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510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汇总.docx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汇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汇总.docx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汇总

苏力院长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2001.6——2009.9

 

你我都如流水(2001.6.7)1

迎接挑战(2001.9.7)2

你们不再提问了(2002.7.17)5

珍重自己(2002.7)8

发现你的热爱(2002.9.4)10

这一个大学生活的尾巴(2003.7.2)12

这一刻,你们是主角(2003.9.5)15

走不出的背景(2004.6.16)18

这里是北大法学院(2004.9.2)20

你得是有出息的孩子(2005.6.9)23

第一个梦想成真(2005.8.31)26

你柔软地想起了这个校园(2006.6)29

选择北大(2006.9.7)32

责任高于热爱(2007.6.21)34

你听见阳光的碰撞(2007.9)37

在许多感动之后(2008.6.23)40

重申的祝福(2008.9.25)43

走出校园(2009.6.29)45

更是播种的季节(2009.9.14)49

你我都如流水(2001.6.7)

——在欢送2001届法学院毕业生大会上的讲话

朱苏力

同学们,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开会,欢送即将毕业的2001届北大法学院毕业生。

他们将远行(当然,也不是都远行,还有不少人还会在这里待上数年,然后再远行)。

但毕竟有一些同学将远行,毕竟他们把他们青春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给了北大,留给了我们北大法学院,我们的北大、我们的法学院因他们而美丽、而年轻。

让我们祝贺他们,也感谢他们。

 

我当过军人。

进军营的第一天,我就被告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都不过是那流过军营中潺潺之水。

而我今天才突然感到,其实北大、我们的法学院也是如此,一年年迎来送往,都如流水。

“子在川上曰:

来往如斯夫?

” 

在这一刻,在这即将告别的时候,说这样的话,也许有点伤感,尤其是你们这些即将远行的人,尤其你们这些即将远行的年轻人,尤其你们这些依赖符号为生因此格外多愁善感的即将远行的年轻人。

但是,如果想穿一点,其实我们这些还将继续在此安营扎寨的学生和教员,对于北大来说,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也都不过是那“流水”。

流水是我们分享的命运;我们都将远去,逝者如斯。

留下的只是这个北大,这片山河。

 

“北大是常为新的”,鲁迅先生说;其实北大更是常新的。

常新就是因为有你们和我们这些“流水”。

你我把青春留在了这里,把青春的欢乐和痛苦都留在了这里,把一些浅薄的深刻和一些深刻的浅薄都留在这里,我想也有一些人把自己的初恋永远掷进了未名湖水。

一些梦想消失了,却获得了另外一些梦想。

正是这些青春和青春伴侣养育了北大的常新和常青。

 

流水向何方?

在江河湖海?

在大洋彼岸?

在高天流云?

但不会忘记的,我相信你们,不会忘记曾让你欣喜若狂也曾让你焦躁不安、让你由衷赞美过甚或也曾让你愤愤诅咒过的北大和北大法学院。

因为,这里有你永远不再归来的青春!

北大就是你这一切的标记,北大法学院就是你的这一切的象征。

而这,就足够了!

 

祝你们平安,祝你们幸福,祝你们成功!

谢谢!

 

  2001年6月7日星期四 

迎接挑战(2001.9.7)

——2001年北大法学院新生入学大会上的欢迎词

朱苏力

2001级新入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们,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你我心目中中国最好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你我心目中中国最好的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

这一刻,对于我们这些北大法学院的教员来说,可以说已是司空见惯;但我相信,对于你们来说,特别是对于第一次踏进北京大学校门来说的同学来说,这将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在这一刻,我不可能说很多;只想对大家说,特别是对本科生的同学说,要准备迎接挑战。

 

所谓挑战,也许你们首先会想到学习。

其实我最不担心的就是你们的学习。

你们都是我们“众里寻他千XX”,从中挑出来的。

我相信你们完全有智识上的能力,应付一切学习上的困难。

当然学习,并不仅仅是听课、读书;其实我们这些老师能教的你们的不会很多,更多的要靠你们从北大作为综合性大学的环境中学习,在你们相互中学习,在中国迅速变革的社会中学习。

