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800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试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试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试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试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文献综述.docx

《试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文献综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文献综述.docx

试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 目:

试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

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

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

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

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从中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的起源及对后来白话小说的影响。

关于小说的程式化,即小说固定的叙事模式、情节模式、人物塑造、对话等等。

在国内有很多对白话小说的程式化研究,也是学术界较热门的研究,而目前对《三国演义》的程式化研究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他方面存在着不足和欠缺,这也是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在明清几大古典小说名著中,《三国演义》成书最早,《三国》研究的历史也最悠久。

仅从现存最早的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所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到撰写本文的1996年,时间就长达五百余年。

如此漫长的研究史,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1)明代;(2)清代;(3)“五四”前后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4)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5)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6)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

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本文打算仅就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略加论述。

同时,限于条件,论述的内容将以中国大陆的研究情况为主,适当兼及台港澳地区和国外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罗贯中的籍贯

明代以来,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有东原、太原、钱塘诸说。

1、关于“东原”说。

刘知渐在《重新评价〈三国演义〉》中认为:

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的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称罗贯中为东原人。

[1]刁云展在《罗贯中的原籍在哪里》中认为:

《三国演义》最早的几种版本大都署名“东原罗贯中”罗贯中创作的其他小说《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和一百十五回本《水浒传》,也都署名“东原罗贯中”,“这是作者本人题署,应当相信。

”[2]

2、关于“太原”说。

李修生在《论罗贯中》中认为:

罗贯中原籍太原,他的祖先可能是随宋王朝南迁至杭州的,故又称杭州人。

[3]

二、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l、“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

持此观点者主要是周屯的《(三国演义)非明清小说》[4]。

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

章培恒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前言》第三部分[5]、袁世硕的《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6]、杜贵晨发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7],

三、《三国演义》的程式化研究

前面两方面的研究是从很早之前就存在了,而且逐渐趋于完善,但《三国演义》的程式化研究尚存不足和欠缺,也是论述的重点。

然而古代白话小说的程式化研究在学术界已经有很多了,关于古代白话小说的程式化研究,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人物塑造的程式化研究、语言描写的程式化研究、故事情节的程式化研究等等。

这里仅拿出较突出的研究:

语言形式的程式化研究、官场小说的程式化叙事模式、才子佳人形象程式化塑造、宋元小说的儿童形象的程式化描写以及《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类型化的简述。

1.古代白话小说语言形式的程式化研究

卢惠惠认为:

“代白话小说在语言形式的运用上,具有程式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程式化的描写性语段、单调划一的‘引导式’引言句、固定不变的启行之辞。

(1)程式化的描写性语段。

古代白话小说描写场面程式化的表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描写大多从书中人物视角着眼,描写性文字大多有引导性词句导引,常见的引导词句主要有:

“但见、只见,真(个)好⋯⋯”等等,它们构成句子的全句附加语。

二、韵散结合,散文总纲式领起,韵文成段集中铺陈,再辅以散文句式或总结,或补充。

总纲式领起的散文句式在早期话本小说中呈现出的程式化特征更为显著,后期作品个性化稍强一些。

古代白话小说继承变文传统,运用韵文句式实现吟咏唱和功能,目的在于给听众以音乐的美感享受。

(2)单调划一的“引导式”引言句。

“引言”指的是在记叙性文体中记叙人物说话的方式,一般有“引导式、追加式、插入式”等。

古代白话小说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时而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时而模仿书中人物口吻进行对话,为使听众不致于混淆,他们在行文中不得不在每一句人物话语,每一段人物对话甚至每一段内心独白之前加上引导性词句,因此,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引导式”引言方式。

这也成为白话小说与现当代小说最大的风格区别特征之一。

(3)固定不变的启行之辞。

自古汉语就具备“贵于顺序”的特征,”这一特征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发挥到了极致:

叙述者与听(读)者的位置和态度都相当固定,规范化的价值观使整个叙述过程、主体的各层次都保持着一种使叙述畅通的姿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虚拟互动的认知语境,也形成了开篇或者情节发展的每一段落都有基本固定的“启行之辞”引起下文,以达到指引路线、便于认知的作用。

