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考试详解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与解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545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推荐考试详解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与解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品推荐考试详解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与解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品推荐考试详解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与解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品推荐考试详解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与解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品推荐考试详解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与解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推荐考试详解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与解题.docx

《精品推荐考试详解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与解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推荐考试详解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与解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推荐考试详解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与解题.docx

精品推荐考试详解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与解题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

  [孙霄兵]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

今天《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向大家征求意见。

我们这次征求意见也是属于《规划纲要》制定整个征求意见过程的一个部分,近期就大家关心的几个主要问题专门请大家到教育部来听大家的意见,直接地进行交流。

  今天征求意见座谈会的主题是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大家始终关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育管理工作者都要碰到的问题。

这一次在《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有关改革的问题受到了中央领导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主题之一。

所以,《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非常重视。

今天教育部有多位司局同志出席,我简单介绍一下。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李光明;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赵建武;教育部基础二司课程处调研员沈白榆;教育部学生司招生处调研员苟人民;教育部考试中心科研处处长韩家勋。

我是教育部政法司司长。

今天来的这些同志说明了在教育部直接和考试、招生相关的所有的司局都到齐了,也就是直接听取大家的意见。

今天请来了在座的各位同志,大家或者是对考试招生制度有非常深刻的关切或者在这次征求意见当中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办法,希望大家今天不要有任何的顾虑,畅所欲言,希望大家给我们提有价值的意见。

我们时间也很宝贵,一方面要指出问题,另一方面要提出改进的意见,究竟怎么改比较好,比较符合我们人民群众的要求,同时又比较可行。

因为我们国家考试的问题涉及到的人非常多,我们光一个普通的高考,参加的人就超过一千万,录取的人超过六百万。

所以,怎么样让我们的考试、招生既能够保证公平,又能够为国家选拔人才,又能够减轻受教育者的学习负担。

可能这里面还不只我讲的这几个方面,还有多种的价值追求,如何把它们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而且落实到制度上的操作,这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

今天就是多听大家的意见。

  [兰惠泉]我提的建议是在流入地入学参加高考。

现在是人才流动时代,2008年全国大约有1亿5千万投资经商务工人员,其子女入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背景,如果不改革将耽误一代学生,流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当中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他们的中高考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流入子女的高考由于六年或者十二年时间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如果不是这样,许多考生出生在流入地、长在流入地、借读在流入地,而户籍的地方没有学习,因此他们既在借读地不能参加中考试,也不能在原户籍地参加高考,等于事实上剥夺了他们的高考权利。

其次,由于各省的教材不一样,各地自主命题,在父母流入地读书的学生可能就不适应原户籍地的高考。

即使他们回到原户籍地参加高考,也在考试上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位置。

  另外,现在一般说流入人口就是农民工,有一部分是农民工,但是相当一部分投资经商人员大流动,现在农村有几千万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如果在15年、20年以后,他们到时候都要进城市,到城市以后,他们现在的教育留守儿童教育层次也很不够,那就会引起很大社会问题。

但是他们现在家里没有金钱,我们到那个时候和农民工就不是和睦相处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由于落户户籍地的问题,造成中高考学生的困境,有违法制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理念。

城市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发展,就要取得和谐,就应当有序地接纳外来经商投资务工人员的子女,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社会保持稳定。

从法律角度上分析,不让外来子女就地中高考侵犯了他们的社会权利,从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创伤。

再说,外来经商投资务工人员每年要给流入地创造财富,缴纳相当的可观的税费,交税平等人权不平等,外来人员子女被歧视,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一个公民立生安民之本,不能因为户地使一代青少年被挡在了流入地高考的大门之外。

作为中高考是在户籍制上附加了过多的功能,与现代法律不符合。

目前情况不是要放开户籍,只是要以学籍参加中高考,解决流动人员子女的实际问题,体现了真正的公民平等。

我们期待改革能为学生带来福音。

我们这个建议连续三年,通过电子邮件提到全国人大及北京市人大,今天教育部有关部门能重视我的建议我非常感激。

谢谢大家!