而且大学的学习也与中学的学习很不一样,知识的记忆已经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习的能力,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能够综合的运用。

这些都会要求你们有所变化。

但是,我相信,对于你们来说,这将不是最主要的挑战。

一系列更重要的挑战也许是在学习之外。

首先,你们要学会接受失败。

你们每个人、至少是绝大多数都一直是当地当校的佼佼者,你们绝大多数都是父母的独生子女,在中小学和家庭中都受到种种特别的关怀和照顾。

能来到北大法学院,更可能是你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

在这个意义上,你们是天之骄子,你们身上往往承担着沉重的社会预期以及自我预期。

但是来到北大,你们会发现,这里是真正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真正是“各庄的地道都有许多高招”。

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同学都可能比自己在某一方面更为优越。

因此,我敢保证,你们中的很多人,都将第一次在北大迎来你们人生对自己能力和预期的第一次反思。

你们当中,全班除一人外,不可能总成绩全班第一;甚至你们不大可能指望自己在某一门课能保持全班第一,你们更不可能在学习以往的其他所有方面都全班第一。

挫折当然不仅会来自学习,而且还可能来自生活以及其他方面。

因此,你们必须从现在起就调整自己的心态,必须准备坦然接受这一切,甚至准备接受“失败”,学会如何坦然地面对这种“失败”。

我这里说的失败打了引号,因为失败是相对的,相对于你的目标,更相对于作为你失败参照系的他人。

这种失败并不是真正的失败。

但更重要的是,就里隐含着你们的第二个挑战,这就是要学会在竞争中、在市场上――实际也就是在一个小集体中乃至在一个更大的社会中把握和发展自己。

不仅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且这也要求着你们必须学会在竞争中合作,要向其他同学学习。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培养团队精神,学会宽容他人、理解他人,学会领导,也学会服从。

注意,我并不是在这里从一般的道德上讲什么集体主义精神,不是谈论传统的如何“做人”的道理,我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转型的条件下讲这一点。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但同时也是互补的,不仅世界各地的贸易正在构成了一个财富的整体,而且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已不可能在绝对意义上全面发展。

这种状况也就界定了、同时也注定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市场中、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我们不是传统的农民,从播种到收获,单枪匹马,因此我们如果想有所成就,至少在很多时候必须摈弃那种个人单干、独往独来的行为方式和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像是流水装配线上的工人,用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共同创造着社会需要的产品,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在团队中生活。

这就意味着要学会竞争,也要学会合作,要学会领导,也要学会服从,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的法律职业者。

提到了法律职业者,因此第三个挑战也许是这一职业的,包括学术的,责任和纪律。

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正在改变着中国社会,法律正日益职业化,中国的法学也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

从事法律不同于从事哲学、文学等传统的人文学科,也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和学术的研究;作为职业学科的法学,它不仅需要聪明、机灵,还需要职业的道德、责任和纪律;哪怕是法学的学术研究也有一系列学术规范与纪律,要求遵守规则。

因此,现代的法治并不仅仅是打官司,不仅仅是依法治国,它还是是渗透到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方式。

而我们的社会,你们的家庭和你们先前的教育,我敢肯定,不曾而且也不可能给予你们这类的训练,至少是很不充分,不足以迎接市场和未来的挑战。

因此,在这一方面,你们必须从现在起,在大学里、在法学院里接受这种教育和训练。

学术的自由必须同学术的传统、职业的纪律相联系,思想的自由必须同学术的规范和职业的责任相联系。

你们不仅必须学会像法律人那样思考,并且必须初步地学会像法律人那样行为。

其中最重要的也许就是要学会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以及选择的后果负责。

这一挑战是现代社会的社会角色对你的挑战,是法律人这个职业对你们的挑战。

你们必须第一次真正理解,在今天,在市场的竞争中,在一个现代社会中,你们已经是成人,但我在这里说的成人,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而且社会意义上的,也就是说你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承担负责,因为没有谁会而且也不可能有谁能替你们承担责任。

同学们,法律是一个世俗但不庸俗的事业,法学是一个因其高度的实践性却因此具有神圣意味的学问。

无疑,它需要勤奋,需要理想,需要天分,但更需要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对法学传统以及其他学科传统的理解和实践。

在这一过程中,你们会有失望,会有痛苦,会有困惑,甚至会有眼泪。

但这就是生活。

法学院会给你许多的,但请不要幻想,三年或四年的法学院生活可能给予你成为一位成功的法律人的一切。

法学院给予你的,更多的将是一个个挑战。

但我希望,并且我也相信,四年或三年以后,当你们离开北大法学院时,你们一定会说,我已经准备好了,有能力够迎接社会和生活的任何新的挑战!

