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二模石家庄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精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980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二模石家庄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模石家庄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模石家庄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模石家庄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模石家庄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二模石家庄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精品.docx

《河北省石家庄二模石家庄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二模石家庄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精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石家庄二模石家庄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精品.docx

河北省石家庄二模石家庄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精品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

2018-2019年高考备考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届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版)

1.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

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

这一规定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中可以分析出,这些措施有利于小家庭的推行,也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故B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的瓦解和对农民的控制,故AC项排除。

点睛:

材料“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表明秦推行小家庭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2.西汉前期在皇帝陵基旁边设置陵县,专为祭祀陵园之用,该县居民都是强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

这一举措

A.解除了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B.提升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C.使行政区划带有祭祀色彩

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答案】D

【解析】材料“该县居民都是强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表明,把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集中在皇帝陵基旁边设置的陵县附近,显然便于监视控制,防止叛乱,保证安定,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解除”;材料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点睛:

材料“该县居民都是强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下表为学术界关于《马可·波罗行纪》的研究成果。

成果1

关于当时宫廷的奢作、南方城市的繁荣、市场的活跃,《行纪》比任何汉文史料和外文作品更为详细、生动。

成果2

《行纪》记载的马可·波罗襄阳献炮,与《元史》记载不符。

成果3

《行纪》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有大量准确而详尽的描述,当时的欧洲、阿拉伯和波斯文献中无书能及。

成果4

各种印刷本的《行纪》采用的人名和地名是波斯文或阿拉伯文,可能是从波斯史籍中抄来的,也可能是马可·波罗只到了波斯。

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该书是研究元史的重要资料

B.马可·波罗曾经来过中国

C.该书由阿拉伯人翻译并传播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四个成果可以看出,《马可•波罗行纪》所记载的史料可用来研究元朝的历史,故A项正确;从成果4“马可•波罗只到了波斯”说明B项错误;四个成果中无法反映出阿拉伯人的作用,故C项排除;材料中只提到了《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文明的传播,没有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D项错误。

4.在古代中国有两种文化传统:

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传播的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

这两种文化传统

A.在思想教化方面具有同一性

B.表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

C.存在价值观念的相互对立

D.都受城市经济繁荣的影响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传播的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中可以分析出这两种文化传统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教化,有利于加强统治,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不符合“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排除;“民间观念传统”是受城市经济繁荣的影响,故D项排除。

5.晚清思想家王韬认为,英国政治制度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有中国尧舜禹时代集体议事的遗风。

这一认识

A.否定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启迪国人探索变革之路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D.反映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B

【解析】材料“君民同治,上下相通”体现了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启迪了中国人探索变革之路,故B项正确;王韬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故AC项排除;早期维新派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故D项错误。

点睛:

首先通过材料“君民同治,上下相通”分析出所属政治派别;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6.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

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

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及建设

B.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

C.市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D.上海的城市建设走向西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新式石库门建筑”“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中可以看出,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推动了上海城市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重视和市民生活的提高,故A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走向西化”。

点睛:

材料“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新式石库门建筑”“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反映出城市的近代化过程。

7.1933年5月,中日两国签订《塘沽协定》,实现停战,国民政府同意将东北同中国的其他部分分割开,并承认日本在满洲的存在。

该协定

A.适应了国民政府的战略需要

B.维持了华北地区的长期和平

C.有效遏制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D.激起了全民族的抗战意识

【答案】A

【解析】从材料“1933年5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集中力量对中共及其红军进行围剿,1933年《塘沽协定》的签订,适应了国民政府的战略需要,故A项正确;《塘沽协定》签订后,激发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华北地区的形势越来越紧张,故BC项错误;七七事变激起了全民族的抗战意识,故D项错误。

点睛:

注意材料“1933年5月”这一关键时间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8.1991年上海市财办明确规定,私营企业的产品一律不得进入南京路、淮海路的大店名店,私营企业不许与外国公司合资,银行不得对私营企业贷款。

这说明当时中国

A.市场经济发展遭受挫折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C.私营企业冲击了国营经济

D.私营企业尚未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B

【解析】从材料“1991年”“私营企业的产品一律不得……私营企业不许……银行不得对私营企业贷款。

”中可以分析出,当时政府对私营企业及其产品有比较多的限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提出的,故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冲击”;D项说法错误,错在“尚未取得”。

9.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官员必须依法行事,一旦触犯法律,便要受到惩处。

伯利克里本人在首席将军任上就曾被控读职而受到法庭审判,并被处以罚金。

A.体现了雅典法律至上的原则

B.标志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C.是对雅典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

D.折射出罗马法影响深远

【答案】C

10.中世纪画家创作圣母像往往以想象中的形象为模本,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却以现实生活中的母亲为原型。

