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阐微》 邢锡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7283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脉学阐微》 邢锡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脉学阐微》 邢锡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脉学阐微》 邢锡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脉学阐微》 邢锡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脉学阐微》 邢锡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脉学阐微》 邢锡波.docx

《《脉学阐微》 邢锡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脉学阐微》 邢锡波.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脉学阐微》 邢锡波.docx

《脉学阐微》邢锡波

《脉学阐微》邢锡波

前言

 

邢锡波老医师研究祖国医学脉诊历数十年,对于脉学理论曾做过系统、深入的探讨,并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中,潜心体会,验证各种脉象与疾病变化的关系,认

真探索其中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诊脉经验。

《脉学阐微》一书系邢锡波医师根据中医脉学理论的基本精神,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在晚年编著的。

书中重点

阐发了脉诊的作用,正确的诊脉方法,各种脉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对二十八部脉的体状、主病、鉴别等都作了系统、清晰的归纳,并有选择地摘引了一些古人对脉诊

的论述。

不但阐明了脉诊在中医辩证中的重要性,而且对现代医学的某些疾病,在其发生、发展变化中的脉象演变规律,作了明确的阐述,对于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

工作的同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邢锡波医师对于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合参”一向身体力行。

本书对于各种脉象,从脉位、脉力、脉率、脉形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和对比,并附以图象,详加说明,使读者能清楚地领会各脉的特征。

我们在整理过程中,主要从字句、标点、编排等方面作了一些修改,内容稍有补充和调整,如有

不妥,望读者批评指正。

河北新医大学

  脉学阐微

  一、脉诊的意义

 

祖国医学的脉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很早就发现了“心主脉”这个科学道理,认识到气血旺盛是人体防御疾病和消除疾病的重

要条件,任何致病因素侵袭人体,总是损伤气血的功能,促使机体的气血津液发生变化。

而脉象是反映气血变化的重要标志,所以脉象的变化,与人体抗病机能的强

弱和病势盛衰有着密切关系。

病势重则需要的抗病机能强,故现洪大滑数之脉。

病在外,则人体气血抗病机能即趋向于外,故现浮脉。

病在内,则人体抗病之机能趋

向于内,故现沉脉。

这种脉象的变化,是随着机体防御机能的改变而出现的。

古人在临床上体会到,机体防御疾病机能与气血的循行有密切关系,故利用脉搏的变化

以指导诊断。

脉搏的浮沉迟数,是机体与疾病矛盾斗争的体现。

临床诊察要根据脉象来诊察疾病的性质,部位、与演变,并通过望,闻、问、切全面结合,才能得到

疾病的真实情况,作出正确的诊断,制订出符合病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虽为四诊合参,而对于分阴阳、定虚实、明部位、订治则,则均需取决于脉

象,故脉诊是辨证的依据,立法的准则,是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医辨证,如不精通脉理和疾病脉象的演变规律,就不能精炼地运用辨证技巧,早期测知疾病

的演变情况,及时用药控制疾病的发展。

通过长期的临床体验,证实任何疾病的转变过程,多先有脉象变化,然后始有症状发生。

利用脉象的变化,可早期测知疾病

演变,变被动为主动,能攻能防,机动灵活,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学习脉诊,除精通理论外,还要经过长期实地练习,做到既有理论,又有技巧,以熟练的应用于临

床辨证。

  二、切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选时间:

诊脉以平旦为最好,《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

过之脉。

”早晨机体内外环境均较安静,脉象能如实反映病情,医者可获无内外因素干扰的资料。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由于体力活动、精神、饮食之干扰,都能使脉

象出现一时性变化,如疾行、剧动后脉弦数有力,愤怒后脉多弦大,饮酒之后洪大弦滑,食后右脉浮滑等。

以上所述系诊脉理想时间,但非指其他时间不能诊脉。

明?

