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509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汇总.docx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汇总.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汇总.docx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汇总

明德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专题研究为主,体现各单元课时之间知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各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进行建构,做到“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的观”有机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

从整体看,教科书依旧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自然现象作为探究的重点,以热、天空、光、植物、太阳、地球为载体,让学生以自主探究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使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获得结论——提出新问题”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比试验、控制变量的实验、搜集资料等,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三维目标得到螺旋式上升。

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热与我们的生活》、《春夏星空》、《光与我们的生活》、《生物与环境》、《太阳、地球和月亮》、《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5个课题,30课时。

教学内容;第1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

1杯子变热了

2水变热了

3谁热得快

4它们会生热吗

5温度计的秘密

6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第2单元春夏星空

7春季星空

8夏季星空

第3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

9认识光

10玩镜子

11潜望镜的秘密

12彩虹的秘密

13凸透镜

14照相机和眼睛

第4单元生物与环境

15蚯蚓找家

16变色龙

17植物向哪里长

18生物与信息

19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20珍稀动植物

第5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21、白天与黑夜

22、昼夜的生物

23、四季更替

24、弯弯的月亮

25、登上月球

 

第1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它们会生热吗》、《谁热得快》、《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六课内容。

因本单元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学习本单元之后,会提高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会增强学生利用科学改善生活的信念。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杯子变热了》一课,主要是通过是通过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让学生认识热传导。

《水变热了》一课是让学生知道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认识对流现象。

《它们会生热吗》一课主要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体保温和散热的特点。

《谁热得快》、重点解决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人们利用太阳能的典型事例—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对比实验、观察研究及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对太阳能及太阳能的利用建立初步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太阳能做好铺垫。

通过每一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意识到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

课时安排:

6课时

1、杯子变热了

教学目标: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4.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教学准备:

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

热传导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

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

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

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

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

(2)实验步骤:

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

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

(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课本上写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观察发生的现象。

(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5)汇报实验结论:

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

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

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

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

(2)实验过程:

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

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

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

(3)汇报实验现象:

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

(4)总结实验结论:

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

(5)小结:

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

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

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件。

讲解:

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

2.谈话:

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

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

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

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四、课外拓展:

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教学反思:

 

2、水变热了

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

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

(一个热,一个凉)

师:

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

杯凉。

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

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

师:

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

(生回答)

师:

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

(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

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二、猜想假设

师: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

(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

师: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探究活动:

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师:

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

有哪些实验器材?

(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

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

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

(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

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

生汇报。

(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师进一步解释:

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

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

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

并板书:

对流

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

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

(板书课题)

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

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

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

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

(学生猜测。

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老师开始加热!

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

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

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师:

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

(生回答)。

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

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这一概念。

小结: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

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四、巩固知识

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

”这一问题。

五、拓展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

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

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

果呢?

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教学反思:

 

3、谁热的快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通过学习,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并且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通过交流,展示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学生准备:

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种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

(生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热的快"。

师板书:

、谁热得快

二、新授:

(一)、我们从这些生活现象中能发现什么

1、通过书中提供的两张夏冬季穿浅色和深色衣服人群的图片,,

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事实,进而产生问题:

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的人多;而冬天穿深色衣服的人多?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研究的思路和方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

3、让学生说说设计的方案。

4、师总结方案(①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包上黑色的纸,一个包上白色的纸。

燃后倒上水,放到太阳下晒。

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两罐里水的温度。

②用两只大小一样的毛线手套,其中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

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同时暴晒在太阳光下,过一会,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③……

(二)、我们到室外去试一试

1、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自主实验活动,获得实事证据和数据.

2、以"我们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对实事

依据进行初步的整理,通过表达与交流获得认知:

①包黑色纸的易拉罐温度高,包白色纸的易拉罐温度低;②带黑色手套的手热,带白色手套的手不太热。

3、师生总结,得出结论:

黑(深)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强,白(浅)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弱.师并随机板书:

深颜色——吸热强浅颜色——吸热弱

三、回归生活,了解应用。

自由活动:

利用本节课的研究收获,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

(如: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妈妈带的遮阳伞是银色的;冬季路面撒煤渣促进雪融化等。

四、拓展活动、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

物体吸热本领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一下。

教学反思:

 

4、它们会生热吗

教学目标:

1、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棉被、棉衣是否生热,并用科学的观点加以解释。

2、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他人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穿凿条件改善生活。

3、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准备:

棉手套、棉花、温度计、泡沫塑料、毛皮、皮筋、实验记录单、冰袋、热水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天,穿上棉衣就会感觉暖和,这是我们都经历过的。

但是穿棉衣为什么会暖和,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它们会生热吗》,师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为什么穿棉衣、盖棉被就暖和?