2.官场小说的程式化叙事模式

官场小说可以分为两类:

以描写官场的权力、斗争和官人的宦海沉浮为主和以揭露官场的黑暗腐败、拯救正义的秩序为主。

这两类官场小说虽然都是以官场为背景,但描写的着重点却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叙事模式。

(1)以描写官员宦海沉浮为主的官场小说,与重在批判和讽刺的古代官场小说不同,着重于反思和展现,更加关注人性。

这类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经常显得程式化。

概而言之,它们在叙事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元素:

官场人物、升迁受挫、特殊机缘、成功升官。

叙事程式如下:

小说以各级官员为核心人物,小到村长、镇党委书记,大到市长、市委书记不等,他们因为某种原因长期得不到重用,或面临换届而希望得到升迁,于是在日常生活的逼迫与一些局外朋友的点拨下,通过种种方式,利用各种机缘,积极向领导靠拢,千方百计取得领导的信任,从而步步高升,大权紧握。

(2)以反腐为描写核心的官场小说,着重表现官场腐败。

叙事要素由以下几点构成:

各类案件前提、背后隐藏黑幕、矛盾斗争激烈、上级领导支持、最终邪不压正。

叙事元素往往是黑幕、言情加侦破,其中的矛盾一般公开化,正邪处于势不两立的境地,清官与贪官、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展开了激烈的冲突。

在叙事程式上常以经济案件、刑事案件,或换届选举为切人点,人物设置上以一个贪官、几多美色、些许帮凶、一个包青天为模式,一般明显地分为两派:

一派是涉案方,或杀了人,或利用职权谋取了经济利益,或希望铲除异己掌控权力,或包庇罪犯;另一派是查办方,就事件进行调查,但却阻力重重。

这些事件背后往往还隐藏着更大的问题,甚至还会牵扯出某一高官为后台,调查人员受到各种阻挠和打击,但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安危面前,他们以大义为重,能明辨是非,刚正不阿,毅然顶住各种压力,最后在上级领导的坚决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协助下,终于彻底查清了事情的真相,腐败分子得到了应有的制裁。

3.才子佳人形象程式化塑造

才子与佳人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他们在小说中存在着重要的地位。

郭昌鹤认为,在才子佳人小说中,模范的才子需要具备以下六个特征:

文弱美貌;极超等的天资,长于诗文及武艺;好色而风流;多妻;生于江苏或浙江;是达官贵人的独养子。

模范的佳人需要具备以下七个特征:

貌美;超等的天分,长于诗词,博学,足智多谋;性情幽柔贞顺;不妒;生于浙江及江苏;是达官贵人的独养之女;多半没有母亲。

从才子佳人形象的实际情况看,这个概括是基本准确的,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即在此基础上展开。

总起来看,才子佳人的形象存在着模范的或标准的与非模范的或非标准的两种类型,这两种形象类型的区分几乎贯穿了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全部过程。

郭浩凡认为,《好逑传》是才子佳人小说创作初期产生的一部独具特色的作品。

从题材内容上说,《好逑传》无疑是一部纯正的才子佳人小说;但就其形象特征而言,《好逑传》中的才子佳人则有别于模范的或标准的才子佳人。

从《好逑传》往后,这类形象层出不穷,就其与模范的或标准的才子佳人的区别而言,主要表现为下面三种情况:

(1)大多数才子佳人是官宦或旧族的后代,出身都比较高贵。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他们的出身却比较寒微。

由于这些人门第的寒微,身份的卑下,他们的性格中就需要有极强的个性和进取精神。

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才能弥补先天的不足,有可能进入文雅风流之途,与那些贵族子女结成伉俪。

