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6356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docx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docx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由和鉴识

 

胃痛是因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公则痛以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痛苦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常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成效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阐述始见于《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小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小心而痛。

”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

《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惹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

《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

 

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只。

”此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代辨治寒热错乱胃痛供给了有利的借鉴。

后代医家因《内经》胃脘小心而痛一语,常常将心疼

 

与胃痛混作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亲信痛》中有九种心疼,九种心疼是虫心疼、注心疼、风心疼、悸心疼、食心

 

痛、饮心疼、冷心疼、热情痛、去来心疼。

这里所说的心疼,

 

实质上多指胃痛而言。

《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

 

较全面的阐述:

九种心疼“名虽不一样,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

 

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故意痛。

”《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收集了大批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

 

香、高良姜、干姜等等。

金元期间,《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以致。

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

 

胃等。

《丹溪心法.心脾痛》谓:

“大凡心膈之痛,须分久,若明知身受冷气,口吃冷物而生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

 

火,。

”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

胃痛与心疼

 

的混杂惹起了明朝医家的注意,如明朝《证治准绳.心疼胃脘痛》中写道:

“或问丹溪言心疼即胃脘痛然乎?

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一样,因胃脘痛点在心下,故有小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疼哉?

”《医学正传,胃脘痛》更进一步指出古人以胃痛为心疼之非:

“古方九种心疼,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

”从而对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

 

后来《景岳全书,亲信痛》对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论

 

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清朝《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的“久痛人络”之说,《医林改错》《血证论》对瘀血滞于中焦,胀满刺痛者,采纳血府逐瘀汤治疗,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病证以胃脘部痛苦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

 

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

 

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部胃脘痛苦为主要临床表现

 

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

 

胃衰弱等。

 

1.寒邪客胃寒属阴邪,其性呆滞收引。

胃脘上部以口

 

与外界相通,天气严寒,寒邪由口吸人,或脘腹受凉,寒邪

 

直中,内客于胃,或服药严寒太甚,或寒食伤中,以致寒凝

 

气滞,胃气失和,胃气阻滞,不公则痛。

正如《素问,举痛

 

论篇》所说:

“冷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

 

络急引,故痛。

 

2.饮食伤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故

 

胃痛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关系最为亲密。

若饮食不节,暴饮暴

 

食,损害脾胃,饮食阻滞,以致胃气失和,胃中气机阻滞,

 

不公则痛;或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恣食肥甘厚味,或饮

 

酒如浆,则伤脾碍胃,蕴湿生热,阻滞气机,以致胃气阻滞,

 

不公则痛,皆可以致胃痛。

故《素问,痹论篇》曰:

“饮食自

 

倍,肠胃乃伤。

”《医学正传,胃脘痛》曰:

“初致病之由,

 

多因纵恣口腹,爱好酸楚,恣饮热酒煎爝,复餐寒凉生冷,

 

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痛苦。

 

3.肝气犯胃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起落,有赖

 

于肝之疏泄,《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所说的“土得木而达”即是这个意思。

所以病理上就会出现木旺克土,或土虚木乘之变。

忧思愤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以致胃气失和,胃气阻滞,即可发为胃痛。

所以《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谓:

“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肝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以致肝胃郁热而痛。

 

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又可形成血瘀,兼见瘀血胃痛。

胆与肝相表里,皆属木。

胆之通降,有助于脾

 

之运化及胃之和降。

《灵枢,四时气》曰:

“邪在胆,逆在胃。

”若胆病失于疏泄,胆腑通降失态,胆气不降,逆行犯胃,致胃气失和,肝胆胃气机阻滞,也可发生胃痛。

 

4.脾胃衰弱脾与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纳运化

 

水谷之功。

性情主升,胃气主降,胃之受纳腐熟,赖脾之运

 

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于脾,脾病常累及于胃。

若素体不

 

足,或劳倦过分,或饮食所伤,或过服寒凉药物,或久病脾

 

胃受损,均可惹起脾胃衰弱,中焦虚寒,以致胃失温养,发

 

生胃痛。

假如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

 