  [杨永胜]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感谢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

我是一个在京就读外地学生的父亲,我要谈的问题是教育公平方面。

主要是外来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后不能在学籍地参加中考、参加高考,我觉得这有违教育公平,而且和党建立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宗旨相违背。

首先,我谈一下城市外来人口的基本情况。

城市外来人口中小孩的数量十分庞大。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在京公布了中国流动儿童状况的调查结果,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推算,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在2000年已经达到1亿,其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19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

报道还提到,中国近2000万流动儿童教学状况堪忧,失学率9.3%。

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扩大。

许多在城市中就读的学生大多没有当地的户籍,由于教育招生政策的限制,他们高中教学在当地参加高考根本无法实现,这个人群是十分庞大的,不恰当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

根据我小孩就读的学校为例,他们初中班有12个班级,每个班级基本上有一半的学生是外来儿童,可能有一两个人可以解决户口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有一半以上没有北京户口。

所以,这部分学生到时候参加高中学习,现在规定这部分学生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

  第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他们在人格上受到歧视,无法和当地的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当前的城市相关制度并没有对流动人口子女表示应有的包容,相反,流动儿童不是被视为需要平同对待的教育对象,而是被当做城市教育体系的“入侵者”,最多只能做到需要救助的对象。

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他们是没有当地户籍的外地人口。

二是政策限制外地人在现教育城市不能升高中、考大学,我觉得这次《规划纲要》有一个子考题叫“教育公平”,我觉得这个讲的非常好。

近年来,我国政府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可以说基本保证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

但是受到现行教育政策的限制,在孩子就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升高中、考大学要回原籍,这对很多已经在城市进入义务教育的孩子留下了很大的压力。

他们不可能在流入地完成学业,政策上让他们返回原籍,不平等的政策就这样过早地留在他们的心里。

有的没办法的家长干脆让孩子失学,帮家人打理生意或者干别的,这部分孩子非常可怜,基本上都失学了。

三是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比如失业,像我这种情况,在北京干了十几年,在别人眼里也小有成就,由于我的孩子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我的老家在西安,我可能就会带孩子回西安去了,对我个人而言,我就面临重新择业、重新创业的问题,这种问题对我个人来讲包括我的家庭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打击。

包括跟我干了十几年的员工,可能也面临着失业,他们原来跟着我干的最多的时候有好几十人,他们知道我的孩子要上高中了,他们自己就慢慢走了,不到最后一刻我也不会解散我自己的企业。

  第三,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政策限制。

我国政府对人口管理采取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公民权利同户口性质相挂钩,在现实中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学习地接受完全教育的权利,有失教育公平的原则。

其他原因我觉得还有地方保护主义。

我觉得地方保护主义在全世界都会被抛弃,但是在中国表现的最淋漓尽致的,还有既得利益的作祟。

我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上公交车,大家都希望挤到公交车上,因为要上班,因为一上到公交车以后就不希望公交车下面的人再上来,因为我已经上来了,你上来就会挤到我,我觉得这就不公平。

  第四,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的建议。

建议一,建立政策和法制制度,依法保障流动人口接受公民教育的权利。

我觉得教育部这次能够大规模征求全国对《规划纲要》的意见,从我个人来说看到了希望。

建立政策法规,最主要的是要实现全国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管理入学、升学,包括教育经费的划分,不要与当地实际的学生人数为主等等,我相信教育部有能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

建议二,在国家户籍制度改革无法立即实现的情况下,教育部门要敢为天下先,要先打破制度政策限制。

国家教育部应逐渐弱化户籍制度堡垒,改革依托在户籍之上的教育入学考试制度。

首先实行在学籍地无条件接受高中教育和在学籍地参加高考的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放松学校的限制、户籍限制和年限的限制。

比如在城市学习达到一定时间,比如说三年,就可以和当地的学生一样参加高中入学和高考,以保障流动人口子女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要实现学籍管理,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部一直头疼的高考问题,比如北京的小孩想到西藏考试考好的大学,就在西藏必须读完三年高中。

根据我的了解,全国不少城市,比如西安,只要高中三年在学籍在流入地就可以在西安和当地的孩子一样参加高考,我感到这是很公平的。

建议三,教育平等全国要一视同仁的教学体制。

比如全国实行统一命题、统一高考考分,我觉得这不现实,在这种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先实行狭义的教育平等,比如在一个城市,比如在北京市,都是在北京市读书的小孩,都是一视同仁的,不要管小孩是来自天津还是来自西藏还是来自陕西,只要他的学籍一直在北京,那么他应当和北京的孩子一样享受平等教育的对待,包括入学考试、高考。

  最后我谈一下我的期盼,人口的自由流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必须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公平教育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和家长都希望可以平等,我们希望改革的春风马上到,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片热土,我们同样渴望知识的海洋和明媚的阳光,这是生活在城市外来孩子的殷殷求学之声,同样是祖国的花朵,都是祖国的未来,我们需要同样的受教育的权利。

谢谢大家!

