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7015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财经大学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财经大学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财经大学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财经大学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财经大学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财经大学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docx

《安徽财经大学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财经大学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财经大学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docx

安徽财经大学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

附件:

安徽财经大学“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是我国和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为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科学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安徽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若干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安徽财经大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十一五”期间主要成绩

――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不断强化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学科门类不断拓展,学科数量不断增加,学科队伍不断优化,学科特色和优势不断巩固,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不断发展。

新增省级重点学科5个,其中应用经济学为省级A类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法学、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和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根据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与评估力度;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新增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新增9个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以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为抓手,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与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与学生素质教育联系日益紧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施行弹性学分、本科生导师、双专业双学位和转专业等教学改革举措;狠抓质量工程建设,取得良好成效,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和省级教坛新秀8人;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质量监控与教学管理相互作用;2007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

学生竞赛获奖逐年攀升,获奖范围、层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共获得各级各类国家级和省级竞赛奖350多项;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得到广泛认可,9个专业实现在安徽省一本招生,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质量逐步提高。

研究生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商学院办学体制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科学研究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

着力进行科研管理改革,以提高科研质量为目标,运用政策杠杆保障科研为学科、教学和社会服务;以科研基地和团队建设为平台,努力打造科研梯队;国家级科研项目创历史新高,有影响的期刊论文数量与质量取得突破性进展。

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5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64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和重点刊物上发表论文155篇;《财贸研究》办刊质量与学术影响不断增强。

――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服务国家特别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识显著增强。

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产学研用的合作,参与20多个地市、县发展规划编制,横向课题数量与课题经费取得历史性进展,获得640余万元课题经费;以《安徽省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安徽贸易发展研究报告》“三大报告”为代表的服务项目不断深入,社会服务品牌初步形成;社会培训体系不断完善,累计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达12000多人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升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紧紧抓住培养、引进、提高三个环节,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师资总量显著增加,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团队建设取得新进展,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进一步完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遴选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1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员8人;设立博士后岗8人;引进教授、博士35人,培养博士225人,博士化率从2.5%提高到30%。

专任教师人数增加到近10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从220人提高到424人。

――对外交流进一步得到加强

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意识,在派出、引智、自费出国留学以及校校合作、校地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与5个国家和地区的9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选派54名专家、学者和高级管理人员赴不同国家考察国外培训和交流;聘请28名外籍教师来校长期任教。

――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坚持改革创新,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和完善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成立学院教授委员会,重视发挥教授治学重要作用;进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研究生管理体制、成人教育体制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理顺商学院办学体制;完成岗位设置与人员聘用工作,初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和谐校园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持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加大奖、贷、勤、免、补工作力度,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统筹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三支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节约型校园建设,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积极加强进行民生工程建设,在住房、工资待遇、生活条件、校园环境等方面,不断满足教职员工需要。

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待遇,做好离退休人员服务工作。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有力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党委和行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学院党政联系会议制度;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完成首次干部全员聘任工作,加强干部教育和管理,选好用好各级干部,不断改进干部作风;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以提高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为重点,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新增各类图书资料68.7万册,完成东校区图书馆、体育馆、艺术楼、学生宿舍、食堂等基建项目共11.7万平方米。

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数字化校园及一卡通系统不断升级和完善。

后勤改革有序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公共服务体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作用不断加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学科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博士点授予权申报尚未取得突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师资队伍中高水平领军人物的数量明显不足;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不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高;对外开放度不高;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急需提高,科学化管理任重道远。

二、“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发达国家相继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各国纷纷制定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各国努力将短期经济刺激与对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结合起来,注重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以谋求国家长远战略利益。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也是我省教育事业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对我校而言,更是整体办学实力上水平,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机遇期和关键期。

(一)外部发展机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给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家“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都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方面的作用将日益凸现。

这从根本上为高等教育的超前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更给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机制创新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利时机。

2.国家对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划了未来10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加速迈进,高等教育将进入新的关键发展阶段。

国家将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100所中西部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我省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深度发展、从扩大规模为主向全面提高质量转变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期。

在推进国家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和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中,高等教育的支撑和先导性作用将日益凸显;优先发展教育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识,对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将大幅增加,提高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化解高校债务的实施,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办出质量、特色和水平。

3.安徽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为我省高等教育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大有可为的黄金期,我省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扎实推进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加快建设创新型安徽。

为率先在中部崛起,安徽省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皖北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将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同时,京沪高铁的全线开通,将使我校发展的地域限制得到明显改善。

4.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为财经类高校进一步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安徽省在“十二五”将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加快旅游强省建设进程,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咨询服务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全面融入,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与此相契合,我校学科专业优势和特点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财经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将有更大施展舞台。

(二)内部发展优势

安徽财经大学50多年发展的历史积淀,尤其是“十五”、“十一五”期间,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科学合理;打造了梯队结构合理、水平层次较高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学科建设涵盖7大学科门类,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特色鲜明,蓄势学科和新兴学科实力渐强,经过学科调整与融合,逐步实现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构建了特色逐步鲜明、优势逐渐突出的学科体系,已初步搭建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框架平台;学校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较高,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好评,学校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较高;科研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不断提高,形成了服务经济社会与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民主管理和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推进。

50多年的发展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正处在黄金发展机遇期。

(三)困难与挑战

目前,学校正处于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发展阶段,经过50多年发展,虽然我们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创造了一些必要条件,但要实现目标还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外部发展优势非我校独有,省内其他高校和中部地区高校也同样具备。

