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释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7074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识规矩颂释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八识规矩颂释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八识规矩颂释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八识规矩颂释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八识规矩颂释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识规矩颂释论.docx

《八识规矩颂释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识规矩颂释论.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识规矩颂释论.docx

八识规矩颂释论

八识规矩颂释论狄平子题〖WM

八识规矩颂释论目次

导言第一一

通释第二七

本颂〖ZK(〗释义第三一九

一第五识颂三四

二第六识颂四五

三第七识颂五二

抉择第四六三

八识规矩颂释论

龟山白衣王恩洋著

导言第一

旷观世间,品类无量,有矿物焉,有植物焉,有动物焉,有人类焉,动物又有高下之分,人

类复有贤不肖之别,等是而上有天有神,等是而下有地狱饿鬼,超夫世间复有声闻独觉诸佛

菩萨;如是种种,何因而异,何由而分?

曰:

举要言之,视其心之有无,心之胜劣,心之染

净,心之自觉与不自觉而分耳。

矿物植物之所以为矿物植物者,以其无心也以无心故,无和

觉,动作,意欲,感情;故称之为无情。

无情者,无独立之生命,但为有生命流转者资养之

具,生住所依而已。

动物人类乃至诸佛则为有情。

有情者,有知觉感情意乐行为者也;是即

有心。

故人物之所由分,有心无心之分耳。

同为有情,而心力又有强弱之分焉。

其弱而劣者

动物是也。

其知觉不越乎现境,其情感不及夫群众,一切行动以保全其一己当前之生命为

,其生存死亡纯受天然之淘汰宰治而莫能出其心智以征服天然改造环境,此则所谓动物,在

佛法则名旁生是也。

然旁生之中,若蜂若蚁,若鸟若兽之高等者,则亦有群居社会之组织,

有营巢掘穴之本能,心力高于馀类,则即名高等动物也。

至于人则异乎寻常之动物,其心力

甚强,其智虑甚远,知觉情感意乐不限于一时一地乃至一人之身,而能周及夫长久以至于人

群;故能有农工业之兴,有生产之起,有家国社会之组织,有学问思想之进步;故能不纯恃

天然,而能利用天然,战胜天然,就其利而远其害,以自营其生存,而增进其幸福;此人之

所以为人,而异夫动物者,以其心力强胜也。

是故人类旁生之分,一分之于心力之胜劣。

然,同为人类也,而人类之中又有圣贤焉,君子焉;有小人焉,凶恶焉;又有平庸之凡民焉

;彼其所以异者,何由也?

曰,是无他,由于心体之染净不同也。

贪嗔痴慢之谓染,仁慈骊

智之谓净;染者为小人,为凶恶;净者为君子,为圣贤;其无善恶可分或染净均等,则凡民

也。

是故人类之高下,则心体染净以为因也。

心体之染净又不同但关于个人之善恶而已,实

于人类文化风俗政教有大关系,较之心力之强弱更为重大。

所以者何?

心力虽强,使其体不

净,则在个人只足以助成其恶,在世界则只足以增长人类之祸。

此如西洋科学之兴,工业之

进步,所以影响于人类者可知也。

自科学发达,工业进步,于是有汽力电力以代人畜之力,

有机器以代手工之用,穷究物理之精微,徵察宇宙之变化,于是人海际天自然不能为阻,穷

神尽变万物不能为障,改造环境征服自然之力可谓至矣尽矣,宜其有利益于人事无穷也而不

然,工业愈进步,资本愈集中,于是众人皆失独立生活之能力,而劳资阶级斗争之势以成;

出产弥宏多,销路愈狭隘,于是国外殖民地侵略争夺之祸烈;此欧洲大战,共产革命之所

以层出不穷而未有止息也。

今之世界,西洋势力支配一切,在被彼侵略者既水深火热而莫由

自拔;在侵略人者亦作茧自缚而莫法解除;举天下皆彷徨颠倒昏沉狂乱以日即于灭亡;孰谓

人类心力之发达遂足以致人类于幸福哉?

