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前十章原文及解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7125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前十章原文及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道德经》前十章原文及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道德经》前十章原文及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道德经》前十章原文及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道德经》前十章原文及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前十章原文及解读.docx

《《道德经》前十章原文及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前十章原文及解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经》前十章原文及解读.docx

《道德经》前十章原文及解读

《道德经》前十章原文及解读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下面是的整理的“《道德经》前十章原文及解读”,欢迎阅读。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

名可名③,非常名。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导读

  指出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

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

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无名(﹦无),有名(﹦有);无欲,有欲;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

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导读

  老子在本章介绍了比较的方法,指出比较要有参与比较的两个方面:

本体和比较体。

除此之外,老子指出了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一个方面:

比较需要有一个比较的载体或者说比较的空间,这就是“人心”,也就是人的逻辑思维。

人可以利用自身的逻辑思维与宇宙的逻辑产生同一性,从而从逻辑上再造宇宙,解决宇宙的起源问题,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这种方法应当被纳入科学的范畴。

以为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手段来找到宇宙的始点是不切实际的。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个方面,宇宙的诞生是早于人的出现而出现的现象,属于人不可能看到的现象,这就好比每一个人不管如何追溯也不可能亲眼看到自身的诞生过程,更不可能亲眼看到自身父母的诞生过程一样;第二个方面,人不管使用任何实验的手段,都不可能在整体上消灭或再生人本身赖以存在的宇宙。

这些简单的理由表明,关于宇宙整体的起源的研究,注定不能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关于宇宙整体的起源的研究首先只能属于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的范畴,其后才属于(理论)物理学的范畴。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

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

渊呵③!

似万物之宗④。

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

湛呵⑨!

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

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

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

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导读

  圣人对待(宇宙学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则是按规律来加以处理,且这种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

规律与规律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相同的。

老子以风箱来作了比喻:

从表面现象来看,风箱在不停地被运作着,然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风箱中间的“轴”却总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对稳定。

老子以此比喻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这个“中”都同样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确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该事物的本质的方面。

这种去找到事物的“中”的办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谓“中而用之”。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

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④!

其若存⑤!

用之不堇⑥。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

连绵不绝啊!

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导读

  “谷神”指的是宇宙源起时的动的信息。

这个动的信息产生之后在没有其对手的情形下就一直延续下去。

这相当于关于运动的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实验的结论:

一个没有阻力干扰的动点会一直延续下去1。

但是,古中国人关于“道”之“动”的观念与伽利略实验所得的观念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古中国人关于“道”之“动”的观念与其从所有现象中所总结出来的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发生着关系,以该定律作为其观念的基础;而伽利略实验所得的观念虽然后来成为所有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然其本身却缺少理论基础。

按照实际观察而得到的关于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的描述,一切都有一个始点也有一个终点。

所以对于最初出现的“动”也就可以假设其有一个终点,如此“动”就转变为了一个在有界的轨迹上的运动,虽然“动”的趋势可以是无限的,其“动点”(老子在二十二章中将其称之为“信”)的运动范围却被转化成了“有限”。

“道”正是凭借这样的观念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完美的可以无限膨胀的(有界)宇宙模型。

  “玄牝之门”等于第一章的“众妙之门”。

老子表示所有的玄妙(微小)因素都通过“门”产生而后发展起来。

“门”是古中国人在表述宇宙起源时用得最广泛的形象比喻。

“牝”指的是女性生殖器,老子是在以母性的力量来形象地比喻宇宙生生不息的现象。

老子在其整本书中都贯串着对徫大的母性“生”的力量的赞美和尊崇。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

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

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导读

  “长、久”为非常道的范畴,“自生”为常道的范畴;“后其身”、“外其身”、“私”为常道范畴,“身先”、“身存”、“无私”为非常道范畴。

老子指出的是,人虽然处于常道范畴,但要以心法的逻辑思维使自身能进入非常道范畴的境界。

非常道与常道的次序是按其各自发生的先后来确定其次序先后的。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

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

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导读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

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

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

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

“争”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谓“不争”,就是要拋弃万物的意思。

拋弃万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

“不争”和“无忧”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与宇宙相对待的范畴。

老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法拋弃了万物才算是做到了“不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忧”。

所谓“忧”,指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

而第一个“忧”出现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始点。

“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道德”。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

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

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

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导读

  本章是在宣扬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观念。

探索宇宙的起源是一个庞大工程,一个人耗尽一生可能都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要想有点成就,就得做到适可而止,使一切恰到好处。

探索宇宙起源之所以困难,在于“数”太多太大,属于大数和素数的研究范围。

“功成、名遂”是要进入非常道范畴,“身退”是指从非常道范畴退回到常道范畴。

另外,老子认为,把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观念引伸到社会生活的范围也同样是适用的。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

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

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

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

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

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

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

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

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导读

  凡产生了的东西,就需要有让其存在的空间。

为了让种种东西有存在的空间,心法的基本方式就是要首先让心“空”起来,也就是达到“无”的境界,然后让种种东西在心中有序地安排起来。

老子以反问的形式列举了几种使心达到“无”然后再进行处理的事情。

这种列举可以是无限的,然而方法就只是使心达到“无”的境界一种而已。

“无”的境界与宇宙产生前的境界在逻辑本质上是一致的。

  爱民治国:

“爱”字在构字上是用手把一切抓到心中的样子。

“民”是“国”中的基本元素。

“国”指的是宇宙大方,“治国”则是推演宇宙大方的意思。

“玄德”指的是隐藏在深处的产生宇宙一切的本质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