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文物导览技巧与经验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466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物馆的文物导览技巧与经验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博物馆的文物导览技巧与经验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博物馆的文物导览技巧与经验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博物馆的文物导览技巧与经验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博物馆的文物导览技巧与经验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物馆的文物导览技巧与经验谈.docx

《博物馆的文物导览技巧与经验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物馆的文物导览技巧与经验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博物馆的文物导览技巧与经验谈.docx

博物馆的文物导览技巧与经验谈

博物館的詮釋與導覽霍強生

我們可由《國際博物館會議》(ICOM)對博物館定義中瞭解博物館是「一座以服務社會為宗旨的非營利機構,它負有蒐集、維護、溝通和展示自然和人類演化物質證據的功能,並以研究、教育和提供娛樂為目的。

」姑且不論觀眾到館參觀之目的為何?

彼等都必將與展示物件發生互動關係,因而,導覽員居中扮演了不容忽視的角色,如何能將展覽的內容訊息有效的傳遞給各式各樣的參觀者,將是導覽解說員必須面臨的挑戰。

1、博物館的詮釋

詮釋一般在博物館界有一個特別的意義,就是說明一物件及其特徵的認知。

博物館蒐藏的任何物件都有重要的參考功能,一般博物館收藏分為兩種用途,一則用以展覽,另一則為研究之用,物件明顯的用途即為展覽,通常博物館的展覽分為常設展及特展,而展覽只是藏品被用來支持今日博物館教育使命的用途之一。

因此,博物館每次要展覽的每一物件,或僅僅是拿出來陳列給觀眾看,就得經過詮釋。

當然詮釋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有的相當複雜或繁複,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是以展覽來詮釋博物館的藏品,陳列是單純的呈現物件,而展覽是物件呈現與說明的結合,故展覽是加上詮釋的陳列。

一般博物館的詮釋手法有靜態與動態的方式,靜態有展件、模型、素描、照片、圖表、模型、簡介、導覽手冊等;動態則有導覽、演講、影片、動手作、真人的詮釋手法、電腦展示、操作物件、戲劇等方式。

其中,展覽的詮釋原則有:

(1)應避免過渡簡化或過於詳細的歷史。

(2)找出與展覽內容及展覽物件相關的題材及觀點。

(3)斟酌內容和可見性。

(4)讓觀眾認識物件的獨特性。

對博物館的介紹與溝通,應有的原則:

(1)視覺上的吸引力。

(2)與參觀者熟悉的、認識的環境相銜接。

(3)化平凡為神奇。

(4)化一般性為特殊性。

(5)從具體變抽象。

(6)從陌生變熟悉。

溝通過程模型

博物館的溝通是決定博物館特質的一部份,具有證據性的真實材質和物件,決定博物館溝通的特殊性,這是博物館溝通和其它資訊傳遞不同之處。

物件關係五角圖

W.V.Humboldt(1822)所說的,所有間接包含一個概念而發生的事都具有論述力,事情的物質證據亦同。

欲從感受力的範疇出發,積極地理解某事件,就要讓呈現某事件特質的物件具有清楚的面貌。

如果一個物件的特質並不能喚起感受,它的真實性就沒有意義、無法理解、令人疑惑,或根本不算一件博物館物。

透過符號溝通,象徵(Symbol)能幫助溝通,象徵是符號。

符號(Sign)是特定物的代表,他有一定的意義,或被認為有意義。

意義(Meaning)則是符號欲傳達的知識。

每個思想傳達的感知過程都是符號,要瞭解它之前必須知道是否有物件之事實或表象的次序,以及已透露與未透露的訊息。

所有人類創造的意義,通常都以字、句、圖、物為符號,但此並非其溝通的形式,而是社會需要符號和保存符號作為理解之用。

為了賦予符號意義,必須先認識先前的知識,以便從記憶搜尋,這個搜尋記憶的過程是創造性的,透過學到的模型(Model)、既有的想法、圖表式的想像,以及當下環境形成的過程來搜尋。

給予符號意義、補充,或轉換其意義。

博物館介紹工作的目標是詮釋、解說。

Tilden(由Belcher,1991引言)認為詮釋包含六個基本原則:

