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5200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docx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docx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

适用学科

高中历史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适用区域

岳麓版

课时时长(分钟)

60

知识点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水利灌溉。

教学目标

此部分知识在高考中,选择题、材料题均为常见形式,因此讲练是注重对学生解读材料能力的培养,在教材内容之外适当拔高和扩展,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和成就,并理解古代主要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重点

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学难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

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

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生活方式:

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考点/易错点2: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

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耜

(2)耕作技术提高:

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五谷丰登)

(4)人们生活: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考点/易错点3: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

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

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

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中国犁的定型)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

垄作法

西汉时:

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

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

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

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

中国人最早养殖这“六谷”“六畜”的时代是(  )

A.原始社会末期

B.西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明朝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再认再现。

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六谷”和“六畜”。

【例题2】

【题干】“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把握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材料描述的是精耕细作的内涵,故选A项。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对比图一和图二,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  )

A.生产模式的变化B.生产工具的进步

C.社会组织的完善D.经营方式的改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材质的变化,故选B项。

2、

下面是某人观察右图汉画像砖《牛耕图》后的感悟,正确的是(  )

A.汉代农用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更有利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图片反映的是汉代的耦犁(二牛一人牛耕技术),这说明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故选C项。

我国农用动力的根本变化是指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A项错误;B、D项是对唐朝出现的曲辕犁的描述。

【巩固】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分析能力。

清代农业生产用的还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的铁犁牛耕,这说明清代的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故选B项。

根据时间信息“清康熙帝”排除A项(汉代)、C项(春秋战国时期)、D项(南宋)。

2、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

A.小农经济盛行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C.商品流通不畅

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难,这是对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基本情况的描述,故选A项。

【拔高】

1、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D.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解读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丝织业中心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故选C项,A、B、D三项在图片中没有反映。

2、一首流传至今的松江民谣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黄道婆的赞颂和铭记: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松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纺织技术先进地区

B.黄道婆给松江地区带来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

C.黄道婆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纺纱机和织布机

D.黄道婆发明的先进纺织技术属于丝织技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A项错误,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C项错在织布机;D项应为棉织技术。

课程小结

此部分知识在高考中,选择题、材料题均为常见形式,因此讲练是注重对学生解读材料能力的培养,在教材内容之外适当拔高和扩展,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和成就,并理解古代主要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