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社会何以可能汪丁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872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社会何以可能汪丁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社会何以可能汪丁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社会何以可能汪丁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社会何以可能汪丁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社会何以可能汪丁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社会何以可能汪丁丁.docx

《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社会何以可能汪丁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社会何以可能汪丁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社会何以可能汪丁丁.docx

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社会何以可能汪丁丁

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

社会何以可能?

[汪丁丁]

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

社会何以可能?

汪丁丁(2004年8月20日在天则经济研究所269次双周学术讨论会上的讲演)

主持人:

今天是天则所第269次双周学术讨论会。

今天请到的是汪丁丁教授。

汪教授的研究领域很广,今天讨论的问题是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

哈耶克后来的研究也全都是在解释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大问题,是跨学科的问题。

到底汪教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下面就先请汪教授来做报告。

汪丁丁:

西美尔提出的这个社会科学的问题原文是德文。

1910年美国的《社会学》杂志发表了这篇文章。

我今天主要是花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把10几篇论文串联起来,这10几篇论文是从1910年到2004年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社会科学家对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试图给出的回答。

当然这个回答经济学家们自认为是早就给出来了的,也就是博弈论的解答。

待会我会花几分钟时间解释为什么这个解答是弱论证,太软弱,不让人信服。

所以在80年代以后又不断有社会科学家做出新的回答。

西美尔是欧洲现象学的3位领袖人物之一,在海德格尔之前,在弗塞尔之后。

但是他主要的行文方式是随笔式的,所以被称为是不严谨的思想家,是不符合规范的学术传统的。

他的影响非常大。

在他的这篇德文的社会学著作里边,有一篇翻译成了英文,《How

isSociety

Possible》,这个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比照着、平行于康德的第一批判,就是自然这个概念为什么是可能的?

康德认为人类是理性的动物,一般的动物,和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所以对于非人类的其他生命而言,不可能有自然这个概念,只有当有理性的生命把它自身从自然界超拔出来,把自然界看作一个课题,这样才有了主客两分,才有了物我两分,才有了科学研究,才可能有理性为自然的立法过程。

这样自然这个概念就成为可能了。

这是我对康德第一批判的基本思路的复述,也是西美尔思想的出发点。

康德开篇问的第一句话是“How

isnature

possible”,自然是怎么成为可能的?

这是他的三大批判的出发点。

西美尔平行论证“How

issociety

possible”,社会是怎么成为可能的?

但是他这篇文章的贡献是指出了,由于研究者不可能超拔到自然界之外,他必须是社会塑造的产物,他本身是如何思考社会运作的结果的。

所以我们不能像康德回答自然怎么成为可能这样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的方法来回答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

经济学家用囚徒困境多次博弈的合作解来说明社会的可能性,对这一点在1990年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制度演变与经济绩效》这本著作里边已经提出了批评。

但是诺斯是历史学家,他只是在一个角注里提出了自己对这种解释并不太信服。

后来有过很多对囚徒困境的合作解作为社会可能性的论证的批评。

为什么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囚徒困境是两个人,每人有两个策略,我们称为2×2的博弈。

当重复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并且贴现率足够低的时候是能够出现合作解,合作的策略的,但是随着博弈人数的不断增长以及策略数量的增加,这个合作解、合作策略被采纳的概率急剧降低,以至于参与囚徒困境的人数是n的时候。

N趋于相当大,比如说是200的时候这个概率几乎就是0了,根本不可信。

也就是说对于大规模的人群内部的多次博弈、囚徒困境为什么会出现合作解的这个问题博弈论是无能为力的。

由于在论证方面博弈论给不出令人信服的说法,所以出现了演化博弈学家。

演化博弈理论在1984年也是受到了政治学家和60年代生物学家运用博弈方法论证自然演化、策略均衡的启发。

所以1984提出了一种演化的计算机实验,就是让几十个各学科的学者来进行囚徒困境的博弈,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而不再是数理逻辑的论证结果。

艾克瑟洛德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做《合作的涌现》,他实际上采用了演化理论的生物学看法。

这也就是我今天报告的主题,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经济学的博弈论的逻辑方式来论证,只能用实验的演化方式。

