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2297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罗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罗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罗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罗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罗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罗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docx

《关于罗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罗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罗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docx

关于罗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关于罗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LT

为突破口,引领、带动和整合其它产业整体发展,把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三)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

生产发展、产业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但光靠农民在一亩三分地上去挖,或者外出打工,何年何月才有效果?

必须依靠市场化配置资源,与争取项目支持相结合,吸引市场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对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三农”问题的解决,政府理当义不容辞,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发挥市场组织在解决就业、保护环境、扶贫开发、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快速增收和劳动力就地转移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认为与本地资源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国家政策结合,就地转移劳动力,既能缓解城市就业和环境的压力,又能在文化、特别在心态上,更好地解决农民的福利、幸福的感受。

(四)“患不均”正是社会极度不稳定的诱因。

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吃不饱饭,也不是没有收入,而是在平等与市场经济之间缺少一个平衡点。

新农村建设除了增加农民收入外,还应着力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全面恢复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真正让农民衣食无忧、心情舒畅、个性得到张扬,在乡风文明、邻里和睦的环境中找到归属、感到幸福,在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达到较高的社会和谐水平,以良好的心态看待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

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是满足感、愉悦感和价值感的综合体现。

事物只有在抽象的量的意义上才可以纳入到一个普遍的框架中去比较,才可以说他们在这个数量的框架里处于什么位置、什么阶段,而在质的意义上,是无法进行这样的比较的,因为他们在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稳定是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应该以鼓励创新、承认多元、尊重平等为前提,把新农村建成一个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不齐而齐的社会,确保农村长期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就幸福感而言,农村不一定输给城市;就文化层面讲,西部不一定输给东部。

因此,我们结合实际,提出罗江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发挥比较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实施区域整体开发,推进产业互动、城乡共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恢复农村人文传统、自然环境,建设和谐稳定新农村。

二、创新发展模式

(一)理念创新,打造“第三空间”,建设“六级产业”

第一,围绕创建“第三空间”,实施旅游整体开发。

现代人工作生活有三种空间,家庭居所是第一空间,工作场所是第二空间,休闲娱乐、放飞身心、思考创造的地方是“第三空间”。

我们将在工业强省、工业强市的大背景下,把罗江打造成现代都市人除生活、工作空间以外休闲娱乐的“第三空间”,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休息室,成为有着2000万人口、2000亿GDP的成德绵地区的后花园和休闲消费地,实现区域优势的互补,赢得自身的发展空间,走出一条环境友好、全面发展的后工业化道路。

我们正着力以三国文化、调元文化、民俗文化为基础,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以县城文化旅游区、白马关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区开发,“香山露岛”旅游景区及调元文化旅游区建设,引导广大农民成为旅游产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通过实施综合性、区域性旅游开发,创新旅游产品,建设文化观光、运动体验、乡村旅游等高品质特色项目,打造四川北线旅游精品,成为成都周边继青城山、都江堰、三星堆之后的转型升级产品和旅游目的地。

第二、围绕产业互动,建设“六级产业”。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促进三次产业相互影响,相互提升,整体推进,叠加为一种新的产业--“六级产业”。

农民参与其中,分享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的利益。

一是突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和西部物流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增强农产品的质和量;走一镇一色,一村一品,一处一景的庭院经济道路,让体验、观光、休闲型的乡村旅游在罗江开花结果,形成“三产引导一产、一产促进三产”的发展格局。

二是突出保护环境,发展新型工业。

对罗江来说,暂时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走信息化、高科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我们有条件和能力走保护环境、降低消耗、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们正着力将一个年产30万吨PVC的化工企业作为循环生产的工业旅游参观点。

通过发展循环生产、绿色生产,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开发等新型工业,促使一、三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机制创新,和谐共赢

我们结合实际,探索出了“政府主导、企业主营、农民主体、和谐共赢”的发展新机制,促使新农村建设规范运作,良性发展。

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主要就是出理念、出思路、做规划。

一是做好规划。

我们邀请国务院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帮助参与制定了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开发建设详细规划由业主制定,政府评审。

二是宣传造势。

抓住德阳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契机,拍摄了电影,举办了中国.罗江诗歌节,邀请中央、省电视台拍摄了罗江文化旅游专题片,出版发行了罗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文学艺术书籍,精心做好旅游整体形象的包装,塑造和推介我县自然生态、厚重文化、乡土民俗、文明现代的鲜明旅游形象,树立了罗江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是搭建平台。

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搭建聚集资金、人才的平台。

坚持把争取项目支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捆绑申报,统筹安排,整体实施,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把罗江确定为全国的旅游小城镇试点县之一,将白马关镇列为全国发展与改革试点镇,通过实施拆院并院、土地整理等项目,腾出3000-5000亩建设用地,用于旅游小城镇开发。

企业主营。

一是坚持市场化运作,由企业实施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营运。

仅去年,就签订了23亿元的旅游项目开发协议,重点旅游景区全部由企业开发、建设和管理。

企业在实施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了教育、卫生、广电、文化等配套设施,提升了当地公共服务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业主推进土地流转,发挥大户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民主体。

一是在旅游项目开发区,把解决农民社会保障和产业支撑问题作为项目准入前提,严格按政策对征地拆迁的农民进行补偿,并纳入社会保障,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坚持“一户一用工”、“一户一就业”,在企业开发经营过程中,农民分得一杯羹。

