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4184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

儒家思想更重视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但强调贵贱有序,排除A;道家思想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法家强调人与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选C;儒家主张“礼”、“法”并用,排除D。

2.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

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A.违背宗法等级观念

B.代表平民百姓利益

C.宣扬积极救世情怀

D.过于追求实用功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

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平等的爱,而孟子强调维护合理的等级秩序,不认可“兼爱”,故选A;孟子也具有济世情怀和民本思想,故排除BC;“兼爱”并未反映出追求实用功利,排除D。

3.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答案】D

【解析】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周礼的时候用雅言,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语言虽有异,但天下一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B选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C选项错误,这时候周天子权威已不复存在。

4.(题文)韩非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这一看法反映出

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来看,韩非子强调这种君臣之间的买卖、交易、互相算计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关系改变了以宗法血缘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利益至上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故答案为C项。

法家思想作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未能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排除A项;韩非子指出君臣之间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完全无诚信可言,B项说法绝对,排除;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之后,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且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排除D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

【名师点睛】法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在《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是中国古代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法家先贤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因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5.《世界文明史》中说: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欧洲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国内社会的剧烈变动

C.统治阶级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故答案为B项。

“百家争鸣”现象与自然经济无关,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百家争鸣”局面是当时的文化现象,题干所问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

点睛: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指向的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然后联系所学史实,从这一现象的背景来确定导致“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这一主题的原因。

6.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

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

B.《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C.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

D.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不是关于孔子出生时间的一手资料,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故D正确。

墓葬出土的实物也属于记载的文字资料,不是关于孔子出生时间的一手资料,故A排除。

《史记》也不是关于孔子出生时间的一手资料,故B排除。

两个材料相矛盾,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故C排除。

7.由孔子到孟子,“孝”的内涵中家庭、道德伦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

孝道与治道开始慢慢地融合,并成为历代帝王和圣贤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孝”由家庭推向社会,把个人的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

这体现了

A.儒家理想化的治国追求

B.儒家思想成为了专制统治的工具

C.追求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D.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以治理天下

【答案】A

【解析】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思想把加强自身的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相结合的理想化的治国追求,B符合题意;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是在汉代及以后,B不正确;材料强调,追求个人品德完善的最终目的在于治理国家,C不正确;材料是针对民众或知识分子而言,不是对统治者的要求,D不正确。

8.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

A.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答案】A

【解析】“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说明孔子提礼的目的是符合社会时代的需要,A正确;礼的目的是恢复周礼,B错误;礼是提倡等级制度,C错误;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不相同,D错误。

9.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

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

”这些思想

A.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

B.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

D.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

【答案】B

【解析】“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

”属于道家思想,体现出韩非思想含有道家思想成分,B正确;君臣对立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辩证法思想萌发不是材料主旨,C正确;D中属于法家思想主旨。

10.(题文)《礼记·射义》记载西周一种“射礼”活动,“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这体现出射礼

A.拥有浓厚的民本主义内涵

B.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

C.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D.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娱乐活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可知,射礼有利于明确君臣之义、长幼之序,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排除;D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

11.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A.由“无为”发展为“有为”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无为,故A项错误;先秦儒学也带有人文主义色彩,故B项不属于发展,排除;先秦儒学主张推行德治、仁政,反对暴政,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D项是两者的相同点,不属于发展的表现,故排除。

12.下图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中出土于甘肃天水的“秦铜诏铁权”(砝码),上面刻有篆字: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这件文物可以

①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资料

②用来研究秦朝郡县的设置问题

③用来研究秦朝衡器的标准问题

④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统一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说明①正确;材料“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以得出③正确;材料“上面刻有篆字”说明④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郡县制,故②排除。

所以答案选C。

13.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构建“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性

B.吸收道家、阴阳家的学说改造儒学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董仲舒发展了儒学,强调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加强统治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C正确;AD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统治,A从属于C,排除;B是董仲舒儒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不是目的,排除。

14.“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但在唐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和《中庸》也只是《礼记》中的两篇。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重始于北宋,而四书之正式结集则成于朱熹。

导致四书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两宋时期理学家辈出

B.理论化思辨化的儒学形成

C.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

D.市民阶层的数量不断增加

【答案】B

【解析】朱熹是理论化思辨化的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其用理学阐释四书,适合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故选B;两宋时期理学家辈出是理学地位上升的可能性,排除;CD与理学没有关系,排除。