这一变化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A.现实主义绘画成为风尚

B.宗教色彩日益淡化

C.人的主观想象受到限制

D.审美观念逐渐世俗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世纪画家创作圣母像往往以想象中的形象为模本”“文艺复兴时期却以现实生活中的母亲为原型”中可以看出,圣母像从想象中的形象到以现实生活中的母亲为原型,这一变化体现出了人文主义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审美观念逐渐世俗化,故D项正确,C项错误;现实主义绘画是19世纪中期出现的,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日益淡化”。

点睛:

材料“中世纪画家创作圣母像往往以想象中的形象为模本”“文艺复兴时期却以现实生活中的母亲为原型”是解题的关键。

11.下表为1885-1913年英美专利注册数比较表。

年度

英国

美国

发明和设计专利注册数

其中对外国居民颁布数

1885-1889

9371

21666

1609

1895-1899

13419

31680

2272

1905-1909

15423

33220

3556

1913

16599

33917

4212

 

据此推知

A.英国无力引领世界科技前沿

B.移民是美国科技发展的动力

C.美国经济发展潜力与日俱增

D.美国经济实力全面超越英国

【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发明和设计专利注册数”不断增加,超过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明和设计专利注册数”说明科技发展能推动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强调了“发明和设计专利注册数”,故ABD项错误。

12.1973年,包括苏联在内的欧美35个国家举行了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通过的《最后文件》坚持“边界的不可侵犯性”和“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原则。

之后苏联却在东欧部署导弹,并武力干涉南部非洲、红海和阿富汗等地事务。

这反映了当时

A.苏联掌握了世界的主导权

B.美国失去遏制苏联的实力

C.欧安会不涉及外部安全事务

D.美苏军事力量此消彼长

【答案】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90年代,巴黎出现了一些女性俱乐部,她们要求教育权和就业权。

著名女权活动家德·古日代表她的俱乐部以《人权宣言》作为改编依据,以几乎完全相同的形式写出了《女权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此宣言包括前言和17项内容,其中有14项基本上采用了《人权宣言》的内容,只不过将《人权宣言》中的“男人”和“公民”替换成为“女人”和“女公民”。

1793年11月3日,德·古日被处死。

11月19日,有关其被处死的评论被刊登在《导报》上,德·古日被形容为“一个忘记了女性美德的阴谋家,因而要惩罚她”,女权俱乐部也被解散。

在以后的年代中,女性组织一再重组,但总是遇到男权社会的敌意,有时甚至激起暴力冲突。

——摘编自李月《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与中国女权主义的发端》

材料二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随着西方传教士东来带入了中国。

早期洋务派人士和部分买办,最先感受西方男女平等观念,并提出兴女学、戒缠足的主张。

19世纪末期,康有为等人吸收了“天赋人权”观,并以此来观察和分析中国妇女问题,产生了近代中国初具理性色彩的男女平等思想。

这些男性精英的活动鼓舞了妇女的斗志,她们通过自办女报、组织妇女团体等活动来鼓吹女权。

1907年底,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女子针对帝国主义攫取我国路矿权的行径,纷纷设立“女界保路会”等妇女团体,集议筹款,签名认股,以挽回路矿权。

据统计,1898年至1919年,妇女团体所办的报刊,全国约有40种,大多集中于上海、北京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日本的东京。

该时期的女权主义诉求集中表现在要求妇女教育、主张婚姻自由、强调女子经济独立、提倡妇女参与政治等方面。

——摘编自何黎平《论中国近代女权思想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女权运动兴起的背景,并分析该时期女权运动受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法国女权运动相比,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

(1)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人权宜言》的发表。

原因:

男权观念根深蒂固;法国妇女尚未获得经济独立;男性政治精英的压制;女权运动的群众基础薄弱;雅各宾派的激进统治。

(2)特点:

在西方文明冲击下兴起;男性精英主导与妇女自救相结合;具有爱国救亡色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意义:

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升;有利于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习俗的变革;推动了救亡运动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女权运动的发展。

从法国女权运动、中国近代的女权运动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18世纪90年代”“采用了《人权宣言》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等方面来分析得出法国女权运动兴起的背景。

从材料“巴黎出现了一些女性俱乐部,她们要求教育权和就业权”“遇到男权社会的敌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随着西方传教士东来带入了中国”“男性精英的活动鼓舞了妇女的斗志,她们通过自办女报、组织妇女团体等活动来鼓吹女权”“针对帝国主义攫取我国路矿权的行径,纷纷设立“女界保路会”等妇女团体”“女权主义诉求集中表现在要求妇女教育、主张婚姻自由、强调女子经济独立、提倡妇女参与政治等方面”中可以概括出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特点。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妇女地位、近代教育、社会习俗、救亡图存运动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上表为中国唐、宋、明三朝若干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闲述。

