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济史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4205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经济史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经济史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经济史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经济史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经济史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经济史纲要.docx

《高考经济史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经济史纲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经济史纲要.docx

高考经济史纲要

经济史提纲

1.古代中国的经济

(1)发达的农业

早期农业的出现: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

曲辕犁

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

垄作法

西汉:

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

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

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灌溉工具:

曹魏:

翻车唐朝:

筒车宋朝:

高转筒车明清:

风力水车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手工业的发展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夏商周:

青铜

西汉:

煮盐,冶铁,铸钱

世界领先

代表技术:

冶炼业:

商周:

青铜礼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

西周晚期:

出现铁器

西汉:

高炉炼钢和炒钢技术

东汉:

杜诗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

灌钢法

瓷器

商朝:

原始瓷器东汉:

青瓷

北朝:

白瓷唐朝:

南青北白

宋朝:

五大名窑

明清:

青花瓷,珐琅,彩瓷

景德镇:

瓷都

丝织技术

最早:

养蚕缫丝

商朝:

织机

西周:

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

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

宋朝:

织锦:

花鸟写实风格

明清:

织造局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元朝: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朝: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花楼机

明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3)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商人:

商朝人善于经商

隋唐:

柜坊和飞钱

宋朝:

交子

明清:

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商帮:

徽商,晋商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唐朝:

市坊分开,东西二市

宋朝:

市坊界限打破,草市

四大名镇:

汉口,佛山,景德镇,朱仙镇

大城市: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西汉:

丝绸之路

唐朝:

广州,市舶使

宋朝: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源

元朝:

泉州

主流:

朝贡贸易

明清:

海禁,闭关锁国。

十三行

(4)古代的经济政策

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

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

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

“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

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

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

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

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

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海禁和闭关锁国

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

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一、概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原因:

(1)必要性①经济根源: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

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

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当时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原因:

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⑤思想因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②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善;

③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过程:

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走向会合的世界

1、地理大发现

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3、贸易中心的转移,商业地位的增强——商业革命

4、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殖民扩张

背景: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

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③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

特点:

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过程:

①在亚洲,荷兰先后侵入爪哇岛、雅加达等地;

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马六甲、锡兰,并在当地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在非洲,17世纪中期,荷兰夺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③在东亚,荷兰殖民者一度侵入我国领土台湾,还在日本长崎建立了贸易据点。

④在美洲,荷兰也在进行殖民活动。

⑤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

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

此后,荷兰在欧洲丧失了大国地位。

(2)英国的殖民扩张:

原因:

A物质基础:

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B根本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

C武力后盾:

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D意识形态:

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特点:

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过程:

①16世纪,英国没有实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这时期海上活动的特点是进行一般性海上贸易的同时进行海盗式的抢劫和贩卖黑人奴隶。

②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

③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

《航海条例》

④18世纪,英法发生多次战争,在最后的七年战争中,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世界市场的拓展

1、殖民掠夺

2、美洲灾难

3、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英国的条件:

(1)可能性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前提)

②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大量资本

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⑤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2)必要性(或直接动力)

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过程:

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

发明:

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汽机车(英史蒂芬孙)

从工场到工厂

经济:

新的组织形式:

工厂

工业的经济比重增加

工业城市

城市化进程

社会关系: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社会变革+经济自由主义+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时间:

19世纪中后期)

(4)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背景:

①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发生的新技术革命。

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贝尔电话爱迪生,电灯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③化工技术的发展④钢铁工业的进步。

特点:

①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重工业部门为结构。

②德国和美国为主

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

(2)表现:

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3)影响:

一方面带来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市场和劳动力。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背景:

清政府内忧外患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内容:

中体西用:

不改变封建制度,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

中央:

奕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口号:

前期:

自强,后期,求富师夷长技以自强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企业名字

创办时间

地址

创办人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

曾国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

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备注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

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开平煤矿

1878

湖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

汉阳铁厂

1890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封建性企业

特点

(官办企业)

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

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

产品

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

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带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特点

(官督商办)

(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文化措施:

创办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

军事措施:

北洋,南洋

三、洋务运动的影响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起诱导作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

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3、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表现:

1、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商办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扩大3.沿海向内地扩展

短暂的春天

(1)时间:

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实业救国的思潮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主要行业:

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

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状况:

获得显著发展(夏天)

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1937-1945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状况:

日益萎缩(秋天,困境)

原因:

①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②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

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状况:

陷入绝境(冬天)

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

①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②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③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④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现代

现代世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

(1)实施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还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

(2)主要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

农民必须把全部余粮按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逐步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取消自由贸易:

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规定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参加劳动。

(3)评价

①积极:

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消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⑴实施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实施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⑶主要内容

①农业方面: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方面: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济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贸易方面: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作用和意义: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②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结果,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二)“斯大林模式”

1.形成过程:

“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①1925年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从1928年开始,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使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⑵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困难的出路在于尽快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②20世纪30年代初,在这样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

2、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

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1)贫富差距扩大

(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

(1)范围广

(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日本法西斯上台

(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

危机反而恶化

(2)罗斯福新政

背景:

①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③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主要内容:

措施

内容

目的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

《工业复兴法》

防止盲目竞争

③调整农业政策

稳定农产品价格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以工代赈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⑤保护劳工权利

《全国劳工关系法》

缓和劳资矛盾

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

特点:

是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作用:

①使美国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它还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同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

②最重要的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

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战结束-20世纪70年代初,黄金时期,凯恩斯主义盛行

70年代初:

出现滞胀现象,政府干预和市场相结合

建立福利国家

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证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弊端: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新经济:

90年代初: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

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背景:

“二战”使西欧实力大为削弱,而美国实力大大膨胀,这为建立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2、过程:

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4、作用:

①积极方面: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消极方面:

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汇率管制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1947年10月,英、美、法、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但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

3、它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认识: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从欧共体到欧盟)

1、欧洲一体化的背景

(1)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

(2)战争尤其是二战使欧洲普遍削弱,失去了传统的国际中心地位,地位大大下降。

(3)二战后,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

(4)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2、主要过程

(1)1951年迈出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2004年由最初的12国发展到25国

(4)1999年欧元诞生:

欧元问世的意义:

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