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读书心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976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寂静的春天读书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寂静的春天读书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寂静的春天读书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寂静的春天读书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寂静的春天读书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寂静的春天读书心得.docx

《寂静的春天读书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寂静的春天读书心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寂静的春天读书心得.docx

寂静的春天读书心得

寂静的春天读书心得

  篇一: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读后感

  经济学***班*******

  《寂静的春天》,英文名:

SilentSpring,是由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生态文学和生态伦理学的代表作,于1962年问世,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

这本书在人们的头脑中深深地刻入“生态”的两个字,并引导人们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此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的绿色变革,让人们开始真正的关注自然界的平衡,关注生态环境,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春天本该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春天里不应是寂静无声,尤其是在春天的田野。

可是并不是人人都会注意到,从某一个时候起,突然地,在春天里就不再听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田野里变得寂静无声了。

  《寂静的春天》向社会公众深刻地揭露人类滥用杀虫剂而导致灾难的具体事件。

书中详细阐述了杀虫剂,尤其是DDT对野生生物的危害,这也是是造成鸟类灭绝的主要元凶。

像DDT这样的脂溶性的化学品,能够在动物的脂肪组织中进行富集,即使每次摄入的量很低,时间长了也能累积到很高的浓度。

而且这些药剂在喷洒时在空气、风的作用下,使受影响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在雨水的作用下,会使药剂溶于水中,随着雨水流入河流或渗透到地下水,水的地表径流使污染的范围越来越大。

在鱼、鸟、蚯蚓等许多的昆虫、动物体内检测到化学药剂的成分。

大量的杀虫剂由生态链的底端摄入并蓄积,同时通过这些基础生物体的代谢繁衍而在其后代体内累积为所谓“安全浓度”的两倍、三倍、几十倍。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随着能量向高阶迁移,位居生物链高端的生物——人类体内的毒物含量将远远超过大自然内的平均浓度的数百倍。

这一恐怖的后果已经得到无数残酷现实的佐证,人类作为破坏自然的始作俑者,最终还是不得不自食其果。

  书中大量的事实对此进行了论证:

在佛罗里达州,两个小孩发现了一只空袋子,就用它来修补了一下秋千,其后不久两个孩子都死去了,她们的三个小伙伴都患病,因为这个袋子曾用来装过一种农药,叫做对硫磷的有机磷酸酯。

另外有一次,威斯康星州的两个小孩,一个是在庭院里玩耍,此时他的爸爸正在给山药蛋薯喷射对硫磷药剂,药雾从连接的地里飘来;另一个随着他爸爸游玩跑进谷仓,又把手在喷雾器的喷嘴儿上放了一下子,也中毒了。

就在当天晚上,两个孩子死了。

  喷洒DDT只是获得了短期的效益,却牺牲了长远的利益。

DDT是一种合成的有机杀虫剂,作为多种昆虫的接触性毒剂,有很高的毒效,尤其适用于扑灭传播疟疾的蚊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仅仅在美国军队当中,疟疾病人就多达一百万,特效药金鸡纳供不应求,极大地影响了战争的进展。

后来,有赖于DDT消灭了蚊子,才使疟疾的流行逐步得到有效的控制。

但是应用DDT这类杀虫剂,就像是与魔鬼做交易:

它杀灭了蚊子和其他的害虫,也许还会使作物提高了收益,但同时也杀灭了益虫。

更可怕的是,在接受过DDT喷撒后,许多种昆虫能迅速繁殖抗DDT的种群;还有的由于DDT会积累于昆虫的体内,这些昆虫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后,那些动物,尤其是鱼类、鸟类,则会中毒而被危害。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人虫之战永无休止。

使用化学药品的问题很多,却没有容易的解决办法。

我们应该要反思了——正如布里吉博士所说的:

“生命是一个超越了我们理解能力的奇迹,甚至在我们不得不与它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仍需尊重它?

?

