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80.docx
《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8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80.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80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贫困却不潦倒的风度
天 歌
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划为三等:
混得一般的交300;混得不好的,一分钱都不用出;混得好的,聚会缺多少,补多少,兜底。
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儿,不想让自家兄弟姐妹为几两银子犯难。
尽管这样,班长还是颇为担心地说:
九度能来吗?
是啊,九度是那样好面子的一个人,这些年,先是在有着大好前途的机关里受了牵连下岗,后是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再后来跟人合伙开饭店,饭店没开起来,借来的钱却全让人卷走了。
九度这些事都是在校友录上,同学们辗转相传的。
九度也来校友录,留言却总是说些好事:
姑娘考了第一名(尽管那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期中考试);妻子终于不用再去化疗了。
还有,他给报社提供的新闻线索被采纳了,人家给了50块钱。
有同学提议大家凑些钱帮帮九度,好歹阶级兄弟一场。
却不想班长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他说:
那家伙说他还想捐点钱出来给谁呢!
人家的日子过得好着呢!
同学说:
你看九度,日子都过成那样了,还是绷着,还装,死要面子活受罪。
是的,九度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不倒架的那种人。
按照规定,九度是可以申请贫困贷款的,他却硬撑着不肯,同学中一度流传着他的一句名言:
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
并把这句话演变成各种版本:
把不及格的机会留给渴望人生完美的同学吧!
把失恋的痛苦留给没有痛苦过的漂亮女生吧!
那年冬天,东北那叫嘎嘎冷,连件旧棉衣都没有的九度走路全靠跑。
他说:
本来在零度边缘,这一跑,温度“噌”地蹿了九度。
其实,九度说的是39度,不过冻得嘴一哆嗦,“30”就吞了下去。
这话风行了起来,九度就叫了九度,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淹没了他的本名。
聚会那天,九度还真来了。
不光来了,还穿得特别利索。
一身浅灰色的西装配了一条红格子领带,比好些混得不错的同学收拾得还像成功人士。
有同学上去就是一拳,说:
你个九度,不装能死啊?
咱们哥们儿,谁还笑话你不成?
九度打着哈哈,跑前跑后张罗着。
席间,大家喝酒聊天,牢骚怨气差点就把酒店的天花板顶起来:
什么股票太没谱了,说套牢就套牢,十几万转眼就打了水漂儿;什么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钢琴说白买就白买,那玩意儿放家里死占地方,又不能当写字台使;什么现在的官场简直就没法混,大领导之间都别扭着,听谁的话站谁的队,有学问着呢!
九度笑着给大家布菜、倒酒,一哥们儿喝得有点大,硬着舌头说:
九度,你说你点背的,啥啥没赶上,要不咋也弄个副局干干。
我们都拦着那哥们儿不让他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同学聚会整成富人对穷人的颐指气使就没劲了。
没想到九度却端起酒杯,对大家说:
“我九度这些年是遇到些事,但是,还好,都扛过来了。
我正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呢,今年我闺女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学费全免。
”我的天!
我暗叫一声,给儿子找了4个补习老师,结果连市重点的门都没摸着。
九度说:
“我也重新上岗了,电视台聘我当特约记者,咱也混进新闻界了。
还有,我爱人从得癌症到今天已经8年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九度一口干掉了杯里的酒,不知为什么,刚才那些牢骚满腹或者臭显摆的哥们儿都有点蔫,咋好像自己的日子过得没九度带劲呢?
聚会结束时,班长拿出了账单。
账单上,九度的名字下面没有写交钱的金额,而是写着一行字:
物品搬放、保管,接送……班长说:
九度不肯白白占大家的便宜,他没交钱,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补偿回来。
还有,他的那身西装是他从前在机关时做的,他的妻子最近很不好……
看着依旧忙忙碌碌送同学的九度,我说:
换了我们,谁可以做到像九度那样贫穷却不潦倒,活得生气勃勃的呢?
