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2455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

了解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掌握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了解京剧发展的历史。

2.理解:

元明清时代的文人写意画被西方看作中国画的代表,其融书法于绘画,追求逸上古意,为中外艺术家所追捧。

体会“书画同源”的含义。

3.运用:

对中国古代名画进行鉴赏,同时对比西方的古典名画,体会两者差异,突出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对同一人物或作品的不同角度的探究,充分领略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

2.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归纳汉字由繁到简的总趋势,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来完成。

3.出示历代名书法家的作品画册,体会其不同的艺术韵味。

4.教师通过播放名家唱段的音像资料,领会京剧的演唱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展现古代艺术本身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了解,提高艺术的修养,加深学生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认识。

2.中国书画以其独特的风采跻身世界艺术之林,它追求意

境之美和传神之效。

其融书法于绘画,追求逸上古意,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突出中国画在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方面的发展过程,特别重点讲述魏晋、隋唐、两宋、元明清这些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难点

体会中国书画追求意境之美和传神之效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北京奥运会会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它将中国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

奥运会开幕式中恢弘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表演,向世人展示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深厚底蕴,无论是文字、科技还是书画艺术,都体现着中国古人的智慧。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

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

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

脱离画画,形成汉字。

汉字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甲骨文(商代)——金文(商代)——籀文(商周)——(春秋战国)文字紊乱——(秦始皇)“书同文”:

小篆、隶书——楷书

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汉字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汉字的演变趋势。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

隶书盛行于汉代。

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

楷书盛行于隋唐。

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

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钧、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

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

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2.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

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被列为中国美术之首。

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教材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拘创新提供了条件。

展示欧阳修、颜真卿、柳公权的作品。

特点: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

(1)始于东汉。

(2)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代表作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

(3)唐代步人盛世,名家群起。

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4)唐代以后,渐趋衰弱,但也不乏能手。

如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颊,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

展示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的作品。

特点:

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虽实用性不强,但却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代表人物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展示王羲之的作品。

特点: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

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最突出的代表作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其原因是什么?

有什么样的代表人物?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想

社会危机

王羲之

虚幻灵动

隋唐

盛唐气象

张旭、怀素

狂放不羁

颜真卿、柳公权

注重规范法度

宋代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宋四家、赵佶

有意无法

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祝枝山、文徵明

强调个性

世运转衰

刘墉、翁方刚等

精润美媚、抱残守缺

包世臣、康有为

力王颓风、矫枉过正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1.新石器时代

(1)形式

展示集体舞蹈图、人面纹岩画。

(2)内容

画面或为远古人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动植物形象及其抽象化的表现,或为远古人类的各种庆典仪式,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记录了远古人类的情感。

岩画的题材从总体上看取材于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其中数量最多,凿刻最精的是动物的岩画。

而整个岩画中最绚丽的部分是狩猎场面的刻画,其中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猎手、武器、狩猎方式等场面性图像,引弓射猎或围捕野兽的画面通常都表现其最紧张的一刹那,突出猎手对野兽致命处的打击过程,表现猎人对获得猎物的强烈愿望。

此外岩画少不了的还有反映原始宗教的神灵图像。

马家窑彩陶集体舞蹈图,画面上的舞蹈者达15人,分成3组,每组5人。

舞蹈者为正面并列的整齐形象,脑后发辫摆动,腰前飘带飞扬,手拉着手踏歌而舞。

每组两边的舞者的外侧手臂都画成两道,表示空着的臂膀在频繁地摆动,是当时画工表现人物连续动作的特殊手法。

最有意味的是在舞蹈者跳跃着的两腿中间,又多了一条黑线,这是动物的尾饰,可以想象,人们正扮成动物的模样载歌载舞,而这些舞蹈者所扮演的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动物图腾形象,他们正身着自己氏族特有的图腾装束,用热烈的图腾舞姿和歌声,表达对自己想象中的师祖——图腾的亲切认同和殷切祝祷。