汪机曾说:

“若迂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可以‘平旦’为拘也。

 

2.病人的体位:

诊脉时,病人最好端坐,将前臂自然向前展平,在腕下放以松软的脉枕或布袋。

如不能坐可以仰卧,将手向前伸平,但忌侧卧,因为侧卧下面

的臂部受压,或上臂扭转,都可以影响气血流通,可能影响脉搏变化,故古人诊脉强调平臂。

《医存》云:

“病者侧卧,则在下之臂受压,而脉不能行,若复其手,

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低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其手,则气上窜而脉驰,若身复则气压而脉困,若身动则气扰而脉忙。

’以上种种,皆因血行有碍,影响脉象

之正常形象,故病者诊脉宜正坐或正卧,直腕仰掌,乃可诊脉。

 

3。

布指和单按总按:

诊脉下指,首以中指端按掌后高骨内侧(桡骨头定为关部)关部,然后把食指放在中指之前,从关前至鱼际的适中距离的寸脉之上,然后

放无名指于中指之后的尺脉部位上。

病人臂长者布指略疏,臂短者布指略密,总以适中为度。

部位取准后,三指用同样力量,按诊三部脉象,谓之总按,用以探寻寸

关尺三部,和左右手脉的全部情况,为浮为沉,寸关尺三部俱沉,抑寸关尺的某一部沉;三部俱浮,抑某一都浮。

是尺盛于寸,或寸盛于尺,是左大于右,还是右脉

大于左脉,都要通过总按,以比较左右和尺寸各部脉象的变化。

疾病影响整个机体时,则六脉发生相应变化,如外邪侵袭体表身发冷热,则六脉皆浮,而右脉浮大或

浮滑,必较左脉为甚;如寸大于尺多为阴虚阳亢,高血压病、心脏病多见之。

加压时,三指用力要均匀适度,认真探索脉象变化,如脉搏至数的快慢,节律是否正常

等。

然后再根据某部脉象的反常,采取单按法,即用中指和食指,或中指与无名指在反常脉的部位,反复寻按,认真探索脉象性状。

加右关脉独沉,知胃有宿疾;若

右关脉沉滑,为食热塞滞;如右关脉现沉弦,为肝气犯胃;若右关脉独沉涩为脾胃虚寒。

若右脉偏沉,惟右寸浮大为风热犯肺。

若右尺浮滑,为湿热下注,或风火下

犯膀肮,可有尿急尿频淋血等症。

这些情况,通过单按,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其腹部独特的变化,以作为诊断时的重要根据。

 

4.脉象的齐变和独异不同,初诊与久按有别:

人体受外邪侵袭,或情欲损伤,影响整体时,则两手之脉均将发生变化。

如外感风寒,或温热,则左右脉皆浮

紧,或浮大、滑数,其脉皆右脉大于左脉。

如急性胃炎,身发冷热,恶呕不思食,是局部病变而影响整体时,其脉象多六脉弦数,或弦滑,右关较甚。

急慢性肝炎,

脉弦大或弦数,六脉俱弦,以左关为甚。

脉象齐变,是六脉都发生变化。

独异,是六脉中某一部脉异常,如慢性病未影响整体,常某一脉独异。

如慢性胃病,右关脉

多沉弦,或沉滑,或沉涩,慢性胃病发作时,未影响到整体者不发热,仅脘胀痛、灼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右关浮大弦滑较甚。

如脾虚胃弱,右关细弱,湿热壅滞

下焦(泌尿系感染),尺脉多沉滑,或弦数,较寸关部为明显。

肺热咳喘,右寸多滑数,或沉滑,均说明脉象与脏腑之关系。

 

初按与久按不同,脉有初按大,按久索然,有初按濡软,按久搏指,亦有下指微弦,按久微缓者。

张登《诊宗三昧》载有初诊久按不同说谓:

“诊客邪暴病,应

指浮象可证。

若切虚赢久病,当以根气为本,如下指浮大,久按索然者,正气大虚之象。

”在初按时,其气血外趋抗病力猛,故脉现浮大,由于正气不足,后继无

力,故久按索然,这种脉象,不论新病久病,虽现灼热烦扰,皆正气不足,虚阳外露之象。

如初下指脉象濡软,久按搏指,为里病表和之象,是里病初显尚未尽透。

如下指微弦,按久缓和,多为久病向愈之象,大抵病人之脉,初下指虽见乏力,或弦细不和,按之十余至,而惭觉雍容和缓,为病势缓解,气血调和之象。

如按久微

涩,不能应指,或渐觉弦硬者,多为正气虚损太甚,外邪未解之象,预后较差。

 