(要求:

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宋代经济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阐述:

一方面,坊市界限的彻底打破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带动了城市生活的丰富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代表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词、曲、话本均为市民文化的典型表现。

另一方面,宋代大兴科举,重用文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提升,从而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

这一时期,儒学思想复兴;艺术家们更多关注意境的表达,而非法度,这就是苏轼强调的“有意无法”。

综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繁荣,而科举制的推行及文官政治的特色推动了理学的兴起和文艺的发展。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首先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可以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演变,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角度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15.【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海关自主前,中国的海关行政大权主要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海关总税务司、各关税务司及海关高级职员均由外国人担任,中国政府基本无权过问。

海关自主后,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对海关的行政管理,在财政部下设了掌管海关事务的关务署,保留了海关行政系统及其文官服务传统,但“海关将只应恪遵政府命令,掌管征税工作”;海关税则由中国政府自行制定;海关总税务司虽仍由英国人担任,但他必须听命于中国政府,是财政部关务署监督的雇员;海关华员可充任高级职员;同级华洋职员待遇相同。

1929年关务署决定除特别技术人员,停招洋员,遇缺由华员符合条件者升补;关务署还从海关华员中选拔了一批人出国培训,并从中挑选优秀人才担任各级职务。

海关自主后,国民政府改变了由外国银行负责储存和保管海关税款的惯例,改由中央银行储存和保管所有海关款项;总税务司设立缉私专科,组建各关武装缉私队;财政部于1934年颁布了《海关缉私条例》,对缉私相关事宜做了详细规定。

——摘编自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海关关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海关关政改革的意义。

【答案】

(1)政府独立自主进行;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重视培着中国职员;政府直接控制等。

(2)有利于保证政府的海关税收;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利于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维护中外贸易的有序进行;有利于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等。

【解析】

(1)从材料“民政府开始加强对海关的行政管理”“海关税则由中国政府自行制定”“遇缺由华员符合条件者升补”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有利于保证政府的海关税收;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利于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维护中外贸易的有序进行;有利于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等。

16.【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9年初,大大小小国家的政治家们云集巴黎,磋商和平解决办法。

虽然议事日程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列入《凡尔赛和约》加以解决,但是有些问题到1923年仍为悬案。

战后欧洲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

一系列民族国家出现;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一洛林,盟军占领了莱茵兰,英法肢解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德国的力量遭受了削弱。

在远东,日本将山东归还了中国,却接管了位于赤道以北的岛屿群。

在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各国承认了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领土现状,并同意根据相对标准来限制各自的作战舰队的规模,从而阻止了英、美、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因此,20世纪20年代初,国际体系已趋于稳定。

所遗留的难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国际联盟来解决,尽管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仍定期地在日内瓦举行会议。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答案】

(1)根据民族原则建国;建立国际组织协调区国际关系;美日崛起;限制军备竞赛等。

(2)是建立在列强新的实力对比基础上的秩序;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和平;以战胜国和强意志为出发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矛盾,又产生了新的矛盾,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解析】

(1)从材料“一系列民族国家出现”“阻止了英、美、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遗留的难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国际联盟来解决”中可以概括出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特点。

(2)从材料“同意根据相对标准来限制各自的作战舰队的规模,从而阻止了英、美、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17.【历史一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冯梦龙(1574一约1646),从小博览群书,思想活跃。

年轻时准备走科举入仕之途,但他为学不拘,因而难入八股制义的堂臭,仅为诸生。

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学魏晋士人之风度,混迹于秦楼楚馆与茶楼酒肆,领略到与儒家书斋生活迥然异趣的世情。

从三十多岁起,冯梦龙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

《三言》最是著名,有的叙述男女情爱,有的颂扬义侠行为,有的揭露官场劣迹,有的描述文人雅事。

其中不少篇章发出为妇女争取人权的呼声,以妓女、丫环、艺人等社会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来鞭挞封建专制的腐朽,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言》问世后,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如初刻、二刻《拍案惊奇》等,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

他的《三言》传到日本,日本文学家仿其书体,撰成日本的“三言”。

《三言》中的部分篇章还被人辑入《今古奇观》,跨洋渡海,成为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小说集而风行文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冯梦龙投身通俗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梦龙通俗文学创作的影响。

【答案】

(1)明末商占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八股取士束缚士人思想,文化专制日益严重;反专制等进步思想兴起。

(2)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此判了封建礼教;推动了明清小说创作的繁荣;传播了中华文化,影响了世界文学;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索材。

【解析】

(1)从材料“冯梦龙(1574一约1646)”“他为学不拘,因而难入八股制义的堂臭”“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明朝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2)从材料“鞭挞封建专制的腐朽,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三言》问世后,文坛诶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成为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小说集而风行文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