是的,我们眼里要面子的九度,其实要的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生活里的温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
在这一点上,九度表现得相当有风度。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第二段班长的担心,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毕业后的九度生活境遇不佳,却在校友录上只报喜不报忧,并且拒绝大家的帮助,都是因为他死要面子,这为他后来的转变作了铺垫。
C.一句“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被同学们演绎出了各种版本,这虽然是在开九度的玩笑,但玩笑中却包含着大家对九度“瘦死不倒架”的敬佩。
D.小说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主人公九度的形象。
E.小说通过塑造九度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活境遇,而是面对生活的态度这一主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2.小说的主人公九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陈述。
(4分)
3.结尾两段,有人说是画蛇添足,有人说其必不可少,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
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
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
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
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
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
抓药,打针,织毛衣。
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
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
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
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
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
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
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
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
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
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
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
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
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
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
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
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
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
人参太贵,吃不起。
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
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
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
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
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
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
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
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
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
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
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
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
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
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
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
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
生病不正常吗?
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
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
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4.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
(3分)
5.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3分)
6.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4分)
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8.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22分)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
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
还是“乌金墨玉”呢?
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
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
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⑾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⑿“不是的,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
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
⒀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⒁“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
⒂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吗?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
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⒃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⒄“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
⒅“谁?
”
⒆“骆驼呀!
”
⒇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9.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
(2分)
10.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3分)
11.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⒂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12.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3分)
13.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
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4分)
14.“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
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往事
(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
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颐(yí)〕颊、腮,也指下巴。
,半倚在几上,我唤:
“爹爹!
”父亲抬起头来。
“我想看守灯塔去。
”
父亲笑了一笑,说:
“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
”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
“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
父亲放下书说:
“真的便怎样?
”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
我耸一耸肩,我说:
“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
“这个自然!
”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
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版权所有:
高考资源网()
我仍旧站着,我说:
“只要是一样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
“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
“灯台中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
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
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
除了骀荡〔骀(dái)荡:
使人舒畅。
〕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
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
“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
”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
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
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狎(xiá)习:
亲近、领略。
〕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
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
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
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
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
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
我也笑道:
“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
父亲道:
“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
“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
“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
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
“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
我走近一步,说:
“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
父亲看着我说:
“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
我肃然道:
“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
父亲敛容,沉思的抚着书角,半天,说:
“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
为着去国离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
但是,惟一的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的很!
”
我不言语。
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
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的歪在床上。
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
我一念至诚的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
失望的心情,不愿他再兴起。
而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的起了悲哀!
丝雨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栏,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
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
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
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
──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
愿海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
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1923年8月28日,太平洋舟中。
(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是冰心《往事
(二)》中的第八篇。
②中边:
内外,表里。
③策策:
悲戚的样子。
15.“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
(6分)
16.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4分)
17.“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
”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18.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
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用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
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大自然与大生命
红柯
真正的自然在西部,山脉、树和草甚至人的生命在这里才显得真切而细致。
西部一直是探险家和余纯顺这样的壮士涉足的领域,对内地人来讲,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跟月球没什么区别。
我在新疆生活的十年里,碰到不少港澳的中学生。
香港的面积不及新疆一个乡镇,香港是个大都市,大都市所需要的大生命驱使这些中学生走向大自然。
19世纪末,一个12岁的瑞典孩子发誓要到中亚细亚去当探险家,在他看来探险生涯是上帝赐给他的幸福,他就是斯文·赫定。
他用50年时间深入中亚腹地进行考察。
在斯文·赫定身后,是北欧那个布满森林、湖泊和冰雪的童话世界,安徒生只能产生于北欧。
全世界的儿童都喜欢《西游记》,《西游记》记的就是火焰山、大戈壁、大山脉、大沙漠,没有雄奇的西部做背景,孙悟空、猪八戒也只能缩在陶罐里做蛐蛐。
可以在城市的中心造一座公园,在公园里蓄一池子水,再弄一座假山,甚至可以把泰山、华山、峨眉山加工成旅游胜地。
你能在那里领略到大自然的神韵吗?
在西部你不可能给戈壁围上栅栏,你不可能在天山加锁链修台阶,阿勒泰市郊的桦林公园也只是在克兰河边加一道砖墙,那么湍急的一条河是戴不上笼头的,那么好的天然的白桦林还需要你动手动脚吗?