因此,在这批出身卑微的才子佳人身上,超群的智慧,过人的学识,就显得尤其突出。

(2)才子性情豪爽,行侠重义,一些人还会武艺,长谋略,能带兵打仗。

这些特征在模范的或标准的才子身上是很难找到的。

(3)佳人以女子的柔弱而能具奇特的胆识,知机变,识穷通,外柔内刚,甚至能知兵善战,上阵冲锋。

4.宋元小说的儿童形象的程式化描写

宋元小说描写的儿童形象分成两大类:

宗教类儿童和世俗儿童。

宋元小说中的宗教类儿童形象主要包括道童、仙童、青衣小童、行童、绿衣小儿等。

相对于宗教类儿童,世俗类儿童形象在宋元小说中不仅数量更多,身份更复杂,而且形象塑造得更为丰满、生动,显示出符合儿童个性的特点。

(1)姚海英认为,在以上两类儿童形象中,宗教类儿童形象具有较为明显的类型化特征。

充当的角色功能是一样的,都是作为小说中的补充性人物出场,并不体现其个性化特征。

在描写道童人物的出场时,一般也是用几个词语对其肖像作一番勾勒,然后描写其神态、动作及言语。

(2)与宗教类儿童形象相比,世俗类儿童形象个性化因素要多一些。

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塑造人物,让人物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当中去展现自己,使得人物血肉丰满,从而大大增强了历史人物的艺术魅力。

此外,宋元话本小说在描述世俗性儿童人物时善于通过行动描写、言语描写来体现儿童人物的性格特征。

(3)综观宋元小说中的两类儿童形象,可以发现儿童形象虚实并存,小说家表现出对神异性儿童的偏爱,儿童形象的神性化色彩大大超过了现实性。

小说中出现了一大批超现实主义的儿童形象。

这些儿童形象神异怪诞,富有虚幻主义、浪漫主义色彩,大部分在志怪小说中出现与充满奇异色彩的儿童形象相映衬的是小说家对现实苦难儿童的关注,宋元小说开始把视角投向现实儿童的苦难命运,通过儿童的苦难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显然,宋元小说已经开始触及一些社会底层儿童的苦难生活,表现出小说家对儿童苦难生活的温情关怀。

但现实的儿童形象在整个宋元小说中毕竟还是少数,由于受到浓郁的神性化思维的制约,小说家不能自觉地将目光转向社会现实,转向现实当中的儿童。

以上可以看出已有很多关于古代白话小说的程式化研究,但作为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的程式化研究还甚少,且程式化固然是平庸的象征,但因它简单却不纷繁复杂,在帮助文化水平低下的市井小民迅速简化印象,厘清概念,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程式就是白话小说创作的“粉本”。

目前对《三国演义》的程式化研究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的典型人物形象,应该称之为类型性的、类型化的典型。

其中的每个人物,基本卜都是一两种道德品格、伦理观念的化身。

刘备代表善,诸葛亮代表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如此等等。

就说这一位关羽,他身上最为集中地体现着忠和义。

他的任何言行都是忠义品德的显现,不掺半点杂质,没有丝毫犹豫,更无思想矛盾,内心冲突:

他是那么纯净,那么完美,以至于在以后的民间传说中被神化、圣化,演变幻化成了福佑万方的“关二爷”和“关帝神”了。

曹操则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处处奸雄,事事奸雄,夕匕后仍不失为“第一奸雄”。

然而关于《三国演义》其他程式化研究存在着不足和欠缺,这也是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对《三国演义》的程式化研究存在着重要的文学价值。

 

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除了上述三个突出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重要问题争论也相当激烈,收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比如关于《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关于《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与艺术成就,关于毛岗父子和毛评《三国》,关于“三国文化”研究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从以上的研究看来,研究者大多所关注和争论的是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版本、主题、人物形象等。

这些研究早在建国以来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研究,而以《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的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关于《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的研究不单可以追述历史白话小说的起源,而且可以了解到这种程式化描写对后来的小说的影响。

因此研究《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对《三国演义》的完整性研究有着必要的作用。

 

四、注释(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

[1]《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4期。

[2]《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3]《山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

[4]《群众论丛》,1980年第3期。

[5]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6]《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

[7]《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2期。

五、参考文献

[1]李正学《毛宗岗小说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2]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版。