依赖杀虫剂这样的武器来消灭昆虫足以证明我们知识缺乏,能力不足,不能控制自然变化过程,因此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

在这里,科学上需要的是谦虚谨慎,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引以自满。

  这是一本伟大的书。

  上世纪六十年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这些观念还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

大自然在当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

但是蕾切尔·卡逊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

可是在那时卡逊的理念遭到了剧烈的抨击,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在当时的美国,化学产业相关的一些人指责作者“歇斯底里”。

除了利益的冲突之外,当时大多数人对书中观点的陌生也是争议的重要原因。

这同时也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

它猛烈顶撞“控制自然”这一在当时普遍而又危险的主流观点,并渐渐改变了我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并且看起来更加安全也更有责任感的道路。

如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深入人心,而这本书就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意识的开始。

  从这本书中我深切的体会到,当前国家发展模式中一味以GDP为首要指标,不顾环境破坏为代价,大肆拨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烟囱林立的城市掩盖了满目疮痍的生存环境,人类正在面临存续的挑战。

人类只有以健康生存才是持续发展的必需前提,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才

  是最高标准。

我们根据自然和人类的需要主动帮助自然控制自身的平衡。

例如培养害虫的天敌,以生物控制取代大规模的农药喷洒;为除害虫的鸟类提供鸟窝和鸟箱,鼓励它们重返家园,创造一种尊敬自然、热爱万物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正如作者说的那样:

“我们还在使用‘征服’这个词。

我们还没有成熟到懂得我们只是巨大而不可思议的宇宙的一个小小的部分?

?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那么,它的反自然的战争必然也是针对自己的战争。

”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只有以“生态圈”的和谐共荣为最高目标,才能真正挽救这个星球和生活于其中的人类,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让人类绵延万代,长存于世。

  篇二: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最近读了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读后给我一种振聋发聩的启示。

我深深的被作者所倡导的环保主义所折服!

于是我便有感而发,写下一段感想,以此共勉。

  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生动笔触,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的广泛使用,给我们的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的、难以逆转的危害。

不仅如此,卡逊还尖锐的指出了,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对于自然的傲慢和无知,因此,她呼吁人们要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

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

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

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

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她是否知道她是在向人类的基本意识和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挑战?

《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她心力交瘁,与世长辞。

在这本书中,卡逊阐述了农葯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

  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

  《寂静的春天》是一部警示录,由于它的广泛影响,美国政府开始对书中提出的警告做调查,最终改变了对农药政策的取向,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

美国各州也相继通过立法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最终使剧毒杀虫剂停止了生产和使用,其中包括曾获得诺贝尔奖的DDT等。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虽然这些剧毒杀虫剂已从生产和使用的名单上被清除,但人们却仍不得木依赖其他农葯来维持粮食产量的提高。

《寂静的春天》在阐述了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的同时还告诫人们:

关注环境木仅是工业界和政府的事綪,也是民众的分内之事。

  从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到1968年日本爱知米糠油事故,从紫金矿业的水污染到震惊世界的日本核泄漏,从云南曲靖的铬渣处理事件到中海油康菲漏油事故?

?

这些哪一件不是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

一场海湾战争,将碧波万里的地中海几乎变成了死亡之海。

原油覆盖着人类生命的摇篮,扼断了海鸟们的生存之路。

一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给人类留下难以医治的后遗症,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正是由于人们喝了大量含汞的河水。

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

环境污染以惊人的速度在灭绝着生物,时时刻刻在摧毁着地球。

  环境保护在现代社会中从人类蔑视到注意再到重视的过程中,也就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

我们人类从蒸气机时代开始就来大面积破坏环境,尤其是工业革命、两战时期及近几十年的工业社会更为严重。

  而直到近几十年来环境保护才逐渐被大家所关注。

毕竟环境保护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恰恰就是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保。

所以这种着重于长远利益的方法,是很难被大多数只看中眼前利益的人们所接受。

即使直到现在,我们明智杀虫剂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和生态平衡,但却还在大量使用杀虫剂;我们明智空调、冰箱等电器对臭氧层的破坏十分严重,却还在大量使用;有些企业明智许多废弃物不经处理会对河流土壤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还是在随意排放这些废弃物?

?

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与污染影形相随。

人们必须在发展的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一片干净的家园。

而最要紧的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环境的保护者。

  而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报复也是十分严重的。

比如说全球气温变暖的事件和臭氧空洞,都是大自然因为人类滥用大自然资源和随意破坏的自然的“报复”。

现在回想起来像“我们为什么要滥吃野生动物”、“我们为什么要因为一时贪图舒服而随意看空调”等问题时也有些后悔莫及。

  环境保护可以说是一个看似普通却十分严重的问题,而保护环境也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十分难彻底做到的问题。

有许多人因为钱而忽视甚至放弃了环保,还有许多人表面上口口声声地要进行环保,却很难落实到生活当中;但环境保护做起来其实也十分简单:

不乱扔垃圾;不滥砍滥伐树木,滥杀野生动物;不使用和丢弃塑料袋等等,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却是在保护着环境。

  作为祖国钢铁服务企业的一员,我深深的为自己身在全球500强企业里的一名中冶人而骄傲。

但同时,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人的大企业,我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环保方面,难道不更应该走在普通的老百姓前面吗?