是故东方文化不重物质之创造,而重身心之修养。

盖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苟心不纯净,处约固以穷而滥,处乐则亦以淫而乱

此东方文化所以不尽力于物质制造之发扬,而力求情欲嗜好之寡短;不图生活之繁富,而

求身心之纯洁;君子则教以正心诚意,以期于修齐治平之功;小人则教以守分知足,以免于

侵人作乱之祸。

盖穷心力以逐物,物力既尽则必至于侵人。

节情欲以净其心,心正则克己循

礼人群相安相养而各遂其生。

故中国文,貌似不若西注之煊赫宏烈,足以惊人耳目;然而可

久可安,不致为祸乱于天下。

以其重在情欲之节制,内心之修养也。

西洋文化虽一时蹈万发

扬制服天下,然既为害于天下,(侵略异种,亡人国家,以穷其嗜欲。

)终亦相贼相倾以自蒙

其祸害,(列强争霸,欧战以起;劳资不平,革命以生;生产过胜,而失业者众;社会

,人心靡宁。

)而日趋于灭亡。

罗素有言,西洋文明将不免随其文明所生起之战乱同归于尽

是故但求心力之强而不求心体之净,终之只有害而无利也。

(凡此所言,但就东西文化之

本身以定其利害,非谓今日东方民族高出西洋。

若以民族论,且如中国对于西方文化既倾心

降服,对故有文化则多分厌弃。

乃于西洋文明既无能创造,而对彼之享受则又一意贪求;遂

乃欲望无穷,而能力有限。

以有限之能力,供无穷之欲望,故无能自给,不得不赖人侵人;

是以道德堕落,廉耻道丧,此今日武人政客流民地痞所以充斥社会,国削民残大难未已者也

)是入欲求人格之崇高,世道之安定,必当净治其心,祛其邪伪,而后可以有为也。

人心

之净者是为世之善人,其尤净者则为贤人君子,又其纯者则为圣人。

圣人又有二种,曰世间

圣人,曰出世圣人。

世间圣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孔是也出世圣人,是罗汉独觉诸佛是也。

(世间圣人多为菩萨之应化,位不及佛以其未得出世净果也。

而高一声闻独觉,以其大悲利

和不厌生死不舍有情也。

)心净至于诸佛,至其极焉。

以其永断习气,而大悲利物,利己利

人大业无尽也。

故夫吾人之学,求净其心而已矣。

将欲净其心,则于心不可以不自觉。

然欲

觉自心,共事极难草木土石本自无心,宜共不能觉知心也。

禽兽鱼介,但凭感觉与冲动,其

心之用只有对外物迎拒趋取达避之用,尚乏思索虑谋之功,何由而知彼自心也耶?

能知自心

者,其始于人类耶?

虽然,人类亦鲜有能自觉本心者也。

且如今之唯物论者,是由科学而进

入于哲学者也,乃不知有心,且否认有心焉。

彼以为凡云有者,必目视之而可见,耳听之而

可闻,鼻可嗅,舌可尝,身可触者,其谓为有也。

彼心之为物,目不可见,耳不可闻,乃至

身不可触;索之向外,则身外非吾心之所寄也;索之身内,则除血肉筋骨而无物也;然则所

云心者,何物乎?

但凭意识之妄想执着,谓为有而已,非实有也。

是不然,夫心之体,即用

是也。

(物亦然,电磁声光,有何体耶?

)心用是何,即视听嗅尝触想是也。

既有视,即有心

既有听,即有心。

乃至既有妄想执着,是即有心。

苟无心,孰能视?

乃至苟无心,孰能妄

想执着耶?

心者,觉物而不于物者也。

今欲求心,乃不求于能觉,而乃求之所觉,宜其所见

者唯是色,所闻者唯是声,乃至所妄想执着者唯是名言意象而已。

今不求之外,而求之内,

不于觉外求心而即觉求心,则心者何?

觉是也。

凡有情皆能觉,皆有觉,是故有情无不有心

唯物云乎哉?