(1)所有和參觀者個性與經驗無關的詮釋,都是沒用的。

(2)資訊本身還不是詮釋;詮釋是根據資訊做的解釋。

(3)詮釋本身是結合多種藝術的藝術,無論是針對自然物件或人為物件的詮釋皆同。

每種藝術某個程度上都是可教的。

(4)詮釋的主要目標不是教學,而是挑戰。

(5)詮釋應參考全局,而非拘泥細節,並且是針對所有的人。

(6)針對兒童的詮釋,不能用對成人的詮釋製成,一定要特別準備。

和演說一樣,博物館在溝通時必須要以展覽物件為主,應注意對話溝通的四個準則:

(1)量:

有資訊性,但不需過渡。

(2)質:

真實的正確性。

(3)關係:

介紹與溝通主題相關的內容。

(4)表達:

明確而且盡量深入淺出。

為了達到表現「時代性精神」(Zeitgeist),並顧及觀眾組成分子與展覽內容之間的平衡,博物館應定期做參觀者的調查研究,以獲得可靠資料。

如果博物館要達到休閒的功能,也應該如此;不應把展覽對象設定在少數專家身上,也不應該設定在順便一遊的參觀者身上(Burcaw,1983),或是當成觀光餘興節目。

好的博物館溝通和詮釋,是「把人放進去」(Johnstone,1986)。

可以由零化整為一個故事,讓博物館參觀者有能力判斷,哪些重要,哪些較不重要。

所有論述都應找到適合的形式陳述出來,才能被理解,所以博物館的介紹方法也要根據編劇式的原理。

(Sears,1983b)。

博物館的編劇原則說明了,如果沒有連續性,博物館的溝通系統無法執行,也無法被了解。

所以溝通所使用到的設計形式,應具有以下的特質(E.Dworak):

●在介紹上應清楚明確地呈現。

●應針對溝通對象的水準,在接收者與發送者之間發生;必須使用對象族群的語彙。

●要有足夠的新鮮性,才能達到編劇效果。

也就是說,只有在接收者與發送者間有差異時,溝通才會有趣。

●但新鮮事不宜過多,以免一開始就溝通困難。

J.Coker指出,音樂聽眾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揣測接下來的旋律,是重複的、熟悉的或新的曲調。

在視覺上亦同,若參觀者對於接下來會看到的事物,猜對了百分之五十,他會有興趣繼續看下去。

若總是猜對,參觀者也會覺得乏味;若猜中太少,參觀者會得到過多的「感知震驚」(Rezeptionsschock)而迷惑。

兩種現象都會使參觀者抗拒博物館提供的項目。

另一個編劇原則是,為達到一樣的效果,不應重複使用同樣的情節。

亦即設計上應有一自主封閉性(參考Dworak)。

●要考慮各細節設計的頻繁度,不應重複使用同樣的情節。

亦即設計

●每個設計方法-無論內容或形式,都要和其他方法有連貫性,並且易懂,就是如編劇原則,細節設計內含的意涵(konnotativeBedeutungen)應和其所延伸出來的意味(denotativeBedeutungen)一致;

●盡量以中立的表現法呈現題材,客觀地或互動地介紹之;

●用可接受的程度的主觀性,以明確的介紹方武和材料詮釋題材;

●迎合已經存在的需求(需求也可能被喚醒、暗示、加強或轉變,也可能引起相反的需求)提高影響力;

●用影響過程解釋複雜的狀況,或簡化;

●既有的內容也要包含在新的、操作中的內容中;

●強調正面意義比強調負面意義重要(人從成效中學習);

●以正面、有吸引力的事,為較缺乏吸引力者開啟一扇門,而非從失敗中學;

●透過重複、無意識的傳遞訊息、聯想的刺激等方式,可以引起好奇;

●把無關的因素用詮釋接連起來(例如用價值此照);

●以前半段喚起希望,後半段滿足希望;

●應避免以斥責、威脅、公開的批評或「發現疏失」的形式;

●必須找到真正的「誘因」(每個族群的誘因是不同的,很少人的興趣是和設計者相同。

這些設計者可以說是專業白痴(Fach-Idiotie),通常都會把標準放得過高;

●應訴諸情感,使之在很短的時間,產生此論點或理由更強的效果;

●讓人得到成就感製造出最強的操控(Manipulation)效果(「原來如此」「真有道理!

