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2855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2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产业经济学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产业经济学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产业经济学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产业经济学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整理.docx

《产业经济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整理.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整理.docx

产业经济学整理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概述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实用性很强,主要来源于“微观经济学”的部分关于市场结构的理论

市场的类型: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

案例:

电信服务(寡头垄断)、乳业竞争(垄断竞争)

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的运行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1、产业的定义

 目前,国内的教科书通常把“产业”定义为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

   一般而言,我们将产业界定为“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劳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集合。

2、产业分类:

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的顺序是什么?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产业经济学不仅关注产业内企业的运行,也研究产业间的联系,即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范畴。

  产业组织理论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更为关注政策问题。

产业组织研究有助于政府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

国际上,学术界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的分歧。

在国内,一般认为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研究。

产业经济学体系分歧

一、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

(一)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纵深发展,以帮助人们分析现实中的市场。

通过对市场运行的研究得出对特定市场绩效、社会福利与竞争秩序的判断,为政府实施相应的公共政策以维持基本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

简单地说,产业组织理论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二)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接作用体现为政府的竞争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

  研究产业组织的兴趣就起源于人们希望了解认识大型企业或企业联盟行为对产品性能、价格等市场元素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直接表现在各国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的不断完善之中,并为政府与公众提供了甄别企业不当行为、鼓励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工具。

(三)政府管制政策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政府对电力、煤气、城市供水等公用事业领域实行政府管制是理所当然的,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考虑,政府必须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进行经济管制,包括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

  此外,在某些产业,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和领域,从这种市场失灵的角度看,政府管制也是必需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及产业结构政策

随着欧美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中国的产业经济学开始逐渐转型,将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欧美产业经济学体系与以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与管制政策等为研究重点的日本产业经济学体系整合在一起。

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于后发国家利用产业结构转换来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后发国家带来了由于强制性结构转换不恰当而造成资源使用更大浪费的危险性。

(一)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产业间的结构组成及其变化(即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产业结构变动的高度化、重点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性研究等,从而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实现本国产业的升级,实现后发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赶超,获得本国产业的动态竞争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从宽泛的视角来看,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还包括产业关联、产业布局和产业竞争力等内容。

(二)产业结构政策

  早期的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通过国家力量,调配资源驱使国民经济朝着既定的经济结构转变。

  产业结构转换理论与后发优势理论是产业结构政策的核心理论基础,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以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作为指导。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起源

  产业经济学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Smith)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

1933年,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仑和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2.成熟

  1939年梅森出版的《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提出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从而为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J.Bain)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

《产业组织理论》,完整地提出了结构(Structure)——行为(Behavior)——绩效(Performance)分析范式。

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谢勒(Scherer)在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对SCP分析框架进行了完整系统的阐述,指出了所谓的产业基本条件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影响,同时强调了市场行为对市场结构和产业基本条件的反馈效应。

3.发展

  在哈佛学派名满天下的同时,芝加哥大学的一群学者包括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曾(Brozen)、波斯纳(Posner)形成了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芝加哥学派强调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在实际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仍然应该从价格理论的视角来展开研究,从而与哈佛学派在方法论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20世纪70年代后,以泰勒尔(Tirole)、克瑞普斯(Kreps)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旨在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

  “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即博弈论成为统一的方法,其中又以非合作博弈理论居于统治地位。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学派

◆哈佛学派:

又被称为结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贝恩、谢雷等人,遵循“S-C-P”逻辑体系,注重实证分析。

◆芝加哥学派:

又被称为效率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布罗曾等人,强调效率,注重价格理论分析。

◆新奥地利学派:

又被称为行为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等人,强调市场发现过程,注重动机分析。

◆图卢兹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拉丰、梯诺尔等人,注重博弈分析。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结构理论

  对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研究思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从三次产业分类法出发研究产业间的关系及其演进规律;另一种从工业部门内各产业间的关系研究并考察各产业间的结构变化。

(二)产业关联

  产业关联理论主要研究产业与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所以产业关联理论也被称为投入产出理论。

  对产业投入产出进行系统分析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M.G.Leonteafe)。

(三)产业集群、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集群的开创性研究来自于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国家竞争优势》系统分析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目前,新产业空间理论将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原因归结为网络式合作中不断产生的创新动力。

  产业布局的古典区位论,其研究宗旨是为各个企业或部门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

目前学者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问题是区域经济的增长问题。

产业经济学涉及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等多项内容,学者们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满足产业经济学各部分研究的需要。

产业经济学基本的研究方法

1、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往往是描述性的,主要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规范分析则是一种命令性的表述,它作出关于“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判断。