2、猜想假设:

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他们会生热吗?

3、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

怎样验证他们是否会生热?

教室巡视指导(用不同的材料、保温度计的位置、手持温度计的位置)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实验步骤:

①记录初始温度计的度数

②分别用毛皮、海绵、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包的时候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

用皮筋捆好。

③包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

④分别在3、6分钟时记录读数。

5、汇报实验结果:

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说明他们不会生热,但能保暖。

6、师生小结:

他不能生热,但是能保温。

师随机板书。

三、自由活动

1、各种材料的保温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验证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

塑料杯、纸杯、玻璃杯、金属杯等,把热水分别倒入这些杯子中,过同样的时间后,再记录水温。

验证这些物品的保温性能。

4、交流实验结果。

5、回报总结:

材料不同、保温性能就不同。

师随机板书。

四、评价

师:

在活动过程中,哪个实验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你自己又有哪些收获呢?

五、拓展研究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保温,有时候更需要散热,观察人们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教学反思:

 

5.温度计的秘密

教学要求:

1、通过引导学生研究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使学生理解液体都具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能力。

课前准备:

1、装有酱油、酒精的模拟温度计各一支,水槽2个。

2、演示用温度计1支,每实验小组摄氏温度计1支。

3、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温度计放到热水中,红色液柱上升,放到冷水中,红色液柱下降了。

温度计的液柱为什么会上升或下降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温度计的科学。

2、提问:

进行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水和其它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提问:

出示模拟温度计与演示温度计,比较它们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把它们分别放入热水、冷水中,液柱有什么变化?

(2)学生分组实验:

把模拟温度计分别放入装有热水和冷水的两个水槽中,观察液柱的变化。

(3)讨论:

瓶中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液柱却上升或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

(4)学生讨论、汇报。

(5)小结:

水受热体积会膨胀,所以液柱上升;水受冷体积缩小,所以液柱下降了,水的这种性质,我们把它叫“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6)提问:

其它的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

同学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7)学生实验并讨论、汇报。

(8)师生小结:

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指导学生了解摄氏温度计的发明。

(1)学生看课本阅读部分。

(2)提问:

摄氏温度测量标准是谁制定的?

刻度标准是怎样规定的?

(3)学生讨论、汇报。

(4)小结:

同学们要注意,在不同的地区水烧开的温度并非都是一样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探索其中的秘密。

三、巩固总结

讨论:

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

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

教学反思:

6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学习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能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烧瓶、水槽、冷水、热水、踩瘪的乒乓球、气球、钢球、酒精灯、火柴、一杯冷水、一个正好通过钢球的铁环圈。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

同学们,老师想让大家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吗?

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学生可能会难于回答这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前,(出示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谁能先帮我使这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二、鼓起来的乒乓球

指名让一名学生上讲台示范想出的办法,并将鼓起来的乒乓球拿给老师。

(其中两个鼓起来,一个鼓不起来)

学生观察是什么原因鼓不起来。

(因为这一个有裂缝)

师:

为什么有裂缝就鼓不起来呢?

学生说自己的猜测。

师:

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呢?

分组设计实验,做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空气受热后,体积会增大,受冷后,体积会缩小,也就是说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

现在我请一名同学用学到的知识清楚的解释一下,乒乓球为什么有裂缝就鼓不起来?

(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体积会增大,乒乓球有裂缝,空气就会通过裂缝跑到外面去,就鼓不起来了,而没有缝的乒乓球却因为空气受热体积增大鼓起来了。

师:

那么,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呢?

指名学生回答。

三、会变大小的钢球

师:

空气是气体的代表,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是液体的代表,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怎么研究?