燥理气之晶,耗伤胃阴,胃失濡养,也可惹起胃痛。

肾为先

 

天之本,阴阳之根,脾胃之阳,全赖肾阳之和煦;脾胃之阴,

 

全赖肾阴之滋润。

若肾阳不足,火不暖土,可致脾阳虚,而

 

成脾肾阳虚,胃失温养之胃痛;若肾阴亏虚,肾水不可以上济

 

胃阴,可致胃阴虚,而成胃肾阴虚。

胃失濡养之胃痛。

 

别的,若气滞日久,血行瘀滞,或久痛人络,胃络受阻,或胃出血后,离经之血未除,以致瘀血内停,胃络阻滞不通,均可惹起瘀血胃痛。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早已有对于这类病机的阐述:

“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若脾阳不足,失于健运,湿邪内生,聚湿成痰成饮,蓄留胃脘,又可致痰饮胃痛。

 

本病病因,初则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

 

多单调,病机也纯真,常有寒邪客胃、饮食阻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证候,表现为实证;久则常有由实转

 

虚,如寒邪日久损害脾阳,热邪日久耗伤胃阴,常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证候,则属虚证。

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

 

皆可形成虚实并目睹,如胃热兼有阴虚,脾胃阳虚兼见内寒,以及兼夹瘀、食、气滞、痰饮等。

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

 

关系亲密,也与胆肾有关。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公则痛。

 

【临床表现】

 

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俗满意窝部。

其痛苦的性质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痛、绞痛等,常因病因病机的不一样而异,此中尤以胀痛、隐痛、刺痛常有。

可有

 

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

其痛有呈连续性者,也有时作时止者。

其痛常因寒暖得宜,饮食失节,情志不舒,

 

劳苦等诱因此发生或加重。

本病证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

 

吐,吞酸喧闹等症状。

 

【诊疗】

1.上腹胃脘部痛苦及压痛。

 

2.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

 

喧闹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3.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苦,受寒等诱因

 

惹起。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

 

检查,查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有助于诊

 

断。

 

【鉴识诊疗】

 

1.痞满胃痛与痞满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

 

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识。

胃痛以痛苦为主,痞满以

 

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则无压痛。

 

2.心疼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

 

学正传.胃脘痛》谓:

“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

 

《证治准绳.心疼胃脘痛》所说:

“然胃脘迫近于心,移其邪

 

上攻于心,为心疼者亦多。

”心与胃的地点很近,胃痛可影响

 

及心,表现为连胸痛苦,心疼亦常波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

 

现,故应高度警惕,防备胃痛与心疼,特别是防备胃痛与真

 

心疼之间发生混杂。

胃痛多发生于青壮年,痛苦部位在上腹

 

胃脘部,其地点相对较低,痛苦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

 

一般不剧,其痛与饮食关系亲密,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

 

呕吐等胃肠病症状,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胃的检查异样;

 

心疼多发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地点相对较

 

高,痛苦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

 

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喝酒饱食关系

 

亲密,常伴居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心

 

电图等心脏检查异样。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

 

痛苦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邻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杂,应

 

予鉴识。

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

 

喧闹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

 

胁痛部位在上腹双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4.腹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大范围看腹痛与胃痛

 

均为腹部的痛苦,胃痛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痛的

 

症状,故居亲信痛的提法,所以胃痛需与腹痛相鉴识。

胃痛

 

在上腹胃脘部,地点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

 

以上的部位,地点相对较低。

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

 

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

有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

 

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识诊疗。

 

【辨证论治】

 

辨证重点

 

1.辨寒热寒证胃痛常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生

 

或加重,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茵白,口和不

 

渴,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常见胃脘灼热痛苦,进食辛

 

辣燥热食品易于引发或加重,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伴

 

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

 

2.辨虚实虚证胃痛常见于久病体虚者,其胃痛隐约,

 

痛势徐缓而无定处,或摸之莫得其所,时作时止,痛而不胀

 

或胀而时减,饥饿或过劳时易引发痛苦或致痛苦加重,揉按

 