即在有关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得出的一种价值判断。

A、国家应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B、蓝领的工资水平比白领的低。

两种说法分别属于规范分析还是实证分析

2、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3、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

4、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企业的两个边界:

横向边界、纵向边界

规模经济:

做“大”,同行业扩张,范围经济:

做“多”,跨行业扩张

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

一、规模内部经济与规模外部经济

规模内部经济就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收益上升。

规模外部经济是指实现规模内部经济性所需的外部条件,如市场规模扩大、资源供给充足、运输和融资方便等。

二、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一般以边际成本(marginalcost)和平均成本(averagecost)的关系来区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ofscale)。

如何判断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三、规模经济的层次

  规模经济还可分为产品规模经济、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这三个主要层次。

产品规模经济:

产品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提高工作效率。

工厂规模经济:

关键设备和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带来的经济效益。

企业规模经济:

若干个同类产品或者不同工艺过程不同层次的若干工厂,通过水平或者垂直联系成一个企业。

四、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存在范围经济的条件可用下式表示:

  TC(Qx,Qy)<TC(Qx,0)+TC(0,Qy)

一、规模经济的成因

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

2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

3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

4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

5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

6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

二、范围经济的成因

1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

2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

3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

4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

一、企业规模与效率

  企业规模是否越大越经济,效率越高?

企业规模扩大会增加有效管理的难度,增加企业内部交易成本。

因此,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收益是有限度的。

当企业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就会由“经济”变为“不经济”。

二、企业适度规模的衡量器——平均成本曲线

在图2-2中,BC可称之为“最佳规模区间”,B点所在规模称为“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efficientscale),C点所在的规模称为“最大最佳规模”(maximum efficientscale)。

企业规模处于该“区间”内的任何一点都是适度的。

在适度规模理论中,平均成本应该是由平均生产成本和平均交易成本叠加而成的总平均成本。

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规模经济,才能正确界定企业适度规模。

因此,我们可以用图2-4描述:

三、企业适度规模的两个决定因素——技术与市场

  某个产业的企业规模经济(适度规模)主要取决于技术与市场这两个因素。

技术与市场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上决定了产业的规模经济,从而决定了特定产业中企业的适度规模。

四、企业适度规模的确定方法

  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主要方法有量本利比较法、工程分析法和适者生存法。

  量本利比较法是一种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产量、成本和利润状况,以单位产品的成本和利润的多少为基准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方法。

工程分析法又叫技术定额法,它是一种在假设不同产量的基础上,根据基本的设备参数、工艺参数以及标准的技术费用定额等工程技术,以确定平均成本曲线,然后通过比较不同产量的平均成本曲线,以确定适度规模的方法。

量本利、工程分析法缺陷:

没有考虑交易成本适者生存法(thesurvivaltechnique)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J·斯蒂格勒(GeorgeJ.Stigler)所首创。

运用生存技术来测定最佳厂商规模的过程如下:

先把产业的厂商按规模分类,然后计算各时期各规模等级的厂商在产业产出中所占比重。

如果某一等级的厂商所占的生产份额下降了,说明该规模效率较低。

反之,则说明该规模效率较高。

一、一体化与多元化

  扩大企业规模可采取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这三种战略以形成大型企业。

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integration)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济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垂直一体化(verticalintegration)是企业在供、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渗透和扩张。

其实质就是把原来由不同企业承担的供、产、销职能不断集中于单个企业的过程,也就是把供、产、销活动由原来的市场协调转化为企业内部管理协调的过程。

混合一体化(conglomerateintegration)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多个产业中的若干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跨产业经营。

通过充分利用共同资源,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以实现范围经济。

混合一体化就是企业经营多元化(diversification)。

以上三种战略不仅存在各自的经济性,而且具有层次性。

我们可用图2-5总结构建大型企业的战略步骤:

二、企业实行多元化的动机

  1.分散风险

  多元化战略有利于“分散风险”(riskspreading),提高经营安全率。

  2.避免反垄断法规的制裁

  许多国家通常以某一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来界定垄断企业。

企业实行多元化能避免受反垄断法规的制裁。

3.发挥企业的优势和潜能

  通过多元化实行跨产业经营,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拓宽业务空间及领域,给企业带来新的成长机遇和利润增长点。

 三、范围经济对多元化的制约关系

  1.企业应具有进入新产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

  2.企业应具有协调不同产业的业务的能力

  3.实行多元化战略取得的长期收益应大于由此带来的各种成本

第三章市场集中度

在经济领域,集中是指国民经济和部分产业中少数大企业占有了较大部分资源的现象,通常可以分为一般集中和市场集中

一、一般集中

一般集中度表示在整个国民经济或全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最大的若干个企业所占比重的指标。

