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646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

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

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

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

“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

“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

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

参考译文:

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

知道的奇异树木。

走:

跑。

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

参考译文:

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

参考译文:

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

“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

孟子弟子。

  【解析】

  

(1)夫子:

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

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

参考译文:

您似乎不快乐。

  

(2)易错点是“平治”。

平:

平定,治理。

治:

治理。

“平治”同义。

参考译文:

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实战演习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

汉末扰乱,关东皆震。

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

峻说原曰:

“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

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

”……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

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三国志》)

  [注]①太祖:

曹操。

②从妹:

堂妹。

  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

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

……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

……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

“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

谓燕王曰:

“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

”(《战国策·燕一》)

  [注释]①不馆:

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云: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大学》)

  [注]辟:

偏颇,偏向,偏爱。

  参考答案

  1.

(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

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

(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

(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

(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

(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

(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

(1)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

(2)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4.

(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

(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

”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译成:

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译成:

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

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

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

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

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

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

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

孔子说:

“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

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高考文言文主观翻译题

的8个关注点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

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

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此句应译为:

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2004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

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

此句应译为:

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2005年高考重庆卷)

分析:

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

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

此句应译为:

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005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

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

因此本句应译为:

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005年全国卷Ⅱ)

分析:

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

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本句应译为:

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

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2003年高考安徽春招)

分析:

此句为定语后置。

“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

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2004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

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

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

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

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

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

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

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

应译为:

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

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

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

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

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

(2004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

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

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

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

此句应译为:

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侠曰:

“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

(2005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

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

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

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

此句应译为:

裴侠说:

“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

”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

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

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

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

此句应译为:

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

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因乞李氏以归。

(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

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

此句应译为:

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2005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

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

即:

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

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

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

因此该句应译为:

(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

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8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

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而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

即该句应译为:

学习写文章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例19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2005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

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

应译为“两次”。

即该句应译为:

(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例20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分析:

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

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

该句正确的翻译为:

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

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

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

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2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

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

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

所以该句应译为:

(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

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2遂大困,寻死富阳。

(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

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

该句应译为:

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

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23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

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

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

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

正确的翻译应为: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24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2004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

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

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

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2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

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

即此句应译为:

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

何以……为?

(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

(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

(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

(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

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

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

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2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91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

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

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

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

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

此句应译为: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7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

(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

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28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密《陈情表》)

分析:

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

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

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

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金就砺则利。

(《荀子o劝学》)

分析:

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

“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

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

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

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

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

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功倍。

高考文言文题目设置及解题方法推敲

一、文言实词

设题方法

(一):

偷换一个比较适合语境的解释,但字本身没有此解。

《何远》(全国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与恢素善善:

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尚:

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爱抚。

(对待)

【课内例句】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

称赞。

《樊英》(四川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固辞疾笃辞:

推辞。

B.环堵之中堵:

院子(墙)

C.月致羊酒致:

送给。

D.延问得失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