 

祝同学们在北大法学院成功、愉快和幸福。

谢谢大家。

 

  2001年9月7日。

你们不再提问了(2002.7.17)

(200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词)

苏力

这些天,法学院楼道里总是很热闹。

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同学兴高采烈,穿着毕业服,来往穿梭,合影留念。

弄得我的心也是意乱神迷,有点惶惶不可终日。

等坐到计算机旁写这些文字时,不禁暗自嘲笑:

究竟是你毕业呢?

还是人家毕业?

这种日子再持续下去,我可能就什么事也没法做了。

因此,有许多事情都是不能多,也不能长的。

前几天,博士生、硕士生毕业,我讲了话;今天,又要讲话。

我现在才知道,如果没有秘书,当领导也是不容易的——如果要讲他自己的话,而且要在一些类似的场合讲一些类似的话。

本来我想把自己原来的那份稿子,再念一遍,反正讲话对象是不一样的。

但一想,这可不能像有些老师上课的讲稿——不管哪年、不管对谁,都一样照着念。

看来法律世界的美德——简单和统一——和生活世界的美德——复杂和细腻——还真不一样。

这是说笑话。

其实我倒是觉得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典礼应当分开。

说实话,对本科生格外优待一点,是有道理的。

因为你们进来的时候,不管你们是否愿意承认,确实都是孩子。

从十八岁到二十二岁,你们把最美丽、灿烂的四年时光留在了北大。

我们有更大的责任让你们快快活活进北大,让你们高高兴兴出北大。

而且,我还有其他的更为长远的想法。

我在国外了解到,一个学校的校友募捐,最主要来自本科毕业生,因为似乎只有本科才真正给人以身份和归属感。

因此,我现在给你们多一点优待,40年后,我们的北大法学院就会有更多的回报。

(看,朱苏力是多么的狡猾!

他甚至算计着你们40年后的钱呢!

当然,早一点也行。

而且,就你们这一届本科毕业生来说,我们也是很有缘分的。

将近四年前,我每周都有一天要早起,匆匆赶到昌平园给你们上课。

虽然许多人和名字对不上号,更多的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但我还记得:

期末考试时,我看到一份字迹很娟秀,论证很细致,说理挺充分的考卷。

我给了他全班的最高分,并记住了他的名字——章永乐。

听说章永乐马上要去加州洛杉矶分校学习去了。

上次看到他,穿着一件因为印上了几个字、因此就称作文化衫的老头衫;衣服太大,空荡荡的,让人觉得那里面不是章永乐,而是一块搓衣板。

我还记得法理课的课代表,印象中是贵州来的一位有点胖乎乎的漂亮小姑娘,工作、学习都很认真负责,字也写得也很漂亮,很大气,与章永乐的字似乎相反。

记得她期中考试好象是得了85分,成绩很高,但不是最高,心里似乎有点难受。

我就装作不知道,也就混过去了。

后来偶尔在楼道中碰到过一两次,记得脸型,记得姓刘,名字是方什么,或什么方,因此一下子我就侵犯了两个人的名誉权,擅自把她改名为刘方誉;好在她不是齐玉伶,刘方誉也不知道,因此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麻烦最高人民法院,因此迟滞了中国宪法的司法化。

直到上次照毕业照的时候,又见到她,总算叫对了她的名字。

而且发现她不再是胖乎乎的,而是挺修长挺拔的,楚楚动人。

对了,她的名字叫刘诗芳。

哦。

还有张锐,也是一块搓衣板——只是更长一点,头上顶着一个与我们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名的头型。

课间休息,他和一些同学,总是围着我提问,似乎怕我想不开,会自杀;而我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展示了自己的羽毛。