  一般集中意味着少数大企业的部分高级管理者对整个社会经济事务拥有较高的影响力。

二、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包括买方集中度和卖方集中度。

由于买方集中仅限于某些特殊产业,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集中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卖方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描述特定市场中卖者或买者的规模结构。

集中度概念假设企业数量以及企业的相对规模信息能够反映市场力量的集中程度,因而试图以一种简单的形式综合这两种信息。

一、判断市场集中度指标优劣的标准

只有恰当反映市场力量的集中度指标才是良好的集中度指标。

  豪和泰德曼(HallandTideman)提出了六个判断标准,罕拉和凯(HannahandKay)提出了七个判断标准。

二、市场集中度指标

在产业经济学中,市场集中程度与企业数量、资源份额(包括运输量、产出、员工数量、

资本、增加值、控制的技术等)的非均等程度两个基本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都被看作决定竞争的主要因素。

本、增加值、控制的技术等)的非均等程度两个基本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都被看作决定竞争的主要因素。

(一)综合反映企业数量和资源份额非均等的指标

  1.绝对集中度指标

  最基本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绝对集中度,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或数额)占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职工总量的比重来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CRn接近于0意味着最大的n个企业仅供应了市场很小的部分。

相反地,CRn接近于1意味着非常高的集中程度。

  绝对集中度作为市场集中度指标使用得非常广泛。

但是,绝对集中度指标仅仅反映了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单凭这一指标还难以把握产业内全部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

最早运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进行分类研究的是贝恩教授,他将集中类型分成6个等级,并依据这种分类对当时美国产业的集中程度进行了测定,见表3—3。

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及实例(美国)

类型

C4

C8

该产业的企业总数

列入该类型的产业

I.极高寡占型

A

>75%

20家以内

轿车、电解铜、氧化铝

B

>75%

20-40家

卷烟、电灯、石膏制品、平板玻璃

II.高集中寡占型

65-75%

>85%

20-200家

轮胎、洋酒、变压器、洗衣机

III.中(上)集中寡占型

50-65%

75-85%

较多

粗钢、钢琴、轴承

IV.中(下)集中寡占型

35-50%

45-75%

很多

使用肉类制品、壁纸、杀虫剂

V.低集中寡占型

30-35%

40-45%

很多

面粉、男式鞋、女式鞋、水果和菜

罐头、涂料

VI.原子型

<30%

极多,不存在集中

妇女服装、纺织、木制品中的大数

企业并购后如果使该行业CR4接近或达到75%或CR8接近或达到90%,这起并购就可能受到法律干预。

然而,集中率指标的缺点在于仅考虑了最大几家企业的情况,而没有考虑其他企业的重要性,并且没有显示最大的几家企业间的相对大小。

相比之下,赫芬道赫指数更值得重视。

2.H.H.I即H指数,也称赫希曼—赫菲德尔指数

X--市场的总规模Xi—第i企业的规模,Si第i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产业内企业的规模越是接近,且企业数越多,H指数就越接近于零。

案例:

假设某行业有7家企业,一家有70%的市场份额,而另6家只各有5%的市场份额,求H值

HHI=(70)2+6*(5)2=5050

H指数的特点:

当独家厂商垄断时,该指数等于l;当所有厂商规模相同时,该指数等于1/n。

因而这一指数在1/n到1之间变动。

数值越大,表明厂商规模分布的不均匀度越高。

②前几位厂商的Xi/T数值对指数影响大,后面小厂商的Xi/T数值对指数影响很小。

所以,该指数具有前面几类指数的共同优点,既计量了绝对集中度也计量了相对集中度。

③该指数能较好地计量全产业生产集中的变化情况。

例如,某产业有A、B两家厂商,令SA=XA/T,SB=XB/T,当这两家厂商合并时,恒有:

(SA+SB)2-(SA2+SB2)=2SASB>0,即(SA+SB)2>SA2+SB2

因此,只要厂商合并,该指数值就会增加;只要厂商分解,该指数值就会减少。

实际应用中,人们常用10000乘以份额平方和来便利地表达H指数。

例如美国司法部1984年公布的水平合并指南规定:

对于HHI高于1800的市场,政府有可能对使指数提高50-100个点的合并进行干预;对于HHI在1000-1800之间的市场,一项合并若使指数提高100点,政府就要进行调查;对于HHI低于100的市场,政府不会对合并进行干预。

