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春季高考护理理论巩固练习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810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春季高考护理理论巩固练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春季高考护理理论巩固练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春季高考护理理论巩固练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春季高考护理理论巩固练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春季高考护理理论巩固练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春季高考护理理论巩固练习答案.docx

《山东省春季高考护理理论巩固练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春季高考护理理论巩固练习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春季高考护理理论巩固练习答案.docx

山东省春季高考护理理论巩固练习答案

第一部分《正常人体学基础》参考答案

第一、二章绪论细胞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A

A

C

A

B

A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B

C

A

D

C

B

D

B

二、简答题

1.⑴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⑵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⑶稳态的破坏可导致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2.⑴线粒体 参与营养物质的氧化功能,被称为细胞的“能量工厂”。

⑵核糖体 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⑶粗面内质网 表面有核糖体附着,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经粗面内质网输送。

⑷高尔基复合体 是细胞内的运输和加工系统,合成分泌颗粒。

⑸溶酶体 是细胞的“消化器官”。

⑹中心体 参与细胞的分类活动。

  3.⑴不衰减性传导⑵双向性传导⑶“全或无”现象

三、综合分析题

(1)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一致的反馈。

其生理意义是使某些生理活动不断加强,迅速完成。

(2)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

其生理意义是在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中起重要作用。

即使某种生理功能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不至于发生过大的波动。

第三、四章 基本组织 新陈代谢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A

C

A

C

D

C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C

D

D

C

A

C

A

B

二、填图题

(1)纤毛

(2)杯状细胞(3)柱状细胞(4)梭形细胞(5)椎体型细胞(6)基膜

三、简答题

⒈白细胞总数(4.0×10.0)×109/L。

主要包括:

①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

②嗜酸性粒细胞,含多种酶,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消化水解。

③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内含肝素抗凝血。

④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⑤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一定的吞噬能力,参与免疫反应并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2.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的离子和小分子晶体物质,如电解质、葡萄糖、尿素等形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对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红细胞的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主要是血浆白蛋白)形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可使血管外的水分不断深入毛细血管内,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分的交换。

3.

来源去路

1.食物中糖―――――→―――1.―――――→CO2+H2O+能量

2.肝糖原―――――→2.―――――→肝糖原、肌糖原

3.非糖物质―――――→3.―――――→脂肪、氨基酸、核糖等

四、综合分析题

1.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内皮,分布于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

2.单层立方上皮。

分布于肾小管、胆小管、甲状腺滤泡等处。

3.单层柱状上皮。

分布于胃肠粘膜、子宫、输卵管等处。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分布于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粘膜。

第五章  运动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D

B

B

B

C

D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B

C

A

B

A

D

D

B

二、填图题

 1.

(1)椎体

(2)椎弓根(3)椎弓板(4)椎弓

(5)横突(6)棘突(7)上关节突(8)锥孔

  2.

(1)髂嵴

(2)髂前上棘(3)股骨头(4)股骨颈

(5)大转子(6)耻骨结节(7)坐骨结节(8)胫骨隆突

三、简答题

1.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

肱骨头大,关节盂小而浅,两关节面的大小差别较大。

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肩关节周围有众多的肌附着,在关节囊的上壁、前壁和后壁都有一些肌腱加强,但其下壁薄弱,是肩关节脱位最常见的部位。

2.椎间盘:

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板,由髓核和纤维环构成。

髓核位于中部,是柔软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

纤维环围绕髓核呈多层同心圆排列,坚韧而富有弹性。

3.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连结而成,具有传递重力,承托、保护盆内器官等作用。

骨盆以界限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界限自后向前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和耻骨联合上缘依此连结而成。

界限以上为大骨盆,以下为小骨盆。

小骨盆有上、下两口:

上口即界限,下口由尾骨、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共同围成。

四、综合分析题

项目

男性

女性

骨盆上口

心形

近似圆形

骨盆下口

较狭窄

较宽大

骨盆腔

较窄长,漏斗形

短而宽,圆桶形

骶骨岬

前突明显

前突不明显

耻骨下角

70°~75°

80°~100°

第六章  呼吸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C

C

B

D

A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C

A

A

B

A

C

C

B

二、填图题

 (1)环状软骨

(2)气管软骨(3)左主支气管(4)右主支气管(5)气管叉

三、简答题

1.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由以下3个互相连续的环节构成:

①外呼吸,包括肺通气、肺换气;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即组织换气。

2.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分左肺和右肺。

肺呈半圆锥体形,右肺粗短,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左肺狭长,被斜裂分为上、下两叶。