这种图腾舞蹈绘画,包含着氏族成员的情感和原始宗教的意义。

(3)特点

虽线条稚拙、色彩和图案简单,却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4)历史原因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过着氏族的集体生活,对自然、动物充满着神秘的崇拜心理。

2.战国秦汉的帛画

(1)形式

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以墨笔勾勒,并加以平涂和敷色渲染,这一基本绘画的形式和技巧,两汉以后一直被沿用下来。

因此,可以说战国时代已经奠定了我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征。

展示图片《人物龙凤图》和《马王堆汉墓帛画》

(2)特点

充满珍奇异兽、神仙怪魔,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体现浪漫、神秘而又不失古拙的特色。

(3)历史原因

绘画材料、工具的改进;人们对吉祥动物的膜拜;是跟战国秦汉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开拓进取、开疆扩土和充满民族自信心的时代精神分不开的。

3.魏晋南北朝时期

(1)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成期。

因为这个时候绘画的技术、技巧渐趋成熟,著名画家成批涌现,并开始对绘画整体认识做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品评。

而汉代以前,绘画创作是由地位低下、默默无闻的工匠们担任的,因而画家的名字极少记载流传下来,随着绘画水平的提高和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士人阶层乃至帝王本人也加入到绘画的创作队伍中来,于是画家的地位有了提高,并得以留名青史。

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分裂时代中,士人更将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融人绘画创作中,于是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应运而生。

展示图片《女史箴图》

(2)代表人物——“画祖”顾恺之

顾恺之是东晋人,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作品可考的划时代的著名画家,其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他也开创了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以形写神”,注重抓住绘画对象的精神气质。

《女史箴图>(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歌颂古代妇女的贤德,为后世借鉴。

作品绢地设色,共分9段(原本11节),每一节均有小楷字体的箴文,图文互显。

4.唐朝时期

(1)背景

唐代国家的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文化全面辉煌、博大精深,这一时期的绘画淋漓尽致地描绘和再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的特征。

展示图片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2)代表人物——“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继承了张旭的笔法,在美学趣味上他也和李白、张旭一样,属于浪漫型、开拓型、力量型的一派。

苏轼对他评价很高,认为“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毛道子”。

《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母亲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天神庙朝拜天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当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

图中天王按膝端坐,怒视奔来的神兽,一

个卫士拼命牵住兽的缰索,另一卫士拔剑相向,共同将其制服。

天王背后,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笔,记载这一大事。

另一部分内容是净饭王抱持圣婴,稳步前行。

王后拱手相随,侍者肩扇在后。

吴道子改革传统的线描,用圆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人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5.两宋时期

文人画虽由来已久,但真正形成潮流还是在北宋中后期。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折时期,它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风格,即讲究神似和意境,崇尚写意重于写实。

两宋时期的文人画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图片马一山的《山径春行图》

(1)文人画兴起的原因:

北宋王朝推行“重文轻武”、优渥文人的国策,文人阶层瑁不断扩大。

②理学的兴起使士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

重在向内心求索、以“天理”来制约“人欲”,进而稳固统治的理学的兴起,也促使士人更加注重哲理思考、注重内心情趣的修养。

反映在绘画上,使得文人画家的追求从注重写实,向更加注重意境、注重寄托和宣泄作者自己的意念志趣的转变。

③绘画艺术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无不以写真为能、写实为尚,被称为“院体”的宫廷画更为细腻工整、富丽堂皇。

而宫廷画的极端发展导致了僵化保守,民间绘画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则有粗制滥造的弊端。

针对这些弊端,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士人主张“能文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我意”的

自由创作,强调将艺术创作看成是修身养性的手段而非升官发财的工具,蔑视职业画家刻意为画而画的创作动机。

文人画的兴起是对于北宋宫廷画和民间绘画的拨乱反正和更高层次创提升。

(2)特点:

