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814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素养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信息素养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信息素养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信息素养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信息素养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素养综述.docx

《信息素养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素养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素养综述.docx

信息素养综述

信息素养研究综述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信息素养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文素养的一部分。

它被放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信息素养研究概况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出版总库检索条件主题中输入“信息素养”,选择时间为从1991年至2011年11月相关研究论文共有7055篇,通过对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有关信息素养研究的论文数量呈明显递增的趋势,信息素养研究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见图1)。

从图1中我们发现1990年以前相关论文只有两篇。

1991年至2000年期间是信息素养问题研究的萌芽阶段,此期间信息素养概念被引入中国,但并未引起学术界关注,这十来年间的信息素养研究发展较滞缓,只有少数专家学者对信息素养的出现引发了一些关于其概念和构成的初步思考和探讨。

2001年至2006年期间是信息素养研究的起步期,其中2003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关于信息素养研究的论文每年呈现小幅递增趋势,研究者的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

2007年至今信息素养的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期刊论文数量和质量倍增,研究覆盖领域广泛,对信息素养的研究更加系统、多元和完善。

研究对象有更为详尽的描述和结构划分,研究角度以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展开,对信息素养培养途径和方法的多样化多元化探究日益增多。

二、信息素养的概念研究

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

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

因此,不同学者、团体从各自的视角出发,给出了许多界定。

例如,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

而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国内有学者提出,信息素养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指基于网络获取、分析、生成、使用和创造信息的综合素质”。

也有研究者提出,“从技术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在信息处理;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构建能力。

”虽然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界定了信息素养的定义,但由于信息素养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直到目前,信息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二、信息素养人

由于对信息素养没有形成公认的看法,因此,很多学者致力于描述信息素养人的特征。

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于1989年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养的总结报告》,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要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养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知识,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

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1990年的年度报告中提出信息素养人是:

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能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

1994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信息服务处的布鲁斯总结出了信息素养人的七个关键特征:

(1)具有独立学习能力;

(2)具有完成信息过程的能力;(3)能利用不同信息技术和系统;(4)具有促进信息利用的内在化价值;(5)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6)能批判性地处理信息;(7)具有个人信息风格。

综上可以知道,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

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三、信息素养的构成

综合国内外文献,可将信息素养的结构大体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

信息意识主要包括:

(1)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的观念。

(2)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

每个人除了自身有对信息的需求外,还应善于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在的信息需求,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并善于从他人看来是微不足道、毫无价值的信息中发现信息的隐含意义和价值,善于识别信息的真伪,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生活、学习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所拥有的一切关于信息的认识、理论和方法。

一般来说它包括:

(1)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素养包括读、写、算的能力。

尽管进入信息时代之后,读、写、算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但

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仍然是人们文化素养的基础。

在信息时

代,必须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在各种各样、成千上万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信息的基本知识。

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社会及其对人类影响的认识和理解,信息的方法与原则(如信息分析综合法、系统整体优化法等)。

(3)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包括信息技术的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等)、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未来等。

(4)外语。

信息社会是全球性的,在互联网上有80%多的信息是英语,此外还有其他我国语种。

要相互沟通,就要了解

国外的信息,表达我们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应掌握1~2门外语,适应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它包括:

(1)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

包括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工具、网

页制作工具、电子邮件等。

(2)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

它是个体根据自己特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从外界信息载体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面临着无数的信息的选择,需要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信息。

(3)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个体应具有从特定的目的和新的需求的角度,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鉴别、筛选、重组,提高信息的使

用价值的能力。

(4)创造、传递新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个体应有在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新角度、深层次加工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创新,从而产生新的信息的能力,同时,有了新创造的信息,还应通过各种渠道将其传递给他人,与他人交流、共享,从而促进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的产生。

4、信息伦理道德

如辩证哲学所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

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威胁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

如对信息安全的威胁、个体隐私的泄露、违法犯罪信息的传播、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

面对信息化发展带来的问题,国家在做好立法的同时,也要求社会成员具

有较好的信息伦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素养的四个内容中,信息意识起先导作用,信息知识是一切的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则起保障作用。