彼唯物论者,既目见色而耳闻声,乃至进焉而能推求事物之本,决断有之实

,而主张论断唯物无心焉;苟其无心,孰则为此论议乎?

是故为唯物之论者,皆以心拨心者

也。

世有愚人焉,日见人之面而未尝自见其面也,于是谓人皆有面而独恨己之无面焉,终生

悲戚;以其未尝自见其面耳。

眼耳等识,但视外而不能返观,故其有无不能自觉,必待意识

而后觉。

乃西洋科学家重经验而不重思惟,以为意识所思皆不确实,必耳目所觉乃为实有也

;故有如是荒谬违理之主张,而拨无有心。

是亦犹之愚人不能自见其面,遂以为无面也。

愚可不悲哉?

虽然,心诚不易知,是以中国儒者虽竭力于心性一认,而不能分别根识,更亦

不能了达心性善恶之所以然。

声闻独觉,止观定慧,可以出世矣;乃于七识八识,尚不能知

将欲穷究心怀之根本,善恶之所以然,如理如量正见正知,是亦谈何容易?

然苟自心之不

知则终亦不能转染以成净,此西洋唯物论者所以但事物质之追求;环境之改革,而无心理之

修治;犹之禽兽鱼龟,亦唯食饮之是谋,饱暖之外无他事也。

吾人既有自净其心之须求,则

必然的先须有心识之认识。

识识此心,其道如何?

曰愚者不能自见其面,可求人告之以其面

,更可执镜以自鉴萁面。

诸佛菩萨,见吾面者也;一切经论,吾心之镜也;可资以自知。

然经论繁多,初学虽以尽读,且文义深邃弥难通达。

玄奘法师,学穷三藏,此学大师;集

天竺十师心学之大成,而糅译成唯识论;又为津梁后学,楷定规矩,作八识规矩颂。

唯识义

广,未即披陈。

规矩义约,兹且详释。

庶几取镜吾心,为转染成净之根本也。

〖BT3〗通释第二

将别解本颂,先通释八识。

一者释名,二者出体,三者境界,四者识量,五者识性,六者界

地,七者助伴,八者诸缘,九者业用,十者转依。

释名何故名识?

识谓认识,了别为义。

了谓觉了,别谓分别。

能于境界觉了分别,认识彼

义,是为识也。

识有八种,故名八识。

此又名心,或名意等。

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

后当解。

出体八识体者,谓即眼只,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眼识者

,依于眼根所起,了色之识。

耳识者,依于耳根所起,了声之识。

鼻识者,依鼻根起,了香

之识。

舌识者,依舌根起,了味之识。

身识者,依身根起,了触之识。

此乃五种,总称五识

意识者,依意根起,了别法识。

于八识中,名第六识。

末那者,此即是意,为意识依,根

本执我之识。

八识位次,名第七识。

阿赖耶识者,含藏种子之识。

于八识中,名第八识。

识境云识境者,诸识生起,必有境界为彼所缘。

识依彼起,复了别彼。

识是能识,境是所

识。

能训必有所识,故识秘有境,是为识境。

识之境界,复如何耶?

