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海市初中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剖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7124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9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上海市初中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语文上海市初中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语文上海市初中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语文上海市初中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语文上海市初中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上海市初中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剖析.docx

《语文上海市初中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上海市初中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剖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上海市初中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剖析.docx

语文上海市初中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剖析

2017年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

一、评价的性质、目的和对象

上海市初中毕业语文统一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评价。

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利

于切实减轻中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

于引导初中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促进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评价结果是初中毕业生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衡量初中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的重要依

据。

评价对象为2017年完成上海市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

二、评价标准

基于《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2004年10月版)规定的六至九年级

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与要求,确定以下能力要求和知识内容。

(一)能力要求

1.文言文阅读能力

1.1能记诵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

1.2掌握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1.3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1.4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1.5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6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1.7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2.现代文阅读能力

2.1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2能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提取并解释重要的信息。

2.3能概括文章的要点和主旨。

2.4能分析句子和段落的作用。

2.5能识别和运用修辞方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6能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

2.7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常见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2.8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相应的拓展。

3.综合运用能力

3.1能根据一定的生活情境,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

1

3.2能根据要求,完成读写任务。

4.写作能力

4.1能记叙生活中的人、事、物。

4.2能说明生活中的事物和事理。

4.3能对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和见解。

4.4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

4.5文章应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表达通

顺、连贯。

4.6字迹清楚,书写规范,文面整洁。

(二)知识内容

①150个文言实词。

文言文

②虚词:

之、其、而、以、何、于。

③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④3500个汉字的书写。

⑤标点符号:

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破折

号、省略号、书名号。

⑥同义词,反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

⑦句式:

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

⑧文章的思路、结构:

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记叙文(顺

叙、倒叙、插叙);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⑨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

⑩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

○人物描写:

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描写:

自然、社会。

11

现代文

○12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三、试卷结构及相关说明

(一)试卷结构

内容

分值

15分

4分

题量

5

一、文言文

(一)默写

(二)诗词理解

2

(三)文言文阅读

(一)

约9分

约12分

约18分

约22分

约10分

2-3

3-4

4-5

4-5

2-3

(四)文言文阅读

(二)

二、现代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

(二)现代文阅读

(二)

三、综合运用

2

四、写作

60分

150分

1

合计

25-27

(二)基本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三)相关说明

1.试题的难易比例约为1:

1:

8。

2.试卷满分值:

150分。

3.考试时间:

100分钟。

4.考试形式:

闭卷书面考试,分为试卷与答题纸两部分,考生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

题纸上。

四、题型示例

题型示例仅用于说明能力要求,并不完全代表正式考试的试题形式、考查内容、难度等。

【例1】默写:

,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正确答案】野芳发而幽香

【能力要求】文言文阅读能力/能记诵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

【难度】0.94

【例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2题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正确选项】B

【能力要求】文言文阅读能力/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难度】0.86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参考答案】萧瑟明丽

【能力要求】文言文阅读能力/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难度】0.50

3

【例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

之情。

【参考答案】喜爱

【能力要求】文言文阅读能力/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难度】0.98

2.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正确选项】C

【能力要求】文言文阅读能力/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难度】0.79

【例4】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1—2题

【甲】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

①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甲文选自课文《

》;乙文选自《论语》,它是

家经典。

【参考答案】为学儒

【能力要求】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知识内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难度】0.94

2.甲文与乙文第

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

4

到了

【参考答案】第一空:

第二空评分量表:

分值

等级描述

答案示例

(1)思学结合

(2)学与思的关系(3)坚持不懈

(4)持之以恒

3

内容概括准确。

(1)学与思

(2)学习需要思考(3)思考还要学习

(4)学习态度(5)学习方法

2

0

内容概括不够准确。

内容概括错误,或没有作答。

(1)学

(2)思

【能力要求】文言文阅读能力/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度】0.87

【例5】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

“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

“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

子何以知之?

韩生曰:

“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①宿卫:

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②纸鸢:

风筝。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参考答案】

(1)喜爱

(2)生病

【能力要求】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知识内容】150个文言实词

【难度】0.98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何以知之?