[3]王先需、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发展史》,花城出版社1988年第2版。

[4]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1版。

[5]袁行霈、黄霖、袁世硕、孙静《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第8版。

[6]中华文化论坛[J].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2000年第2期。

[7]张志和《三国演义的作者真是罗贯中吗》,北京:

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8日第5期。

[8]张志和《三国演义最早刻本在国家图书馆发现》,北京:

中国文物报,2000年12月13日第3期。

[9]胡世原《<三国演义>与罗贯中》,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10]《中华文化论坛》,成都:

四川省社会科学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1999年第2期。

[11]《中华文化论坛》,成都:

四川省社会科学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2000年第1期。

[12]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形态的时空关系》,武汉:

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3]曲沐《超越之奇与超验之美一<三国演义>艺术论之一》,贵州:

贵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4]温凤霞《官场小说的程式化和类型化》,山东:

经济学院文学院编辑部,2006年第5期。

六、导师评语:

 

建议成绩:

签字:

年月日

七、专业意见:

 

建议成绩:

签字:

年月日

嘉兴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试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

学院名称:

文法学院专业班级:

汉语言072班

学生姓名:

朱劲松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

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从中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程式化描写的起源及对后来白话小说的影响。

关于小说的程式化,即小说固定的叙事模式、情节模式、人物塑造、对话等等。

在国内有很多对白话小说的程式化研究,也是学术界较热门的研究,而目前对《三国演义》的程式化研究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他方面存在着不足和欠缺,这也是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明清几大古典小说名著中,《三国演义》成书最早,《三国》研究的历史也最悠久。

仅从现存最早的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所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到撰写本文的1996年,时间就长达五百余年。

如此漫长的研究史,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1)明代;(2)清代;(3)“五四”前后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4)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5)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6)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

国内外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包括很多方面,包括罗贯中的籍贯、文本的版本、成书年代以及主题研究等。

那么关于古代白话小说的程式化研究,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人物塑造的程式化研究、语言描写的程式化研究、故事情节的程式化研究等等。

这里仅拿出较突出的研究:

语言形式的程式化研究/官场小说的程式化叙事模式、才子佳人形象程式化塑造。

1.卢惠惠认为:

“代白话小说在语言形式的运用上,具有程式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程式化的描写性语段、单调划一的‘引导式’引言句、固定不变的启行之辞。

(1)程式化的描写性语段。

古代白话小说描写场面程式化的表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描写大多从书中人物视角着眼,描写性文字大多有引导性词句导引,常见的引导词句主要有:

“但见、只见,真(个)好⋯⋯”等等,它们构成句子的全句附加语。

二、韵散结合,散文总纲式领起,韵文成段集中铺陈,再辅以散文句式或总结,或补充。

总纲式领起的散文句式在早期话本小说中呈现出的程式化特征更为显著,后期作品个性化稍强一些。

古代白话小说继承变文传统,运用韵文句式实现吟咏唱和功能,目的在于给听众以音乐的美感享受。

(2)单调划一的“引导式”引言句。

“引言”指的是在记叙性文体中记叙人物说话的方式,一般有“引导式、追加式、插入式”等。

古代白话小说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时而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时而模仿书中人物口吻进行对话,为使听众不致于混淆,他们在行文中不得不在每一句人物话语,每一段人物对话甚至每一段内心独白之前加上引导性词句,因此,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引导式”引言方式。

这也成为白话小说与现当代小说最大的风格区别特征之一。

(3)固定不变的启行之辞。

自古汉语就具备“贵于顺序”的特征,”这一特征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发挥到了极致:

叙述者与听(读)者的位置和态度都相当固定,规范化的价值观使整个叙述过程、主体的各层次都保持着一种使叙述畅通的姿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虚拟互动的认知语境,也形成了开篇或者情节发展的每一段落都有基本固定的“启行之辞”引起下文,以达到指引路线、便于认知的作用。

2.官场小说的程式化叙事模式

官场小说可以分为两类:

以描写官场的权力、斗争和官人的宦海沉浮为主和以揭露官场的黑暗腐败、拯救正义的秩序为主。

这两类官场小说虽然都是以官场为背景,但描写的着重点却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叙事模式。

(1)以描写官员宦海沉浮为主的官场小说,与重在批判和讽刺的古代官场小说不同,着重于反思和展现,更加关注人性。

这类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经常显得程式化。

概而言之,它们在叙事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元素:

官场人物、升迁受挫、特殊机缘、成功升官。

叙事程式如下:

小说以各级官员为核心人物,小到村长、镇党委书记,大到市长、市委书记不等,他们因为某种原因长期得不到重用,或面临换届而希望得到升迁,于是在日常生活的逼迫与一些局外朋友的点拨下,通过种种方式,利用各种机缘,积极向领导靠拢,千方百计取得领导的信任,从而步步高升,大权紧握。

(2)以反腐为描写核心的官场小说,着重表现官场腐败。

叙事要素由以下几点构成:

各类案件前提、背后隐藏黑幕、矛盾斗争激烈、上级领导支持、最终邪不压正。

叙事元素往往是黑幕、言情加侦破,其中的矛盾一般公开化,正邪处于势不两立的境地,清官与贪官、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展开了激烈的冲突。

在叙事程式上常以经济案件、刑事案件,或换届选举为切人点,人物设置上以一个贪官、几多美色、些许帮凶、一个包青天为模式,一般明显地分为两派:

一派是涉案方,或杀了人,或利用职权谋取了经济利益,或希望铲除异己掌控权力,或包庇罪犯;另一派是查办方,就事件进行调查,但却阻力重重。

这些事件背后往往还隐藏着更大的问题,甚至还会牵扯出某一高官为后台,调查人员受到各种阻挠和打击,但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安危面前,他们以大义为重,能明辨是非,刚正不阿,毅然顶住各种压力,最后在上级领导的坚决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协助下,终于彻底查清了事情的真相,腐败分子得到了应有的制裁。

3.才子佳人形象程式化塑造

才子与佳人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他们在小说中存在着重要的地位。

郭昌鹤认为,在才子佳人小说中,模范的才子需要具备以下六个特征:

文弱美貌;极超等的天资,长于诗文及武艺;好色而风流;多妻;生于江苏或浙江;是达官贵人的独养子。

模范的佳人需要具备以下七个特征:

貌美;超等的天分,长于诗词,博学,足智多谋;性情幽柔贞顺;不妒;生于浙江及江苏;是达官贵人的独养之女;多半没有母亲。

从才子佳人形象的实际情况看,这个概括是基本准确的,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即在此基础上展开。

总起来看,才子佳人的形象存在着模范的或标准的与非模范的或非标准的两种类型,这两种形象类型的区分几乎贯穿了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全部过程。

郭浩凡认为,《好逑传》是才子佳人小说创作初期产生的一部独具特色的作品。

从题材内容上说,《好逑传》无疑是一部纯正的才子佳人小说;但就其形象特征而言,《好逑传》中的才子佳人则有别于模范的或标准的才子佳人。

从《好逑传》往后,这类形象层出不穷,就其与模范的或标准的才子佳人的区别而言,主要表现为下面三种情况:

(1)大多数才子佳人是官宦或旧族的后代,出身都比较高贵。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他们的出身却比较寒微。

由于这些人门第的寒微,身份的卑下,他们的性格中就需要有极强的个性和进取精神。

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才能弥补先天的不足,有可能进入文雅风流之途,与那些贵族子女结成伉俪。

因此,在这批出身卑微的才子佳人身上,超群的智慧,过人的学识,就显得尤其突出。

(2)才子性情豪爽,行侠重义,一些人还会武艺,长谋略,能带兵打仗。

这些特征在模范的或标准的才子身上是很难找到的。

(3)佳人以女子的柔弱而能具奇特的胆识,知机变,识穷通,外柔内刚,甚至能知兵善战,上阵冲锋。

虽然已有很多关于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