在工作当中,我们不仅不停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时时有关注环境方面的问题,并且把这种关注变成一种长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而且我们积极投入和参与到环境整治和改善中去,用实际行动来改善周围的环境。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一种维护生态的责任感,一种意识形态,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营造一个美好的地球环境吧!

  篇三: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

  我读《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

  作者:

龚佳敏专业:

工商管理类班级:

工管4班学号:

2014211439

  一)引言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蕾切尔·卡森(RachelCarson)在20世纪60年代撰写并出版的一部有关环境保护和呼吁公众环保意识觉醒的书籍。

  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发生了一次以生态观为主旨的规模空前的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这次环保运动是美国历史上自然和资源保护运动的发展和继续,它的直接起因是人们对于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的不满和恐惧,同时它也有着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

《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正是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

  在书中,她对农业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挑战,并号召人们迅速改变对自然世界的看法和观点。

她大胆预言,农药危害人类环境。

因此受到了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强烈抨击。

好几家大型化工公司都试图禁止《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出版;反对者指责她是歇斯底里的极端主义者。

不仅如此,因为她女性的身份,很多冷嘲热讽直接与她的性别挂钩。

在进行《寂静的春天》创造过程中,卡森正忍受着乳腺癌的折磨。

可是她依然坚持着将书写完。

此书出版后两年,1964的春天,她就因乳腺癌辞世。

  虽然她在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并没有被立即解决,但是书本身深受欢迎。

销量超过50万册、肯尼迪总统专门为这本书中提出的问题派出调查小组调查、广播公司特地为它作了时长1小时的节目……

  身为科学家兼理想主义者的卡森是孤独的,然而她却善于倾听民众的声音——这对一个声名显赫的人来说,通常是难以做到的。

深入研究本书,你会发现:

作者除开挑战那些愚昧的行为观念外,更有深层的质疑,而这种质疑反而被人们所忽略。

“在所有的这些情况中,人们都回避了去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是谁做了这个决定?

  二)文本分析

  Chapter1—2(明天的寓言、忍耐的义务)

  池上的芦苇已经凋零,

  也听不到鸟儿的吟唱。

——济慈

  在书的扉页上,卡森写下了济慈的这句诗。

这句诗所描绘的场景正是卡森在《寂静的春天》第一章所描绘的景象:

  “这个地方被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着。

例如,鸟儿去哪儿了呢?

许多人讨论着鸟儿的去向,感到不安与迷惑。

园中,鸟儿觅食的地方也变得冷冷清清。

一些地方能见到几只气息奄奄的鸟儿,它们的身体剧烈颤抖着,奄奄一息,扑腾着翅膀却无法飞翔。

  这是一个安静的春天。

这里曾经飘荡着乌鸦、鸫鸟、鸽子、橙鸟、鹪鹩的歌声,还有其他鸟儿的鸣唱……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消失了,田野、树林和沼泽被死一般的静默笼罩着。

  ……

  一个残暴的幽灵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来到我们身边,这个虚构的悲剧很可能轻易变成一个众所周知的活生生的现实。

  卡森接到她朋友的信,信中写到,1957年夏,州政府租用的一架飞机为消灭蚊子喷洒了DDT归来,飞过她和她丈夫在达克斯伯里的两英亩私人禽鸟保护区上空。

第二天,她的许多鸟儿都死了。

  由此,卡森引出了对杀虫剂的讨论。

  “恰恰是人类自己制造的魔鬼最难辨认”艾伯特·施韦策曾这样说道。

16世纪开始,欧洲工业生产蓬勃兴起,推动了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创立和发展。

19世纪初,建立了近代原子论,突出地强调了各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后,不仅初步形成了无机化学的体系,并且与原子分子学说一起形成化学理论体系。

自此,200

  多种化学物品被发明出来。

随后,新的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从我们的实验室里出来——单单在美国,每一年就有500种化学物质投入使用。

也就是说,每年人和动物的身体都要努力地适应这500种新的化学物质。

然而,生命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适应这些化学物质,它不止需要一个人一生的时间,而是需要许多代人。

并且按照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理论,昆虫朝着更高级进化。

长期使用一种杀虫剂很容易使昆虫产生抗药性。

于是人类被迫发明另一种更毒的药物去抑制。

“化学药品在与昆虫的战斗中永远不会取胜。

但是,一切的生命都会在这一场场强大的交火中受到伤害……”

  然而,公众提出的抗议,却最终只得到一点半真半假的话作为镇定剂。

民众竟然被要求去承担由除虫者造成的危险。

  我们已经听了太多基于“人类”角度的反思与自责——“人类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云云,“人类面对自然表现出狂妄自大”云云。

然而即便全人类都要为生态破坏负责,但在问罪时就必然等而视之的么?