肺有一尖、一底、两面和三缘。

肺的上端钝圆,称肺尖,向上经胸廓上口突出到颈根部,约高出锁骨内侧1/3部约2~3cm。

肺底微凹,与隔相邻。

肺的外侧面圆凸,贴于肋的内面。

内侧面与纵隔相依,近中央处有一椭圆形凹陷,称肺门,是主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的部位,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有结缔组织包绕,称肺根。

肺的前缘和下缘都较锐利,后缘钝圆。

左肺前缘下部有一弧形凹陷,称左肺心切迹。

3.人体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平静呼吸。

平静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和胸骨上举,使胸廓前后、左右径扩大;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扩大。

胸廓容积增大,肺随之波动扩张而容积增大,肺内压降低,低于大气压,引起吸气。

平静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胸骨和膈顶均回位,胸腔容积缩小,肺弹性回缩,肺容积缩小,肺内压升高,高于大气压,产生呼气。

其特点是:

吸气是主动的,而呼气是被动的过程。

四、综合分析题

1.呼吸过程中,气体的交换与其扩散速度呈平行关系,而气体的扩散速度又与溶解度成正比关系,与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关系。

2.呼吸膜面积、膜两侧分压差及膜的厚度。

与呼吸膜面积、膜两侧分压差成正比关系,与膜的厚度成反比关系。

更重要的是生理因素影响。

3.通气/血液比值(V/Q比值)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

比值为0.84,此比值可维持最佳换气效率状态。

如果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或血流不足(如肺动脉栓塞),使肺泡无效腔增大;若比值减小,意味着通气不足(如支气管痉挛)或血流过剩,产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无论比值增大或减小,都可影响肺的换气效率。

第七章  消化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B

C

C

A

C

D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C

D

D

A

D

A

C

B

二、填图题

 

(1)食管颈部

(2)食管胸部(3)食管腹部(4)气管

(5)右主支气管(6)左主支气管(7)贲门(8)胃

三、简答题

1.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肛门。

2.

(1)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磷脂酰胆碱等能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可使脂肪裂解为脂肪微滴,分散在肠腔内,从而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2)肠腔中的脂肪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与胆盐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有利于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

(3)胆汁通过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3.胃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容受性扩张;(3)蠕动。

小肠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3)蠕动.

四、综合分析题

胃液是由胃腺分泌的一种无色、酸性液体,其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粘液和无机盐等。

1.盐酸也称胃酸,是由胃底腺的壁细胞所分泌的。

胃酸的主要生理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其作用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③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④胃酸进入小肠内可促使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⑤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主要是由胃底腺的主细胞以酶原的形式分泌的。

胃蛋白酶原主要是在盐酸作用下激活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的作用是把蛋白质分解为眎、胨、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

3.内因子内因子是由胃底腺的壁细胞所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可与维生素B12结合,免遭小肠中水解酶的破坏,并促进其吸收。

4.粘液胃的粘液是由胃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胃底腺的颈粘液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的。

可在胃粘膜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可减少粗糙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起到有效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第八章  脉管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C

D

D

B

D

B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C

B

D

D

D

A

D

C

二、填图题

 (1)左肺动脉

(2)右肺动脉(3)左上肺静脉(4)左下肺静脉(5)右上肺静脉(6)右下肺静脉(7)上腔静脉(8)主动脉弓

三、简答题

1.体循环的途径: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分支→周身毛细血管(物质交换)→各级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的途径:

右心室→肺动脉干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

2.

(1)搏出量,搏出量增加主要影响收缩压,使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加大。

收缩压的高低反应搏出量的多少。

(2)外周阻力,增加时,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舒张压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3)心率,心率加快,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比例相适应,血压稳定,大失血时,血压下降。

3.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

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附脐静脉等。

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部位:

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脐周静脉网。

四、综合分析题

上肢的浅静脉干有三条:

(1)头静脉,起始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上肢外侧上行,注入腋静脉;

(2)贵要静脉,起始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沿前臂尺侧上行,至臂中点注入肱静脉;

(3)肘正中静脉,位于肘窝处,是头静脉与贵要静脉间的吻合血管。

下肢有两条浅静脉干:

(1)大隐静脉,起始于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经内踝前方、小腿和大腿的内侧上行,汇入股静脉;

(2)小隐静脉,起始于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经外踝后方至小腿的后面,注入腘静脉。