5,诊脉要专念虑、平气息: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平息即以正常一呼一吸的时间,数病人脉搏的至数。

古人以自己的呼吸测病人脉搏至数,故脉的迟数,均以一

息几次计算,现在有秒表,对于诊脉有一定的帮助。

为练习诊脉的基本功,仍以争取不用表为宜。

平息另一意义具有平调之意。

古人谓诊脉应慎容止,专念虑,调鼻

息,要达到思想集中,心平气和,全神贯注以诊脉象。

 

6.运指应注意举、按、寻:

为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手法。

持脉主要有三:

即举、按、寻。

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不轻不重委曲求

之日寻。

初持脉时轻手以候之,脉见于皮肤之间者,用以察阳气之盛衰,重手得之脉于肌肉之下曰按,按法用以测阴气之盈虚。

不轻不重而取之,其应于血肉之间者

曰寻,以候脾胃之强弱。

换言之,举是轻轻地按在皮肤之上,按是向下按至筋骨,寻是推寻,是体察脉搏的性状。

正常脉象平滑柔软,有弹性而不强硬。

设脉象搏动

时,有坚硬如铅笔样感觉,或如绳索及蛇行样感觉,则多为动脉硬化象征。

体察这种脉象,非用寻法不能发觉。

 

持脉时,应注意脉搏的频率与节律。

正常人一息四至,即一分钟约60-80次,妇女与儿童较快,身体素弱者亦可稍快。

节律,包括脉搏的间隔,脉力的强

弱,波幅的高低,一般间隔匀调,脉力一致,波幅上下整齐。

青少年与老年人在正常情况下,有时可发生呼吸性不整脉,就是在吸气时较快,呼气时较慢,诊断时一

般容易忽略,而用机械描记较易发现。

另有挠动脉位置异常者,多在列缺上绕向手背(即反关脉,切之脉浮,无诊断意义)。

 

7.候脉必满五十:

《灵枢;根结篇》说:

“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

汉张仲景也十分重视五十动的说法,曾在《伤寒论》序

言中批判那些仓卒持脉,随便作出诊断的医生:

“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考其意义,一方面用以了

解五十动中有无促,结、代脉,并可了解五脏的全部情况;另一方面说明诊脉不能草率从事,必须以辨清脉象为目的(如果第一个五十动仍看不清楚,可延至第二第

三个五十动。

一般时间,是五到十分钟,必要时可以多一些)。

 

8.指法的运用:

人之三指参差不齐,持脉时必使指头齐平,节节相对,方可按脉。

又三指端之皮肉,食指感觉最灵敏,中指最厚,无名指更厚,故诊脉时必须

用指端棱起如线者,名曰指目,以按脉之脊,方能脉象显然。

若指甲不加勤剪,指不能直立,以指端厚肉按脉,易生错觉。

诊脉以三指平按,或三指垂直下按,均不

适当。

最好以35度斜按,不但指目感觉较灵敏,也便于推寻。

  三、三部九候的诊法与配合脏腑

 

目前,一般临床常用的是独取寸口的诊脉法,寸口脉即桡骨动脉,分为寸、关、尺三个部位,以挠骨小头处为关部,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两手寸关尺共六部分

管脏腑。

每部又有浮,中,沉三候,三部脉共九候,合称三部九候。

另有一种三部九候诊法,是一种全身性的诊脉方法,亦称“遍诊法’。

在《素问、三部九候论》

篇中有详细记载。

上部(头部)上部天:

两额之动脉,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地:

两颊之动脉,以候口齿之气。

上部人:

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

中部(手部)中

部天:

手太阴(寸口部)以候肺。

中部地:

手阳明(合谷穴)以候胸中气,中部人:

手少阴(神门穴)以候心。

下部(足部)下部天:

足厥阴(五里或太冲穴)以候

肝。

下部地:

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

下部人;足太阴(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

附:

寸、关、尺部位图诊脉运指图历代医家关于寸关尺的分配脏腑见解不

同,据《素问?