依别别识,有多境界。

然约境体,假实不同,共分三种,是即三境。

言三境者,生境,带质境,独影境。

性境者,性者,实也。

谓此境体,实有不虚,非是从心计度而起;又不心于彼,实证无谬,

备斯等义,名性境也。

此通有为无为染净散定,而非遍计所执空花兔角。

如色声香味触,心

王心所,真如法性,实事实理是。

带质境者谓心心所缘境界时,于本质境起别异解,依于本质另起相分为识亲境此识亲境必依

质生,似彼一分,而体相达;带质之境,故名带质境。

此境必是识亲所缘,随心所生;虽随

心生,而必仗本质,虽带要质,而与本质相违。

只缘此境,虽以彼为亲所缘,而意解所指

乃为本质;具如斯义,故为带质境。

谓即一切谬误境界此如识缘诸蕴,执以为我;此之我境

,仗托五蕴而生;虽托蕴生,而实自心上起。

又识缘我时,虽不实缘诸蕴,而意解所指,乃

实即执诸蕴是我;虽执诸蕴是我,而彼蕴实非我;于非我处,起于我解;我境违质,而带彼

质;故为带质境。

又如人夜见杌,执以为鬼;鬼境心生,而必仗彼杌;杌实非鬼,而执杌是

鬼;是为带质境也。

心境带质,与质相违,于事异解,总为带质境。

此境异性境者,性境不

谬,此解谬故。

此镜异触影者,彼不仗质,此仗质故。

独影境者,谓此境体,但随心生,是识相分,不仗本质,独影即境名独影境。

如缘过未不现

前境,或由记忆,或由设想,或由推比,思彼理事。

由彼彼事,或已过去,或犹未来,或虽

现在而体不显现有障有隔;但由心起影相,思惟其事,是为独影境也。

此境意解,邪正若何

?

曰或正或谬,是非不定。

记忆不谬,思惟不差,则解为正。

记忆而谬,此量而非,解则为

邪。

无论正邪,由无本质,但由心起,故总名独影境也。

又诸梦境,幻境,皆触影境摄。

上来略述三境义,在昔更有分别带质独影为似带质,真带质,有质独影,无质独影者,于义

为赘。

似带质者,一分性境所收。

有质独影应即带质。

设谓龟毛兔角为无质独影,记忆已更

事有体之事为有质独影者,义亦不然。

曾更事境,其质已灭,云何有质;有体事境未现前故

,影不依生,亦非有质。

龟毛兔角,虽非是有,何不可说托龟及毛有龟毛影,依兔与角起兔

角影,则应实龟实毛为龟毛质,实兔实角为兔角质,然则凡独影境无无质者也。

又复二境

时有相通,如我等执,如依蕴等而执我者,是带质境。

泛缘我等,即独影收。

诸识所缘,不

越三境,何识缘何自后别详。

三境义别,一由随心非随心生,二由能缘于彼解邪或正。

如性境者,不随心生,识缘彼时正

见不谬者也。

带质境必仗本质,从心而生,识缘质时谬解不正者也。

独影境者,唯从心生,

解无定者也。

不随心生,有自体性,故名性境。

虽从心生,必仗本质,(性境中亦有仗本质者,如眼耳等

识缘色声等法,仗八相分起;然不定仗本质,如八识所缘种子及正智缘如等,无疏所缘不仗

本质。

)故名带质但随心生,无自体性,故名独影。

识量境是所缘识是能缘,由能所缘有识量生。

所云量者,是计虑义。

如尺量布得其长短,

名之为量。

心于境界,了别亦然。

辨其黑白,定其是非,是为量也。

然识量境随因不同,果

亦差别。

由是说量,总有三种:

一者现量,二者比量,三者非量。

现量者,谓能量所量,皆现在前,识于境界亲证无谬,得其实相真实不虚,名现量也。

境现

前故,解不谬故,亲证彼故,不待馀故,量现量义。

此如眼识,于色,耳识于声,现前觉了

不作异解。

又如定中意识实智缘如等,绵现量摄。

比量者,谓所量法,不现在前;藉馀众相,而观彼义;推度而知,解义无谬,故名比量。

远见烟,比知有火;观声所作,断彼无常;由诸习气相续现行,知有持种子识。

所观事理皆

不现前,而由馀显现法比知是有,方便不谬,果智无差,契合事理,是为比量。

言非量者,即似现似庇,量之有过失,智解与事理相违者是也。

云似量者,谓于现境作别异

解,如见麻绳执以为蛇,见于旋火执以为轮;又如于诸大种造色总执瓶衣等,于五蕴聚集执

我人等;境虽现见,量则全非,故名似现量也。

言似比量者,谓邪因智,不如正理所起果智

由比量因不如正理,故所起果智亦乖正理,名似比量。

如说有情决定有我,有作受故,此

有作受,因义不成立;机关器械,虽有所作而无有我故;盆瓶等物虽亦能受,而无我故。

谓此作受言,指造善恶,受若乐故,不同器械瓶盆等物,故非无我。

则有情外,此作受用,

无同法喻。

因待喻成,喻既不成,故因不立。

因既不立,云何成量。

故尔有情有我,义则成

非。

又彼有情,为常无常;设是无常,则应无我。

设是常者,则有作受因,适坏尔常义。

有作受,见非常故。

有情既非常,云何得有?