  [吴彬]我是雨润花教育书店的。

我想谈关于中学阶段文理分科的问题,对此问题我持否定态度。

我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我认为高中阶段应该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重点在面,而不应该在点。

一个人走向社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他的工作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追求,但是他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知识掌握的是否扎实全面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比如我国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其中很多人走向工作岗位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究其原因,就是知识面过窄,没有一定的视野宽度。

从知识的角度讲,绝大多数人的视野高度我认为不是单一的深度不广,而是由于二者有机结合造成的。

再如,我国目前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以银行业为例,因为我是学金融的,对国内银行业比较了解一点。

目前缺少人才主要是既懂金融知识又懂计算机,或者既懂经济又懂其他专业,有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士。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但我认为高中阶段不应分文理科,中国的教改才能与高校改革更好地衔接。

  第二,高中文理分科强化了学生偏科行为,不利于今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这里我以我儿子为例,我的孩子现在就读北京一所中学的高三理科实验班,他上高一的时候就非常漠视历史、地理的学习,作为我,比较注意孩子全面发展。

我对此问题也很担忧,也很重视,我也多次和他沟通交流,发现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我说难道是他没有兴趣,他很小就特别愿意看历史、自然,对时事政治也比较关心。

但是为什么对这几科比较漠视呢?

他很明确,自然,上高中以后,他最终决定要上理科,高考这几科不考,现在的孩子都很现实,据他描述,在高一没分之前,高一的时候,实验班的学生大部分选择理科,他上这三门科的时候,他们班很多学生都做数理化作业,他认为他也可以,他没做至少他在听课,我觉得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

所以,我认为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弊端比较多。

  第三,高考增加考试科目与增加学生学业负担没有必然联系。

也许很多人认为高中阶段文理不分科,高考可能要增加考试科目,很自然地会想到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本来这些年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减轻课业负担,素质教育提上来了,负担没有减,我认为和高考科目没有关系。

昨天晚上我在准备提纲的时候,我也和我的孩子探讨了一个小时。

我们谈到增加科目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我认为增加科目,怎么样把不增加科目的矛盾处理好,我觉得可以把高考的难度降下来,因为是综合教育,面是最重要的,如果把整个难度降下来,偏题、偏题少出或者不出。

同时我认为应该逐步提高与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比重,给更多的学习不拔尖但综合素质特别强,因为这种考试体现不出来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比专科成绩特别突出的孩子多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觉得这样会更公平一些,这样也有利于国家对专才的选拔和培养。

因为我孩子高三也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我理解现在自主招生不是选择优秀的人才,高考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大学需要在哪些科目当中比较突出的学生,或者高考有些综合能力体现不出来。

我还是拿我孩子为例,我们教育部在自主招生、保送生有一个杠,我认为这个很好,就是参加全国数理化全国联赛,各省市赛区一等奖的,很遗憾我的孩子数学、化学北京赛区都是二等奖,而且数学是二等奖的第二名,他都感觉到很遗憾,我觉得这个杠杆应该有。

但是他们中学够保送资格的杠有四个,拿两科以上二等奖的只有我孩子一个,但是清华、北大每个学生是6名,按照我理解,他可以考虑他在高中阶段的综合成绩,因为他竞赛成绩不是太靠前,因为他综合这几科的能力不是才靠前,比如三、四名,按理来讲是学生最好的,一般按高三以后的成绩为主,这个规定是合理的,但是大的方向我认为各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不完全一致。

  此外,我认为应该把高中的体育成绩像中考一样进入高考成绩,这样规划更科学,也更公平。

我拿几个数据来说明体育进入高考的线,据北京教委2009年公布的数字,北京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已经连续二十年下降,我想这几年也不会有好转,因为我离一线的中小学比较贴近的,我经常拜访老师,特别是体育老师。

现在孩子的运动会我也参加,我比较认同西方的制度,学校的大型活动家长都去。

我们现在很多运动会,很多在座的中学时代的一些项目都没了,长跑是1500米最长为什么取消,是没有时间吗?

害怕出事,现在孩子承受不了那么大容量的锻炼,铅球、铁饼、标枪一律没有的,这个是我有发言权的。

还有就是现在的肥胖儿童,在北京来讲,肥胖儿童占整个人群的25%。

另外,健康问题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孩子,现在亚健康状态的,中国有70%,北京、上海、广州接近75%。

同样的中国体育在30%,美国一些发达国家的运动人口占80%。

所以我经常跟孩子讲,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我认为体育成绩在中考当中按什么比例来算,这样重视体育,现在家长不重视,学校同样不重视。