【参考答案】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能力要求】文言文阅读能力/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难度】0.80

3.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秦王将猎→

→韩生劝止→

→韩生释疑

【参考答案】第一空:

百姓徙避(百姓避之)

第二空评分量表:

5

分值

等级描述

答案示例

2

1

0

情节概括准确。

宫卫问故

情节概括不够准确。

(1)或问之

(2)宫卫问之

情节概括错误,或没有作答。

(1)宿卫不知

(2)王子病也(3)子何以知之

【能力要求】文言文阅读能力/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度】0.51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遇事要勤学好问。

C.要勤于观察思考。

【答案选项】B(3分)C(2分)

B.要善于见微知著。

D.遇事要集思广益。

【能力要求】文言文阅读能力/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难度】0.74

【例6】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①犹如柏林爱乐乐团拥有爱乐大厅,维也纳爱乐乐团拥有金色大厅一样,上海交响乐团

——这个拥有135年历史的“远东第一乐团”,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厅。

这标志着上海交

响乐团的发展跃上了新台阶。

②历时6年即将建成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地处闹中取静的复兴中路,这儿原来是上

海跳水池。

为了与附近的历史风貌保护区相呼应,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以简朴的陶土作为外

立面。

建筑顶面配上了柔和舒展的曲面,让整个建筑从高处看像一本摊开的乐谱,与音乐厅

之名自然贴合。

③与外观的低调不同,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内部设计有许多亮眼的创意。

其中一大一

..

小两个音乐厅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承担演出与录音的双重功能。

为了拓展功能,上海交响乐

团音乐厅内更是巧用空间,辟出了一条长达80米的音乐互动长廊,进行交响乐的普及教育。

④一般来说,建造音乐厅,“看得见的”远远没有“听得见的”重要。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的每一个设计都有严格的声学考量。

为了克服附近地铁10号线的震动干扰,一大一小两个

音乐厅采用了隔振器技术,通过安装底部弹簧阻振器的方法,将它们建成上海首个全悬浮结

构的建筑。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地处繁华地段,为了阻隔外部噪音,大小音乐厅的外墙都采

用了双层墙设计,由两堵25厘米的墙与两堵墙中间40厘米的空心距离组成,90厘米厚度

的双层墙可以有效隔绝外部声音。

⑤在两个音乐厅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与声学设计师共同在电脑上进行了100

多次声学模拟测试,确定没有留下声音死角。

然后他们又以大音乐厅1:

10的比例制作模型,

特制了安装仿真人体胸腔的中空假人,作为模型里面的“听众”,巧设了最大程度接近真实的

测试环境。

设计师在这个模型中做了4次声学测试,直至测试结果达到理想数值。

6

⑥音乐厅除了演出之外,还兼具了录音棚的功能。

几年前,上海交响乐团为著名音乐家

谭盾录制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却苦于没有那么大的录音棚,只能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很

小的房间里。

这样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可以设想,功能齐全、声学效果极佳的音乐厅,一

定会成为演出和录音的理想之所。

⑦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建成,对乐团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对提升观众的音乐欣赏品位,

对交响乐的推广和普及,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第③段加点词“低调”在文中的意思是

【参考答案】不张扬(简朴)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难度】0.88

2.第④段画线句的具体含义是

【评分量表】

分值

等级描述

答案示例

说明在音乐厅的设计中,其声学考量和声学效

果比音乐厅外观和格局更重要

说明在音乐厅的设计中,声学考量和声学效果

的重要

3

句子含义理解准确。

2

句子含义基本理解。

句子含义理解不够准确,且不完说明音乐厅的外观和格局远远没有“听得见

的”重要

句子含义理解错误,或没有作答。

强调音乐厅的外观和格局不重要

1

0

整。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能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难度】0.68

3.第⑤段中,设计师们共同努力,反复进行多种测试的目的是

【参考答案】为了达到最佳的声学效果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提取并解释重要的信息

【难度】0.60

4.音乐厅的内部设计有哪些亮眼的创意?

请分条概述。

(1)

(2)

(3)

【参考答案】

(1)为了实现演出与录音的双重功能,设计了大小两个音乐厅。

(2)为了

拓展功能,巧用空间,辟出音乐互动长廊。

(3)为了克服地铁的震动干扰,采用隔振器技术,

建成全悬浮结构建筑。

(4)为了阻隔外部噪音,大小音乐厅外墙都采用了双层墙设计。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能概括文章的要点和主旨

【难度】0.78

5.第⑥段举为谭盾录制音乐的例子,对其作用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7

A.说明了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演奏水平非常高超。

B.说明了上海交响乐团过去的音乐录制条件十分简陋。

C.说明了音乐厅的建成对提升观众的欣赏品位将产生积极影响。

D.说明了音乐厅的建成对上海交响乐团未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答案选项】D(4分)B(2分)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分析句子和段落的作用

【知识内容】说明方法:

举例子

【难度】0.87

【例7】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者的身影。

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

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

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

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

“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获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

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

记自己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

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乱石间

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

春天,街心花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

从某种意义上说,

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

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

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

可见,

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

影响世界的许多创新

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

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第②段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8

【参考答案】伸展(舒展)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难度】0.51

2.填入第⑤段

A.只要

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B.所以

C.即使

D.如果

【正确选项】C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难度】0.99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

论点:

(1)

行走可以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2)

(3)

(4)

【参考答案】

(1)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2)行走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3)行走可以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4)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能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

