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523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是将乐加快追赶主轴、推动跨越发展、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期间,将乐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建设跨越发展。

为此,特制定《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将乐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兼顾,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

五年来按照“科学发展、激情创业、先行先试、追赶主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社会建设的效果日益凸显。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跨越发展的态势初步显现。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62亿元,年均增长1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万元,年均增长14.9%;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总收入4.75亿元(不含政府性基金收入),年均增长22.6%,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亿元,年均增长22.7%。

县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居全市第三,总量已超过部分主轴县(市、区);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65.5%,同比提高63.3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98.84%,位居全市二。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继福银高速公路通车后,向莆快速铁路也即将完工,高唐核电站完成前期工作。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五年累计完成投资达到133.04亿元,年均增长38.8%,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经济支撑有力,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30.6∶34.0∶35.4调整为20.2∶52.2∶27.6,与2005年对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4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7.8个百分点,呈现出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态势。

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特色农产品稳步增长,农村公共服务稳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工业结构继续升级,金牛水泥建成投产,使将乐县成为福建省水泥生产重要基地之一,石英晶体电子元器件、机械与汽车零配件加工、竹木加工、矿产等产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玉华洞和龙栖山旅游已逐步成为福建省重点生态文化旅游区旅游精品;银行、保险等金融业服务保障能力增强,2010年新增商业银行贷款6.68亿元,比增22.27%。

新增融资担保公司3家,全年累计担保贷款2.7亿元。

3、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在城区,先后实施了以东门新区开发、三华南路东侧小区开发、七星街改造、擂茶文化广场建设、道路改造为重点的城市建设项目,以及以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城区新自来水厂、城区污水处理厂、三华桥拓宽改造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城市环境更加美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功能品位不断提高,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

在农村,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百日大会战”,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10年又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打造精品,提升档次和水平。

4、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38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速度分别为14.4%和10.6%。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82亿元,“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8.6%,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2010年全县总人口17.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7.6万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城的集聚能力、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逐步提升。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75.2岁。

5、改革开放持续推进。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

对外经贸较快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就超额完成出口创汇目标任务。

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实现外贸出口7876万美元,直接利用外资1600万美元,“十一五”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9.13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6倍,五年直接利用外资累计7096万美元(按可比口径)。

6、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城乡教育资源布局得到优化,“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落实,率先实施学校食宿改善工程,学前教育走在全省前列。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强化,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医疗覆盖全县城乡居民。

文化体育事业全面跟进,苏区文化、杨时文化、乡土文化、英雄文化得到弘扬,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提前完成。

低生育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县,继续保持了省级文明先进县城称号,荣膺双拥模范县六连冠。

7、节能减排与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加强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能耗为1.95吨标准煤,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内;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均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生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运行,城市生活污水对金溪河流的污染大大减少,金溪河水质达Ⅲ类标准,金溪流域生态环境良好,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十二五”是将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

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将乐县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来发展自己。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和苏区老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我县争取中央支持、借力加快发展。

从省内环境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效应持续凸显,省委省政府支持各县(市、区)发挥优势、竞相发展,继续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偏远山区等地区发展的支持,有利于我们改善发展条件、拓展发展空间。

从县内环境看,“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综合实力快速壮大,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2倍,财政总收入增长1.66倍,其中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8倍,一些指标与主轴的差距快速缩小;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批新材料、新技术及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初步形成,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三产经济繁荣活跃;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一系列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一批高科技项目落户我县,储备了一批很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功能品位不断提高,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拓展,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对外贸易持续不断增长;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强化,文化体育事业全面跟进;民生工程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日益增加,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重点民生问题有效解决。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传统产业面临加快升级的压力;国家对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周边各县你追我赶,发展势头迅猛,我县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加上我县经济总量偏小,城乡发展不够协调,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需不断创新。

因此,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快追赶主轴步伐,不断开创将乐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三、总体战略构想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将乐县将在三明市“一轴两翼”总体布局中主动站位、主动融入、主动作为,按照“科学发展、激情创业、先行先试、追赶主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切实加快发展、积极争先作为,着力将县城打造为怡居、宜商、创业、休闲的生态山水城市,重点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的发展定位:

——三明市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紧紧抓住国家产业布局规划调整,坚持规划先导、基础先行、错位发展的原则,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林产、电子与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努力打造产业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工业体系。

着力实施“三新工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努力实现轻合金半固态快速成型技术向多个产业延伸裂变,在精细钙、可降解塑料母粒等新材料以及物探科学应用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重点培育与建设轻合金加工基地、新材料生产基地、清洁能源基地、不锈钢生产基地、林竹加工基地、石英压电晶体基地等。

立足海西优势,努力寻求机遇,对接台湾产业,主动接受辐射,积极承接转移。

——区域性休闲安养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立足于区位特点,找准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充分发挥玉华洞、天阶山、龙栖山三项国家级旅游品牌的资源优势,持续推进旅游资源整合,注重开发森林养生游、乡村养老游等安养主题产品;积极与“世界自然遗产”泰宁、“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合作共同打造“大武夷”旅游路线,着力提升休闲项目,大力培育与发展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红色旅游和宗教、民俗风情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实现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建成精致、秀美的生态山水城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激情创业、先行先试、追赶主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持续强化四个带动,持续推进四大经济,着力在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发展后劲、有效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推动将乐县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基本要求

1、坚持先行先试、追赶主轴。

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思维定势,支持一切有利于跨越发展的改革探索、创新创造,以先行先试抢占先机、闯出新路,不断创造追赶主轴、跨越发展的新优势。

2、坚持扩大总量、加快转变。

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推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发展质量、更大的发展效益,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将乐实际、具有特色的追赶主轴、跨越发展路子。

3、坚持改善民生、促进和谐。

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追赶主轴、跨越发展带来的成果。

4、坚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才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进一步提升我县创新能力。

5、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各个区域相互融合、重点领域相互促进、关键环节相互衔接,更加协调地推动我县追赶主轴、跨越发展。

6、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内对外开放,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拓展区域协作领域和空间,加快构建有利于追赶主轴、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对内对外开放环境。

7、坚持抢抓机遇,注重运作。

深入研究把握中央关于继续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和苏区老区的发展政策,把握机遇,主动对接,注重运作,为我县追赶主轴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区域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主要是:

1、经济发展指标:

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4.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9亿元以上,其中,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年均增长17%;外贸出口总额1.6亿美元,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突破1亿美元。

2、结构优化和自主创新指标。

到2015年,全县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5:

50:

35,城镇化率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提高10%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专利授权量达到10件。

3、民生改善指标:

到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3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00元;年末总人口控制在18.4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5%左右。

4、公共服务指标:

到2015年,全县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9年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5%以上;全县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3年,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4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9.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9%。

5、环境保护指标:

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7.99%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2.2%;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达标率达70%以上;单位GDP综合能源消耗、单位GDP用水量低于三明市平均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三明市平均水平;二氧化碳减少率与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三明市下达的指标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空气质量符合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为100%。

(四)发展布局

根据我县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划分,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促进各区域之间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协调关系,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

1、主体功能区布局

充分发挥发展基础较好、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较强等有利条件,积极推进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域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提高人口与经济聚集程度。

加强对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的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构建城镇化格局。

进一步提高县城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益,迅速增强县域中心的经济实力,加快县城的市场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县城在积善、北郊等工业园区开发的基础上,吸引县域人口和外来人口向县城聚集,实现由7万多人口城镇向10万人口小城市的跨越,建成区面积由现在的7平方公里扩大到16平方公里(含开发区),城镇化率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提高10%以上。

完善道路、公园、停车场、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大县城绿化力度,建设生态山水城市。

强化县城的县域中心城市功能,依托福银高速公路和向莆铁路,形成“北工业、中商贸、南物流”紧凑集约、适度分工、功能清晰的城市建设布局。

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基本要求,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重点抓好万安、高唐、南口、黄潭、白莲5个乡镇规划建设。