四、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是信息素养理论研究深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信息素养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化并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必经途径。

其重要意义还在于为信息素养发展程度的评估,以及为信

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实施方法的确定提供可操作的标准和基本依据。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信息能力:

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九条信息素养标准:

(1)信息素养。

标准一:

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

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胜任地评价信息;标准三:

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独立学习。

标准四:

独立的学习者要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标准五:

独立的学习者要有信息素养,并能评价文献和其他对信息的创造性的表达;标准六:

独立的学习者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的产生中做得最好;(3)社会责任。

标准七:

对学习

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标准八:

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实践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合乎道德的行为;标准九:

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产生信息。

2000年1月18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包含5大标准22条共计8项具体的评价指标,较全面地反映了信息素养的内涵要求,其主要条款包括:

标准1———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标准2———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标准3———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把选择的信息整合到他(她)的知识基础和价值体系中;标准4———有信息素养的学生,不论是个人或作为小组成员,都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特定的目的;标准5———有信息素养的学生理解与信息利用相关的大量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在存取和利用信息时符合伦理和法律规范的要求。

这一标准为全美乃至全世界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和使用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在研究国外信息素养标准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

桑新民(2001年)教授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6个标准:

①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②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③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④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⑤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⑥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杨林,李秉严(2004年)通过分析不同人群对信息素养的不同需求,将具有高等教育水平人群的信息素养要求划分为以下4个层次:

基本层次、研究型信息素养、专业型信息素养、教育型信息素养。

分层次制定高等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为我们思考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信息素养的教育研究

1、国外信息素养教育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和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国家,其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视和倡导信息素养教育的阶段(1985~1990年);第二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1991~1997年);第三阶段,信息素养标准化、合作化和网络化发展阶段(1998年~目前)。

应该说在美国各个教育层次都可以看到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努力以及采用信息素养国家标准或地区标准的实践。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各类信息素养的网络教学课件、软件和平台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信息素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呈现出4个特点:

①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②开放与合作;③促进学校教育改革;④注重实效,获得了广泛的参与和支持。

从美国信息素养的发展来看,美国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更注重人文和社会因素,以信息获取和信息组织为基础,以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2、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由于受到现行考试制度与培养目标的不协调等方面的干扰,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课程。

从2000年起,我国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全国15万所中小学3000万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各种原因制约,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甚低,更谈不上完整规范的评价体系。

我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追溯到1984年,教育部规定在全国有条件的高校广泛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技能。

2002年教育部首次将文献检索课教学改成信息素质教育,表明文献检索课已经走入新的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高等教育领域,北京地区在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担当先锋,研究并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

清华大学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分别对本科生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获取与专题应用”、“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课程。

在某些大学,也开始了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信息素养教学活动。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内容以课程形式,由老师专门讲授并指导实践;②作为图书馆读者培训的一部分,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图书馆读者培训的一部分,由图书馆员通过讲座、短期培训、现场培训、一对一辅导等形式开展;③在专业课中加入信息技能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信息源,锻炼其专业信息评判能力,并能比较有效地解决其专业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六、信息素养的未来发展

结合现状,中国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时要注意并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加强

在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社会,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学校

教育,那些在学校教育范围之外,和信息素养有关的领域,也应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如公共图书馆、社区教育、社会培训、企业等各种组织内的在职教育等都应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2、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

在中国,目前从事信息素养教育和研究的主要有两股力量,一股是教育界,另一股就是图书情报界。

但是这两股力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联合,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造成了在信息素养教育和研究中力量分散、宣传能力缺乏成效的现状、重复研究的现象较多,当然也有不少双方都未关注到的研究盲点。

因此,建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专门机构,负责信息素养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开展,避免以往课题重复、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协调的弱点,做好整体规划,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项目的统一协调,提高信

息素养教育与研究的成效。

3、注重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

关注信息素养的实践发展,才能提出更加科学具体可行的策略,因此,对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将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对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主要分布在对信息素养的调查分析、对比研究、本土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只有立足于实践,我们才能提出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才能展开更具有本土特色的信息素养理论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