再见时,是在院务办公室。

记得让他替我起草一份发往香港的唁电。

他写了一篇很好的香港、台湾流行的那种公文唁电,半文半白,实在令人我刮目相看。

想来,几年来一定读了不少王泽鉴、史尚宽。

只是,不再向我提问了。

是的,你们都不再提问了。

不再提问,不是因为我的课早已结束了。

不再提问,是因为你们已经忙起来了,已经熟悉了北大老师的套路了,已经能从容应付各种考试了。

不再提问,是因为你们也许是忙着考toefl、GRE、准备律考;忙着玩计算机和计算机游戏;忙着从网上下载《大话西游》或《我的野蛮女友》或《蓝色生死恋》或《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

但我想,你们不再提问了,因为你们接触了更多的课程,遇到了更好的老师,有了更宽阔的视野了;因为你们不再迷信老师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其实许多问题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因为你们有了你们的判断、你们的兴趣和趣味了;以及,因为,最重要的,你们懂得了如何自己学习了,懂得了如何寻找你们自己学习的、生活的、工作的以及人生的答案——事实上,你们这一届毕业生中继续在北大学习的,无论是保研,还是考研,就没有一个报法理专业的。

让我作为教法理的老师感到疑惑,不知道这是我的失败,还是成功。

也许正因为你们成功了,才让我感到自己的失败;但是,如果真的如此,我以及我们的法学院又能算失败吗?

是的,你们不再提问了。

但这也就到了你们毕业走人的时候了。

如今社会上流行“爱心”这个词。

把动词名词化,是20世纪中国语言的一个重大变化。

这种语言的变化也许意味着社会现象包括主观感受的客观化过程,也许意味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因为社会科学需要稳定客观的研究对象。

但是这种语言的变化也带来了很多副作用。

我想你们在对你们的女朋友或男朋友信誓旦旦时,说的不会是“我的心充满了对你的爱心”之类的混帐话,这样的句子不仅别扭、拗口,甚至荒谬,很周星驰。

这种主观客观化、动词名词化使语言失去了那种朴素、直率以及震撼心灵的美。

我不喜欢这种“爱心”的说法。

传统有时还是好的,我坚持传统的主观的动词表达式。

在你们临别之际,我只是说:

我爱你们。

是的,我爱你们,没有修饰和限定。

“但如果一定要给这份承诺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2002年7月17日

珍重自己(2002.7)

(2002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词)苏力

同学们,下午好!

在三年或四年的勤奋的,或不那么勤奋的(有时甚至有点偷懒的),学习之后,你们以出色的,或不那么出色的,成绩毕业了。

你们戴上了硕士或博士帽。

我代表北大法学院和全体教职员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

你们即将远航。

不论你们在校期间曾有过多少抱怨,有过多少不快,或对我或其他老师有什么不满,现在都请你们原谅,并且都正在过去;“而那过去的事”,如普希金所言,“都会变成甜蜜的回忆”。

我相信,无论你们到天涯海角,北大,北大法学院都会不时在你们的梦境或闲谈或周围的议论中出现。

当你们成功时,人们会说,没说的,北大的!

当你们平庸时,人们也会说,还是北大的!

乃至当你们失败或丢脸时,人们还会说,看看,居然是北大的!

是的,北大,北大法学院已经是你们生命的一部分了,是你们无法挣脱的一部分了。

但北大不能注定你们的命运。

尽管你们已经成为品牌的象征,尽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的效应肯定会日益显赫,但无论成功和失败最终都将属于你们自己的努力。

而我们,永远只能用欣赏的、惋惜的、感叹的目光看着你们。

我们不可能替代你们。

“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即使你在那里苦苦挣扎,我也只能默默注视。

”人生的相互间性注定了也界定了我和你,界定了你们各自的区别,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个体的区别。

因此,在这临别之际,我必须告诫你们:

珍重自己。

珍重自己,并不只是珍重身体;更重要的是要珍重自己的才华,要珍重自己才华的运用。

在未来的航程上,最危险的并不是漩涡、暗礁、惊涛、骇浪,而是古希腊神话中塞壬女妖,她用迷人的歌声诱惑那些无畏且高明的水手,最终导致过往船只触礁沉没。

而这种诱惑,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可能尤为突出。

社会旧有的控制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功能失调,现代的以法治为中心的社会控制体系尚未完成,因此在这一时期,种种诱惑可能驱使你们用自己的才智以各种名义、甚至以法治的名义干一些不道德的事、违法的事,龌龊的事、卑鄙的事;甚至做了,也可能不会被抓到,不受惩罚,特别是因为你有超过常人的聪明和才智。

但我必须提醒你们,有许多事,如果你的良心不能认同,就一定不要做,一定不能做。

是的,也许你会得逞于一时或一事,但这个社会是在变化的,相信法治会越来越细密严格,而法治不仅会给你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同样法治也会剥夺你另外一些所谓的自由或权利——如果这些自由触犯了他人的自由的话。

说不定那一天你就会面临一次无法挽回的失败,带来一次终身的耻辱;就算你逃脱了,你的良心也可能终身追逐你——假如你还有良心的话。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是的,你们聪明智慧,但是一定要知道,聪明和智慧本身并不能保证聪明才智的正当运用;干坏事的其实更多是聪明人。

聪明才智也许可以保证你未来的富贵荣华,但不能保证你们未来的坦然幸福,更不能保证我们会为你们骄傲,母校和祖国会为你们骄傲,你的父母亲人会为你骄傲。

我们当中没有谁会愿意成为成克杰、胡长清、慕绥新;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你我与这些共和国所不齿的人、这些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之间有什么不可逾越的、截然分明的界限。

其实,我们和他们都是人,我们和他们的差别也许仅仅在人生的某一步以及后来的某几步。

不错,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自己创造的,但创造并不意味着只会成为英雄,其实,赖昌星也认为自己是个生命的创造。

同学们!

在这个时候,作为院长,我说这样的话,也许有点不合时宜。

但我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位院长,更是作为一位教师,甚至是作为一位兄长说这些话的,并且我是特意选择了这个时候说的。

希望在这样的时刻,这些话也许会给你们留下更深的印象。

大家能记住《三国演义》上对袁绍的评价吗——“见小利而忘命,干大事而惜身”。

我希望你们不要成为袁绍。

你们即将扬帆远航了,那么请想一想自己的前途!

记住,珍重自己。

这就是珍重北大,就是珍重北大法学院。

愿你们“乘长风破万里浪”!

发现你的热爱(2002.9.4)

(2002级北大法学院新生欢迎会上的致词)

苏力

2002年新入学的同学们,特别是本科生同学,欢迎你们,欢迎你们来到北大,欢迎你们加入北大法学院这个大家庭!

我想,同学们,特别是第一次进入北大校园的同学们,尤其是那些第一次远离家门的本科生同学,一定很兴奋。

其实,我们也很高兴。

但是,生活就总体而言总是朴素的,因此也是平凡的。

当这个兴奋期过去之后,你会发现即使北大的生活也不是像想象得那么令人激动,至少不总是令人亢奋。

也许公寓宿舍有种种不便;也许要早起去教室或图书馆占座;也许有些课程、甚至一些原来很看好的课程也很乏味;也许发现原来大名鼎鼎的教授也很平常;也许满怀热情提出的某些建议久久没有回音;你在家、在原来的学校可能是,或者是在这次高考或考研中一下子成了,大家关注的中心,现在却发现自己湮灭在一个群体中,因此失落了许多自信和骄傲,而凭添了不少烦恼;也许考试成绩不很理想甚至很不理想;也许许多老师都可能太忙,根本注意不到你的麻烦和困扰;也许有些导师很忙,外出太多,甚至一个学期也见不到一次面;也许你们很多人在入校之前暗暗下的决心很快就忘了——你可能不再早起到未名湖畔读英语了,冬天就要到了,也许你会赖在温暖的被窝里多睡一会,一觉醒来,该吃中饭了……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也曾这么过来的,我的许多同事也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活注定会溶化许多激情、理想、决心和追求,甚至会使生活变成仅仅“活着”。