」的經驗);

●與溝通對象相同的意見,應比相異的意見更具說服力;

●最重要的操控設計是:

分類、時效(timing)、精簡、有力的例證、圖像、簡短但即刻繞回主題的側題、暫時性的異議、避免陳腔濫調、綜合,及最後自己的判斷訴求;

●以局部代替全部(Pars-pro-toto)的操控手段是:

一方面是價值的傳遞效用,另一放面可以細節代替全部,也就是說,更能讓人有獲得資訊之感。

2、觀眾的認知:

(1)觀眾的感受是由不同的意識功能所組合,一般應有:

1.體會:

涵蓋先前類似經驗而來的官能感受與印象。

2.理解:

解釋某事,認識、接受或排斥某些價值。

3.想像:

認出可能性。

4.幻想:

引發創造性、模仿性或無系統的想像。

5.直覺:

直接的內在感受。

6.靈感:

創造性的想法。

7.思想:

有目的、有概念的想向、判斷、結論、觀念與理解;獲得新的次序和新的知識。

8.辨認:

對實際情況之真實和確定的經驗。

9.區分:

將不同的兩件或多件事情分別開來。

10.決定:

在辨認和區分後,質的選擇。

11.意願:

自主設立目標、執行及完成。

12.接收:

感官受到的刺激。

13.感覺:

直接的主觀經驗。

14.察覺:

意識到物體、過程或情況。

15.動力:

隨感覺繼續朝著一定的方向前進。

注意力由兩種特質決定:

1.物理(Physical)特質:

大小、密度程度、運動。

2.醒目(Eye-catching)特質:

根據比較而來的新奇、驚訝、矛盾、多變化。

(2)皮亞傑(JeanPiaget)認知發展階段

年齡

(歲)

分類

特徵

0-2

感覺官能期

1.不適用

2-7

前運思期

1.探索符號

2.語言能力開始

3.接受外表所見

4.不瞭解因果關係

7-11

具體運思期

1.涉及現在與具體

2.開始做歸納推理;因果關係

3.開始以某種順序將物件排列

12-成人

成熟思考期

(形式運思期)

1.可有效運用邏輯

2.可對文字和符號做抽象思考

3.可思考現在、過去和未來

4.歸納式、演繹假設思考

(3)賽爾曼(RobertSelman)社交認知階段

年齡

(歲)

分類

特徵

3-6

自我中心的觀點

1.個體觀念

2.無法分辨出自我與他人看法間之差異

5-9

主觀的觀點設擬

1.友誼

2.根據具體觀察來做判斷

3.別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

7-12

自我反射式思考

1.同儕團體概念

2.可以對他人的觀點作推論

10-15

共同的觀點設擬

1.親子概念(更瞭解關係)

2.可進步到中立第三者的觀點

3.可對一般社會體系形成概念

16-成人

深入於合乎社會的觀點

1.合乎社會的觀點

2.瞭解每個人皆有其自己的分析系統

(4)觀眾學習的模式與回憶的數據:

學習的模式和其可幫助回憶的數據

可記憶傾向

的比例

活動的類型

學習的模式和

牽涉的程度

百分之十

閱讀

記號的

百分之二十

聽文字的敘述

抽象的;被動的

百分之三十

看圖畫;看物件;看影片;看戲劇;看實地教學;看遊戲

具體的;被動的

百分之七十

參與討論;談論

制約的

百分之九十

給予實地教學;動手操作並且談論該物件;使用互動式的展示;給予戲劇化的呈現方式

經驗的;主動的

3、導覽活動的理論與策略

任何教學策略與設計植基於某種教育觀,即對於什麼是教育、什麼是知識、人如何學習、為何而學等問題所持的觀點,探討教學時,通常會關心兩個問題:

教(學)什麼?

怎麼教(學)?

導覽活動是博物館教育最常見的一種方式,通常博物館的教育活動應以博物館設立的宗旨、藏品的特性、展示的特色及人員的專長等,可以發展規劃不同性質的教育活動。

美國舊金山探索館的創始人歐本漢墨(FrankOppenheimer)指出,「非正規學習一般不授予學位或成就的程度;沒有必要的條件,不會畢業、也不會不及格。

」博物館教育是一種「非義務性」的教育,教育活動內容與方式和學校的教育模式大異其趣。

博物館學者GeorgeE.Hein研究將不同的知識論與學習論分別視為理念程度不同的連續軸線,軸線兩端為觀點的兩極、如以前者為縱軸,後者為橫軸,這個交互形成四大教育理論。

如下圖所示,可了解在不同知識論與學習理論基礎上,即產生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諭式」(Didactic,Expository)的教學則基於學習者為被動接受,而知識存在於個人之外、「刺激反應式」(Stimulus-response)的教學則基於學習者為被動接受,而只是這位學習者個人和社會性的建構而來;「發現式」(Discovery)的教學則基於學習者為主動建構,而知識存在於個人之外;「建構式」(Constructivism)的教學則基於學習者為主動建構知識,而知識為學習者個人或社會性的建構而來。