再回到囚徒困境。

凡是熟悉囚徒困境的人都肯定可以接受经济学的这样一个贡献,虽然2×2的囚徒困境博弈很难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合作解推广到n人博弈,但是这两个人的囚徒困境博弈的不合作解的存在,一次博弈一定是不合作的。

这本身已经把社会为什么可能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既然都是理性人,那么如果是一次性的囚徒困境博弈,那么一定不会有社会。

但是我们今天处处看到有人类社会,所以西美尔的问题是成立的。

这是我刚才复述的西美尔的看法,由于人是社会人,所以我们不再能够用康德的那套方法,让理性人脱离他所在的那个社会,处在那个社会之外,来为社会建立秩序。

他只能投入到这个社会,去理解这个社会。

但是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世界是通过一群理性人的交往建构起来的一个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方式的解答。

但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试图在他自己的意识当中重建社会这个概念的时候,使社会成为真实的可能性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困难。

也就是西美尔说的,每一个个体为了承认其他个体是真实的,否则的话你就是唯我主义了,没有一个社会的概念,为了承认其他个体是真实的,他必须把他自己呈现给其他个人,让其他的个人来认识他自己,认识他是一个与其他人平等的主体。

所以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个体之间相互认知的过程中才有了所谓社会化过程。

这样一个社会认知的过程通常是被利益关系覆盖着的,很难追究一个理性的个体在其他理性个体的意识或者说头脑中被作为纯粹的、没有利害关系的个人加以认知的一个过程。

西美尔提出这么一个观点完全是依照亚历士多德和康德的思路,就是试图把这样一个过程分解成为内容与形式两个范畴。

实体的社会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社会的内容就是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比如说血缘的、经济利益的、政治权利的、友爱的。

它的形式就是要把这些具体的物质内容一层一层的抽象掉,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纯粹的概念形式。

这个概念形式如果还有意义那就是社会的概念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展开他的论证方式。

他提出来,这样一个抽象掉一切内容的社会概念形式就是个体理性社会化的先验形式。

这种先验形式只剩下一个东西,就是对等性。

在这样一个对等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社会这个概念。

而且这个对等化的概念还包含着每一个人的内在个性在其他个人的认知过程中被极大扭曲的情况。

在底下这两段文字里他讨论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的问题。

先用两分法把它们分开来谈,然后再把它辩证统一起来就形成了实体。

这是一个哲学传统。

西美尔把他的这个思路叫做关于社会的认识论理论,或者关于社会的认知理论,这实际上是社会范畴的意识发生学。

这里边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他最内在的个性,或者个性的最核心的部分,不可能被另外一个个人在他自己的头脑里复制出来。

因为另外那个个人也不能够把他自己的内在的个性的最核心的部分呈现给别人。

这样一来,两个自由意志或者两个理性人在互相认知,试图构成社会这个概念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后边还引出了40年代所谓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的法国式的说法。

这里面还有一种认知语言学的知识,当我们认识其他陌生人的时候总是无法避免把范畴的标签贴到对方身上,因为我们必须归类,人的认知过程、认识能力是一组分类规则。

我认识了一个人,只需要几秒钟我就可以把他归类到我所知道的某个范畴内,所以认知是以范畴来扭曲每一个他者的内在个性。

这句话非常缜密,包含了极多的内容,一个是他者的含义,一个是内在个性,一个是范畴。

而最省力的办法就是用概念来为他人归类。

这样我们就用范畴把他人包容到我们的头脑里面了,这也叫做我们征服了对方。

这也是列维纳夫后来批判过的,因为你不能用这个办法把另外一个个体征服。

最后,西美尔总结了对这个本质性困难的社会现实的一个概括:

我们全都是一堆碎片,这样的一堆一堆碎片之间存在着个人之间的互惠或者对等的,或者相互的决定。

你的个性,或者你的人格是通过你所在的人群里边其他人对你的这个人的了解和辨识所建构起来的。

同时别人的人格也是要借助你对他们的理解才能获得的。

所以这是一种对等性。

我的人格的完整实现依赖于你对我的个性的真确理解,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层含义是,通常这种对等性总是由利益关系所表达出来的,它不是抽象原则,而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在这里西美尔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社会博弈的概念。

西美尔最后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可以转换为这个问题,如何协调心灵秩序和社会秩序呢?