第九章  泌尿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A

D

D

D

D

B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D

D

D

C

D

B

D

D

二、填图题

(1)肾皮质 

(2)肾柱  (3)肾锥体 (4)肾乳头 

(5)肾小盏 (6)肾大盏 (7)肾盂  (8)输尿管。

三、简答题

1.成人的肾表面光滑,呈红褐色。

长约10~20㎝,厚3~4㎝,宽5~6㎝。

可分为上、下两端,前、后两面,内、外侧两缘。

上、下两端都较钝圆,前面稍凸于后面。

肾的外侧缘凸隆,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部位。

出入肾门的结构合称肾蒂。

右侧肾蒂较左侧肾蒂短。

自肾门凹向肾内的腔隙,称为肾窦,肾窦内容纳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动脉的分支和肾静脉的属支、淋巴管、神经和脂肪组织等。

2.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在病理情况下,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炎症部位肾小球毛细血管口径变窄或完全阻塞,有效滤过面积减少,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或无尿。

(2)有效滤过压: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某些原因如大失血、休克等使动脉血压低于80mmHg时,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减小,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引起少尿或无尿。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

某些原因使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时,如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时,可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

③囊内压:

在病理情况下,如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等,使尿路梗阻,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减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3)肾血浆流量:

一些生理因素(如剧烈运动)和病理因素(如大失血、缺氧),可通过交感神经使肾血流量和肾血浆流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也因而显著减少。

3.尿量增多。

大量饮清水后,血浆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小,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血浆晶体渗透压回升。

这种大量饮入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四、综合分析题

给动物输入一定量20%的葡萄糖溶液后,尿量增加。

小管液溶质的浓度增大,渗透压增高,就会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因而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成为渗透性利尿。

给动物输入一定量20%的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小管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完全重吸收,没有被吸收的葡萄糖使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水重吸收减少,于是尿量增加。

第十章 生殖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B

A

A

A

D

C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B

D

C

C

D

A

B

C

二、填图题

(1)尿道前列腺部 

(2)尿道膜部 (3)尿道海绵体部 (4)膀胱三角

(5)尿道内口   (6)输尿管  (7)前列腺    (8)输尿管开口。

三、简答题

(1)男性尿道的平均管径为5~7mm,全长有三处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

尿道结石易滞留于狭窄处。

(2)男性尿道有两个弯曲。

耻骨下弯位于耻骨联合下方,凹向上方,由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的起始部形成,此弯曲恒定无变化。

耻骨前弯位于耻骨联合前下方,凹向下方,是海绵体部随阴茎自然悬垂时形成的。

导尿时将阴茎向上提起,此弯曲可消失。

2.男性尿道兼有排尿和排精功能。

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

前列腺部:

为尿道穿过前列腺的部分;膜部:

为尿道穿过尿生殖膈的部分;海绵体部:

为尿道穿过尿道海绵体的部分。

临床上把前列腺部和膜部称为后尿道,海绵体部叫前尿道。

 3.全长由外向内可分为四部分:

①输卵管漏斗:

为输卵管外侧端的膨大部分,其末端的开口称输卵管腹腔口。

口的周缘有输卵管伞,是识别输卵管的标志;②输卵管壶腹:

是卵细胞受精的部位;③输卵管峡:

是输卵管结扎的部位;④子宫部:

为输卵管穿过子宫壁的部分,以输卵管子宫口与子宫腔相通。

四、综合分析题

1.子宫的位置:

子宫位于盆腔的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

子宫底位于小骨盆入口平面以下。

2.分部:

子宫分为三部分:

子宫底、子宫颈、子宫体。

子宫的内腔狭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称子宫腔,下部称子宫颈管。

3.固定子宫的韧带及其作用:

①子宫阔韧带。

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

②子宫圆韧带。

维持子宫前倾为的主要结构。

③子宫主韧带。

防止子宫脱垂的主要结构。

④骶子宫韧带。

有维持子宫前屈的作用。

第十一章 感觉器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C

D

A

B

B

D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A

B

C

D

B

A

B

A

二、填图题

(1)视神经盘

(2)黄斑(3)中央凹

三、简答题

1.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

在黄斑中央凹处有视锥细胞,无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度低,主要感受强光,由辨色能力,对物体的细微之处有高度的分辨能力。