或得食则痛苦减少,伴有食少乏力,脉虚等症;实证胃痛多

 

见于新病体壮者,其胃痛兼胀,表现胀痛、刺痛,痛势急剧

 

而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伴有大便秘结,脉实等症。

3.辨气血初痛在气,久痛在血。

胃痛且胀,以胀为主,

 

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常由情志不舒惹起,伴胸脘痞满,喜

 

惋惜,得嗳气或矢气则痛减者,多属气分;胃痛久延不愈,

 

其痛如刺如锥,连续不解,痛有定处,痛而拒按,伴食后痛

 

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紫暗迂曲者,多属血分。

 

治疗原则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来源则。

旨在疏导气

 

机,恢复胃腑温顺通降之性,公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

 

的。

胃痛真实者,治以祛邪为主,依据寒凝、食停、气滞、

 

郁热、血瘀、湿热之不一样,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依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

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分证论治

 

.寒邪客胃

 

症状:

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

良附丸。

 

良附丸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础方。

方中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

若寒重,或胃脘忽然拘急掣痛

 

拒按,甚则隆起如拳状者,可加吴茱萸、干姜、丁香、桂枝;气滞重者,可加木香、陈皮;若郁久化热,寒热错乱者,可

 

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若见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可加紫苏、生姜,或加香苏散疏风散寒,行气止痛;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呕吐等寒夹食滞症状者,可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若胃寒较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散寒止痛。

 

.饮食阻滞

 

症状:

暴饮暴食后,胃脘痛苦,胀满不用,痛苦拒按,

 

得食愈甚,嗳腐吞酸,或呕吐不用化食品,其味腐臭,吐后

 

痛减,不思饮食或厌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

保和丸。

 

本方用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健胃下气;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湿理气;连翘散结清热,共奏消食

 

导滞和胃之功。

本方为治疗饮食阻滞的通用方,均可加入谷

 

芽、麦芽、隔山消、鸡内金等味。

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厚朴、槟榔行气消滞;若食积化热者,可加黄芩、黄连清热

 

泻火;若大便秘结,可适用小承气汤;若胃痛急剧而拒按,大便秘结,苔黄燥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可适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荡积导滞。

 

.肝气犯胃

 

症状: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

 

长惋惜,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忧郁怒则痛作

 

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为疏肝理气之要方。

方中柴胡、白芍、川芎、

 

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诸药适用共奏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

若胀重可加青皮、郁金、木香助

 

理气解郁之功;若痛甚者,可加川栋子、延胡索理气止痛;

 

嗳气频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亦可用沉香降气散降气解

 

郁。

 

.肝胃郁热.

 

症状:

胃脘灼痛,痛势迫切,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喧闹,口干口苦,舌红少苔,脉弦数。

 

治法:

疏肝理气,泄热和中。

 

方药:

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方中柴胡、当归、白芍、薄荷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栀子清肝泄热,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和中健胃。

左金丸中黄连清泄胃火,吴茱萸辛散肝郁,以补原方之未备。

若为火邪已伤胃阴,可加麦冬、石斛。

肝体阴而用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郁久化热,易伤肝阴,此时选药应远刚用柔,慎用过分香燥之晶,宜采纳白芍、香橼、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也可与金铃子、郁金等偏凉性的理气药,或

 

与白芍、甘草等柔肝之晶配合应用。

若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见吐血,并出现脘腹灼痛痞满,心烦便秘,面赤舌红,脉

 

弦数有力等症者,可用《金匮要略》泻心汤,严寒泄热,直折其火。

 

.瘀血阻滞

 

症状:

胃脘痛苦,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

发笑散合丹参饮。

 

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如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粉、三棱、莪术,并可加理气之品,如枳壳,木香、郁金;若血瘀胃痛,伴吐血、黑便时,当辨寒热虚实,参照血证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脾胃湿热

 

症状:

胃脘灼热痛苦,喧闹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色

 

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

清中汤。

 

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

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

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胃阴亏虚

 

症状:

胃脘隐约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

 

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益胃,和中断痛。

 

方药:

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养阴益胃,芍药、甘草和

 

中缓急止痛。

若胃阴损失较甚者,可酌加干石斛;若兼饮食

 

阻滞,可加神曲、山楂等消食和胃;若痛甚者可加香橼、佛

 

手;若脘腹灼痛,喧闹反酸,可加左金丸;若胃热偏盛,可

 

加生石膏、知母、芦根清胃泄热,或用清胃散;若日久肝肾

 

阴虚,可加山茱萸、玄参滋补肝肾;若日久胃阴虚难复,可

 

加乌梅、山楂肉、木瓜等酸甘化阴。

 

.脾胃虚寒

 

症状:

胃痛隐约,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肚痛甚,得食则缓,劳苦或食冷或受凉后痛苦发生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备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衰弱。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

黄芪建中汤。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缓急止痛。

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茯苓等温胃化

 

饮;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汤,或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适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

 

【转归预后】

 

病之初多真实证,表现为寒凝、食积、气滞之候;病情发展,寒邪郁久化热,或食积日久,蕴生湿热,或气郁日久

 

化火,气滞而致血瘀,可出现寒热互结等复杂证候;且日久耗伤正气,则可由实转虚,而转为阳虚、阴虚,或转为虚劳之证。

某些病例尚可因气滞血瘀,瘀久生痰,痰瘀互结,内

 

生积块;或因血热妄行,久瘀伤络,或脾不统血,惹起吐血、便血等,皆属胃痛的常有转归。

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治

 

疗较易,邪气去则胃气安;虚实并见者则治疗难度较大,且常常频频发生。

若影响进食,化源不足,则正气日衰,形体消瘦。

若伴有吐血、便血,量大难止,兼见大汗淋漓,四肢

 

不温,脉微欲绝者,为气随血脱的紧急之候,如不实时救治,亦可危及生命。

 

【预防与调摄】

 

对胃脘痛患者,要重视生活调摄,特别是饮食与精神方

 

面的调摄。

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平淡易消化为原则,

 

不宜喝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品,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

 

或饥饱无常;应保持精神快乐,防止忧思愤怒及情绪紧张;注意劳逸联合,防止劳苦,病情较重时,需适合歇息,这样可减少胃痛和减少胃痛发生,从而达到预防胃痛的目的。

 

【结语】

 

胃痛以上腹胃脘部痛苦为主要临床特点。

需与痞满、心疼、胁痛等相鉴识。

本病常由外感寒邪,饮食伤胃,情志不遂,脾胃衰弱,以及气滞、瘀血、痰饮等病因所致,可一种

 

病因独自致病,也可多种病因共同致病。

病变部位主要在胃,

 

与肝脾关系亲密,与胆肾也有关。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公则痛。

本病之初病机较纯真,多为寒邪客胃、饮食阻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真实证;久则常由实转虚,而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属

 

虚证。

也有起病即见脾胃虚寒者,也属虚证。

病久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以及多种要素互相影响,能够形成寒热虚实并

 

见的复杂证候。

辨证方面以辨寒、热、虚、实,以及在气、在血为重点,治法上常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来源则。

应遵叶

 

天士“远刚用柔”和“忌刚用柔”之说理,气不行损害胃阴。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转归主要有胃脘积块和便血、吐血等。

对胃

 

痛患者,要特别重申饮食和精神方面的调摄,它是治疗及预防不行或缺的举措。

 

【文件纲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胃病者,腹胀,胃脘小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

“夫心疼者,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之曰心疼,其实非心疼也,若十二

 

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痛苦,属外所因;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痛苦,属内所因;饮食劳逸,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食饮遁疰,事变肠胃,发为痛苦,属不内外因。

 

《景岳全书.亲信痛》:

“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对于气。

盖食停则气滞,

 

寒留则气凝。

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真实邪,皆当以理气为主。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

“初病在经,久痛人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血之自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也

 

因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轻柔血之法,实为对待必定之理。

《顾氏医镜.胃脘痛》:

“须知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

 

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少气虚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迈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

必以望、闻、问、切四者详辨,则虚实自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