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6146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

《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

教学案例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

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

内容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三:

学情分析: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案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根据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抓六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位同学的故事。

师:

面临强烈的大地震,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

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大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齐读。

教师板书:

了不起。

师:

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设计意图:

抓住文章主线,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细读课文,感受“了不起”

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与子“了不起”,勾画出关键语句用心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简要写在书旁。

学生自己默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研读探讨,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全班交流。

(一)父亲的“了不起”

师:

你从哪个地方感觉到父亲了不起?

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读: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从这个“冲”字感受到了父亲迫切地希望看到他的儿子。

师:

换成“跑”可以吗?

这个“冲”字写出了父亲什么心情?

生:

急切、迫切、不顾一切……

师:

真是救子心切呀!

了不起的父亲。

读出父亲的急切的心情。

师:

我们接着谈,还从哪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生:

他顿时感到一片漆黑,大喊:

阿曼达,我的儿子。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的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从眼前的一片漆黑转到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

你关注到了父亲感情的变化。

来,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

好,同学们,此时此刻,自己心爱的儿子阿曼达正被废墟压在下面,作为父亲的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

特别悲伤、特别绝望。

生2:

百感交集的心情。

生3:

特别难过。

想着儿子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师:

是啊,此时的他有着撕心裂肺的痛,所以才会有着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大喊,带着这样的痛来朗读这段。

师:

来,全班同学一起试一试。

全班齐读。

师:

是什么让这个过度悲伤的父亲转而坚定地向废墟走去。

生:

是他对儿子说的那句话语。

师:

哪句话语?

生: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

请同学找到这句话,把它勾下来。

语言训练:

师:

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生:

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师: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生:

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师:

对!

说得真好!

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生:

父亲想办法找到他。

师:

对!

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

这就叫————“不论……

生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一句承诺,让我们看到父亲由痛苦无助转而向废墟坚定地走去——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继续谈,还从哪些地方看到父亲的了不起?

生: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从这儿看出父亲不在乎身上的痛,已经被钢筋和瓦砾挂破了,他还是想着儿子,都已经忘记了自己身上痛。

师:

说的非常好,你抓住了课文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体会他不在乎自己的痛。

那么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你从这一系列的数字,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

从数字我体会到父亲正在挖那些瓦砾时候的艰难。

生:

父亲挖那些瓦砾时时间很漫长。

师:

他挖了多少小时啊?

生:

他挖了36小时。

师:

多少小时?

生:

38小时。

师:

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8小时,而用一系列的数字来说明呢?

生:

为了更好的突出时间的漫长。

师:

你体会到时间的漫长,老师就请你读一读这一句,相信你会读出自己的体会。

生读这一句。

师示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生:

再读。

师:

谁还想读一读,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另一生再读这一段。

师: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时间的漫长。

生齐读。

【设计意图:

基于对父亲内心世界的感悟,充分利用文本中颇具特色的语言现象: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挖掘过程的漫长与艰辛,感受父亲的执著,相比空洞直白的说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更能帮助学生触摸“父亲”的内心世界】

师:

同学们,没人再来阻挡他。

你从“再”字看出什么?

生:

看出那些好心人来阻挡过他。

师:

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哪些好心曾经来劝阻过他、阻挡过他?

生:

有消防队长。

消防队长说: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

有警察。

警察走过来:

“你很难过,着我们理解。

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师:

还有谁来劝过他?

生:

还有一些好心人劝阻过他。

师:

读一读劝阻的话。

生读: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

大家都在劝他,可是他没有听大家的劝阻,他依然没有停止挖掘,所以我们看到他挖了——

生接读——36小时。

师:

出示画面,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位父亲身上,想像一下,父亲在挖的时候面临哪些困难?

此时你看到他什么样子?

生:

正在找儿子的时候,有石头落下来,他受伤了。

生:

有可能遇到大爆炸。

……

生:

手指抠破了。

生:

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

生:

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

师:

但是他都没有停止,他还是不放弃。

师:

此时我们看到的样子,大概是这句。

  生: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

父亲在废墟上苦苦地挖了38个小时,以至于成了这个样子。

生:

再读句子。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诵读有关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通过想像,情景朗读再现,从而深刻理解文本中父亲因爱而执著地拯救儿子的行为,付出了巨大的艰辛。

从而在每个孩子心中树立起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

师: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拼死救子呢?

生:

因为他答应儿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齐读承诺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

是呀,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引读:

1、当父亲看到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给予父亲坚定的信心,就是这句话——

生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当父亲一次又一次恳求得到别人的帮助时,换来的却是认为自已精神失常了,只好孤军奋战,不顾安危,因为,他对儿子承诺过——

生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当父亲在废墟上拼死救子时,却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不顾长时间的辛劳与伤痛,给予父亲伟大的力量,还是这句话——

生齐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引读,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师:

是啊!

