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生态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4192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生态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药生态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药生态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药生态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药生态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生态农业.docx

《中药生态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生态农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生态农业.docx

中药生态农业

  [摘要]该文针对中药材GAP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生态及经济学问题,在介绍生态农业的起源、概念、特点及实用技术,总结我国生态农业的起源和常用技术和特点,着重介绍我国在景观、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和基因等不同生物层次上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药生态农业的背景及现状,提出了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及重点任务,包括:

①全国中药材生产格局分析及规划;②区域中药农业典型特征提取;③各区域典型中药材与根际土壤微生物互作规律及机制研究;④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⑤中药生态种植模式提取及固化;⑥中药生态农业理论研究。

文章指出中药材GAP与中药生态农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各有特点,但并不矛盾。

在中药材GAP生产中,大力推广生态种植,促进生态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是中药材GAP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生态农业;GAP;中药材;种植;生态经济学 

  Ecologicalagriculture:

futureofGoodAgriculturePracticeof 

  Chinesemateriamedica 

  GUOLan-ping,ZHOULiang-yun,MOGe,WANGSheng,HUANGLu-qi* 

  (StateKeyLaboratoryofDao-diHerbs,NationalResourceCenterforChineseMateriaMedica, 

  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BasedontheecologicalandeconomicproblemsinGoodAgriculturePractice(GAP)ofChinesematerialmedica,weintroducedtheorigin,concept,featuresandoperativetechnologyofeco-agricultureworldwide,emphasizingitsmodesondifferentbiologicallevelsoflandscape,ecosystem,community,population,individualandgeneinChina.Andonthisbasis,weanalyzedthebackgroundandcurrentsituationofeco-agricultureofChinesemateriamedica,andproposeditsdevelopmentideasandkeytasks,including:

①AnalysisandplanningoftheproductionpatternofChinesematerialmedicanationalwide.②TypicalfeaturesextractionofregionalagricultureofChinesemateriamedica.③InvestigationoftheinteractionanditsmechanismbetweentypicalChinesemateriamedicaineachregionandthemicro-ecologyofrhizospheresoil.④Studyontechnologyofeco-agricultureofChinesemateriamedica.⑤Extractionandsolidificationofeco-agriculturemodesofChinesemateriamedica.⑥Studyonthetheoryofeco-agricultureofChinesemateriamedica.AlsowepointedoutthatGAPandeco-agricultureofChinesematerialmedicaarebothdifferentandrelative,buttheyarenotcontradictorywiththeirownfeatures.Itisanirresistibletrendtopromoteeco-agricultureintheGAPofChinesematerialmedicaandcoordinateecologicaland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ecologicalagriculture(eco-agriculture);GAP;Chinesemateriamedica;cultivation;ecologicaleconomics 

  doi:

10.4268/cjcmm20151707 

  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不但造成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性下降,也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导致农田蚯蚓等有益生物及微生物数量急剧下降,大规模的单一机械化种植,加剧了土壤恶化的程度,使资源与环境问题不断凸显。

全球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隐患成为当今最严重的问题,引发人们对建立在化肥与农药基础上高投资、高能耗的化学农业的反思,并由此产生了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的思潮,继而在农学、生态学、资源学、环境毒理学等相关学科中迅速发展。

   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要求“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而资源与环境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就是当代最先进的生态农业。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oodagriculturepractice,简称GAP)推行1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基地布局不合理、基地产出中药材占市场份额极小、盲目引种造成道地性消失、地缘经济和小农经济耕作与规范化和规模化不协调、栽培技术不成熟导致一些品种的生产风险较大及比较效益偏低等限制GAP发展的问题。

其中土壤微生态恶化及连作障碍是不少GAP基地建设的瓶颈,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可持续生产[1]。

分析可知,以上中药材GAP中的问题,或与资源经济相关,或与生态环境相关,均是生态学或经济学中的热点问题。

那么,中药材GAP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攻克中药材GAP面临的困难呢?