一位朋友曾与意大利留学生同游塔里木,留学生惊奇地发现,大客车上没有内地的中国人,留学生问他:
“地球上这么神奇的地方,怎么没人来玩?
”不是我们不喜欢玩,不喜欢山水,是我们没有魄力走向宏大的自然。
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离我们太遥远了,这些词汇产生在张骞的背影里,产生在《大唐西域》里。
李白的诗篇之所以成为盛唐之音,是因为李白在中亚草原度过了金色的童年,大漠孕育大想象、大激情,李白的黄河是从天上来的,而不是从山上来的。
中华民族衰落的过程也是大自然的衰落过程。
宋朝把自己龟缩在长城以内,版图上再也见不到雄奇的山脉和一泻千里的大江大河了,只攥着黄河、长江的尾巴。
孕育生命的女性被裹成小脚。
盆景、园林大盛。
文人画全是纤细的瘦鹤。
明清以至近代,文人钟情的全是枯荷、死鱼、葫芦和虾。
何不把长征看作民族自然意识部分的苏醒呢?
金沙江、大雪山直到长江、黄河之源,汉唐英雄时代的气息出现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
蒋介石更像一个南宋的皇帝,郁达夫把蒋介石比作赵构,蒋居台湾,撰词50首亦有南唐李后主之风。
岳飞最感人的不是“饥餐胡虏肉”,不是“迎二帝”,而是“还我河山”。
《说岳全传》中有个细节,周桐教岳飞学武的同时,带岳飞到大自然里去饱览河山的壮美。
河山之美远远超过母亲刺在他身上的“精忠报国”。
用高尔基的话讲:
大自然培养爱国主义。
高尔基非常喜欢普里什文,因为普里什文的作品里有一种把“大地当作自己的肉一样的感觉”,“人是大地生出来的,可是他又用自己的劳动使大地怀孕,用自己美丽的想象美化大地”。
俄罗斯文学的这种大地意识是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
前苏联有一本教科书《儿童认识自然》,大自然作为孩子启蒙的第一课,飞禽走兽,森林草原,不是图片,而是到野外去采集制作标本。
我们对大自然的理解还停留在公园里,停留在旅游景点上。
也差不多都在东部地区,就是新疆人说的“口里”,口还没有杯子大,尽管玲珑剔透,却难以产生浩大的生命气象。
(选自《阅读与作文》2004年第8期)
19.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从“西部””真正的自然”人笔,结尾以“东部地区”“公园”“旅游景点”收笔,既首尾呼应,又深化了主题。
B.第二、三段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个问题:
富有神韵的“大自然”不需人力加工。
C.文中用宋朝的版图缩小到长城以内作为例子,说明中华民族的衰落是从大自然意识衰落开始的,发人深省。
D.文中将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比较,突出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前者是英雄般的豪放,后者有阶下囚般的伤感。
E.文中多次提到“西部”的高原、山脉、大漠,给人“旷远”的印象,与本文“大自然”的“大”字和谐相扣。
两个反问句有力地突出强调了这一点。
20.从全文来看,本文所说的“大自然”和“大生命”具体有怎样的特点?
(6分)
21.根据文意,本文中的“大自然”对于生命有怎样的影响?
(6分)
22.第七段以后,作者将“大自然意识”与“民族”“国家”联系起来写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8分)
参考答案
1.BD
2.九度是一个贫困却不潦倒,屡遭不幸却能以一种热情、坚强、乐观的心态,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去面对人生的生活强者的形象。
坚强、乐观:
他人生多舛,上大学时,生活贫困,工作后受牵连下岗,后来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做生意失败,又被人欺骗,但他丝毫没有消沉之气,而是坚强面对,勇于承担,并且总是能看到生活中的温暖,热情地对待生活。
自尊自立:
拒绝接受贫困贷款,在校友录上的留言向来是报喜不报忧,拒绝接受同学们的帮助,在聚会上拿不出钱却不肯白占大家的便宜,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补偿回来都表现了他的自尊自立。
3.①认为必不可少。
主题角度:
小说结尾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