脉要精微论》:

1.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2.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3.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后世大致以《内经》为根据,略有变更。

《难经》以小肠、大肠分别配心,肺。

以右肾为命门。

《脉经》以三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

以三焦、命门、小肠配右尺。

《医宗金鉴》则以右寸候胸中、肺,左寸候包络、心;右关候胃、脾,左关候

胆、肝;两尺候两肾,左尺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又以三部分候三焦。

以上仅举有代表性者数种,余从略(表一)。

  学说左寸右寸左关右关左尺右尺

  素问心膻中肺胸中肝膈脾胃肾腹肾腹

  难经心小肠肺大肠肝胆脾胃肾膀胱肾三焦大小肠脉经心小肠肺大肠肝胆脾胃肾膀胱肾三焦

 

景岳心心包肺膻中肝胆脾胃肾膀胱大肠肾命门三焦小肠金鉴心膻中肺胸中肝胆脾胃肾膀胱小肠肾大肠以上各家学说,其分配五脏六腑,均以《内经》为根据。

分歧在于大小肠和三焦,三部系寸,关,尺,九候指浮、中、沉,各家意见一致,三部中,每部均有浮、中、沉,故称为九侯。

上部(寸部)主胸以上至头部疾病,

中部主膈以下至脐部疾病,下部主脐以下至足。

临床凡肺热、风火咳嗽、喘促,则右寸弦滑或浮大滑数;肺痈发热时,右脉滑数,右寸尤为突出;阴虚阳亢的高血压

头痛,则寸脉盛于尺脉;心肌炎、心瓣膜炎身发冷热时则脉象滑数或弦数,以左脉为甚,迨身热退,脉不滑数,而左寸脉每现沉滑,甚者可见不整脉,均说明寸以候

上,左心右肺的明征。

脾胃病右关脉即起变化,急性胃炎,则右脉弦数、弦滑,右关为甚,胃痛右关每现弦紧,而慢性胃炎右关多呈沉滑或沉弦数;虚寒痉挛性胃

痛,右关多现弦虚。

胰腺炎身热腹痛时,脉多弦滑数或弦大而紧,以右脉为甚,脾胃虚弱,腹胀脘满消化不良时,右脉弦细无力,这是右关以候脾胃的明征。

膀胱湿

热,淋浊便血,尺脉即现沉滑或弦大;下肢肿痛,或关节肿胀、脚气肿疼等症,则尺脉多现沉滑或弦数浮大,说明尺以候下。

肝炎初期左关弦大、弦滑、弦数。

慢性

肝炎患者其脉象多现弦象,弦甚者病重,弦轻者病缓,其病势的发展与缓解,应以弦脉的轻重为判断,总以左关为明显。

因此知古人分歧均未出寸以候上,关以候

中,尺以候下为原则的内经基本理论范围,所谓膻中、心包、胸中,原已包括于寸脉之中,寸脉滑数弦大,咳嗽喘逆知热邪犯肺。

若胸痹满而痛,可考虑胸病。

心悸

气短,神昏谵妄,即要联系膻中,胸满心悸气短不足以息或有压迫感,脉率不整,多为心病。

尺脉弦数或弦滑,而有尿急尿频、尿血、淋痛,知为膀胱,小肠病。

大便燥结,或腹痛便泻,里急后重,便下脓血,知为大肠病。

小便赤涩不畅,身现水肿,病在三焦。

也说明中医的诊断应脉证合参,绝不可单纯拘泥脉象。

知此则古

人争执,可以迎刃而解。

另有人迎、寸口、跗阳三部脉的诊法。

人迎脉即项侧动脉,人迎为针灸穴位名。

诊脉时,一般病用寸口以候脏气之盛衰,即可作出诊断。

要时,须人迎、寸口相互参证,如高血压病,则人迎脉常大于寸口脉一倍。

病势垂危者,寸口脉已散乱,或微细欲绝,则取跗阳脉较为可靠。

跗阳脉即足背动脉。

脉时有的要三部互参,综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表二)