这是我们今天仍然在试图解答的。

在1949年,美国《社会学》杂志又发表了西美尔的一篇文章,叫做《Sociability》,这是他创造的一个新的概念,直接翻译就是可社会性。

他对照这个概念来界定了一个新的社会学理论,叫做The

Sociologyof

Sociability。

他引进了一种今天被称为广义社会学的看法。

我摘出来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是不是在抽象掉一切利益之后,你和其他人的关联还有意义?

比如说你和你的朋友的关联,在抽象掉友谊之后还剩下些什么,你和你的合伙人的社会联系在抽象掉物质方面的利益之后还剩下什么?

他还举了很多例子,包括经济利益,战友之间的情谊,秘密社团,甚至抢银行的小群体,所有这些物质上的利益全都被抽象掉以后,所有这些特殊的含义之后、之上和之外,这些联系还伴随着一种情感。

这种情感就仅仅是为了在一起而在一起。

这就回到了亚历士多德说的,有价值的、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为了他自身而存在的目的。

幸福的定义就是对其自身有意义的事。

挣钱不是幸福,因为挣钱是为了其他的事情,使用链条的方式追问下去,挣钱是为了买房,买房又是为了什么呢?

最后总有一件事情是不可能再为其他事情服务的,那就是最终的目的。

那件事就是它本身因它自身而获得利益的事情。

在这里西美尔仿照了亚历士多德的论证方式,我们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深层的情感或者感受,仅仅是为了在一起而在一起。

如果有这样的感受,他把这种有这种情感的生物,包括这种特征叫做sociability,可社会性,就是可以构成社会。

只有当我们悬置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利益动机之后,纯粹的对等关系,纯粹的仅仅是为了联系而在一起的这样一种对等关系才凸现了它的意义。

在1949年的这篇文章里,西美尔开始陈述纯粹的社会形式在被充填上利益关系的社会内容之后,它就变成了所谓的社会博弈。

在这里我们解释一下西美尔提出的这个词的含义。

可社会性是人与人之间联合的一种游戏形式。

在这样一个抽象层面上,社会游戏或者社会博弈的可社会性与它的物质内容、利益内容的联系,西美尔专门用艺术形式和它所反映的现实内容之间的关系做了一种论述。

这很深刻,因为后来在音乐理论和审美理论里边一再说的文化悲观主义看法就是从这开始说的。

可社会性必须把利益关系充填进去才能构成真实的社会实体,但是一旦充填进去了,整个社会就变成了犹如艺术形式与其所反映的现实内容之间的那种关系,是种悲剧性的关系,就是明明知道这张照片是一张艺术作品,非常美丽。

在再现了真实世界的同时或者之外我们知道它是假的。

这是一种文化悲观主义的看法,从西美尔到他的学生都有这种看法。

因为游戏形式的实质是互娱,所以你必须从其他人的快乐中获得你的快乐。

这是西美尔社会博弈的第一层含义,抽象掉一切利益关系的含义。

第二层含义,在纯粹游戏的意义上不断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对等关系本身,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现实利益,尤其是相冲突的现实利益结成一种社会实体,在更低的层面上,利益关系的层面上,西美尔认为,纯粹游戏的那种对等关系将不复存在,人们在一起不是仅仅因为在一起而在一起,而是为了物质利益的关系,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分裂,会瓦解这个社会,除非通过道德律令来统治他们。

这样西美尔的社会为什么可能的问题就包含了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纯粹游戏的,审美的,文化悲观主义的,神学的,或者说是舍勒的位格。

舍勒是从西美尔这里学到了一部分的东西。

哈耶克的合作秩序社会理论也是沿袭了这样一个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只是它是从演化角度来解释的,而不是用的位格、神学的角度。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的是演化的社会科学的思路的解释。

哈耶克没完成的合作秩序或者是社会为什么可能的经济学的解答,或者是演化理论的解答,在今天我们找到的文献看,主要是倡导这一学派的金迪斯,以及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史密斯。

在他们的研究工作里面,西美尔的问题被转化成了“The

Puzzleof

Prosociality”,我们把它翻译成趋社会性之谜。

金迪斯2002年的这篇文章的问题界定是,为什么今天的地球上自私自利的人还没有把那些趋社会性的合作者淘汰掉呢?

