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组全加减器05.docx
《第三组全加减器0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组全加减器0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组全加减器05
课程设计(论文)
课程名称: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题目:
全加(减)器的设计
院(系):
机械电子工程系
专业班级:
电信0901
姓名:
詹志鹏
学号:
200906030105
指导教师:
史毅敏
2011年12月30日
全加(减)器
一、全减器是两个二进制的数进行减法运算时使用的一种运算单元。
最简单的全减器是采用本位结果和借位来显示,二进制中是借一当二,所以可以使用两个输出变量的高低电平变化来实现减法运算。
二、全加器是两个二进制的数进行加法运算时使用的一种运算单元。
最简单的全加器是采用本位结果和借位来显示,二进制中是逢二进一,所以可以使用两个输出变量的高低电平变化来实现加法运算。
我们的设计题目是采用Multisim设计一个全加(减)器,(当X=0实现加法运算;当X=1实现减法运算),用译码器和选择器分别实现。
关键词:
全减器,全加器,选择器,译码器,Multisim
目录
1设计任务………………………………………………………3
2设计方案………………………………………………………3
3电路设计………………………………………………………8
4整体电路图的仿真测试及性能检测…………………………10
5收获与心得体会………………………………………………12
6参考书目………………………………………………………13
全加(减)器
第一部分设计任务
1、实验目的:
(1)了解全加器和全减器的原理及逻辑功能,掌握全加器和全减器用途,熟悉全加器和全减器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了解译码器和选择器的原理及逻辑功能,掌握译码器和选择器用途,熟悉如何用译码器和选择器设计全加器和全减器。
(3)了解Multisim的工作特点,掌握Multisim设计方法,并用它设计出全加器和全减器。
2、实验要求:
我们的设计题目是采用Multisim设计一个全加(减)器,(当X=0实现加法运算;当X=1实现减法运算),用译码器和选择器分别实现。
第二部分设计方案
一、实验原理:
(一)全加器是两个二进制的数进行加法运算时使用的一种运算单元。
最简单的全加器是采用本位结果和借位来显示,二进制中是逢二进一,所以可以使用两个输出变量的高低电平变化来实现加法运算。
1、元器件介绍
译码器:
译码是编码的逆过程,译码器的逻辑功能是将输入二进制代码的原意“译成”相应的状态信息。
译码器有两种,一类是变量译码器,也称唯一地址译码器,常用于计算机中将一个地址代码转换成一个有效信号;另一个是显示译码器,主要用于驱动数码管显示数字或字符。
我们主要使用二进制译码器,二进制译码器的主要应用于实现逻辑函数,实现存储系统的地址译码,带使能端的译码器可用于数据分配器或脉冲分配器。
其中,我们使用3-8译码器。
3-8译码器有3位输入,八位输出。
图一为74LS138的逻辑符号。
其中,
、
、
为地址输入端,
为高位;
——
为状态输出端,低电平有效;
、
、
为使能端。
只有当
为高电平,
、
都为低时,该译码器才有有效状态信号输出;若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则译码器不工作,输出全为高。
图一3-8译码器
选择器:
数据选择器又称多路选择器(Multiplexer,简称MUX),它有n位地址输入、
位数据输入、一位输出。
每次在地址输入的控制下,从多路输入数据中选择一路输出,其功能类似于一个单刀多掷开关。
数据选择器主要用于实现多路信号的分时传送,实现组合逻辑函数,实现并行数据到串行数据的转换,产生序列信号。
本次设计我们使用的是双4选1MUX选择器。
图2是将一片双4选1MUX扩展为8选1MUX的逻辑图。
图中,
是8选1MUX地址端的最高位,
是最低位。
图二双4选1MUX选择器
2、用三八译码器设计全加器
如下Ai为被加数,Bi为加数,相邻低位来的进位数为Ci-1,输出本位和为Si。
向相邻高位进位数为Ci
表一真值表
输入
输出
Ai
Bi
Ci-1
Si
Ci
0
0
0
0
0
0
0
1
1
0
0
1
0
1
0
0
1
1
0
1
1
0
0
1
0
1
0
1
0
1
1
1
0
0
1
1
1
1
1
1
根据真值表可以列出S和Ci
S=
.
.
.
Ci=
.
.
.