  寸关尺

  左心(心包)肝(胆)肾(膀胱小肠)

  右肺(胸中)脾(胃)肾(命门大肠)

  四、正常脉象

 

诊脉首先要识别正常脉象,然后才能辨别异常脉象。

脉是整个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机体对气候的影响,情绪的冲动,虽非患病,也可使脉象发生一时性变化,

这种脉象的变化,不能称之为病脉。

正常人脉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一呼一吸四至(64-80/分)从容和缓,节律一致,谓之“有胃气”。

凡病脉不论浮沉

迟数,但有雍容和缓之气,便是“有胃气”,乃机体阴阳基本平衡的表现,故持脉时应经常注意胃气。

不论任何脉象都不能太过,如过浮、过沉、过数、过迟而无雍

容和缓之意,即为无胃气。

过浮为外邪过猛,抗病力过激,致正气受损较重,无力维持其自身阴阳的最低平衡,故病情较重。

过数为热邪太盛、阴气损伤、潜敛之力

不能制约其数,皆由阳亢极而阴不能维系之重症。

古人谓有胃气则安,无胃气则危。

无胃气的脉亦称之为真脏脉,因其坚硬而失柔和,皆由阴阳偏盛,将形成离决之

势,故病属难治。

因此医生切脉,注意有无胃气,是诊脉断病的关键。

诊脉除注意胃气之外、还应注意有根有神。

脉有神,(即脉的浮沉迟数,滑涩大小之脉,按之

指下有条有理,秩然不乱,雍容和缓。

倘按之散乱,或有或无,或来有力而去无力者,或轻取有,而重按绝无,或时而续、时而断者,或欲续而不能,或欲接而不

得,或沉细之中倏现依稀之状,或洪大之内忽有飘渺之形,皆为无神,皆由正气衰败不支,即邪正斗争正气受损,不能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所致。

有根即人体正气

有根基,古人认为人身十二经,全靠肾间动气以为生养,肾气之生存犹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本不坏,尚有生机。

肾气未绝,则脉必有根,沉以候肾,如脉沉取

应指和缓有力,谓之有根,尺脉应指雍容有力,亦为有根。

  五、脉与内外因素的关系

 

人生长于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人体必然也有相应的变化。

正常人的四时平脉有所不同,春三月六脉俱弦,夏三月六脉俱洪,秋脉微浮,冬脉俱沉。

妇女脉常

较男人濡弱。

少壮脉多实大,老年脉多虚弱,婴儿脉急数,五、六岁儿童脉,常一息六至,身高体大者脉显现的部位较长,矮小者部位较短,瘦弱者脉常微浮,胖盛

者脉象多沉。

凡常见六脉沉细而身无他病者,谓六阴脉。

六脉常见洪大而身无他病,谓之六阳脉。

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大指腕侧部者,谓反关脉,脉从尺部斜向虎

口腕侧者,谓斜飞脉,均属桡动脉畸形。

剧烈劳动后脉多洪数,远行后脉多急疾。

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

酒后脉多数急,饭后脉多洪滑有力,久饥脉多虚

弱。

精神冲动脉亦变化,但非病脉,精神恢复平静,脉象即可复正常。

《脉经》中:

“人病恐怖,其脉何类?

师曰:

‘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

‘人愧

者其脉何等类?