如果是优胜劣汰,如果是自私的基因,或者是在资源稀缺的基本假设之下,自私的人应该比不自私的人生存概率更高。

10万年以后世界上应该都是自私的人,不可能出现社会这种事情的。

从这个词我们可以感觉到为了在一起而在一起的那种趋社会性,他为什么还能生存下去?

在人的本性里边为什么还有这种性质?

这是一种谜。

把这个问题带回到现代人之前的黑猩猩的社会里,金迪斯试图从10万年前的人类生存状况推出来演化心理学的结论,然后用这个心理深层的认知过程、认知规律来解释今天的合作行为,这是所谓的演化心理学。

演化心理学不是一个老学科,我们不能用两个词连在一起来顾名思义的解释这个学科,它是有特定含义的。

这个学科的根据就是老科学,生物学到了80年代中期得到了一种基本上达成共识的结论,人类基因不可能在工业革命这200年内发生重大的变化。

所以现代人的行为学基础,行为学的心理深层的结构不是现代的产物,而是10万年到1万年前,农工时代之前,新石器时代,那时候的自然条件,人类生活状况,和他们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所决定了的。

然后在漫长的演化决定了之后,在最近的7000年之内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治病也是这样,演化医学就认为,有很多工业时代的病,医治的办法必须是应该回到1万年前,10万年前去治,不是这200年的环境的产物。

这样一来他们根据这样一种看法,试图用交叉学科的看法,社会学、生物学、经济学的,回到新石器时代,所以也叫新时期时代的认知科学,试图把人类社会的许多基本特征建构在自然演化和物竞天择原理的基础上。

这是演化心理学的特定含义。

史密斯2003年底给了这样一个报告,他接着哈耶克的思路叙述。

在这个报告里主要是论证了人类文化的两种交换系统,一种是家庭内部的系统,7000年以前一直在家庭内部,7000年以后这种对等性、互惠性原则扩展到了家庭外。

所以第一种人类文化的交换系统是私人的、个人之间的互惠或者交换,这种交换是基于西美尔所说的对等性的原则上的。

这种交换方式主要是通过家庭内部或者家族内部分享行为规范所建立起来的。

然后又逐渐扩张到家族外部,就变成了资本主义的这种交换原则,也就是诺斯所说的资本主义普及到整个地球的一个关键环节,超越个人关系的交换。

非私人的交换系统,也叫做市场机制,这样两种系统都是基于对等原则的,互利性的或者互罚性的原则。

史密斯认为对等性原则是人的一种本性,是人类社会唯一性的基础。

他认为这样一种对等性的倾向可以在远古之前找到。

在这篇文章里他强调的是基于对等性原则的交换原则是存在于新石器时代,甚至之前。

但是他在这篇文章的内容里又提到了,人类的最近的亲属黑猩猩也有这种对等性的行为习惯,所以对等性的原则在今天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报告里,比如说马尔贝克夫2001和2003年反复出现社会性肉食动物的说法,因为它们是食肉动物,它们需要集体去捕获食物,所以它具有了某种社会性,在社会性肉食动物群体里反复出现了这种对等性的原则。

当然,史密斯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强调对等性原则一定要区分正的和负的,正的是互惠性,负的是惩罚性。

但是并不是互相惩罚,你背叛了合作你应该受到惩罚,我没有背叛就不会受到惩罚,应该我惩罚你,所以这是个不对称的关系。

史密斯是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来论证基本原理的。

所以他必须要界定不对称的人际关系,否则实验经济学就没法设计。

所以他最强调的是在黑猩猩社会里的对等性主要表现在负面的对等,也就是惩罚性的。

一个猩猩给另一个猩猩挠背,但是下一次这个猩猩假的痒痒,那个猩猩不给它挠就会马上被驱逐出去,或是受到严厉的惩罚。

接下来我们还会介绍,为什么要把对等关系这样一种基本的,西美尔认为是社会抽象掉一切内容以后的那种形式追究到不是神学,而是脑科学里面?