去年我看有报道说提倡冬季长跑,我觉得光靠提倡是不够的,素质教育提倡多少年了,为什么没有落到实处,我觉得就是引导力度不够。

  [杨建宇]很高兴参加这次征求意见座谈会。

今天这个会议让对《规划纲要》提点意见,因为没有拿到《规划纲要》。

我谈的意见可能和在座的不一定一致,仅供大家参考。

  我是1977年大学毕业生,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一直在关注高考。

应该说直到目前为止,高考的制度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国情就是这样,人口太多,基数太大了。

实际上现在国际上流行的最好的考试方法就是“面试”。

参加考试谈几分钟,他的素质、他的水平全都能看出来。

但是咱们这么多人不可能做到这样,一千万多人参加高考。

我们退休的一位老校长曾经说过,他说现在的高考制度确实毁掉了一些孩子上大学的梦,但是圆了更多的孩子上大学的梦。

所以,我们反思一下,包括十年动乱停止高考招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当中那种推荐式的工农兵大学生上学,实际上上学都是一些什么人?

我当时查了一下,都是县委书记的女儿、公社党委书记的儿子等等都是这些人,不能体现出教育制度的公平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觉得现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锐。

比如刚才几位同志发言都提到了,关于务工子女高考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教育资源不平衡。

教育资源不平衡是历来都有的现象,但是原来这个问题不突出,因为我们口袋里就那么点钱,不可能办事出去更多的事情来。

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收入越来越高,公众积累基数越来越大。

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得进行改革,不改不行。

  首先,高考的功能强化的太厉害,名副其实就是一个指挥棒。

从我所在的高中来说,中学的教育,它的任务是基础教育,小学、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仍然是基础教育,所以叫中等学校,可是现在偏偏就把高校选拔考生的任务就压在了高中学校。

我觉得这是一种策略上、战略上的失误,学生一进高中,马上就瞄着高考,完全用高考来指挥我们的教学,来指挥一切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

像我是多年带高三毕业班,成天就是教孩子怎么得分,选择题是选B还是选C,有什么办法能得分高一点,这一辈子等于就做这些事情,我觉得这个有悖于我们的教学规律。

其实我觉得这个工作不如交给大学,我们现在的考试实际上是一种机械化的一刀切式的考试。

还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当然会考试也是一种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牺牲了他的个性发展为前提。

我们现在高中教学就已经在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选拔,但大学我觉得更应该发展个性能力选拔。

我这些天就在想为什么我们体育运动发展的那么快,在奥运会上能拿金牌总数第一,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我觉得跟高考制度不无关系,它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你再有创新,高考分怎么样,够不够上线的杠杆。

所以,我觉得高考不应当把担子放在中学。

我建议能不能把这项工作完全交给大学,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在做了,今年又进一步扩大了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能不能做得更彻底一点,全都交给高校。

  据我所知原来我们老的教委曾经跟清华大学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是能不能自主招生。

其实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招生,其中有很多机会可以选择,我可以考这个学校也可以考那个学校,考试时间都错开的,这个学校我没考上,我别的学校考上了,或者两个学校我都考上了,我可以选择一个更好的学校,这就出现了一个经济的问题。

当年据我了解,清华大学为什么没有承担自主招生工作,就是因为经济的问题,但是那时候比较早,至少是十年以前。

现在的经济发展,各校应该有能力做这个工作,自主命题、自主招生,还有可能出现一个矛盾,比如大家都想上清华、北大,扎堆的现象,我这个月刚陪校长从法国考察回来,法国在高中里面办预科班,如果你要想上一流的大学,想上好的大学,那就参加预科班的学习,它的学制是两年,两年以后参加这个学校的高考,你如果考不上还可以复读,考上以后是从大三学起,所以整个时间也不耽误。

我要是不想上一流大学,我觉得上个一本、二本就满足了,那就参加各个学校的普通的招生考试。

这样大学才知道什么学生适合继续接受大学的高等教育,现在把这个工作交给中学,中学怎么能够考察出他是不是能够继续深造,不知道他的个性究竟适合哪一方面的发展,所以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失误。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能不能淡化高考,教育部把这个工作揽下来,实际上找了更多的麻烦,有命题、考纲的制定和怎么实施,不如把这项工作交给大学。

  对于中学办学的优劣评价问题,也不要用高考来评价,因为它承担的任务不一样,要是以高考的水平,有多少学生能参加高考,能考上一流大学,能考上清华、北大,这样来评价这个学校工作做得好与不好,评价校长的工作好与不好,评价教师的工作好与不好,我觉得把中学的性质给扭曲了。