’师曰,‘其脉自浮而弱,面形乍白乍赤’。

”恐惧、兴奋,忧虑、急躁诸情绪变化时,脉象也会发生变化。

  六、脉象分类和辨脉纲领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历代医家分类方法不一,常使人无法适从。

清张石顽对脉象分类最多最细,共分32脉;李濒湖分为27脉;陈修园分为28

脉;现一般仍沿用28脉。

据临床体会,脉象分类不宜过多,以免彼此易于混淆。

根据临床需要,对一般常用的28脉,如能鉴别清楚,精心体会,使用熟练,对于

指导临床辨证,运用八纲八法诊断疾病,立法用药,即能得心应手。

由于脉象繁多,不易掌握,前人便考虑执简驭繁的办法。

汉张仲景把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以

大、浮,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元滑伯仁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辖各脉,以浮沉候部位,以迟数候至数,以滑涩候形

状。

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统各脉。

芤浮脉包括芤脉、革脉、散脉。

沉脉包括牢脉、伏脉。

迟脉包括结、代。

数脉包括促、紧、动。

虚脉包括弱、濡、细、微、短、涩。

实脉包括滑、长、洪、弦。

大脉包括缓脉。

以上28脉,可通过脉位、脉率、脉力、脉形来辨认。

例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

数是脉率的不同;大小微细,是脉形的不同;虚实芤弱,是脉力的不同。

这些脉象均是在病邪与正气斗争过程中形成的。

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体有盛衰强弱,脉象就

有浮沉迟数大细长短的不同,故取八脉,作为28脉的纲领,是初学诊脉的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

先掌握这八种脉象,再进一步详细体认28脉,由浅入深,循序渐

进。

脉学不难体会,今根据前人的分类方法,加以具体化,以浮沉迟数长短细大为纲,而以兼见之脉附于其中。

为使易于分析记忆,编成脉象八纲四言体状歌,附录

于后,为初学入门之用:

  浮脉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按形象彰彰

  浮而有力洪脉火炀浮而无力虚脉阴伤

  浮而虚甚散脉靡常浮如葱管芤脉血殃

  浮如按鼓革脉外强浮而柔细濡脉湿伤

  浮兼六脉疑似当详沉脉主里属脏属阴

  重手寻按始了于心沉而着骨伏脉邪深

  沉而底硬牢脉寒淫沉而细软弱脉虚寻

  沉兼三脉须守规箴迟脉主寒脏病亦是

  二至三至数目可揣迟而不衍缓脉病解

  迟不流利濇脉血痞迟而时止结脉郁实

  迟止定期代脉多死数脉主热腑病亦同

  五至以上七八病凶数而流利滑脉痰涌

  数而牵转紧脉寒攻数而时止促脉热烘

  数见于关动脉崩中数见四脉休得朦胧

  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入尺迢迢不短

  长而端直弦脉属肝指下迢迢气郁多见

  短脉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而不长

  多因禀虚瘦枯其相诸脉见此宜补阴阳

  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

  细不明显微脉气殃细而小沉弱脉失养

  细有三脉辨须明详大主诸实形阔易知

  阳脉为病邪实可思大而涌沸洪脉热司

  大而坚硬实脉邪肆大兼二脉病盛邪炽

 

七、诊脉要分阴阳、达机理、明偏胜、知平衡、晓转化《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因为人体健康时应保持整体的阴阳平衡,主要是气血和动静的平衡,不论是

由于内因或外因,使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势必导致疾病。

祖国医学对于任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为诊察机体的阴阳偏胜,调剂阴阳平衡。

所以疾病是机体在一定

的条件下,对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内因使五脏损伤,不能调剂自身阴阳平衡,致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受到限制,因而发生种种病证。

如愤怒太甚肝气横逆,

气机滞塞抑郁不舒,则肝阴受损,肝阳偏盛,不论肝阴损伤或肝阳偏盛,都能造成肝脏自身阴阳的不平衡,而致疾病。

机体为了自卫,每使气血为抗病的工具,气血

旺盛是人体防御疾病和消除疾病的主要机能。

任何疾病的侵袭,或外界异物的损伤,人体总是通过气血功能,促使机体的气血津液发生变化,以抗御候病,保持人体

健康。

故病在表则抗病之机能即趋于表,而脉浮,病势重,则所需要抗病力强,故现洪大滑数之脉,病在内,则人体抗病之机能亦趋向于里,而现沉脉,病在上,则

寸大于尺,病在下,则尺大于寸,正气虚,则脉现微细,邪气盛,则脉必洪大;邪在气分,则右脉大于左脉,邪入营分,则左脉偏盛。

所以脉象变化是随机体防御性

反射作用产生的。

用持脉探测阴阳偏盛,作为调剂人体阴阳平衡的主要依据。

所以在持脉时,应先分清其为阴脉阳脉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实证多为外邪之侵袭,虚