15.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

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

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C.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答案】D

【解析】言官集体跪谏、不畏死难,体现了忠君与气节精神,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故D正确;明代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这并不能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故B错误;言官制度并非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故C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学生应该从儒家伦理和道德中的忠君与气节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或史实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

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

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材料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世俗化”,故排除D。

17.在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是孝道为先、淡泊名利、施恩不图回报的精神偶像。

汉代民间开始兴起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

唐宋时,寒食节作为民间习俗得到了官方认可,甚至用法令维护寒食礼制。

寒食节的发展表明

A.民间习俗都来源于民间传说

B.民众好恶决定官府统治政策

C.儒学的社会影响力日趋扩大

D.统治者创设民俗以强化专制

【答案】C

【解析】寒食节从民间开始兴起到民间习俗得到了官方认可,说明儒学的社会影响力日趋扩大,C正确;习俗并不是来自民间传说,A正确;B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政府并没有强制作用,D错误。

18.18.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

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

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

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

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答案】D

【解析】孟子在宋代被推崇说明孟子的思想与宋明理学之间有契合之处,符合当时人们的观点和主张,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这不能揭示出为什么宋以前孟子没有受到足够重视;B选项只围绕着朱熹一个人,而且目的分析也有错误,不是仅仅为了自身修养;C选项错误,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不是孟子被提升地位的原因。

点睛:

解答本题我们需要认清楚本题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是宋代孟子的地位得到提升,而不是其他时代。

这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其他的解释都不能够体现出这一内容,必须选择解释这一问题的选项。

19.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

”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

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

”可知,明清的思想批判继承了孟子传统的民本思想,B正确;“君为臣纲”体现君主专制思想,不符合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A;材料与经世致用的学风无关,排除C;明清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的思想束缚,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

”结合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实质分析解答。

20.“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源,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要外求。

B是朱熹等人的观点;知德合一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指的是知识就是道德.一个人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也就建立起了良好的品德.。

格物穷理也是儒家观点,意思是,真正明白道理是悟性在某个问题的具体思考;不去亲身实践,永远想不明白万物的真谛。

因此选C.

【名师点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②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主张克服“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③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④本质目的都是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③哲学范畴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向外追逐客观认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主张内心反省,恢复良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21.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B.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

C.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天下的“治”和“乱”,不在于(皇帝)一家的兴亡,而在于天下百姓的忧乐,可知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B项正确。

该思想家的思想是明清进步思潮的体现,该思潮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

C项错在“直接推动”,对对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唯物主义思想,而是强调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排除D。

22.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

这一变化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

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地位较低。

而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传统的“士农工商”观念有所改变,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传统社会结构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出现了反封建的思想,但主流思想仍是儒家思想,等级观念深厚,故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表述错误,排除C项;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主要是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23.鲁迅说: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

【答案】D

【解析】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说明中国古代存在迷信思想,但这不能反映中外对比的实质问题,故A错误;“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故B错误;“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没有说明自然经济不需要科技的信息,故C错误;“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说明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科技发挥的作用不同,故D正确。

24.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判断下列四个选项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

C.《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C

【解析】史料实证就是根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只有金史是史料,“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是根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故C属于“史料实证”,故选C;ABD三项都是陈述客观史实,没有根据历史资料推理和论证,不属于“史料实证”,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25.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文化遗产——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

(1)据材料一的图片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指出儒家学说在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3)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观点,李贽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分析李贽观点提出的背景。

(4)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学对世界文化具有重大影响;山东曲阜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2)战国时期的儒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并未受到格外的重视。

秦朝时“焚书坑儒”,儒家学说被压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

(3)李贽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并开始动摇。

原因:

①明清处于封建社会没落时期,儒家思想走向极端,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要求个性解放、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4)原因:

①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发扬、改造儒家文化能够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推动国际和平,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孔子的地位、儒学的影响、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战国时期的儒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并未受到格外的重视。

秦朝时“焚书坑儒”,儒家学说被压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

(3)从材料“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中可以看出李贽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并开始动摇。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社会环境状况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儒学的地位及其作用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6.(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文翁在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对蜀地民风进行教化改进。

他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就学于太学,学成归来,让他们担任要职,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

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涕力田(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

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

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

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