(1分)

18.答到两点即可(4分)

答案示例:

(1)面对死亡要乐观、坦然         

(2)对生活要热爱

         (3)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4)人类应该向动物学习

         (5)人类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19.(4分)

示例:

A处:

(1)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2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蜂临死前优雅的形态,表现了黄蜂面对死亡的坦然、平静。

(2分)

(2)语段抓住秋日阳光鲜明美丽的特点,写出了黄蜂临死前环境的优美(2分),突出了黄蜂的优雅与凄美(2分)。

B处:

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蜂身上黄黑相间的色彩比作套色版画(2分)纯金之黄与无月之黑融合在一起,色彩鲜明,突出了黄蜂外形之美(2分)。

(四)阅读《又临黄河岸》,完成第13—15题。

(共13分)

又临黄河岸

高缨

   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

   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

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

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泪星儿,跟流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

   ③直到建国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

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

当列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车窗上,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

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④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访问呼和浩特。

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

汽车盘旋而上,窗外掠过如花的红叶和挺秀的白桦林。

一路上,好友给我说了好些抗日战争时期蒙、汉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厮杀声和马蹄声,犹在耳边。

车停在山巅,他遥指苍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说:

“看,黄河!

”可不,远处不就是我久违的黄河吗?

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⑤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

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

   ⑥谁都知道,四川省属于长江流域。

可粗心的人们不曾留意,这巴山蜀水,却也属黄河的版图。

黄河,这万水之父,来自巴颜喀拉山,奔过青海高地,急转直下,轻轻地、轻轻地擦过川西北的边缘。

   ⑦我来到若尔盖的辖曼牧场,一下车,就央告牧场的同志,快带我去看看黄河。

于是备马置鞍,牧场的副场长求吉同志,热心地伴我同行。

   ⑧马蹄溅溅,踩过一条小溪。

前面是一大片数千亩的人工草场,种植着披碱草、燕麦和紫花苜蓿。

求吉告诉我,眼下这寂静的草原,也曾有过一番沸腾的景象:

为建设美好家园所激奋的牧民们,用拖拉机的队列翻起了亘古沉睡的处女地,播下优良草种,造就了这草原上的草原。

正是由于近年来他们狠抓草原建设,牲畜才摆脱了靠天吃草、夏足冬欠的困窘,更快地繁衍起来。

   ⑨看四处,牧草高及马胸,繁花美似彩毡。

这是草原牧民用辛勤的汗水描绘出来的美景。

肥美的牧草,让马儿走到这里,也只恋着埋头吃草,却把我们搁在马鞍上。

我想着心中的黄河,于是扬起马鞭,马儿跃过沟渠,直奔一带浅山。

   ⑩求吉先登上山头,他翻身下马,欢叫着对我招手:

“快,快来看!

   ⑾啊,黄河,我又一次,又一次看到了你!

   ⑿千里草原上,从天地相接的远方,迂回曲折,慢慢悠悠地走来了黄河。

没有奔腾的激浪,没有啸叫的怒涛,安详、舒展而从容不迫。

这里河面不过百十来米,两岸像刀削般整齐;那深沉的河水,呈现着淡淡的绿色,清晰地映出白云的影子。

黄河,似乎在沉思,在暂时地歇息,在默默地积蓄力量,在期待着明天的奔腾……

   ⒀是这样的吗?

黄河!

此时此地,你多像我们中华民族的今天。

我们黄河的子孙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和欢欣,黑暗和光明,失败和胜利……空前浩劫的十年,把我们民族的元气几乎耗尽,留下了贫穷、迷惑、创伤和艰辛。

哀叹吗?

不!

那是弱者的声音。

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的目光,是积淀的力量,是航机起飞前的滑行,是健将跳高前的一顿……正如这黄河的沉思、歇息、积蓄和期待!

   ⒁沿着黄河岸,我和求吉并辔而行。

黄河在草原上流,也在我的心上流着。

这沉着而有力的洪流,冲去我胸中的痛苦和哀伤。

我不由得昂奋而自豪了。

啊,我们伟大的、多难却不败的中华民族呀,纵然是身负贫穷落后的重荷,纵然是一步一个艰辛,但却更加紧密地团结着,凝聚着无尽的力量,坚韧顽强地向着光明、富足,向着最美好的未来走去!

   ⒂哦,我眼中又渗出了热泪。

我心中颤动着昔日和今日的颂歌:

啊,黄河,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伟大坚强!

