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4623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2018年高考联考卷

文科综合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宗法制体现了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B.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

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大的特征

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反映的“弟及”“子继”、《丧服小记》反映的大宗和小宗之别、《左传·桓公二年》所反映的等级关系和《春秋左传》反映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看,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故答案为B项。

材料中只有《丧服小记》涉及大宗小宗之分,排除A项;只有《春秋左传》涉及嫡长子继承制,且不能反映是“最大的特征”,排除C项;只有《左传·桓公二年》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排除D项。

点睛:

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

因此,在西周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

2.汉武帝设刺史,主要问责: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及“两千石(郡太守)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其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这表明汉武帝时

A.豪强地主严重威胁政权

B.刺史是朝廷的封疆大吏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汉武帝设立刺史主要是针对“强宗豪右”、郡守及其子弟,是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因此材料信息表明汉武帝时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刺史只是监察官,不是封疆大吏,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且富商大贾不等同于“强宗豪右”,排除D项。

3.理学家朱熹说:

“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据此可知,朱熹

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朱熹的主张是通过格物、达到“穷理”,实现“致知”,即材料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正心诚意”,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天理是万物的本源,而是探讨如何感知天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排除D项。

点睛:

由于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雍正时山西巡抚上奏:

“子孙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者犹肯力农;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以故士风卑靡”。

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加强弱化做官愿望

B.市民阶层壮大瓦解传统伦理

C.商帮规模扩大忽视道德教育

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

【答案】D

5.1903年,清政府参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法颁布《公司律>,《公司律》明确以商人权力为中心,给予商办公司与官办、官商合办公司同等的法律地位,同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清政府旨在

A.实施“新政”重塑形象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通过立法规范商业活动

D.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属于清末新政的内容,清政府开展新政的目的是强化封建国家机器,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故答案为B项。

实施“新政”的目的是维护统治,排除A项;《公司律》不仅规范商业活动,主要是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排除C项;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不是清政府的目的,排除D项。

6.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

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

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

B.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D.继承传统并且发扬儒学

【答案】C

【解析】陈独秀“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胡适“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说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并非是完全否定文化传统。

联系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确实批判传统,故答案为C项。

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是康有为,排除A项;这是辩证、全面地看待文化传统,不是观点对立,排除B项;对传统文化是批判地继承,并非只是继承和发扬,排除D项。

7.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和驻印军会师芒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开展滇西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这一战役

A.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B.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C.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D.振奋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

【答案】B

【解析】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队与美、英军协同作战,取得重大胜利成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故答案为B项。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1942年成立,排除A项;中国远征军是国民政府的军队,不能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排除C项;D项夸大了这一战役的影响,排除。

8.1998年国务院关于实行住房改革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与这一目标相关的是

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

B.住房商品化的完全实现

C.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矛盾的尖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答案】D

【解析】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之后,国家逐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材料中的“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确定的目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有关。

故答案为D项。

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住房商品化的过程刚刚开始,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9.马克斯·韦伯说,罗马法“对于我们本民族的法律系统是一种强力剂,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象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步建立起来”。

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深刻影响欧洲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适应着欧洲历史发展要求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中的“它”是指罗马法,因此材料信息表明罗马法对欧洲各国的法律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律的影响,不是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排除B项;罗马法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罗马法自身的发展,而是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

10.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内阁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

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这一变化表明

A.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B.英国国王临朝而不执政

C.议会掌握国家行政权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国王权力得到进一步限制,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故答案为A项。

国王仍然拥有一定权力,还没有真正处于“临朝而不执政”的地位,排除B项;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排除C项;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就是限制国王权力,D项说法错误,排除。

11.有学者认为:

“每当苏共面临危机的时候,其领导层就会有头脑清醒者出来力挽危局,……使苏共平安度过“崛起——危机——拯救”。

与之相关的是

A.和平方式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家经济

C.大力垦荒实现农业迅速发展

D.强化国防工业展开军备竞赛

【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的背景下,列宁提出的解决危机的办法。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家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

故答案为B项。

A项不是拯救危机的办法,且未能实现,排除;C项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D项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尽管均是为消除斯大林模式采取的,但未能做到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均排除。

点睛:

十月革命后,在内忧外患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极其不满。

后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并且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12.下表为2015年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状况比较表(金额单位:

十亿美元),据此可知

A.美国贸易顺差加速资本扩张

B.中国贸易逆差阻碍经济发展

C.日本经济发展增速明显放缓

D.全球服务市场机遇挑战并存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美、中、日三国的服务贸易状况,说明国与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往来更加紧密。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服务贸易的发展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于各国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故答案为D项。

服务贸易只是一国对外贸易的组成部分,因此美国服务贸易存在顺差并不必然导致资本扩张加速,中国存在服务贸易逆差也不能得出阻碍经济发展的结论,排除A、B项;一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C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同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因此,英国总财富和人均财富增长很快。

虽然贫富差距可能在拉大,但史家形成了一个共识,18世纪上半期下层社会的收入比此前和此后都高。

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形成,。

中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超越了生存需要。

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

很多人认为,奢侈消费“无尽地丰富了社会的活力,给乡村和城市生活带来数不清的改善和变化,他们大胆地重新规划下层社会的教育、管理和福利来适应这一社会”。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引发了一场关于奢侈消费的大讨论。

随着当时世界市场的形成,这场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英国。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各地消费行为都有所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再以俭朴、淳厚为尚,转而追求生活的富足华奢。

天启《赣州府志》记载赣州的情况:

“乃今凿朴为碉,易俭为侈,服饰器用燕饮之浮淫,转相幕效。

而又不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披花绣,蹑朱履,盖装银顶,乐用铜鼓,犯上亡等,法制谓何7”所谓“凿朴为蜩,易俭为侈”,已不仅仅是大户富贵之家之所为,而是“不分贵贱,不论贤愚”的社会共同的行为。

人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