2.虹膜中央有一圆孔,称瞳孔。

虹膜内有两种不同方向排列的平滑肌。

一部分环绕瞳孔周围排列,称瞳括约肌;另一部分由瞳孔向周围呈辐射状排列,称瞳孔开大肌。

它们分别缩小和开大瞳孔,从而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

在弱光下或看远方时,瞳孔开打,反之,瞳孔缩小。

3.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

其中眼球壁包括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四、综合分析题

(1)机体维生素A缺乏症是夜盲症。

(2)视杆细胞含有感光物质,称视紫红质,它由视黄醛和视蛋白结合而成。

视紫红质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为视黄醛和视蛋白。

视紫红质在分解和合成过程中,部分视黄醛被消耗,需要维生素A补充。

若体内维生素A缺乏,视紫红质合成减少,会引起暗视觉障碍,称夜盲症。

第十二十三章 神经内分泌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D

D

B

A

D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C

D

D

D

C

D

C

C

二、填图题

(1)内囊前肢   

(2)内囊膝   (3)内囊后肢   (4)背侧丘脑

(5)豆状核    (6)尾状核   (7)皮质核束   (8)皮质脊髓束。

三、简答题

1.经延髓腹侧面发出的神经根有

(1)舌下神经

(2)舌咽神经(3)迷走神经(4)副神经。

2.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板称内囊。

一侧内囊受伤,可导致“三偏”综合症,即对侧偏身运动障碍,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对侧半视野偏盲。

3.①生长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生长,特别是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

②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软骨、骨、肌肉、肝、肾、心、脑及皮肤等组织的蛋白质合成增加;③生长素能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氧化;④抑制外周组织摄取与利用葡萄糖,较少葡萄糖的消耗,提高血糖水平。

四、综合分析题

1.甲状腺激素在物质代谢方面作用

⑴糖代谢:

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对糖的吸收,增加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所以可以升高血糖,但是,甲状腺激素还可加强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又可以降低血糖。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糖可升高,有时出现糖尿。

⑵蛋白质代谢:

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肌肉、肝和肾的蛋白质合成。

但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则加速蛋白质分解,特别是促进骨骼肌中蛋白分解,病人出现消瘦无力。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可引起粘液性水肿。

⑶脂肪代谢:

甲状腺激素可促进胆固醇的合成,又可加速胆固醇的降解,分解速度超过合成。

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血胆固醇低于正常,甲状腺功能低下病人血胆固醇高于正常。

2.糖皮质激素在物质代谢方面作用

⑴糖代谢:

糖皮质激素是调节机体糖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它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

另外使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减少,促使血糖升高。

如果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血糖升高,甚至出现糖尿。

⑵蛋白质代谢:

糖皮质激素促进肝外组织,特别是肌肉组织蛋白质分解,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时,出现消瘦、皮肤变薄、骨质疏松等。

⑶脂肪代谢:

糖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四肢脂肪分解加强,而面部和躯干合成增加,出现面圆、背厚而四肢消瘦的特殊体型,称为向心性肥胖。

第二部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第二章细菌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A

C

B

A

D

C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C

D

A

A

C

A

D

C

二、简答题

1.(1)热原质: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2)毒素和侵袭性酶: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3)维生素:

可供人体利用。

(4)抗生素:

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和肿瘤。

(5)细菌素:

多用于细菌的分形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

(6)色素:

对细菌鉴别有一定意义。

2.

(1)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感染(3)皮肤粘膜创伤感染

(4)接触感染(5)节肢动物媒介感染

3.热力灭菌法:

(1)湿热消毒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

煮沸法

流通蒸气消毒法

间歇灭菌法

高压蒸气灭菌法

(2)干热灭菌法

焚烧

烧灼

干烤

4.

(1)具有抗吞噬作用,保护菌体免受体内杀菌物质的损害,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2)荚膜成分具有免疫原性,可作为细菌鉴别和分型的依据。

(3)荚膜具有抗干燥作用。

第三章免疫学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B

C

B

B

C

D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B

B

C

D

B

D

D

D

二、简答题

1.

(1)免疫应答的概念: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

增殖、分化及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全过程。

(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可被人为地分为三个阶段:

感应阶段:

包括抗原提呈细胞提呈抗原和T、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识别抗原两个步骤。

反应阶段:

免疫活性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效应阶段:

免疫球蛋白、各种效应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完成免疫应答。

2.

(1)抗原的概念:

是指能与免疫活性细胞上抗原受体结合,促进其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动物免疫血清

异嗜性抗原

同种异性抗原

自身抗原

肿瘤抗原

3.

(1)免疫活性细胞的概念: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抗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