本文围绕生态农业的形成背景、概念及特点等关键问题,探讨生态农业在中药材GAP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及策略。

 

  1生态农业 

  1.1生态农业的起源 

  绿色革命在带来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为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的挑战,生态农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2]。

1935年,冈田茂吉提到的“自然农法”[3];20世纪40年代JIRodale出版的《堆肥农业与园艺》[4],以及1962年RachelCarson的《SilentSpring》[5]等均表达了生态农业的思想。

1974年,日本成立IEOAM(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1975年,英国成立国际生物农业研究中心;同年,美国建立了Rodale有机农业实验场;1982年,出现了地区性协作研究机构“东南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网(SUAN)”。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1992年里约地球问题首脑会议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准则[6]。

21世纪以来,生态农业的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以色列等很多国家得到飞速发展,如在美国已有2万多个生态农场。

 

  1.2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目前国际社会最先进的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

作为一个古老而崭新的概念,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尚不完全清晰,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对生态农业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自然农法(naturalfarming)、有机农业(organicagriculture)、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agriculture)、生物农业(biologicalagriculture)等类似概念。

以生态学家马世俊为首的科学家认为,“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的简称,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为原理为基础,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指标,应用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设计,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达到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循环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使农业资源得合理用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即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系统方法能力起来的综合农业发展模式”[7]。

而卢永根等认为,“凡是把生态效益列入发展目标,并且自觉地把生态学原理运用于生产中的农业,都可以称生态农业”[8]。

这2个概念代表了对生态农业理解中的2种极端,前者强调系统、循环、再生的工程,后者则强调关心生态效益和生态学的理念和立意,2种概念相辅相成,可为不同尺度、不同生产水平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指导。

 

  1.3生态农业的特点 

  作为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及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追求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②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重视综合经济学;③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减少能源消耗,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产出;④内部组成与结构复杂,形成良性循环,有较强的抵抗外界干扰的缓冲能力和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⑤提倡使用固氮植物、作物轮作以及正确处理和使用农家肥料等技术,副产品循环可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输出,能自我维持。

总体来看,生态农业在生态上低输入、能自我维持,在经济上有活力,在环境、伦理道德、审美、人文社会方面不引起大的或长远不可接受的变化[6]。

 

  1.4生态农业遵循的原理 

  生态农业的理论主要涉及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此外,由于生态农业通常体现为生态工程的设计管理,因此,系统学和工程学的相关理论也是生态农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一直很活跃,主要包括对生态农业概念、内涵的界定,生态农业特点的分析,生态农业发展中生态策略的研究,生态农业原理的分析,生态农业类型的划分,生态农业技术的提炼及整合,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和推广,生态农业系统结构、功能和能量流动的研究,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及生态农业效益的评价等[2]。

生态农业原理是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理论,主要如下。

 

  1.4.1生态农业遵循的生态学原理①生态位原理。

作为半人工或人工的生态系统,人为的干扰控制使农业生态系统物种单一,从而产生了较多的空白生态位。

因此,在生态农业工程设计及技术应用中,应合理运用生态位原理,把适宜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引入生态系统以填充空白的生态位,以此实现各层次空间生态位光、气、热、肥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增加生物量与产量;同时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物和稳定性,阻止一些有害的杂草、病虫等的侵袭。

②限制因子原理。

只有与生境条件高度相适应时,生物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表现出最大的增产潜力。

因此,在生态农业生产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③食物链原理。

生态农业系统中缩减的食物链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利于能量的有效转化和物质利用,加重环境污染。

因此,生态农业生产中,通常会通过利用因食物选择而废弃的生物物质和作为粪便排泄的生物物质,延长食物链的长度,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

如林下养鸡,鸡粪喂猪等。

④整体效益原理。

整体效益的取得要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生态农业强调不同层次上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有机组装和调节,以达到高产、高效、持续发展的目的。

⑤互惠共生原理。

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共生的现象,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工诱导多种共生互利关系,加强物质能量的循环,以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

⑥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与协同进化原理。

生物不只是被动地受环境作用和限制,也通过排泄物、死体、残体等释放能量和物质作用于环境,使环境得到物质补偿,从而保证生物的延续。

封山育林,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合理间套轮作等措施都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