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材料设计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得出结论,并汇报交流。

四、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

其实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运用,只要你仔细看,认真想,大胆做,就能揭开它们的奥秘。

(课件出示:

运用热胀冷缩的幻灯片)如:

路旁架设的电线为什么垂悬着,不绷紧?

指名学生回答。

师:

你们还知道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

学生各抒己见。

五、知识拓展

师:

热胀冷缩的现象还有许许多多,只要大家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找课外资料,会有很多发现,课下请大家了解一下:

为什么煮熟的鸡蛋,要先放入冷水中,再剥壳?

板书设计:

空气受热后,体积增大

空气受冷后,体积缩小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反思:

             

 

第2单元春夏星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北斗七星及其他星座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了解四季星空及其星座。

2、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探究春夏星空及其典型星座;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与同学交流、介绍自己在四季星空中观察到的星座及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1、知道北斗七星及其他星座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了解四季星空及其星座。

教学难点:

能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教学措施:

1、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能观察、探究春夏星空及其典型星座。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与同学交流。

课时安排:

春季星空2课时

夏季星空2课时

7.春季星空

一、教科书说明

本课与《秋季星空》、《冬季星空》、《夏季星空》共同组成了观测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春季星空》一课是在学生进行了长期的秋季星空与冬季星空观测的基础上,探究春季里星空又会发生哪些主要变化,了解春季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星空变化的规律。

二、活动准备:

教科书中展现了一幅卡通背景图,显示了春季星空的主要特点。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北斗七星、冬季的其他星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没有新的星座闯进我们的视线?

”这些问题,暗示了鼓励学生继续对星空进行长期的观测活动,并做好观察记录。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自己的观察记录”则提示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为课堂交流观察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活动过程:

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

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包括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主要是对冬季以来学生观察星空活动的整理。

侧重于对冬、春观察结果的表达与交流。

本环节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冬季、春季北斗星位置的变化,猎户座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星空在一天之内以及从冬到春的变化。

教科书中展现了标有“冬季”、“春季”的两个空白框,卡通“把北斗七星的样子画下来”的指示性语言,提示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画出来。

“请看一看我的观察记录”的卡通语言并呈现了一个只有记录时间及主题项目而没有观察结果的记录表,体现了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提示学生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

“从冬到春,星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的问题,提示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星空变化的规律。

教科书中展现的“一天中的变化”及“从冬到春的变化”的两个空白框,体现了分析观察结果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总结。

通过分析观察结果,让学生认识到:

一天之中,星座在天空中有东升西落的现象,即一天之中星座位置会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西移。

从冬到春,星座在天空中的天空中的位置自东向西移动。

即:

冬季星座会随日期推移位置逐渐西移,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以下,春季星座会在东方出现并随日期推移位置逐渐西移。

第二个环节:

教科书中先展示了一个指向性问题:

“根据从秋到冬、从冬到春对星空的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

”又提供了一个小组讨论的情景图,展现了学生讨论的场景。

经过长期的观察,学生对星空的变化规律会有一些发现,本活动就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各自的发现。

小组讨论中的语言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星空变化,可能有这样的规律……”旨在让学生总结星空变化的规律,“我对北斗七星变化的预测是准确的”提示学生预测的重要性以及鼓励学生进行预测,“我又发现了……”体现了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即让学生任意交流其他发现。

活动二:

我们继续观察研究星空。

本活动也包括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本环节主要是探讨如何继续观察研究星空的问题。

教科书中展现了学生进行讨论的卡通图,提示性语言“我继续研究我选定的星座”,目的是让学生将所选定的星座长期观察下去,以便掌握其变化规律。

“我又要重新选定观察目标了”暗含着原来选定的观察对象因时间推移已在空中,新的星座又出现了,所以要重新选择一个观察对象。

这些都仅是一些提示,学生可能会其他研究方法。

第二人环节:

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星座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从春到夏季节里北斗七星以及春季其他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的预测。

教科书中设计的空白卡片的目的,是让学生将自己的预测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于实际观测结果相对照,从而检验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的能力。

自由活动:

教科书中展示“仙后座”、“北极星”、“北斗七星”的位置图,提出了一个问题:

“中间那颗就是北极星,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到它?

”要求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