知識已存在於學習者之外

傳統講授和教課書發現式學習

(教諭式)(發現式)

累積性學習學習者

一點點增加建構知識

(刺激反應式)(建構式)

行為主義者學習建構主義

 

知識係經由學習者建構而成

一般導覽人員最常運用提問的方式達到互動,通常以配合主題內容及參與者特性,讓導覽人員與參與者之間建立互動,參與者可以將立即的體驗分享與回饋。

提問的問題通常有兩類,一是初步或創始性的問題(InitiatingQuestions)對回答的問題要由易到難,以逐漸建立信心和語彙。

,一是繼續性的問題(ContinuingQuestions)提供五種不同的功能:

改變方向、改變措辭、提示、澄清和詳述學生最初的反應(表一)。

前者詢問基本且必要的問題,後者則深入初步的問題。

問題的種類

範例

改變方向

1.有人要作補充嗎?

2.還有誰要作結論?

3.有其它答案嗎?

改變措辭

1.你的答案不清楚,你能再說明嗎?

2.我看你不瞭解我的問題,我是要你解釋……?

3.你能用其它方法說明你的答案嗎?

提示

1.你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為何不再是一次?

2.你的方式(Track)不對,能繼續嗎?

3.你有沒有遺落些什麼?

澄清

1.你能不能更清楚的回答問題?

2.你能不能更進一步的解釋你自己?

3.你能不能幫助我更瞭解你的看法?

詳盡的陳述

1.你能再加一些什麼?

2.你能不能在告訴我一些什麼?

3.還有沒有其它的答案?

資料來源:

郭禛祥,(1990)。

一般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在開始進行規劃前,必須先界定其教育活動目標,以及學習者對象的區隔,目標對象的了解,他們對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需求為何,並依博物館的宗旨、特性、藏品、展示特色、人員專長等,來發展規劃不同性質的活動。

而博物館的導覽活動應包括博物館的物件、所要呈現的展覽環境與主題內容、以及導覽教育人員與參與觀眾四個部分,導覽活動的規畫是一項極具專業的工作,除了必須有足夠的學識背景及專業知識之外,同時需要廣泛收集、研讀相關資料,將所規劃的導覽活動依循既定的目標進行。

4、導覽的見解:

導→道+寸→首+辶(辵)與寸

覽→監+見→臣+ケ+皿與目+儿

(1)導覽

「導」是導引、疏通、啟發、指示方向。

「覽」是動詞,觀看的意思,遊覽、瀏覽。

(辭海,1985)「導覽」意含指引他人觀看親近美的事物。

(2)欣賞

「欣」是歡喜、喜悅:

「賞」是品評、觀玩之讚美(辭海,1985)。

欣賞可以說是觀看者對某人、事、物、景產生喜愛的感情之後,悅然而生的讚美表現。

欣賞活動,主要是述之於知覺與感情兩種作用,是帶有主觀意識的審美活動。

(3)鑑賞

「鑑」的本意是鏡子、裝水的銅盆;當動詞解釋則有察看、識別之意(辭海,1985)。

「鑑賞」一詞意指客觀的鑑別、品味事物而加以讚美。

英文「Appreciation」涵括中文的「欣賞」與「鑑賞」,其涵義為判斷事物的特質、認知優點、敏銳的知覺、欣喜。

相較之下,「欣賞」缺乏「鑑賞」之正確認知與判斷的層面,因而主觀的性質較強。

5、導覽人員的角色與認知:

《藝術社會學》的作者亞諾‧豪澤爾(ArnoldHauser,1974)在其書中有所明示:

「藝術品本身不會說話。

它們只對那些經過學習與理解的觀眾,才說該說的話。

」導覽人員在展覽與觀眾之間扮演的是「藝術推手」與「展覽詮釋」的角色,在博物館中導覽人員的角色定位是隸屬於教育人員,他們必須具備有教育的概念。

活動中導覽人員是幫助瞭解文物各種不同方面的知識,也要帶領大家去體會展覽的內在,經由欣賞展覽文物而心有所感的產生思考,並藉由與現實日常生活中相關的主題得到啟發而達到教育學習的目的,提升參觀的品質與效益,達到寓教於樂的學習效果。

(1)博物館的導覽教育人員應具備的條件:

