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试题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406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冲刺试题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冲刺试题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冲刺试题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冲刺试题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冲刺试题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冲刺试题四.docx

《高考语文冲刺试题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冲刺试题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冲刺试题四.docx

高考语文冲刺试题四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试题(四)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考试时间150分,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代中国,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

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

《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

“王者受命易性,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

”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

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

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

显然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

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

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

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

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

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

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笼统可以如是观:

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

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

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而痛心疾首,终生为憾。

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

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方向是一致的。

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

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

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

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

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

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摘编自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可以说周公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B.司马谈因不能参与泰山封禅而遗憾终生,看来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官员,都把参与几乎是历史创造的封禅大典看作一大幸事。

[来源:

]

C.“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可见无“封禅理论”就难有儒家特殊的政治地位。

D.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身份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在帝王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帝王首先主张封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

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钟乘传至府。

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

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越三日,召诘之曰:

“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

若辈舞文久,罪当死。

”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一府大震,皆奉法。

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

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

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

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

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

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

“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

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

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明年十二月卒于官。

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

免除。

②逋(bū):

欠交,拖欠。

③丁:

遭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雄:

英雄、豪杰

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佯:

假装

C.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藉:

D.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视:

主管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

“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为政,纤悉周密。

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来源:

学,科,网Z,X,X,K]

【注】①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

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

(2),。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

乙选考题

第5页(共8页)

(温馨提示: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没有名字的东西

(法国)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

但是,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

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

我喜欢看他工作。

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

”我问。

波普总是说:

“啊,孩子!

这个问题提得好。

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

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

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很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

哈特常说:

“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

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

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

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

“你阿姨走了,孩子。

”[来源:

Z#xx#k]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

这个问题提得好。

”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

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