又如说言:

心识非有,以无色相可见故,如龟

毛等。

此地色相可见因义亦不立。

诸电磁等,虽无色相可见,而是有故。

设谓电磁虽不可见

,见有用故,知彼是有。

则汝何知心无有用?

心有何有?

谓觉知等。

谓有觉和何无心耶?

设谓

此用,即身之用,如眼见色,彼见即是眼之用故。

谁谓根实见于色者?

谓眼是根,由根起识

,是为眼识。

识是能缘,能了于色。

虽依眼生,而识体别。

是故汝说,譬喻不成。

由是故知

心识非无,彼无心言量即非理。

凡如是等,名似比量及似现量总名非量。

心量种类不越此三,何识何量后当别释。

识性此言识性非说无为,但说识体染净差别。

谓即三性善恶无记。

所言善者,其义有二:

一者,自性净善,虽恶秽故。

二者能于此世他世,俱顺益故。

不善反此,自性垢秽,不净善

故;能于二世,俱违损故。

无记二种,一者无覆,体非垢秽,不覆真境。

二者有覆,体非清

净,能隐真实。

此二通称无记法者,由无记法,或不造业,或虽造业而无能作此世他世顺益

损害,无可善恶之可记别,名无记也。

然此三性复有二种:

一者自性善不善无记等;二者相

应善不善无记等。

言自性善等者,不待他缘,自体是等故。

相应善等者,谓非自体性善恶,

要与善等法相应始成善等故。

此中自性善者,谓信等十一心所有法。

自性不善者,谓能引发

恶业烦恼随烦恼。

此中自笥无记者谓八色界处,(五根及香味触,)意相应品根众同分名句文

身等。

相应善等者,即与自性善等相应诸心心所法。

此中即显识性善恶,唯是相应;随于善

法而成善故,亦随不善成不善故,亦随无记成无记故;识性善恶,随心所转也。

界地界谓三界,地谓九地。

欲,色,无色,是称一界。

欲界一地,即五趣杂居地,谓此地

中人天地狱饿鬼畜生五趣并有故。

自馀八地唯是天趣。

色界四地,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以离

欲界欲及恶不善法,得于初禅摄受喜乐故。

离欲所生喜乐,故名离生喜乐地。

二禅名定生喜

乐地,由于二禅离初禅寻伺故,禅定转胜,摄受喜乐,故名定生喜乐地。

三禅离喜妙乐地,

离二禅喜,无有踊跃,心弥寂静,其乐弥妙故。

四禅名舍念清净地,由离三禅乐,一味舍受

恒共相应,寂净无动,平等正直而安住故,名舍清净;由无动故,心不忘失而明了性,名念

清净;是故说名舍念清净地。

无色界中复分四地:

谓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

,非想非非想处地。

解脱于色,无碍无对,但以空识无边等为所缘境;舍色缘空;舍空缘识

;复离于识缘无所有;乃至离于无所有想;有所有想无所有想二俱离故,非有想;亦非如无

想天及灭尽定故,非无想;一切诸想皆悉灭尽,唯有微细想缘无相境转;是故说名空无边处

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

是为三界九地。

诸识品类三性既殊,界地复异,无始时来法尔而

有,随业不同生起以异,是故有情流转相续于五趣中,随何地识生,得何地果报。

非由行有

界地生起彼识,乃由识有诸地品类是故变生诸界地也。

助伴如斯八识又名心王,与彼相应有多心所。

心所于心,犹臣于王,辅佐扶持,共办事业

,共受果报,故名助伴。

王不孤起,必待于臣。

是故八识,必有心所。

此诸心所,其类繁多

,约五十一。

器类不同,又分为五:

一遍行,有五:

谓触,作意,受,想,思。

此五心所名遍行者,八识之生,必与俱故。

与诸

心所,亦相应故。

五遍八识,一切时,地,及一切性无不遍行;有识即有,故名遍行焉。

五是识根本助伴,馀心所法识或可无,此五缺一识即不起也。

二别境五,谓欲,胜解,念,定,及慧。

由于别别境而生起,故名为别境。

别是差别义,又

是特别义由于所希望境,乃起于欲;于决定境。

乃起胜解;由曾习境,乃起于念;由所观境

,乃起定慧;非一切境皆生,非寻常境即有也。

此五别境心所通,一切性,一切地,而不通

于八识,及一切时。

三善十一:

谓信,惭,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行舍,不放逸,不害。

自性净善,

无愆秽故;能于二世,并作利益,故名善焉。

通一切地,而不遍于一切识性,时。

四烦恼二十六。

此又复分四类:

谓根本六,贪,嗔,痴,慢,疑恶见。

大随烦恼八:

不信,

懈怠,放逸,掉举,昏沈,失念,散乱,不正知。

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

小随烦恼十:

忿

,恨,恼,嫉,害,悭,覆,谄,诳。

此二十六法,性是染污,性不寂静,自恼恼他,故名

烦恼。

烦恼根本,故名根本烦恼。

随于根本烦恼而起,是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名随烦恼遍

于染心,名大随烦恼以染心通有覆无记,不作不善业故。

遍不善心,名中随烦恼,诸不善业

,必因彼故。

作业猛利,各别起故,不遍染心,不遍恶心,名小随烦恼此诸烦恼,不遍八识

,不遍三性,非一切时一切地起,虽三界皆有烦恼,而上地无不善,无嗔等故。

五不定有四;悔,眠,寻,伺。

四名不定者,善恶无记性不定故。

唯意识有,不定遍心。

唯在二地,上地无有,不定遍地。

有三不定,名不定也。

如是心所五十有一,各有自性,各有业用,又亦各有所缘境界量性地等,种种差别。

八识有

颂,此亦应有摄所归心,故不别作。

上来略举名义,体性业用,可参成唯识论等。

依缘诸有为法必待缘生,依他而起,是故无法自然生者。

诸识生起,依缘如何?

依有四依

,缘亦四缘。

依于因缘,立种子依。

依等无问缘,立开导依。

依增上缘,立俱有依。

依所缘

缘,立境界依。

云因缘者,谓诸现法与自种子互作因缘。

又种生自种,亦作因缘。

由种与现

,亲办自果,故名因缘。

因即是缘,名因缘也。

等无间缘者,谓八现识,前聚于后,自类无

间,等而开导,今彼定生,名等无间缘。

所缘缘者,谓识自境;是识所虑,仗托起者,名所

缘缘。

上缘是虑义,下缘是托义。

托彼而起,还缘虑彼;所这缘,名所缘缘也增。

上缘者,

有胜用法,能于馀法,或顺或违,助彼今生,故名增上。

此如人工,土壤,日光,肥料之于

禾稼;根等于识。

诸非亲因,皆名增上。

然而缘内,除二取馀,即等无间,所缘二缘外,凡

能今识生者,皆识增上缘也。

诸识之起,必仗四缘;非若色法,二缘即起。

(因缘,增上缘)

虽并依四缘,而增上一缘,识或多少,后别详焉。

依此四缘,立四依者,缘是藉待义,依是

倚仗义。

是故依义,有为主义。

谓此法为依,今彼必起也,由有斯义,故境界依,唯识废而

不立。

由独影等境,但依心生,心不依彼生故。

既无主义、故可废也。

然心生起必有所缘缘

,无所虑境不成心故。

虽依心生,心亦藉彼而起,故所缘缘义无可废。

主所于心是伴非主,

故等无间缘,通心心所,而开导依唯取心王。

虽增上缘其体多种,然为主义,在于根,故俱

有依,独取根也。

此依缘别义。

若欲详求依缘体性,则余有广四缘论。

成唯识率第七识内详

辨三依;可取读之。

业用诸识妙用,广大甚深。

若叫言之,俱以认识为用。

了别义是识义,于彼彼境分别照了

思量计度,是识用故。

由于境界起认识已,便于境界起染起净;染谓贪著等,净谓净信等;