注重意境。

北宋绘画构图气势修弘,画风阳刚豪放;体现了国家统一后的开阔心态;南宋绘画利图不讲究对称,墨色恬淡——“残山剩水”。

(3)代表马远(马一角);《山径春行图》。

南宋马、夏,故意避开一览无余、开门见山绘画的传统山水画格式,开创了“残山剩水”,固然与描绘对象由雄健壮阔的北方高山大川转变为秀丽的江南景色有关,但更主要是因“靖康之变’’的民族耻辱,半壁江山的偏安政治而产生的愤恨的社会心态,在画家身上不自觉地流露。

马、夏在画面一角、一边的大胆构思,用笔疏朗,创造出了一种以无为有、虚实相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学意境,引发了绘画审美由繁至简,由实及虚的重大变迁。

6.明清时期

(1)背景

文人画全面占领画坛,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实际上指的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明清变革带来的冲击,以及异族统治下的思想文化压制。

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

(2)特点:

风格独特、不拘成法。

展示图片八大山人的《松鹰图》

(3)代表人物——“八大山人”朱耷

朱耷的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著称于世,所画花鸟造型夸张、奇特险怪。

在他画中出现多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甚至禽鸟一足着地,或栖息于岩隙,或独立于危石,拱背缩颈,表情冰冷,日艮珠向上,“白眼看青天”以示与清廷势不两立,这些禽鸟已被赋予人格内涵。

民间风情画是怎样兴起的?

有什么特点?

我们看下一个问题:

“民间风情画”。

三、京剧的出现

1.傩

展示图片土家族傩堂戏

产生的背景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生命经常受到威胁,人们对自然认识很有限,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总是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作祟,为了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一一“傩”。

傩的发展

先秦时期,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时期,傩仪还很盛行。

功能上开始由祭祀转为娱乐,由娱神(祈求神灵保佑)转为娱人。

傩距今年代久远,不过这种古老仪式现在在中国某些地区依然存在。

中国湖南土家族、贵州彝族、广西融水苗族仍存在傩仪。

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

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2.元杂剧与昆曲

兴盛原因

(1)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戏曲是综合艺术,它的发展需要一定物质基础。

元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局部繁荣是导致元杂剧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蒙古族统治者征服中原,连年的战争使中原经济遭受严重摧残,但蒙古族贵族追求生活的奢靡,将大批工匠集中到城市。

而流离失所的人口也不断涌进城市谋求生计,这也导致某些城市出现畸形繁荣。

如元代的都城大都,城市商业活动频繁,人口极度膨胀。

城市的繁华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大批演员、观众与活动场所,促成元杂剧兴盛。

(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一

元朝统治者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近80年不行科举,大量知识分子尤其是汉族文人仕进无门,处于社会底层。

按当时的职业等级划分,有“九儒十丐”之说。

于是不愿为元朝做官以及宦途无门的文人,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的创作中,这也促成了元杂剧昌盛局面的出现。

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的文学艺术水平,(对比南戏:

民间艺人、下层知识分子创作,水平较低)使之逐渐演变为一种成熟而完美的艺术形式。

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艺术奇观。

表演形式和特点

多种表演形式的结合,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配合。

元杂剧融合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比南戏艺术特点:

形式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形成中国戏曲独特的风格。

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其结构一般四折为一剧,剧首冠以楔子,来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元杂剧的角色大约有末、旦、净、丑四类,其中末、旦为主要角色。

演出时,主角一唱到底,而其他角色只作配合的科、白。

元杂剧体制的规整性和程式化,表明其在艺术上已经成熟和完备,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走向真正的成熟。

在蒙古族统治者的统治下,大量知识分子尤其是汉族文人仕进无门,许多才气出众的文人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的创作中,其中最为著名是“元曲四大家”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关汉卿:

他被誉为“元曲第一家”、“东方的莎士比亚”,一生不畏强暴,性格倔强不屈,自比为“蒸不烂、煮不透、捶不崩、炒不爆,晌当当一粒铜豌豆”。

作品大多揭露元朝统治的黑暗,歌颂清官,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代表作是《窦娥冤》。

白朴流传下来的剧作有《裴少俊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其代表作;郑光祖的代表作则是《倩女离魂》。