引用一段我喜欢的学者的话,“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可以想象成功的生活,却不能达到它;他可以想象永久的幸福,但却知道自己会死亡;他可以想象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但是知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任何改善都将微乎其微;他可以想象轻松的生活,但过的却是充满挫折的生活。

……意愿是无限的,但是执行起来却有限制;愿望是无界的,但是行动起来却是界线的奴隶”。

但是我们必须学会接受生活,同时创造生活,因为朴素并不必定单调,平凡也不必定平庸。

前些天,北大山鹰社的五位同学在攀登希夏邦马峰西峰时不幸遇难。

在我们缅怀这些校友的时候,我们必须想一下,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行动,为什么不愿安静地呆在北大这个美丽的校园中,几年之后,作一个高级“白领”——北大的金字招牌和他们的聪明都足以保证他们生活的安逸和闲适。

难道仅仅是好奇吗?

仅仅是想浏览祖国的壮丽山河?

难道仅仅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们永远不可能去追问他们了。

但是,我想,他们的“不安分”是因为他们有一颗躁动的灵魂,有一种对于创造自己和超越自己的渴望。

我并不是赞同或鼓励大家都去登山,去冒险,或去寻求其它刺激。

此刻,我甚至必须告诫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为了自己,也为了你们的家人和好友,为了你们和我们未来的事业。

但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作为北大人,作为21世纪的中国知识人,为了我们民族的复兴,我们必须有一颗拒绝平庸、勇于创新的心。

因此,勇于创新首先就是要就能从平凡甚至平淡的生活中发现和感受你的生活,就是要能够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并在这个传统中作出你的贡献。

当然你们首先是学习,尤其是本科生;但大学的学习与高中的学习有显著的不同,在这里学习不是或主要不是记忆,不是背诵,不是复述,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发现和研究问题,要学会理解和想象,进而才可能创新。

而知识创新是我们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你们未来成功的保证。

因此,我希望我们的本科生不要过早认定自己的专业,早早地就准备在某一棵树上“吊死”。

你们要充分利用北大优越的环境多学习,多了解;不仅是法律,而且有其他;不仅是理论,而且还有常识;不仅是书本,而且还有社会;不仅是别人,而且还有自己。

你们在学习上要多一点“个人主义”,即要努力发现并追求自己学术和职业兴趣的真正所在。

不要告诉我,说你们已经选择了法律。

其实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很难说是你作出了这一“选择”,还是你听从了别人关于你的选择,或是跟随了“时代的潮流”。

我希望我们的研究生要努力学会自学以及与同学的交流,要进入学术的传统,同时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带进这个传统。

千万不要指望导师——哪怕是名师——会教给你什么成功的秘诀。

真正的学习动力,值得研究的题目以及成功从来都来自自身,来自你对自身能力的发现,来自对自身恰当的社会定位;而导师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辅助,最多也只是你走出校门时贴上的一个“商标”。

也因此,我不要求大家“刻苦”学习,只希望你们能发现自己的热爱,热爱才是主动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真正来源。

其实,“刻苦”学习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懂得了要刻苦,最主要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感到学习的“苦”——“刻苦”从来都是局外人对行为的概括,而不是刻苦者的自我心理感受。

如果你们在北大几年间能够找到了这种自我感受,那么,也许你日记中的生活是平淡的,也许你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是平淡的,但你的内心、你心目中的世界每一天都会是鲜亮的。

你将是愉快的、幸福的。

祝大家在北大法学院的三年或四年里愉快、幸福!

2002-9-3于北大法学院

这一个大学生活的尾巴(2003.7.2)

(2003年7月2日在法学院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词)

前几天,在红四楼网上招生答问,潘思源同学也在;结束后,走到未名湖畔,我问,快毕业了,有什么感慨?

看着阳光下未名湖那光影绰约的漾漾碧水,她幽幽地说了一句,“过好大学生活的尾巴”。

在这欢庆你们毕业、欢送一些同学离开校园的场合,我说两句话,也加入你们大学生活的尾巴。

第一句更多是说给马上要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的,一句大实话:

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

在校园里,个人努力也起作用,但作用更大的其实是天分。

老师不要求你们的物质回报,只要你考试成绩好,人格上没有大毛病,基本上就会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