我觉得大学应该进一步扩大招生,现在的经济能力应该可以达到。

至于会不会影响大学的教学质量,是不是可以参考国外的那种形式“宽进严出”。

这是我的第一条建议。

  第二,关于高考的命题问题,一定要降低难度。

中学还是基础教育,结果现在高考题搞得非常难,而且在那种细腻的地方来考察学生。

北京高考连续几年了,不管是单科状元还是总分状元,都是女孩子,我当然不是说女孩子就不能得状元,但是连续这么多年,这个问题是不是值得我们考虑。

我做过统计,学生失分,70%以上就是粗心,而在这方面女孩子比男孩子有优势,男孩子粗心。

所以,争得到白热化的程度,在顶尖的凤毛麟角的群里,女孩子当然占优势,男孩子70%以上是属于粗心,20%以上属于遗忘型的,不到10%是属于概念型的。

所以,我们考试考到这种程度,在1分、2分上,在细心不细心上分出优劣,这种是限制了学生活泼的创造性思维。

再有命题科学性的问题,能不能利用这些资源把题出的更好一点,科学性更强一点。

还有阅卷的问题,学生的成绩最终体现在阅卷的结果上,所以阅卷对于公平竞争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但是我觉得确实存在着阅卷误差的现象。

比如语文的教学老前辈“张雄”先生曾经任过语文高考命题组组长,他曾经做过一个课题,就是减小作文阅卷的误差。

后来我就问张院士研究这么多年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

他说有办法,一个就是延长阅卷的时间,我多年参考高考,任务逼的非常紧,上面说十天必须阅完,但是到了考试院规定七天,到了考点就是五天结束。

大家都知道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萝卜快了不洗泥,时间那么短,怎么能够确切的评价出一份试卷的优劣。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灾难性的90秒”,说看一篇作文绝对不会超过90秒,当然这确实有点夸张,不会再这么短时间评分。

  还有就是用微机来阅卷,2008年北京开始引入微机。

在此之前是一篇作文看两遍,两个人一组,我看一遍给一个分,我的搭档再看一遍再打一个分,因为都是纸质的,都写在上面,所以我判完分以后,他受到了我那个分的影响。

引入微机以后,就可以背靠背,我给一分他看不到,他再给一分,如果误差在5分之内取平均值,如果超过5分,再由第三者进行打分。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阅卷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这个问题我提了多年了,因为工作量非常大,阅卷很艰苦,高考6月份结束,等于其他年级还在上课,不可能动用其他年级的老师,只能是高三老师阅卷,一般都不愿意来,因为收入很低很累。

阅卷老师尤其是判作文的老师,一定要持证上岗,当然我们现在在培训,短短的半天培训不能解决问题,得资格考试,得持证上岗。

当然,总体来看水平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做到了公平,但是看落到谁身上了,误差在1%,但是这个1%对这个孩子来说是百分之百。

所以,阅卷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得好好想一想看怎么解决。

  总而言之,我觉得高考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它影响的不是小问题,它影响的是关于我们几代人的问题,影响着我们社会发展的问题。

从数量上来看,一千万人参加高考,加上他的父母,再加上他的亲戚朋友,在中国这个社会上,它的影响面是很大的。

所以,一定得有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法。

现在世界闹金融危机,中国也卷入其中,正是因为金融危机,反倒给我们带来一个契机,我也看到了国务院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也包括对于教育投入的问题,这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所以能不能借着这个契机能够改革的步子走得快一点,改革的步伐走的大一点。

比如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我看报纸上说温总理为这个问题睡不着觉,现在能不能尽可能地做到教育资源能够均衡一点,现在是“马太效应”,学校越有名,办得越好,给你投入越多。

教育资源越差,本来偏远的山区、老少边穷的地区,本来就差,投入再少,就难以维计。

比如说能不能搞教师流动,我们学校现在在职的有17个特级教师,其实真正由我们学校自己评的只有6人,另外11个都是从全国各地引进的,学校名气大、待遇好,所以把人家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学资源都给挖过来了。

现在北京市也出台了一个政策,比如对特级教师的要求,要求特级教师每年必须有80个学时参加支教工作,但实际上落实不了。

我们学校就提出来了,你走了,你支教去了,我们学生谁教啊,我们培养的特级教师,你为别人服务去了,他们那儿就通不过,并不是我们不愿意为资源贫乏的地方服务,是不是应该形成一个制度。

最近我看“讲师团”这个形式被否定了,可能效果不是很好。

比如特级教师定期、定向地去支援资源贫乏的地区,我觉得这是可行的,形成一种制度。

尤其是刚刚退休的,比如我,我现在拿退休工资的,但是学校让我创新课程,我觉得我身体还行,比如到贫困的地区,生活照顾的好一点,能够定期地在那儿半年或一年来讲课、听课,我觉得我愿意做这个工作,凭我现在的经历、经验,我还是愿意做这个事。

像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