                            

                                                  (选自《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有删改)

13.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4分)

 

地点

流泪原因

内心情感

第一次

山村里

悲愤痛苦

第二次

火车上

想到祖国获得新生

第三次

黄河岸

14.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承接了上文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了下文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3.答案示例:

①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人民颠沛流离)②兴奋激动③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正走向美好未来④昂奋自豪

14.答案:

①草原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②看到黄河的情景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6—17题。

(共6分)

   ①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8%。

浩瀚的大海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据专家测算,仅水产品一项,海洋每年就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能满足300亿人的蛋白质需要。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已成为解决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出路。

目前,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都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其中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的海洋农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②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近海可开发利用的水面约有147万平方公里。

0—20米浅海面积约为15.7万平方公里,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利用率仅为0.5%;沿海滩涂面积约为2.17万平方公里,可用于发展水产养殖的滩涂面积约有0.67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滩涂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

此外,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据专家考证,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多达2万余种,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约为28亿吨。

然而,目前沿海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品种只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蚶、鱼、对虾等,海洋水产品的年产量也仅为1100万吨。

在发展我国海洋农业的实践中,值得一提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辽宁省由于实施建设海洋牧场新技术,仅两年时间,优质水产品就累计新增产值8.4亿元;山东长岛县改进养殖技术,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养殖获得成功。

生物工程技术的使用更为提高海产品的产量开辟了新途径,如用重组DNA技术使牡蛎、蛤、扇贝、贻贝和鲍鱼的产量提高了25%。

由此可见,我国海洋农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16.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仅水产品一项”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2分)

答:

17.阅读第②段,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从哪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海洋农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4分)

【材料一】

海水养殖业要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发展滩涂、浅海养殖,逐步向深水水域推进,形成一批大型名特优新养殖基地。

   (摘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材料二】

利用化学诱变技术和选育技术培育出来的“981”龙须菜,与野生种相比,生长速度提高了30%以上,亩产提高了3—5倍。

“981”龙须菜的问世,不但使龙须菜成为我国第三大海藻养殖种类,也使我国龙须菜的养殖产量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摘自《海南日报》)

材料一:

材料二:

16.答案示例:

如果删去“仅水产品一项”,就无法与前面的“各种丰富的资源”相呼应;同时也使后面的“提供”一词缺少了涉及的对象。

17.答案:

①我国海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②科学技术的使用为海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六)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6—17题。

(共6分)

小小贺卡让中华文化插上翅膀

戚家政

    ①在很多人的心中,寄送新年贺卡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可是,一查才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贺卡的国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北宋时期出现了冬至寄门状的习俗,至清初发展成为元旦寄送用红纸制作表示吉庆的贺帖——红单。

可见,用贺卡传递祝福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②西方最早的贺卡出现在1843年的英国,当时贺卡上只有一句话,但直至今天仍是西方贺卡上最常见的,这就是“祝你圣诞快乐,新年快乐”。

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开始流行圣诞贺卡,后来在西方国家得到普及。

早期的贺卡图案多已家庭聚会、跳舞和冬天的画面为主,宗教题材在当时的贺卡中并不多见。

所以说贺卡的画面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文化。

   ③中国是贺卡大国,中国邮政每年发行的贺卡超过5亿张。

中国的贺卡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尤其是那喜庆的中国红让人一看就心生喜气。

还有那喜鹊、红梅、福寿、鞭炮、对联,每一样都不得不说“很中国”。

可见,当这一张张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贺卡被寄往世界各地,就如同一个个小小使者,传递着中国情中国意。

   ④现在的中国贺卡,不仅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也融合了更多现代中国符号,就像深受大家喜爱的卡通明星“喜羊羊”,也已经成为中国贺卡上的明星。

   ⑤近十年来,在华外资企业定制的新年贺卡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他们把这些具有明显中国符号的贺卡不仅寄给身在中国的客户和朋友,也寄往世界各地,一方面向中国朋友表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尊重,另一方面向世界各地的朋友传递中国文化,突出他们身在中国的特殊性。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受欢迎的程度,也反映出这些外企在逐步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

   ⑥寄送新年贺卡现在仍是很多人一到初冬即着手准备的一件重要事情。

大家都喜欢把最具中国味的贺卡寄给身在远方的朋友和亲人,让世界各国的朋友收到“最中国”的祝福,让远在异国他乡的亲人能手握亲人的祝福,感受到祖国的力量。

当我们寄出这些贺卡时,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