  Chapter3—6(死神的特效药、地表水和地下海、土壤的王国、地球的绿色斗篷)

  本书的3—6章分别从杀虫剂原理、水循环圈,土壤系统、植被系统四个方面进行原理的介绍。

  首先从杀虫剂问题说起,DDT连同其他同类的药剂最为可怕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能够通过食物链的一个环节由一种生物到达另一种生物。

有毒物质还可能从母亲传递到子女身上。

19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

越南军队利用密林掩护,美军晕头转向。

为了清除视觉障碍,美军决定投放一种名为橙剂的落叶剂,橙剂是一种含有二噁英的化学毒物。

其化学性质十分稳定,在环境中自然消减50%就需要耗费9年的时间。

它进入人体后,则需14年才能全部排出。

它还能通过食物链在自然界循环,遗害范围非常广泛。

  “越战中美军撒下的6700万升橙剂制造了五十多万橙剂畸形儿并使两百多万越南儿童遭受癌症和其他病痛的折磨。

  而越南作为小国,尚没有能力独自解决橙剂事件。

而越南政府在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无法有效督促美国政府进行赔偿。

并且随着近几年美越之间政治利益的改变,几次联合军演的开展,橙剂问题又暂时被搁置。

然而有毒物质却仍然存在于越南十分之一的国土中,一代又一代地循环往复…….

  第四章中,作者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题,给我们介绍了化学药物对水体的污染。

这在我们国家的现实生活中也有鲜明的例子。

例如发生于湖南常德的铝业污染事件。

以及,曾经轰动一时的兰州水污染事件。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盘塘镇、陬市镇、架桥乡等地地处丘陵地带,曾是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

2001年,占地2450亩的晟通集团常德产业园(创元铝业)开工建设,铝产品粗加工等高污染高能耗项目陆续上马。

产业园边建设、边生产、边治污,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挽回的创伤,一些在此世代生息的农民背井离乡,成为环境移民。

  我们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原本形如橘子的枳壳表皮长满了瘤子,这些橘子显然已受到了污染,不能食用。

“盘塘镇盛产橘子和山茶油,过去每家都要收4000-5000斤的橘子,山茶油也颇为热销。

自从厂子建成生产后,橘子大量减产,油茶只开花很少结果,棉花也都是灰色的,根本卖不出去。

  而造成这些的罪魁祸首正是电解铝生产时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氟化物,对人体的危害比二氧化硫大20倍,而且扩散距离远,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位于防护区的多名住户,他们表示面对污染愿意搬迁,镇政府也就此打过招呼,并没有确认搬迁时间和补偿方案。

桃源县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江新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环评是2007年通过的,现在显然不能实行当时的补偿标准,但新的补偿标准在重新制定中,搬迁时间还需要后延。

《铝行业准入条件》明确了在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以及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地区,企业周边1000米内,为企业卫生防护距离。

而因为迟迟不能达成的搬迁时间和搬迁方案,许多居民仍然留在污染严重的防护区内,遭受着化学物质的毒害。

  而就在去年的4月10日,兰州,发生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

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显示,4月10日17时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22时自流沟苯含量为170微克/升,均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

虽然后来查出来是石油管道泄漏所致,也未造成人员伤害,但这种事件的发生仍然警醒我们,地下水污染的情况已经十分严峻。

  发展中的中国遇到过的情况,近邻日本在1953年至1956

  年也曾遇到过。

当时日本熊

  本县水俣市发生过一起严重的水体污染事件,后来人们将这件事称之为水俣病事件。

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

造成了283人中毒,60余人死亡。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水体的污染已经从水体蔓延到了人类中间。

  而后,卡森又从土壤和植被系统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她的环保理念。

  Chapter7—10(不必要的大清除、鸟儿的歌唱消失了、死亡的河流、无人幸存的灾难)

  是关于杀虫剂使用破坏环境的几个具体案例,是书中较为容易理解的部分。

包括美国中西部为了消灭日本甲虫的大喷洒,为了治理榆树病喷药导致的鸟类灭绝,药剂进入水体导致鱼类的灭绝,为消灭火蚁导致的野生动物灭绝和奶牛体内化学物质富集。

  Chapter11—14(超越波吉亚家族的梦想、人类付出的代价、通过一扇狭小的窗户、每四个中就有一个)