1.博物館蒐藏的專業藝術、科技、自然等方面的專業背景知識。

2.教育學上的教學原理與教育方法及技巧的專業知識。

3.具有與學習者溝通的能力、傳播的工作經驗與關懷人文的心。

4.博物館學的專門學識。

理想的導覽員畫像(引用-圖表設計:

蘇振明,1994)

(2)導覽要素:

1.知識性(藝術史):

展示品背景相關知識。

2.哲學性(美學):

美感的原理與風格。

3.技術性(創作技法):

創作的歷程、作品的媒材、創作的技法。

4.生活性(經驗的):

物件與觀眾的關係,觀眾對物件的相關經驗。

5.創造性(啟發性):

引發觀眾探索藝術的動機。

6.互動性(多元感覺的):

透過導覽讓觀眾與物件有對話的機會。

6、導覽解說技巧:

(1)建立親近的關係:

語言、態度、肢體行為等。

(2)展覽環境的熟悉與利用。

(3)導覽動線的安排。

(4)導覽方式的設計與方法:

教諭式:

說故事;刺激反應式:

一問一答的互動;發現式:

觀察後學生提問題、玩遊戲等。

(5)建立導覽教案。

(6)簡潔扼要與深入淺出的介紹。

(7)文物專有名詞的充分解釋。

(8)尊重每一個問題的提出並給予正確的回答。

(9)千萬不要傳達錯誤的訊息。

(10)注意您團體中的每一位觀眾。

(11)了解自己的角色,發揮自己的特質。

7、其它注意事項:

(1)語言:

1.說話咬字要清楚。

2.聲音要有高低起伏。

3.說話時注意綴詞。

4.用詞「淺」字需要注意。

5.說話時注意發音部位與聲音適中。

6.說話、說故事與講笑話需要注意對象。

(1)肢體與表情:

1.肢體語言的豐富:

請、謝謝、引導手勢、導覽時自己的位置等。

2.臉上經常保持笑容產生親合力。

3.碰到不禮貌時「請勿動怒」。

(2)導覽時注意時間的掌控:

準時開始與結束。

(3)團體出發前請告知參觀者環境介紹與一般注意事項。

8、博物館教育的功能與啟發:

(1)發生興趣→停留觀察→引發思考→產生問題→得到解答→產生學習。

(2)對展品的觀察所產生的觀點與想法,引導他們主動的表達。

(3)引導如何的欣賞不同性質展品的方式與角度。

(對任何事情都可從不同角度來了解分析)。

(4)讓大家了解由民主的方式是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經由討論後得到結論進一步的認識展品,達到實質的教育目的。

(5)讓觀眾重新認識與利用博物館的功能。

(6)讓觀眾了解參觀博物館所應該準備的注意事項。

9、參考書目:

1.張譽騰著,(2000),解讀博物館,台北:

文建會出版。

2.張譽騰審定,曾于珍等譯,Dr.FriendrichWaidacher原著,(2005),博物館學理論-德語系世界的觀點,台北:

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3.張譽騰審定,曾于珍等譯,Dr.FriendrichWaidacher原著,(2005),博物館學實務-德語系世界的觀點,台北:

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4.劉婉珍著,(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

南天書局。

5.黃淑芳著,(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博物館教育活的規劃與執行,台北:

台灣省立博物館印行。

6.蘇振明著,(1996),美術導賞的理念與策略研究,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http:

//www.iest.edu.tw/study/art/childart/104-1.htm。

7.王秀雄著,(1991),怎樣教「美術批評」─美術鑑賞教學之研究,國立藝術教育館:

美育月刊。

8.王秀雄著,(1993),社教機構(美術館)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研究,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9.居延安譯,亞諾.豪澤爾著,(1988),藝術社會學,台北市:

經典出版社。

10.閻蕙群譯,AlisonGrinder&E.SueMcCoy原著,(2006),如何培養優秀的導覽員,台北:

五官藝術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11.吳鴻慶,(2003),超博物館,台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黃光男著,(1991),美術館行政,臺北市:

藝術家出版社。

13.王維梅,(1990),解說員一教育尖兵,博物館學季刊,4(3):

13~17。

14.郭丁熒,(1990),由教育意義與本質談博物館教育功能之發揮,博物館學季刊,4(3):

53~56。

15.郭禛祥,(1990),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師大學報,35,319。

16.Hein,G.E.,(1998),LearningintheMuseum,London&NewYork:

RoutledgeLoomis,R.J.1987,VisitorEvaluation,Nashville:

AASLH.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