因为今天正好脑科学家告诉了我们这件事情,在我们人脑里边有着识别欺骗行为的所谓中脑结构,根本跟理性毫无关系,是无法控制的,是哺乳动物时期演化阶段形成的那套脑结构告诉你的。

儿童就有,根本用不着理性,这是今天认知科学告诉我们的,正好可以用来支持100年前西美尔的观点。

演化心理学的两位创始人很年轻,大概50岁左右,一个是约翰图比,一个是位女士,克斯迈德斯。

他们在90年在一个心理学刊物《人格》上有一篇综述文章。

这篇文章很重要,因为它推翻了以往基因学的看法。

现在很多基因学家都认为,他们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我们一般所看到的传统基因学观点都是错误的。

这篇文章主要是试图论证人类的共有本性,以及每一个人的个性,心理个性,同时在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中被决定呢?

在基因和它的环境相互作用中被自然所决定,被自然所选择。

有三个要素,一个是基因,基因不是单一的,是一群,是一个结构。

但是基因本身不能决定任何事情。

还需要基因所处的环境,如果这个环境是人体,那么人体就是基因的宏观环境,如果我们谈的是人群和自然环境,那么自然环境是它的环境。

所以是主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这个交互作用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模式。

这些模式中有一些被自然选择的力量保持下来了,有一些被淘汰了。

所以选择压力不仅仅是作用在基因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作用在基因和环境的关系中。

这是他们主要论证的一个观点。

他们认为环境像基因一样,如果说有基因遗传就有环境遗传,有什么样的基因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它们是一种共生演化的关系。

像基因一样是生物学的,是演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看法。

他们提出了四种可能的基因和环境的组合情况。

这四种可能的情况中有一种是人类心理结构的共性,还有一种是人们心理结构的个性。

第三种是随机的噪声,就是选择压力很小的情况下你可以带着盲肠生存很多代人,这种冗余对后来的演化过程非常重要,它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演化论没有给予解释。

最后一种是交互作用。

他们的主要结论是,生物的行为心理结构,以及生物社会的组织结构是共生演化的。

这里出现了三个类似的要素,一个是行为心理结构对应的基因,一个是生物社会的组织结构对应的基因的环境,还有一个是自然环境。

这三个要素自然作用在社会与个体的关系上,导致了共生。

他们还回顾了演化博弈论学家史密斯的工作,尤其是演化稳定的策略,用他们的理论来解释了演化稳定的策略。

稳定的环境激活与稳定环境相适应的一般普遍心理及个体差异,因为它有很多不同的心理方式和不同的生存方式。

它依赖于环境。

这与经济学家奥尔森在50年代后期写的那篇关于演化经济学的著名文章一模一样,论证方式都一样。

在2003年的心理学的《新趋势》杂志上出现了这样一篇文章,说过类似的看法。

任何生命都具有通过体验建立预期的脑的发展机制,叫做体验预期机制。

这种脑的演化过程是基因形驱动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包含着过多的神经凸处。

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在几个月到两岁之间,他的脑区的神经源数量大概是成年人的三倍。

太多的神经源凸处不需要,所以就开始间苗,间苗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最后在6岁到10岁之间,他们才有了稀疏的脑神经源。

这个稀疏化的过程就是专业化的过程,因为有一些神经源接收不到视觉信号就死亡了,接收到视觉信号的就发展壮大了。

这篇文章也是要论证脑的体验机制是怎么形成的?

是谁来给它间苗的?

是在社会文化的纠缠过程中,是社会给你间苗。

你在这个社会所以你懂中文,这个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你不是太容易学会其他社会的语言。

但是一开始你是万能的,你能学会所有的语言。

演化心理学的这两位创始人,图比和克斯迈德斯在2002年的《人类行为与演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惩罚性的情感可以被当作防止免费搭车的心理机制》。

免费搭车和多次博弈的囚徒困境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免费搭车特指人数多的时候,囚徒困境特指2×2的囚徒困境。

当人数非常多从而囚徒困境的多次博弈合作解不太可能出现的时候有免费搭车,这时候什么样的一种情感,一种机制可以防止免费搭车呢?