在没有具备“农转非”条件时,坚持不转非、不征地,通过调整存量土地,保持耕地不变,按小城镇建设政策规定,拆院并院,适当集中,妥善安置,留下回旋余地。

二是发挥旅游项目带动作用,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广大农民围绕旅游市场,自觉改造田园和民居,提高农村环境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力发展以“精品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建设“亦农亦游”的地域综合体,实现农民就地转移、自主创业、自我增收。

县信用社也自发参与其中,对每户“精品农家乐”给予10-500万元的贷款扶持,去年以来,农民自发建设了数百家“精品农家乐”,投资达8000万元。

农民真正有了靠头、想头和奔头。

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营销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全县已发展各类专合组织65个,入会农民2万余户,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并组建了2个全县性的蔬菜、畜禽养殖专合组织联合社,成为全省“百强专合组织”。

我县已经成为全省专合组织发展最快、成效最突出的地区之一。

和谐共赢。

实现政府、企业、农民以及人与环境、人与文化等五方的和谐共赢。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县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围绕旅游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发展绿色环保工农业等工作蓬勃开展;农民参与旅游产业的积极性高涨。

预计到2011年,旅游项目投资将达50亿元以上,每年吸引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以上,创造就业岗位2.5万个,旅游产业覆盖200平方公里,40%的农户受益,部分地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三、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

(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由政府投入引导,实施新村扶贫、农房改造、“三清三改”、新能源推广等工程,综合治理农村的“山水田林路气电房”,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全县有22个村通过实施扶贫工程脱贫致富;2004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计划到2011年,完成组通工程建设;城市公交线路延长至各镇,个别地方到村,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由政府补贴,实施农房改造、改水改厕建沼气,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

二是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建立了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由县级财政保证事务性开支,为农民提供农技、农机等非盈利公共事业社会化服务。

我们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整合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成人学校等教育资源,统筹安排扶贫开发培训等项目资金,常年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民工培训,促使其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近年来,我县平均每年输出劳务5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创新机制,建设和谐稳定新农村

一是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改进群众工作方法。

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理念能否贯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不稳定因素及干部作风问题,终究还是群众工作问题。

一方面,我们整合信访办、维稳办、综治办、防邪办、移民办等部门职能,成立了县委群众工作部,赋予交办、督查、协调、调查、通报、责任追究等“六项权力”,为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类不稳定因素提供了保障。

每年,县财政将在预算中增加60万元,保障群众工作经费和用于奖励。

另一方面,我们建立了联镇帮村助组制度,全县24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分别联系10个镇、174名县级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分别联系156村(社区)、所有股级干部联系1230个组(居委会),每位干部每周至少一天深入所联系的镇、村、组,把握群众思想动态,宣传政策,化解矛盾和问题,帮助和引导群众发展生产,切实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工作指导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确保小事不出组,疑难事不出镇,将不稳定隐患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我们也遇到了征地拆迁、乡村债务、企业污染及移民安置等一系列不稳定问题,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既有效化解了6000人“农转非”、瀑电和黄鹿水库移民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又防范了新矛盾的产生,营造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构筑坚强的战斗堡垒。

农村综合改革精简了乡镇机构和人员,一定程度上暂时影响了基层组织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我们抓住取消农业税的契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找准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新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把各级基层组织建成纯洁党性、教育群众的学校,建成维护稳定、推进发展的前沿阵地。

切实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支持力度,按每个村每年3万元落实办公经费,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办公经费无着落的问题;加强农村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由财政落实建设配套资金,确保每个村都有活动阵地;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待遇,为村支部书记和主任建立了养老保险账户,向退职村“三职”干部发放了退职费,切实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三是创新活动载体,促进农民心理和谐。

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以文化来引导和感染农民,提高农村文化福利水平,促进农民心理和谐。

组织农民创建了“村民道德协会”,被专家誉为“中国第一协会”,组织开展“坝坝宴”、唱川剧、评“好媳妇”、“好公婆”等活动,以人文历史传统、身边的人和事,促使农民恢复自尊心、树立正确的信仰道德观、增强幸福感,激发他们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同时,也坚持拿来主义,借鉴外来的优秀文化,我们正与德国图宾根大学洽谈,计划进行有关文化交流事宜。

四、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国家二次分配问题。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不好,其实仅仅就“二元”的根本特性来说,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城市和农村本来就不可能一样,在农民数量巨大的中国尤其如此。

二元结构之所以对农民不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村基本上处于国家二次分配的体制和结构之外,致使农民不可能正常获得公共用品的供给,农村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弱势状态也难以改善。

应按公平原则设置包括农村在内的正规和正常的国家二次分配机制,尤其是支持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二是农民公平待遇问题。

中央制定了很多惠农支农政策,国家各部委配套实施了很多项目,但更多的是向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倾斜。

人口多少、面积大小是行政区划的问题,不是农民自己能决定的。

政策的不公平倾向致使不同地区的农民没有享受到公平的政策待遇,势必造成新的不均衡发展。

应综合考虑各地农业项目的科技含量和适用性,科学设置、统筹安排项目,真正让国家政策惠及广大农民。

三是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问题。

既然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那么要把新农村建设和市场配置资源作为政策导向,与中央和地方合理划分事权、财权紧密结合起来,把县乡政府改革与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结合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