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xx.9
说明:
本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选择题填在答题卡上,主观性试题请用黑色笔书写。
一、论述类阅读(3题共9分)
谈文化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
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文化根本性的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
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
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
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
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
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
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
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
1.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怎能有不能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相互制约。
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
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
2.对文中“自觉”和“自在”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在”是说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不是不密切。
B.俗文化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
C.雅文化因为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能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名种关系。
D.雅文化是俗的“自觉”,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雅文化和俗文化虽然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但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
B.当整个社会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的对立已经较为严重。
C.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
D.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30分)
(一)古文阅读(19分)
种世衡初营清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
世衡延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
崧酗酒狎博,无所不为。
世衡遇之愈厚。
留岁余,崧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
一日,世衡忽怒谓崧曰:
“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
”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
凡一月,濒于死者数矣,崧终不伏,曰:
“崧,丈夫也。
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
”毅然不顾。
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复延入卧内,厚抚谢之曰:
“尔无过,聊相试耳。
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
”崧默然曰:
“试为公为之。
”
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曰:
“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
”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
“胡地苦寒,此以为别。
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
”遇乞,虏人之谋臣也。
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
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
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
虏人因疑遇乞,舍崧,迁与北境。
久之,遇乞终以疑死。
崧邂逅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
崧后官至诸司使,至今边人谓之“王和尚”。
元昊之臣野利,常为谋主,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与元昊乳母白姥有隙。
岁除日,野利引兵巡边,深涉汉境数宿,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元昊疑之。
世衡尝得蕃酋之子苏吃曩,厚遇之。
闻元昊尝赐野利宝刀,而吃曩之父得幸于野利,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许之以缘边职任、锦袍、真金带。
吃曩得刀以还,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设祭境上,为祭文,叙岁除日相见之欢。
入夜,乃火烧纸钱,川中尽明。
虏见火光,引骑近边窥觇。
乃佯委祭具,而银器凡千余两悉弃之。
虏人争取器皿,得元昊所赐刀。
及火炉中见祭文已烧尽,但存数十字。
元昊得之,又识其所赐刀,遂赐野利死。
野利有大功,死不认罪。
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军。
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
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观察使。
(节选自《梦溪笔谈•补笔谈•权智》)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军军:
指挥作战。
B.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谮:
责备。
C.崧亦深德世衡德:
感激。
D.世衡遇之愈厚遇:
对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遇乞终以疑死余船以次俱进。
C.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D.世衡卒,乃录其功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世衡临别解下所穿的絮袍赠送给法崧,叮嘱他千方百计求见敌方谋臣遇乞,法崧至敌方按照种世衡的指教去做。
B.种世衡设计考验法崧,法崧不为严刑拷打所屈。
于是种世衡对法崧去间谍的有关事项面授机宜,交代得一清二楚,法崧答应按计去做。
C.敌方怀疑法崧,法崧主管官吏捉住,敌方打开袍子,搜到了藏在领子中的种世衡给遇乞的信。
后来还是被遇乞杀死了。
D.种世衡巧妙利用、激化敌人内部矛盾,大大削弱了元昊的战斗力。
平定西夏,世衡屡设奇计,功不可没,这一切都为人了解,为人赞叹。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崧,丈夫也。
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
(5分)
译文:
(2)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
(5分)
译文:
(二)古诗鉴赏(11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
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8.这首诗的颈联综合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颈联的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6分)
9.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全面分析诗中丰富的情感。
(5分)
(三)默写(7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7分)
(1)独学而无友, 。
(《礼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东篱把酒黄昏后,。
(李清照《醉花阴》)
(3)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大弦嘈嘈如急雨, 。
(白居易《琵琶行》)
(4)熊咆龙吟殷岩泉,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三.文本阅读
11.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悲悯生命
毕淑敏
科技发展了,现代人读的是电子读物,乘的是波音飞机。
作家,比以前不好当。
你能看到的书,他人也能看到。
你能参观的自然景点异域风光,别人也许去过的更早更多。
从前的诗人,骑一小毛驴,走啊走,四蹄就踏出一首千古绝唱。
现在你就是跨着登月火箭,也是干抓一把火山灰阑珊归来。
也许是不自信,我基本上不写游记,不写历史,不写我的时代以外的故事。
我将笔触更多地剖向我所生长的土壤,目光关注危机四伏的世界。
写作长篇小说,是一个作家的光荣与梦想(绝无贬低专写短篇小说的大师的意思)。
几年前,当我决定开始写作生平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具体写什么内容,一时拿不定主意。
经过多年储备,很有几份材料,是可以写成长篇小说的。
它们像一些元宵的胚芽,小而很有棱角地站在我的糯米面箩里,召唤着我,期待着我均匀地摇动它们,让它们身上包裹更丰富的米粉,缓缓地膨胀起来,丰满起来,变得洁白而蓬松,渐渐趋近成品。
委实有些决定不下。
想写这个,那个又在诱惑。
放下这个,又觉得于心不忍。
后来我很坚决地对自己说,既然对我来说,哪个都敝帚自珍,就想一想更广大的人更迫切需要什么。
我是一个视责任为天职的人。
这样一比较,对于毒品的痛恨和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就凸现出来。
也许是我做过多年医生的经历,同病人携手与死亡斗争,我无法容忍任何一丝对生命的漠视与欺骗。
也许是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当兵的十几年生涯,使我痛感生命是那样宝贵与短暂,发誓永远珍爱保卫这单向的航程。
一位屡戒屡吸的女孩对我说,她是因为好奇加无知,才染上毒瘾的。
我说,报上不是经常宣传吗,你为何置若罔闻?
她说,我们不看报,看了也不信。
如果你能写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让更多的人早点读到,也许可以救命。
我不相信文学有那么大的效力,就像我当医生的时候,不相信医学可以战胜死亡。
但生命本身,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过程。
我要用我手中的笔,与生命对话。
整个《红处方》的写作,是离开北京在我母亲家完成的。
有朋友问,你写作此书的时候,是否非常痛苦与沉重?
我说,不是。
当我做好准备进入写作状态时,基本上心平气和。
我知道要走到哪里去,何地迂回,何地直插,胸中大体有数。
长篇小说是马拉松跑,如果边设计边施工,顿挫无序,是无法完成整体设计的。
每天早晨按时起床,稍许锻炼后,开始劳作,像一个赶早拾粪的老农。
母亲为我做好了饭,我不吃,她也不吃。
在这样的督促下,我顿顿准时吃得盆光碗净,好像幼儿园的小朋友。
大约三个月后,初稿完成了。
我把它养在电脑里,不去看,也不去想。
又大约三个月后,最初的痕迹渐渐稀薄,再把初稿调出。
陌生使人严格。
看自己的东西,好像是看别人的东西,眼光沉冷起来,发现了许多破绽。
能补的补,能缝的缝,当然最主要的是删节。
删节真是个好帮手,能使弱处藏匿,主旨分明。
书出版后,很多电视台来联系改编电视剧的事,前后大约有几十家吧。
天津电视台的导演和制片人,往返多次,同我谈他们对小说的理解,我被他们的诚意所感动。
说,那我就把《红处方》托付给你们了,希望你们郑重地把这件事做好,我想表达对生命的悲悯与救赎。
(1).根据文意,谈谈你对“悲悯生命”一词的理解。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