——构建新型工业化格局。

根据我县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全力推进将乐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构建机械制造、矿产为主导,新兴产业、林产加工、包装材料、电子、物流业等协同快速发展的园区产业体系。

依托交通干线和重点城镇,围绕提高空间集中度、产业集中度、行业关联度,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建设专业园区,促进相关企业集聚,重点是开发万安、高唐、黄潭等工业园区,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形成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

——构建现代农业格局。

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发展粮食、林竹、烟叶、食用菌、名贵苗木、中药材等六大重点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构建农产品供给安全格局。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原则,以森林植被保护为重点,加强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护,建成重要的区域性生态功能区。

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逐步建设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功能保护区,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保护。

切实加强主要河流、水库、城镇、村庄周边,以及重要区域森林的保护,提高森林的多功能效益,构筑生态安全格局。

2、重点区域布局

依据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遵循产业集中布局、要素集约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体系,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重点区域格局。

——福建将乐经济开发区积善园。

高门槛控制企业入园,为重点企业留足用地;简化审批手续,加快项目审批,创造条件促进合同项目早日开工、顺利建成;制定政策鼓励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水、电、路、通讯、生活服务区等配套措施。

重点抓两大项目:

一是瑞奥麦特轻金属有限公司,生产半固态轻合金汽车轮毂、IT业配件,力争2015年实现产值100-120亿元,把我县打造成海西轻合金加工基地。

二是通海镍业科技有限公司,分三期投资,项目建成后,年产20万吨镍合金暨30万吨不锈钢,同时向下游产品推进,生产不锈钢制品,实现产值100亿元。

——三明将乐核电站:

三明将乐示范快堆核电项目对促进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对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快堆技术是目前世界公认最先进的第四代堆型之一,发展快堆可形成核燃料的闭式循环,是我国核能科学发展、解决能源危机和减缓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工程,一期工程建设80万千瓦核电机组2台,投产后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北部城镇经济集聚区:

该区以市级中心镇(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万安为核心,包括安仁、大源、余坊共1镇3乡。

该区将利用福银高速公路互通口的优势,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原则,加快万安工业小区的建设,发展现代工业,促进工业集聚。

——南部城镇经济集聚区:

该区以高唐、南口、黄潭为核心,包括古镛、水南、光明、漠源、白莲、万全、龙栖山等5镇4乡1个自然保护区办事处。

该区将利用向莆铁路将乐车站和福银高速公路将乐互通口的交通优势,引导发展成为县域第二、第三产业综合发展的经济区域。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上先行先试;围绕加大城乡统筹,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到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6亿元以上,确保耕地保有量19.9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8万吨以上,建成海峡两岸林业交流合作示范窗口、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体系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突出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组织化、外向化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粮食、林竹、烟草、食用菌、名贵苗木、中药材等六大重点产业,发挥我县拥有的国家级珍稀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作用,力求在优势农产品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扶持设施农业及工厂化栽培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扶持培育一批产销超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增强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工程建设,到2015年完成80%农村垃圾治理任务,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村”。

2、构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合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以农业综合开发、粮食产能县、土地整理、水利和烟田设施项目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不断完善农资供应体系建设。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力。

推广“一社五队”烟叶生产组织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农业大户。

创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改造完善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构建县、乡、村监测预警网络。

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乡(镇)、村远程电话会议、涉农信息服务和预警预报信息平台。

组织实施省农村信息化工程试点工作,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的农村综合服务信息网。

3、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机制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创新农业经营方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加快组建一支以科技特派员、农村“六大员”和乡镇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

落实农业科技人才政策,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林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强化林权管理,规范森林资源流转,保障林农合法权益。

探索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林业生产经营者的林木处置权,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机制改革方式。

完善土地管理和流转机制,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指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完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

落实农村扶持发展政策,积极对接省十二五“老区村跨跃发展体系”,加大对我县老区村、库区村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渠道,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

(二)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实施“三新工程”,在突出工业、提升工业上先行先试、追赶主轴,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综合实力,推动工业经济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突破。

1、产业做大。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机械制造、矿产、能源、林产、电子与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调整产品结构,引导企业投资、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