学校面临来自省内和中部地区高校以及全国同类高校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国内一流和高水平大学拥有的品牌、资源、区位等综合优势,在办学中仍将处于强势地位;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等同类或类似院校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学校地处经济欠发达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高层次人才吸引难度依然较大;学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发展面临的资金压力较大;随着人民群众和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十二五”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面向现代服务业,立足安徽,紧紧抓住学科建设上层次,队伍建设上水平,科研服务重贡献,管理创新求发展,对外开放求突破等主要方面,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推进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

2.基本要求

——始终把质量立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内涵发展,鼓励特色发展。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完善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始终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科学制定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战略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人才团队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针,不断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广开渠道,增加投入,加大人才资本投资,努力造就师德师风优良、教学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的人才队伍。

——始终把特色兴校作为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

突出办学特色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必须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处理好突出特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强化特色制胜的意识,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化改革创新意识。

通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切实解决人才、资金等办学资源不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增强办学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始终把开放办学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针

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围绕国家目标导向和地方经济需求,通过与政府、企业、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立足安徽,面向现代服务业,辐射全国,不断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办学水平。

——始终把和谐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

正确处理好质量、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三支队伍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

必须以和谐文化建设为先导,通过尊重人、关爱人、激励人、发展人,促进师生个体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学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更加关注民生,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四、“十二五”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把学校建设成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学科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坚持内涵发展为主,适度扩大办学规模

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内涵发展,注重质量提升,适度扩大办学规模,确保学校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

到2015年,全日制本科生规模达到20000人,独立学院本科生规模达到8000人;各类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000人;稳定成人学历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总体实力和水平

到2015年,力争使应用经济学综合排名进入全国30强,工商管理综合排名进入全国60强,法学综合排名进入全国100强,其他学科排位明显提升;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予权突破,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省级重点学科7-10个[其中:

A类2-3个、B类5-7个],争取国家级特色重点学科1-2个。

大力推进申博工程,全面实施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省级立项建设规划,实现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力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等优势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以促使学科上水平、培养高端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抓住凝方向、聚人才、筑基地、出成果、作贡献等关键方面,集中力量进行建设,把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支撑学科。

按照“保重、扬优、显特、改老、扶新”的发展思路,开展学科分类建设和管理,打破院、部(所)壁垒,构筑学科平台,重视蓄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发展,形成资源共享,相互关联,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学科群。

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建设,使优势学科接近或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并发挥其学科优势,带动一批相关学科的成长与发展;大力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积极拓宽专业学位培养领域。

――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到2015年,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2个;实现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国家级质量工程突破;力争三年内在全国实现一本招生。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完善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为学生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空间;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积极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吸引省内外优秀生源,努力提高生源质量;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育人中的作用,提供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创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把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确保“十二五”期间学生就业率稳定和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紧紧围绕“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不断完善并积极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建设方案,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需要;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场所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到“十二五”末,实现由单一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向注重跨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实验(实训)课程体系转变,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重不低于35%。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完善修订两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建立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进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制度;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推行导师考核和淘汰机制,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到2015年,争取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50个、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200个以上,特色方向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力争取得国家级优秀科研成果奖的突破;争取新增1-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努力实现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突破;横向项目经费年均突破300万元;培养2-3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2015年度科研经费突破1000万元。

紧紧围绕博士点申报、重点学科与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学术力量协调整合,强化团队意识,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高效运行的学术梯队,造就一批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具有鲜明特色、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基地和研究团队。

按照“成果精品化、平台多元化、项目高端化、管理精细化”要求,大力推动国家社科、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社科、自然项目,以及省部级重点项目申报,进一步提高社会贡献度,增强争取国家重大课题和项目的能力;突出科研精品意识,积极鼓励科研创新,充分调动学术骨干的积极性,努力创造高水平、高显示度科研成果。

实施科研服务社会“553”工程(5年内,每年50项横向课题,每年到帐金额300万元)。

强化“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自觉服务安徽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努力形成自我造血机制,注重服务质量,争取广泛支持,实现服务社会与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

围绕国家、省、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产学研用合作,构筑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及科研院所间的战略联盟,不断提高科研服务社会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围绕安徽中部率先崛起战略,加强横向课题研究;加大科研投入,加强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服务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应用性研究。

――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到2015年,专任教师数量达到1100人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9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45%,经济管理类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5%以上;力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有所突破;引进培养皖江学者、龙湖学者20人;新增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0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

提高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和整体水平。

全面落实《安徽财经大学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实施学科带头人(龙湖学者)、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培养计划,培养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博士化进程;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目标,以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创新人才工作方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实施“国外访问学者培养计划”,每年选派10名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访问和交流;支持骨干教师作为国内访问学者,在国内高校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习研究,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切实加强师风师德建设。

认真落实《安徽财经大学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营造以德从教、以德治学的良好氛围;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彰奖励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充分发挥典型的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完善考核制度,坚持师德师风与业务能力同时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级、岗位聘任、派出进修、评优奖励等重要依据;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到2015年,新增实验实训、干部培训、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学生宿舍三栋等校舍面积12万平方米;建成基于IPV6的第二代互联网和皖北地区教育网中心、数据中心和资源库;力争学校图书馆成为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成员馆,新增图书资料20万册。

加强校园基本建设。

加强校园改造和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不断改善校园基本环境;加强图书资料和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