⑦效益协调一致原理。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与效益,只有生态与经济效益相互协调,形成良好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复合生产过程,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综合效益。

因此,要将经济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促进资源的利用与增殖。

⑧自适应原理。

当遇到外界压力受损后,生态系统通过自适应或自组织在一定范围内可逐步回复。

因此,调动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⑨区域性原理。

生态系统类型与当地气候和土壤因子密不可分。

因此,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类型,因地制宜,切忌盲目照搬。

⑩结构稳定原理。

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的结果是生态系统内各组分及结构具有稳定性。

生态农业要求物质投入和物质输出的平衡,避免由于投入过大造成某种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滞留而带来结构的非稳态,甚至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和解体[9-10]。

   1.4.2生态农业遵循的经济学原理①农业资源价值理论。

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资产,其开发利用具有经济效应及环境效应,资源开发会付出环境消耗及生态代价。

因此,生态农业要寻求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的平衡,在获取最大收益的同时,应尽可能减少在资源利用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负效应。

生态农业特别注重循环经济的理论,“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产品”是生态农业常见模式。

②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农业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技术系统有机组合形成的复合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技术系统作为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桥梁,使两者融合为一体。

生态农业要求生态循环及经济循环过程的良性发展与耦合。

③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农业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求在维持农业高效生产力的基础上,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9]。

 

  1.4.3生态农业遵循的工程学原理作为系统设计与工程建设的结合体,生态农业必须遵循系统工程的整体协调优化原理,生态工程的层次结构理论,生态农业工程的系统调控原理(即生态农业工程的自然调控原理和生态农业工程的人工调控原理)等[9]。

 

  1.5生态农业的常用技术 

  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各国在实践中采取的生态技术不完全相同,国际上主要的生态农业技术有:

①立体种植(养殖、种养)技术;②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菌根真菌技术、轮作和保护天敌以控制病虫害);③测土配方施肥技术;④设施农业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日光温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⑤有机肥料与农作物秸秆的循环高值利用技术(生物固氮、牲畜粪便、作物秸秆提供氮素营养、秸秆沼气高效生产、秸秆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循环利用、秸秆青贮及氨化技术、秸秆气化及压缩成型技术);⑥现代机械技术(多用园盘形或凿形装置浅耕,不用或少用有壁犁耕作,不翻转土壤);⑦水土保持技术(采用梯田、带状或等高作业,防止土壤侵蚀);⑧田间管理(采用豆科绿肥和覆盖物作为基础的轮作技术,主要通过轮作、耕作、中耕除草来控制农田杂草);⑨抗性品种选育技术(应用作物新品种抗病虫害、抗干旱等);⑩合理牲畜管理技术等[11]。

 

  2中国的生态农业 

  2.1中国生态农业的起源 

  在我国,自古以来劳动人民积累了大量生态农业的经验,如间作、套作、轮歇地及农业措施等自然的生态农业的经验。

1908年FHKing主编的《四千年农夫》[12]和20世纪30年代AHoward主编的《农业圣典》2本书均提到了中国有机肥保持地力的经验[13]。

如稻田养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

《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14]。

《齐名要术》载“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少力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15]。

其核心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的“三宜”原则。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学者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技术力量开展试验研究。

1984年初,我国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5月出版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1月召开了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交流会。

1985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的里程碑。

1991年国家环保部编著的《中国的生态农业》中指出,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在总结和吸收各种农业生产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验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表明我生态农业的理论框架已初步建成[16]。

ChenXinping等[17]在覆盖我国大米、小麦和玉米主产区的153样地开展了基于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的田间试验,证明生态种植在实现了氮素高效利用和作物高产的同时,还降低了氮盈余,从而降低了单位产量的活性氮排放和碳足迹。

据报道,在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后劲的同时,我国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地区的粮食总产平均增幅15%以上,单产较试点前增加10%以上,分别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4.5,9.2倍[11],表明生态农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前景。

 