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最有影响的作品是《西厢记》。

表现了当时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的心声,对元杂剧和古代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3.昆曲

展示图片昆曲《牡丹亭》

元代以后,又出现了昆曲艺术。

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是明中叶到清中期。

艺术特色:

昆曲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将柔曼的舞姿融入婉转优雅的唱腔中,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听觉享受。

【问题】明代中后期,昆曲又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意义:

明中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昆曲风靡大江南北,发展成全国性剧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

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百戏之祖”。

元代杂剧,是真正成熟的中国戏曲形式,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

而京剧(被誉为“国粹”“国剧”)将戏曲表演艺术推至顶峰。

京剧是如何形成的?

4.京剧

产生背景

(1)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休闲文化一大中心(外部因素)

京剧这一剧种孕育、形成于北京,与北京其时在全国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

明清两朝,北京作为帝国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不仅聚集着人数众多的皇族贵胄、文武百官,而且吸引着各地的商人蜂拥而至。

清朝人关后的诸位帝王皆爱观戏,尤其是乾隆皇帝,每逢节庆,宫中演剧频繁。

王公贵胄及文武百官也以观剧为日常娱乐。

各地商人来京后纷纷设立商业会馆、商号,各大会馆除了设有祭神的设施外,一般都有戏台。

逢年节喜庆之日,会馆即集资邀请戏班来会馆演出。

在这种情形下,四方艺人纷纷云集北京,以满足京城皇室贵族、官员、商人以及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北京自然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2)徽班进京(内部因素)

发端的契机:

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徽班中的三庆班进京献艺。

随后又有徽剧的四喜、春台、和春三班相继进京。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北京扎下了根。

一般认为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形成的前奏。

京剧的形成

四大徽班人京后,采取了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开放姿态,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秦腔、楚腔、汉调(在京剧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大量融进了北京语汇。

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北京市民承认,成为人民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很快风靡全国,形成第一个繁盛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京剧成为我国戏曲中最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被公认为“国剧”。

京剧的艺术特色

综合性:

京剧将唱、念、做、打作为艺术手段。

写意性:

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舞台行动。

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

文学并究含蓄有余味,“无字处皆有意”;绘画注重空白处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建筑提倡“透风漏日”,从房屋的门窗和亭台廊榭之空格体现艺术;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表现手法上体现盏拟性或写意性,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舞台布置:

一桌二椅,桌椅具体指什么,在不同的场合,其有不同的象征性,既可以作为普通的桌椅使用,也可以用作其他东西的代用物。

如桌子可以是床铺,如果将两张桌子相迭,就表示“点将台”,两桌前后并列,就表示高山、楼船……同样,舞台上的奇子也可以当作山、当作门,还可以当作云,剧中人站在上面就

蕞味着腾云驾雾……

人物化妆:

戏曲脸谱,根据不同性格勾画不同的脸谱来表现人物,以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等。

观众睹脸则知其人,如红险的关公,白脸的曹操。

依据人物性别、年龄和身份、职业,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各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分为生、旦、净、丑行当。

人物服饰:

长袖善舞,忽略季节、时代等特点,只考虑与人物

塑造的相关性及可舞性。

舞台行动: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取决于生活实际,而取决于人物和情节的需要。

艺术特征

表现

内容

综合性

戏曲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戏曲中人物间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

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

指戏曲中对战斗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

写意性

舞台布置

一桌二椅:

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

人物定妆

戏曲脸谱:

观众睹脸则知其人,这是戏曲简便、形象的一面。

人物服饰

长袖善舞:

忽略季节、时代等特点,只考虑与人物塑造的相关性及可舞性。

舞台行动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不取决于生活实际,而取决于人物和情节的需要。

本课小结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告别了野蛮,汉字和书法的神妙使华夏文字焕发出异彩奇光。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是书法艺术滋生的源泉。

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用具、颜色、表现手法、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无价之宝。

古代戏曲以优美动人的剧情,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演进轨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