  论述杀虫剂对人体本身的危害,这是全书中最难读的部分,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开始一章还算简单,讲述美国的药物管制如何不健全,杀虫剂如何被滥用,后边三章,则论述氯化烃和有机磷酸盐干扰细胞的原理,对线粒体和DNA的破坏和致癌作用等。

  Chapter15—17(大自然的反抗、隆隆的崩塌声、另一条道路)

  论述昆虫的抗药性,指出杀虫剂是消灭不了昆虫的,该寻求其他的办法。

而当时社会的普遍做法是大面积喷洒DDT。

但是这种做法也使昆虫产生了耐药性。

卡森感慨,人一个世纪只能演化三代,昆虫十几天就是一代,拼杀虫剂,人不可能是昆虫对手。

她提出的替代性方案是生态治理,包括发明导致昆虫不育的药剂和诱导剂,以及引入该物种天敌的生物克制法。

  生物克制法也就是卡森所倡导的“另一条道路”这样做确实是可以减少化学药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生物克制法引入物种天敌的做法还是有待考量,存在争议。

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某种天敌的引入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即是否会打破生态平衡。

  生物入侵就是引入天敌造成的后果。

美国在19世纪从亚洲引进了亚洲鲤鱼,主要用来控制疯长的水生植物。

而事实是,水生植物的疯长很好的控制了,但亚洲鲤鱼在进入美国水体后,生长迅速,对美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压力。

甚至威胁到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美国五大湖区域。

至此,美国政府才开始意识到并着手处理,但亚洲鲤鱼的数量已经十分密集了。

为此,美国政府专门派出代表团前往中国学习治理淡水鱼类的经验。

  要说现在中国最热的环境话题,恐怕就是空气污染问题。

记忆里,在我小时候、或者说前几年,我们根本不知道雾霾为何物。

对于空气质量,我们也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

随着一词的兴起,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空气质量,也才突然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是多么的糟糕。

  空气污染,似乎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挥之不去的阴影。

而作为发达国家,美国和英国也曾经历过可怕的空气污染事件。

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生化学烟雾,使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

在1952年12月的一次污染事件中,洛杉矶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了400多人。

直到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依然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

同样发生于1952年,同样发生的发达国家,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积聚久久不散,头两个星期死亡4000多人,后来的一个月又有8000多人死亡。

  而生活在中国的我们,空气污染没有严重到如此地步,但雾霾天也在悄悄地侵害着我们的健康。

前不久在微博上很火的《生命时报》“中国肿瘤登记年报”首次发布中国癌症地图,数据表明,甲状腺癌和乳腺癌在全国所有城市都高发;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8550例/

  天。

每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有5人死于癌症。

而人的一生中患癌概率为22%。

曾经觉得癌症离我们很远,却发现是如此之接近。

你可以仔细想想,是不是最近几年来总是会听说某几个沾亲带故的人得了癌症,这样的事件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资料指出,肺癌的高发地区为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等地。

究其原因,东北和云南的矿产业比较集中,严重污染的空气让大量致癌物质侵蚀人们的肺部,从而诱发癌症。

同时,日益恶劣的环境因素,如汽车尾气、阴霾天、工业污染等因素,拉近了人们与肺癌之间的距离。

  三)体悟

  《寂静的春天》通常被看做一本有关生态保护的科普读物,因此以环保为切入点而对本书的评价也早已司空见惯。

但我认为,作者除开挑战那些愚昧的行为观念外,更有深层的质疑,而这种质疑反而被人们所忽略。

蕾切尔·卡逊女士在书中质问:

“在所有这些情况中,人们都回避了去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是谁做了这个决定?

  “1959年秋天,密执安州的东南部,包括底特律郊区的万多英亩的土地接受了空中的艾氏剂药粉的高剂量喷洒……并没有显示出有多大必要必须采取这个激烈、危险的行为……尽管缺少正当理由,但由于该州提供人力并监督执行情况,由于联邦政府提供设备和补充人员,由于乡镇愿为杀虫剂付款,这个计划还是开展起来了。

  在资本主义下,社会公共事业(如科研、媒体等)天然地掌控在有产阶级手中。

这并非由于某些邪恶老板蓄意的幕后操纵,而是社会化大生产在私有制基础上开展的必然结果。

身兼社会剩余产品分配的独裁者和各项事业赞助者的资产阶级,不可避免假公济私,绑架学术与媒体来为利润率保驾护航。

  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决定了生产者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