正是这种至死不渝的信念支撑着父亲在废墟上苦苦支撑了30多个小时,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信守诺言,在废墟上拼死救子的父亲的形象。

师:

那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作者是抓住了父亲的哪些描写来向我们塑造了一位高大的父亲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他的了不起?

生:

他的外貌。

生:

语言描写。

生:

还有他的动作。

师:

说的非常好。

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废墟上信守诺言拼死救子的父亲形象,更被他了不起的行为所震撼所感动。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父亲转向7岁的阿曼达,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你能看出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

【设计意图:

小结课文写法,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了不起的儿子。

生:

我从第16自然段看出来的。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从中我体会到儿子的勇敢。

师:

想像一下,当时,孩子们在废墟下会有怎样的正常表现?

生:

大哭。

生:

哭着喊爸爸、妈妈。

师:

想象一下,在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呢?

生:

阿曼达会想:

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他对我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他总会和我在一起。

生:

他会对同学说:

“同学样,不要害怕,我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他平时总对我说: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不次我遇到困难时,教应验了。

师:

在这样的情境下,一个七岁的孩子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真是个勇敢的孩子。

让我们读出儿子的勇敢。

这就是了不起。

【设计意图:

“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

”在“说”中发展了语言。

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给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师:

还从哪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生:

“不!

爸爸。

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

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真了不起!

你觉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

生:

让出了生命

生:

让出了安全、勇敢

生:

让出了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

生:

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师:

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

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对话,感受阿曼达的了不起。

师:

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

生:

读“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

教师出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也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

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

生:

齐读这两句话。

【设计意图:

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贯穿全过程。

体会感人的父子亲情。

师:

废墟上父亲因为一句承诺拼死救子,废墟下一句承诺让孩子懂得鼓励同学们战胜困难,从而让我们看到他们是一对——

生:

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经过38小时的艰难挖掘和等待,最终迎来这一幸福的时刻,(音乐响起)来,让我们带着各自的体会,读出这种生死离别后的重逢,

生:

齐读最后一段。

师:

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想象一下,父子重逢之后,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

生:

其他孩子的父母:

你真是好样的,如果不是你的坚持不放弃,我想我们的孩子肯定没有生还的希望了,太感谢你了。

生:

警察:

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生:

阿曼达的同学:

在黑暗、恐惧中,是阿曼达不停的鼓励我们,给了我们活下去的信念,阿曼达真是太勇敢了。

【设计意图:

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父子重逢之后,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

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的空白,既是学生对父亲、阿曼达人物认识的深化,又是基于对学语文用语文的训练。

(三)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师:

课文学到这,老师不由得想起了1999年土耳其的地震。

一个母亲为了保护7岁的女儿,撑起了千斤重的大石块,足足支撑了两天。

生:

阅读《地震中的撑起》

师:

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

生病时细心的照顾我们,失败时耐心的鼓励我们,犯错时,严格的要求我们……都是对我们的爱。

希望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感受父母的爱!

最后让我们欣赏一首小诗。

《父爱》

生:

自读诗。

生配乐读

【设计意图:

通过读诗拓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不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激发学生对父爱的理解与情感升华。

教后反思:

教学中的优点:

1、注重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们组经过研讨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说父亲了不起,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说儿子了不起,重点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

2、 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紧紧围绕中心话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父亲的了不起,通过抓描写父亲的动作、外貌、语言感受父亲的坚定、恪守诺言、坚持不懈,对儿子的爱。

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

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

3、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在读中升华自己的情感。

如:

在读第第12自然段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学生体会到这时间的漫长,我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带着焦急而坚定的心情来读,读出时间的漫长。

再如:

在读第16自然段时,学生体会到七岁的阿曼达,在废墟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的情况下,依然鼓励同学不要害怕,感受到了阿曼达的勇敢,让学生带着自己深刻的感受读出阿曼达的勇敢。

存在的不足:

1、在品读读12自然段时,学生虽然说出了时间的漫长,父亲的挖掘的艰难,但是感受并不是很深。

如果再适当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

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父亲又会面对着哪些困难?

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

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2、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感悟文本。

再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

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

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父亲在废墟上苦苦挖了38个小时。

这样学生对了不起父亲的感受会更深刻。

3、有些关键地方没有引导学生质疑。

如“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课文中为什么3次出现类似的话?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句话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4、语言训练点较少。

在品读第12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父亲面对重重困难,他会想些什么呢?

课虽然上完了,但感觉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我会继续努力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