证皆由正气不足。

何为阳脉,如浮大滑数实之类,何谓阴脉,如沉细濇迟微之类。

经过精心调治,脉象可随时演变,如浮大之阳脉,多有发热恶寒,心烦热之阳证。

由于发热伤津烁液,饮食不思,营养障碍。

如因循失治,或治疗欠当,则浮大滑数之阳脉,亦可转变为沉细虚弱之阴脉。

体虚气弱者每现沉细虚弱之阴脉,治疗后,

气充体健,脉象亦由细弱之阴脉转变为浮滑之阳脉。

此即阴阳转化的道理。

医者的扶偏救弊,应在阳证热证脉浮大有力,发热不退耗津灼液时,迅予退热排邪,祛病

扶正。

若脉浮大无力,是热邪过盛,阴津损伤,应速益阴以维阳,祛邪以扶正,都要根据脉象的演变,确定治疗之法则。

脉由沉变浮,或由浮转沉,由无力变有力,

或由有力转无力,系属病机由里出表,由表内陷,由正气不足而转变为气血渐复之象。

医者应据脉象变化推测病机转变,予以扶正祛邪,或先祛邪而后扶正,或扶正

中兼寓祛邪。

扶正中是育阴还是扶阳,或阴阳俱补,按脉据证,妥善处理,务使立法用药,完全与病情相适应,阴阳相互维系互相制约的理论,对脉象的演变和病机

的观察,病情转化、治则的拟订关系密切,阴阳代表机体各脏腑各组织之间、功能和器质之间矛盾着的各个方面。

人体的上下内外平衡,各脏腑功能与器质的协调,

都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矛盾的结果。

治疗的目的在于调剂机体上下、内外、浮沉、缓急诸方面的阴阳平衡、阳主升散,浮越,躁急。

阴主潜敛、蛰藏、柔缓。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阳气升散之性,得阴气的潜敛以济之,则升散不致太过,而升降平衡,散敛适中,故能保持正常生理。

如阳偏盛则升散太过,而潜敛不及,致阴

阳乖和,现头眩心烦脉浮大之证候。

脉象的浮大,多由于外邪侵袭,机体为抗御外邪,驱使气血抵御外邪,故脉现浮大,为气血充盛之征,然必有力。

若大而无力,

为阴虚不能维阳,阳气上泛的虚象。

所谓有力,是脉力超过正常。

一般正常人脉力假设为五个脉力单位,若脉力在5个脉力单位或6-7单位,都称有力。

如在5单

位以下,甚至为2-3单位,都称无力。

总之差距愈大,阴虚愈甚。

若浮取力较弱,重按全无,则为散脉。

如浮取脉力超过正常,而重按仅一脉力单位左右,则为革

脉。

这些脉象都可通过浮沉脉力对比确定。

这种脉象调整,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浮取有力应抑阳养阴,即削弱阳邪的偏盛,增强阴气潜敛,使之取得暂时的阴阳平

衡,即强者抑之,虚者扶之之义。

如阴寒偏盛,脉多沉缓或沉细,为升浮之力不足。

而潜敛偏胜,阴盛则阳衰,甚则脉现沉迟、沉微,如阴寒暴侵则脉多沉紧。

其证

候常见脘满腹胀,大便溏泄,四肢厥冷之阴寒症。

治宜扶阳温中散寒,新病宜温中散寒为主,久病应扶阳益气,俟沉脉转浮,迟脉转缓即为阳复阴化之佳象。

总之阳

偏盛,则现浮大滑数之阳脉,阴过强则现沉细濇迟之阴脉,如阴阳平衡,则脉浮沉适中,大小合度,为正常脉。

以阳性升浮而阴性潜敛,阳气之升浮,得阴气之潜敛

以维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