再用两个与非门将S和Ci输出,就做成用三八译码设计全加器
3、用双4选1MUX设计全加器
采用双4选1MUX,将地址输入端(两块公用)A1、A0分别接两个要相加的数A、B,第一块的数据端D3、D0接低位进位信号Ci-1,D2、D1接低位进位信号Ci-1的反变量。
第二块的数据端D3接1、D1、D2接低位进位信号Ci-1,D0接0。
这样就用双4选1MUX设计成了全加器。
(二)全减器是两个二进制的数进行减法运算时使用的一种运算单元。
最简单的全减器是采用本位结果和借位来显示,二进制中是借一当二,所以可以使用两个输出变量的高低电平变化来实现减法运算。
全减器真值表如下:
其中Ai和Bi表示二进制数的第i位,Si表示本位最终运算结果,即就是低位向本位借位或本位向高位借位之后的最终结果,Ci-1表示低位是否向本位借位,Ci表示本位是否向高位借位。
表二全减器真值表
输入
输出
Ai
Bi
Ci-1
Si
Ci
0
0
0
0
0
0
0
1
1
1
0
1
0
1
1
0
1
1
0
1
1
0
0
1
0
1
0
1
0
0
1
1
0
0
0
1
1
1
1
1
1、用3-8译码器设计全减器:
根据真值表可以列出Si和Ci
Si=
.
.
.
Ci=
.
.
.
再用两个与非门将Si和Ci输出,就做成用三八译码设计全减器
2、用双4选1MUX设计全减器
采用双4选1MUX,将地址输入端(两块公用)A1、A0分别接两个要相加的数A、B,第一块的数据端D3、D0接低位进位信号Ci-1,D2、D1接低位进位信号Ci-1的反变量。
第二块的数据端D3接1、D1、D2接低位进位信号Ci-1,D0接0。
这样就用双4选1MUX设计成了全减器。
2、实验原理图
设计原理图如图三、四所示
图三译码器设计全加(减)器原理图
图四选择器设计全加(减)器原理图
第三部分电路设计
1、选择合适的电器元件
我们选择了VSS为5V的电源,Key=A开关,7406N非门,7432N或门,74LS151D4选1MUX,74LS153D双4选1选择器,DVD_HEX_GREEN显示器,GND接地等元件以及足够的连线作为选择器设计全加(减)器的电器元件。
在Multisim中我们选择了VSS为5V的电源,Key=A开关,74LS138N型号的3-8译码器,74AS30M与非门,DVD_HEX_GREEN显示器,GND接地等元件以及足够的连线作为译码器设计全加(减)器的电器元件。
2、使用Multisim设计全加(减)器电路图
全加(减)器电路设计图如图五、六所示
图五选择器设计全加(减)器
图六译码器设计全加(减)器电路图
第四部分整体电路图的仿真测试及性能检测
1、电路的安装调试(仿真)
电路设计成功以后,通过对X开关的控制来选择全加器还是全减器,当X=0时,电路为全加器,当X=1时,电路为全减器。
经过调试,电路性能良好,可以进行电路的性能进行测量了。
2、性能指标测量及记录
1)全加器电路测试结果如图七所示
表三全加器电路测试结果
输入
输出
Ai
Bi
Ci-1
Si
Ci
0
0
0
0
0
0
0
1
1
0
0
1
0
1
0
0
1
1
0
1
1
0
0
1
0
1
0
1
0
1
1
1
0
0
1
1
1
1
1
1
经测试,在全加器中,当输入为1、2、4、7时,Si=1;当输入为3、5、6、7时,Ci=1。
2)全减器电路测试结果
表四全减器电路测试结果
输入
输出
Ai
Bi
Ci-1
Si
Ci
0
0
0
0
0
0
0
1
1
1
0
1
0
1
1
0
1
1
0
1
1
0
0
1
0
1
0
1
0
0
1
1
0
0
0
1
1
1
1
1
经测试,在全减器中,当输入为1、2、4、7时,Si=1;当输入为1、2、3、7时,Ci=1.
通过上述测试数据的情况,符合设计原理所要求的条件。
第五部分收获与心得体会
在本次课设中,我发现很多的问题,给我的感觉就是很难,很不顺手,看似很简单的电路,要动手把它给设计出来,是很难的一件事,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经常动手设计过电路,还是资料的查找也是一大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这也激发了我今后努力学习的兴趣,我想这将对我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有条不絮。
另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当我们碰到不明白的问题时,指导老师总是耐心的讲解,给我们的设计以极大的帮助,使我们获益匪浅。
因此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
通过这次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这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我觉得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这次课程设计是很有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平时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
虽然自己对于这门课懂的并不多,很多基础的东西都还没有很好的掌握,觉得很难,也没有很有效的办法通过自身去理解,但是靠着这一个多礼拜的“学习”,在小组同学的帮助和讲解下,渐渐对这门课逐渐产生了些许的兴趣,自己开始主动学习并逐步从基础慢慢开始弄懂它。
通过本次的课程设计,巩固了我们学习过的专业知识,也使我们把理论与实践从真正意义上相结合看起来。
考验我们相互借助互联网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组织材料的综合能力;从中可以自我测验,认识到自己哪方面有欠缺、不足,以便于在日后的学习中得以改进、提高。
第六部分参考书目
陈书开主编.基于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8
单立军主编.基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西安:
电子工业出版社
李景华主编.基于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西安:
电子工业出版社
陈鸽主编.基于数字电路逻辑设计.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冯毛官主编.基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