【难度】0.92

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

B.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C.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D.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

【正确选项】B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能概括文章要点

【难度】0.93

5.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

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

示例1:

同意。

这几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著名哲学家,同时列

举来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显得累赘,所以可以删去。

示例2:

不同意。

因为这几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别不同,可以多角度证明行走

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所以不能删去。

【评分说明】

(1)概括理由

(2)具体阐述

9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难度】0.54

【例8】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列车上

①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

一路看着窗外荒凉的冬日风景,听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实在

是无聊透顶。

我想找个同行的旅客,聊聊天,打发一下时间。

②首先把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小伙子身上,年龄相仿,应该有共同语言。

我正在考虑用什

么话来开头,只见那小伙子打开随身带的电脑包,取出笔记本,放在腿上开始上网。

于是耳

朵里传来了QQ的提示音,原来人家有人聊天。

③左边是个美女,一直侧脸向窗外看着。

虽说咱不贪图什么艳遇,但是如果有一位佳人

旅途相伴,聊聊天,也是很不错的。

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清了清嗓子,用尽量绅士一些

的语调说:

“你好,是不是没来过这里,见你一直在欣赏外面的景色啊?

”话音落下,美女却

丝毫没有反应。

仔细一瞧,人家秀发遮掩的耳朵里耷拉下一条黑线来,原来在静静地听音乐,

把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排斥在外。

④我灰头土脸地苦笑一下,扭头看斜对面的那个大爷。

大爷穿着非常朴素,慈祥的面容,

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大爷似乎觉察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他,马上把手

提包抱在怀里,把头埋下去,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

我颇为尴尬,使劲咽了口唾沫,

站起身来。

⑤我穿过车厢,走到了两节车厢的接头处,看见一个中年人在那里抽烟。

我凑过去,掏

出一支烟来,赔着笑说:

“车厢里禁止抽烟,憋坏了,也过来抽一口。

大哥,借个火。

”中年

人犹豫了一下,掏出打火机递过来。

我在火车的晃荡中把烟点着,吸了一口,把打火机还给

他,说:

“谢谢啊,大哥这是去哪?

⑥中年人把还剩一大截的烟掐灭,说了声:

“你接着抽,我回座位了。

⑦我正呆滞在那里,一个八九岁的阳光男孩出现在眼前,“叔叔,请问您,窗外那些高

大笔直的树就是白杨树吗?

1.第①段画线部分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渲染列车上所见所闻的单调乏味,表现“我”无聊的心境,引出下文“我”

找同行者聊天的情节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分析句子和段落的作用

【难度】0.87

2.细读第②-⑥段,“我”想与人聊天却四次未能如愿,请把“我”遇挫后的“反应”填写在下

列横线上。

第一次:

失望;第二次:

;第三次:

尴尬;第四次:

10

【参考答案】苦笑呆滞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提取并解释重要的信息

【难度】0.85

3.第⑥段中年人的言行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参考答案】对“我”怀有戒备之心,不愿与“我”交流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分析句子和段落的作用

【知识内容】人物描写:

动作、语言

【难度】0.62

4.对本文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告诫人们,身处信息化时代,不能因人机交流而忽略人际交流。

B.警示我们,身处陌生的环境,应该注意保持适度的警觉和距离。

C.提醒人们,在公共场合,人与人之间也要多点信任,多点交流。

D.劝导我们,即使社会复杂,人们交流方式各异,仍需待人以礼。

【答案选项】C(4分)A(2分)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能概括文章的要点和主旨

【难度】0.87

5.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参考答案】阳光男孩的主动交流与前文其他人的表现形成反差(对比),引发我们对

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

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以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分析句子和段落的作用

【难度】0.50

【例9】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评语

○1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

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

回家时,我与六七个没带书包的

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2“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

”阿益问。

“还没看,不知道。

”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

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3“来猜我的是什么?

”阿益翻起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评语的最后一个字:

马。

○4“害群之马?

”我说。

○5“没那么糟!

”阿益掀开成绩单。

○6我刚刚看错了,是“焉”。

“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11

○7“你的呢?

”他们问。

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的最后两字:

用功。

“上一个字是

‘不’吧!

”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8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

聪明又用功?

礼貌又用功?

乖巧又用

功?

不管前面的字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

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

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

活泼又用功。

○9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来哪里用功了?

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

到我,总是皱着眉头,又怎么觉得我用功?

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10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

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

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11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

我开始专心上

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12一学期过去了。

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

我翻

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

学期的评语“活泼又用功”旁边。

○13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

“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14“活泼又用功?

”我有点惊讶。

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

“活泼欠用功啦!

”他厌恶我

无意的挖苦,丢还我的成绩单。

○15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

突然,脑海里伴我

整学期的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16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

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

学生不

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17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