作者指出来,是人类的天生的一种惩罚性的道德感,或者激情。

它造成的惩罚足够强烈,使免费搭车者难以获得比合作者更高的适存概率。

这样演化心理学的论证就开始了。

这是另一位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阿多尔夫斯,他介绍演化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

他提出这种学科实际上是两个领域的很艰难的联姻。

这两个领域是关于社会行为的。

第一个领域是社会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

另一个领域是社会行为的认知神经科学,这是一门新的学科,在最近几年,这门学科的吸引力,受欢迎程度非常高。

演化心理学的基本框图在阿多尔夫斯这篇文章里给出来了。

灵长类的祖先是刺猬,刺猬的社群规模这上面只有母亲带4个,也就是五六只。

所以刺猬的小的脑量和一个极小的,没有超出家庭范围的社会规模是相适应的。

然后是黑猩猩,黑猩猩的社群规模一般在五六只以上,甚至是十几只。

最后是现代人,现代人的社会群体,大都市是上千万人在一起。

这篇自然杂志的回顾主要就是讲的这句话,科学论证表明,人类的脑容量扩张及大脑皮质结构的演化,是与人类社会交往的扩展过程共生演化的,是同一过程,这个过程叫做脑与社会的共生演化过程。

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三类人类情感,或者是社会认知行为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的人类本性,或者说本能、道德判断。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这是社会交往的脑的运动框图,首先是由于有了其他个体才有了情感,像羞愧、内疚、尴尬、嫉妒。

如果只有一个人在荒岛上,他就很难生成这种情感。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情感,像康德说的自律性的更高尚的道德情感。

在右边那一栏的下角就是无法控制的无法认知的那种情感过程,它们完全不受到我们的认知的策略性考虑的影响,它们也不可能受到我们的有意的控制的影响,它们的发生过程在我们的控制之外。

这是我们人类主要的三种情感,把这三种情感从现象层面深入到脑区内部去做一种脑科学的综述。

左边这个就是脑的自律系统,它有点像植物神经,有杏仁核,小孩的杏仁核感觉特别敏锐,不被成年人的文化所压制,所以他对敌友关系非常敏感,这都是杏仁核造成的。

右边这一栏是道德评价的脑系统,它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可以控制的。

但是在脑成像的研究中它也激活了很多的量区。

在右边这一栏的最下边一个写的是社会推理。

社会推理的上边的是认知模式,由知识社会推理的认知模式需要用到我们自我意识的中枢,没有这块脑区你的自我意识就没了。

还有长期记忆体等等。

2003年在美国科学院的《通讯》上介绍了4位作者,第一位是罗伯特波德,这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和最后一位,也就是皮特尔理查森多年在一起合作。

另外两位是经济学家,一位是赫尔伯特金迪斯,一位是萨缪尔波尔斯,他在70年代的时候因为批判萨缪尔森而成名。

这两位非主流经济学家也经常合作。

这四个人的思路非常一致,于是在2003年就合作写了文章。

这篇文章非常重要,因为它既是这四个人合作的产物,而且因为它登在了《通讯》上。

这篇文章当时只有1页,博弈论的基础。

他们在这篇文章里解释了囚徒困境一次性博弈的时候为什么出现合作行为?

今天的报告一开始我就交待了经济学不好用,因为它首先是2×2的小范围的人群里边的社会现象的解释,这种解释很难扩展到n人博弈,其次它是多次博弈。

这四个作者一上来就排斥了多次博弈,就解释一次性博弈,一次性博弈出现合作解的情况非常多。

他们举过一个例子,英王打到加莱的时候,有过加莱役民,这六个人平时并不认识,但是这六个人就为了保护这个城市而出来赴死,所以给他们建了雕塑。

这就是一次性博弈,因为就一次战争,每一次屠城都会出现一次博弈的合作行为,还有地震、火灾等等。

一次性博弈就是素不相识的人互相合作。

这种情况出现太频繁,以至于经济学的多次博弈的解释显得很苍白。

这是这4位作者首先要澄清的。

第二段英文实际上是接着史密斯的关于对等性原则的正和负两种情况的区分,惩罚性的还是互惠性的。

这两位文化学家,两位经济学家的合作非常有意思。

这篇文章是一个计算机仿真的报告。

这个仿真基于金迪斯和波尔斯2003年以前将近10年发表的论文的工作成果。

他们的思路的合理性在于,首先经济学的数理逻辑的或者博弈论的论证方式不好用,只能走演化的途径。

而怎么演化呢?

演化心理学告诉我们,今天的经济行为的根源和基础应该在远古去寻找,应该在那个时候的人类的生存状态,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