  2.2中国生态农业主要措施 

  3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遵循生态规律,结合我国传统农业的优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取得了一定成绩。

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有:

①加速太阳能向生物能转化,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②在大力提高种植业第一级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和其他养殖业,大力发展饲料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强各种剩余物的综合利用;③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节柴灶,积极开发小水电;④积极推进林下种植、立体种植;⑤促进有机质还田;⑥大力推行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防止农药、化肥对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提高农畜产品的品质;⑦积极推进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的农业结构等。

以上做法都有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植被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18]。

 

  2.3中国生态农业特点及常见模式 

  2.3.1中国生态农业特点作为生态强烈干预下的开发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地域性,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9]。

生态农业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及历史,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发展和推广适宜的栽培模式及技术。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民族众多,文化习俗多样,即使在现代农业得到大规模发展的今天,传统生态农业在我国很多地方仍然是主流的农业生产方式。

人口众多,水资源缺乏和生态环境脆弱,决定了我国既不能全面推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大规模机械化现代农业模式,也不能模仿日韩等国依靠高补贴维护农户高收入的做法。

因此,中国生态农业在强调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多元化发展,体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高效循环统一,重视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的同时,表现出丰富的区域特色[2]。

   2.3.2中国生态农业常见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可被看作是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包括自然、社会因素等的最佳组合,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效益的实体,是资源永续利用的具体方式[19],是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在开展农业生态建设中的具体运用[7],是一定尺度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过程的动态模型,该模型可作为样板进行借鉴和推广[20]。

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模式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提升的,成功的生态农业模型,可以为相似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成功经验[2]。

不同的专家针对不同区域从不同的角度因地制宜提出了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生态农业的常见模式有:

①立体种养模式,指充分利用气候和地形地貌条件,使不同高度的光、温、水、气、热得到充分利用,如海南文昌的“胶-茶-鸡”复合模式、广东鹤山“林-果-草-鱼”复合模式;②物能(实物/功能)的多层次利用模式,包括以沼气、农副产品加工或生态旅游为纽带的不同形式;③“贸-工-农-加”综合经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闲时劳动力,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较好地解决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矛盾;④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典型的如“桑基鱼塘”,即池中养鱼、池埂种桑养蚕的综合养鱼方式;⑤多功能的污水自净工程系统等[7,18-35]。

 

  其中,骆世明等[31]按照生物层次所提出的生态农业模式最具有代表性(图1,表1)。

处于上一层次的生态农业模式基本类型可以与向下各层次的模式套叠,形成复合模式,包括:

景观层次上以农业土地利用布局为核心的景观模式;生态系统层次上以组分能量流为核心的循环模式;群落层次上以生物种群结构安排为核心的立体模式;种群层次上以食物链关系设计为核心的食物链模式;个体与基因层次上以品种选择为核心的物种与品种搭配模式。

 

  图1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及其层级和套叠关系[31] 

  Fig.1Fundamentalclassificationofeco-agriculturalmodelsanditshierarchicalstructure 

  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讨论,遴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列为后期推广的重点。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

①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②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表1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31] 

  Table1Fundamentalclassificationofeco-agriculturamodels 

  ③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④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⑤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⑥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⑦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⑧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⑨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⑩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36]。

 

  3中药生态农业 

  3.1中药生态农业的背景及现状 

  中药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中药产业的源头。

历史上,中药材栽培一直处于小农经济的种植模式,多数品种种植历史短、规模小,产区局限,栽培技术落后。

近年来,伴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材需求量剧增,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历史上很多以野生或少量栽培为主的中药材开始大面积种植。

据估计,全国中药材栽培面积达3000万亩,常见栽培品种达到200多种[1]。

目前已实现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中,95%以上具有连作障碍。

中药材的连作障碍不仅表现为重茬,还表现为多年生同种药用植物随栽培年限增加自毒作用显著加剧,如栽培4~5年后的人参随栽培年限增加发病率显著上升。

连作障碍导致中药材产量和质量下降,病虫害高发甚至绝收。

为克服连作障碍,中药材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有效改善中药材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