假设某行业有7家企业,一家有70%的市场份额,而另6家只各有5%的市场份额,则CR4=85%,HHI=(70)2+6*(5)2=5050

2个小企业并购会使CR4上升至90%,会被解释为走向垄断的重要标志,但HHI指数会变为(70)2+(10)2+4*52=5100,集中度只增长了50点,不足1%,因此不构成反垄断起诉。

3.E.I即E指数,又称熵、埃思塔罗比指数(EntropyIndex)。

是借用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它具有平均信息量的涵义。

其公式为:

市场的集中程度越是接近垄断和寡占,E指数就越大。

反之,越是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E指数就越小。

4.R.I亦称罗森布拉斯指数(RosenbluthIndex),用公式表示为:

Si含义同前。

与H指数相反,这个指数能敏感反映相对规模较小的下位企业群的变化。

5.CCI通常也称为包括性集中指无数(ComprehensiveConcentrationIndex),用公式表示为:

(二)单纯使用市场份额非均等指标

  1.相对集中度指标

  相对集中度是反映产业内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的市场集中度指标,常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表示。

基尼系数在0与1之间变动。

当基尼系数等于零时,即意味着所有企业规模完全相等。

反之,当基尼系数越大时,意味着阴影部分的面积越大。

企业规模分布越不均匀。

  当两条不同形状的洛伦茨曲线所围的面积大小相等时,基尼系数相同。

因此,基尼系数并不代表其—特定市场中唯一的企业规模分布。

基尼系数的区间:

0.2以下表示高度分散

0.2-0.3之间表示相对分散

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

0.4-0.5之间表示很集中

0.5以上为非常集中

2相对熵

3.剩余

(三)单纯测量企业数量的指标

  人们可能想到用企业数量作为竞争程度的一个粗糙指标。

(四)反映共谋潜力

  1.绝对集中度差分:

MCR8。

  MCR8越大,共谋发生的机会少,共谋的效果差。

  2.相对集中度差分:

MCR8/C4。

  如果C4不同,那么相同的MCR8的影响会有较大的差异。

随着C4升高MCR8也升高时,MCR8/C4也可以看作与共谋潜力反方向变化。

面对多种多样的市场集中指标,一些学者曾经调查了各种集中指标在统计上的关系。

然而结果并不令人满足,这些市场集中指标的相关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市场集中度实证研究不能取代理论分析。

三、测量市场集中度的程序

测量市场集中度还有一些技术性障碍,具体体现在测量操作程序中:

(一)限定市场(或产业)的范围。

  对同类产品范围、市场地理范围的界定以及企业产品多样化程度等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市场集中度。

(二)确定具体的资源变量。

  企业规模有多种不同计量基础,例如销售收入、总资产、员工数量等等。

尽管不同的计量基础测量出来的集中指标可能高度相关,不同的计量基础仍然可能测量出不同的产业集中序列。

(三)确定具体的测定集中度的统计方法。

  具体采用哪种测定集中度的统计方法,应根据实际研究的需要来确定。

由于各种衡量市场集中指标的性质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应尽可能综合地采用绝对集中度指标、相对集中度指标和H.I指数等进行测定,以正确反映产业集中的状况。

苏泊尔市场集中度纷争

一、影响市场集中的主要因素

一个产业市场集中程度的高低,是由该产业的市场容量和企业规模的相对关系决定的。

因此,市场容量和企业规模扩大的动因,是决定市场集中度动向的主要因素。

影响市场集中的因素中,既有促进集中的因素,也有限制集中的因素,主要有:

  1.垄断动机的影响。

  2.国家政策与法制因素的影响。

  3.市场变化的影响。

二、影响市场集中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现实中改变产业集中程度的因素很多,总体来看类似于产业集中的因素:

机会或者运气,技术原因或者基本条件包括市场规模、规模经济、稀缺资源、市场增长速度等,政府政策包括反垄断法、专利执照关税配额、并购政策、管制政策等,企业战略包括兼并、限制性行为、产品差异化等。

  一般来说,并不存在适合所有产业的产业集中演变趋势。

第四章进入与退出壁垒

一、进入壁垒的含义

进入壁垒:

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

案例:

加州伯克利的区域法规规定,一个区域内非饭店性食品店不得超过9家。

设定额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临近商店免受快餐连锁店所带来的竞争

二、把超额利润和高集中度作为进入壁垒的判断标准的原因

第一,超额利润(经济利润)的存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新企业进入某一产业的唯一经济因素。

第二,如果一个产业中企业数量很多、集中度很低,这就意味着几乎不存在限制企业进入的结构性因素。

三、进入壁垒的类型

按照进入壁垒的成因把它划分为两类:

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

四、退出壁垒的含义

一般而言,某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其他企业击败,就应该退出该产业或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