由此染净故,遂起行为,造作诸业。

由业招果,复今后识于彼三界九地受其苦乐。

故识大用

,总唯有三:

一者认识,二者作业,三者受果。

三事展转,起用不停。

由是有情,业果相续

是为诸识业用,略示方隅。

各识别用,颂中更释。

转依所云依者,古说二依;一持种依;谓即本识;二迷悟依,谓即真如。

今说转依,依谓

八识与四智;转依者,转舍八识,依四智也。

一切有情,于染位中皆依八识,一切法中彼最

胜故,为心所色等之所依故,故说八识为染位所依。

所云染者,是有漏义,性非纯净,有过

失故;流漏生死,恒受苦故。

诸大菩萨哀悯有情,发菩提心,修大士行,于三大劫,五闰中

,渐次伏除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渐闪证得三身四智,以智为依,成大菩提;断染识故,得大

涅;是谓转依,得二胜果,自利利他,穷未来际。

菩萨修心,义唯在此。

是故本颂以转依

终焉。

然言舍染识依净智者,非谓果位唯有于智无,有识等。

亦犹因位依识,非无心所。

时无漏净识,及净心所皆相应故。

故成唯识论十云: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二法

,能变所变种现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显。

……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面临是

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能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

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BT3〗本颂释义第三

(一)前五识颂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名前五识。

并依色根,取粗显境,义类多同;转依位中

,同得成所作智;故此五识,合为颂焉。

眼等五识,缘何等境?

于三量中,识量是何?

于三性中,复何性?

颂曰:

性境,现量通三性。

释曰:

此前五识,并缘性境;以彼不缘过未名言一切境界,但缘现境;又于现境

,无异分别,但证自相;是故不缘带质独影,独缘性境也。

以是因缘五识量境,但有现量;

亲证现境,不异解故。

亲证色等,而亦不取色等名言相故。

于三性中遍通三性,由于境界时

有贪著等故,即性不善;信等俱故,性即是善;不与善法烦恼俱时,任运取境,即是无记。

故此五识,通于三性。

五识界地,系属如何?

颂曰:

〖HT4”H〗眼耳身三二地居。

释曰:

前五识中,眼耳身三,初二地居。

此中眼谓眼识,耳谓耳识,身谓身识。

非谓三根,以五色根通四禅故。

此三种识何故唯二地居耶?

五识自性不定,二禅以上禅定转

深,无寻无伺不取外境,是故三识并无。

何故上地既无五识,复有五根耶?

为庄严身,故根

无缺。

三识如此,鼻舌两识云何:

曰:

鼻舌两识唯初地有,以欲界中方有香味有段食故。

禅以上已离段食,复无香味,是故二识缺境无用,是故唯在欲界地有。

此句即显前五识中眼

耳身三系于二界二地,鼻舌两识唯系一界一地也。

五识助伴复有几种?

颂曰:

〖HT4”H〗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释曰:

此五种识相应心所共三十四种:

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中随烦恼二

,大随烦恼八,根本烦恼三种也。

遍行心所,诸识必俱。

别境心所,五随六识希望等境而亦

得起。

作善业故,有善十一。

作不善故,有中随二。

大随遍染心故,五通三性,故必有八。

五识于境起著故,有贪。

起憎故,有嗔。

怒目倾耳,垂涎耽嗜等境,有含嗔也。

痴为染本,

故亦俱焉。

此五所以无小随十者,小随烦恼,缘计度分别境起,行相猛利;此识现量,任运

分别,行相非猛;是故无彼十焉。

无有慢疑恶见三本惑者,耍起我法执,有计度分别,乃有

彼三故;前五识无执,亦无能计度,是故三并无。

〖HT4”H〗五识同依净争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释曰:

五识同以净色根为所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