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认识湖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1801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蘑菇认识湖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蘑菇认识湖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蘑菇认识湖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蘑菇认识湖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蘑菇认识湖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蘑菇认识湖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docx

《蘑菇认识湖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蘑菇认识湖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蘑菇认识湖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docx

蘑菇认识湖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

认识湖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

如何区分灵芝与毒蘑菇呢?

1,首先,一般而言真正的灵芝,如赤芝是较硬的,灵芝科的种类基本都是较硬的了,没有菌褶的!

2,蘑菇是软的,水分较多,灵芝则水分量较少,而硬的!

3,本网站有较多的关于灵芝的图片的,可以识别对比,仔细分别还是明显的了,药典中的赤芝,紫芝,是安全标准灵芝品种的!

 

专家提醒:

认识湖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可杜绝80%以上的中毒事件

惨痛教训

2008年8月21日宁乡县东湖塘镇麻山乡泉山村唐师傅在稻田里采摘了毒蘑菇:

全家人中毒。

2008年8月27日岳阳汨罗市新市镇屈原农场黄师傅在猪栏旁边采摘到毒蘑菇:

两人食用,两人中毒。

2008年9月2日浏阳市社港镇淮州村黎先生在门前山坡采到了毒蘑菇。

本报18日报道了市民在岳麓山上采摘到“灵芝”军团(详见本报9月18日A3版),许多读者打来电话咨询有关灵芝以及普通蘑菇食用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如何识别这些长相相似的菌类”、“如何区分其是否有毒”成了读者最关注的话题。

亚稀褶黑菇

光盖伞菌

灰花纹鹅膏菌

毁坏鹅膏菌

很多人认为颜色越鲜艳越好看的蘑菇一般毒性就越强,或者用盐酸、白醋等就可以检验蘑菇的毒性,其实是不靠谱的。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真菌研究室从1994年到2007年对蘑菇中毒后入院抢救者的调查报告显示:

中毒的880人中有186人死亡,死亡率高达21%。

据从事了52年菌类研究的博士生导师张志光教授介绍:

9月正逢菌类生长的旺盛季节,同时也是蘑菇中毒事件频发的季节,如果大家可以识别以下几种湖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可以杜绝80%以上的中毒事件。

此外,由于一般人很难从外形上分辨出蘑菇是否有毒,因此不要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

市民食用蘑菇应尽量到正规地方购买,尤其不要自己采摘。

□中毒后处理

大量喝水,迅速就医

湖南和广东是毒蘑菇种类的多发地,如果误食毒蘑菇,首先要尽量把胃里的东西吐出来,其次要大量喝水,最好用二两灵芝熬水200毫升,能有效缓解症状。

然后在最快时间到附近医院就医。

张教授告诉记者:

“不认识的蘑菇千万不要食用,在一堆无毒蘑菇中也要仔细辨别,如果混入一两个毒蘑菇对人体伤害也是很大的。

湖南最毒的毒菌之一

1.亚稀褶黑菇

俗称:

火炭菌

毒性指数★★★★★

生态习性: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及混交林地上分散或成群生长。

发病症状:

发病迅速,通常20分钟到一小时内就会发病,上吐下泻,头晕、腹部胀气,会导致肌肉和神经连接处损坏。

此种毒菌误食中毒发病率70%以上,死亡率达70%,最快几小时就致命,死亡高发期在24小时以内。

属“呼吸循环害损型”。

食者2-3天后表现急性血管内溶血,小便酱油色,急性溶血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死者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或中毒性心肌炎所致。

中文学名

亚稀褶黑菇

拉丁学名

RussulasubnigricansHongo

中文别名

毒黑菇、火炭菇(福建)

同物异名

图761亚稀褶黑菇:

1.子实体,2.孢子,3.褶侧和褶缘囊体

分类地位

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

形态特征

子实体中等大。

菌盖浅灰色至煤灰黑色。

菌盖直径6-11.8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表面干燥,有微细绒毛,边缘色浅而内卷,无条棱。

菌肉白色,受伤处变红色而不变黑色。

菌褶直生或近延生,浅黄白色,伤变红色,稍稀疏,不等长,厚而脆,不分叉,往往有横脉。

菌柄椭圆形,长3-6cm,粗1-2.5cm,较盖色浅,内部实心或松软。

孢子近球形,有疣和网纹,无色,7-9μm×6-7μm。

褶侧和褶缘囊体披针形或近梭形,53-88μm×9.5-12μm。

生态习性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及混交林地上分散或成群生长。

分布地区

湖南、江西、四川、福建等。

此种毒菌误食中毒发病率70%以上,半小时后发生呕吐等,死亡率达70%。

属“呼吸循环害损型”。

食者2-3天后表现急性血管内溶血,小便酱油色,急性溶血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死者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或中毒性心肌炎所致。

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

误食人群最多的毒菌

2.灰花纹鹅膏菌

俗称:

黑毒伞

毒性指数★★★★☆

生态习性:

夏秋季生长在林地上,是我省误食人群最多的毒菌。

发病症状:

发病期慢,通常在使用后8—20小时,上吐下泻,头晕恶心,对肝脏的损伤性极大,会导致剧烈的肝萎缩或肝肿胀。

在发病一两天后还会有一种“假痊”状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死亡高发期在食用4—5天左右。

毒性虽强,如果在24小时内得到及时抢救,治愈的可能性很大。

 

 

编号

PRB.0273

中文学名

灰花纹鹅膏菌

拉丁学名

AmanitafuligineaHongo

中文别名

同物异名

图273灰花纹鹅膏菌:

1.子实体,2.孢子

分类地位

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

形态特征

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3-6cm,幼时近卵圆形,开展后中部下凹而中央往往有一小凸起,暗灰色,中央近黑色,表面有比较明显的纤维状花纹。

菌肉白色,稍薄。

菌褶离生,白色,较密,不等长。

菌柄细长,近圆柱形,长5-8cm,粗0.4-0.8cm,灰白色或灰褐色纤维状小鳞成花纹,基部色浅呈污白色。

菌环膜质,灰白色,生柄之上部或顶部。

菌托白色近苞状。

孢子印白色。

孢子球形,光滑,7.5-9.5cm,糊性反应。

生态习性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

群生或散生。

分布地区

湖南等。

记载有毒,在湖南一些产地曾发生多人误食中毒事例。

在日本视为猛毒菌。

另外属外生菌根菌。

长相最具欺骗性毒菌

3.毁坏鹅膏

俗称:

致命鹅膏

毒性指数★★★★★

生态习性:

常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或散生,为菌根菌,大量发生于春季温暖多雨的三四月,五至七月也有少量出现。

发病症状:

发病症状类似于黑毒伞,剧毒,一个约50g(一两)的致命白毒伞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

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致使人体内各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编  号

PRA.00117

中文菌名

毒蝇鹅膏菌

中文别名

蛤蟆菌、捕蝇菌、毒蝇菌、毒蝇伞

拉丁学名

Amanitamuscaria

定 名 人

(L.:

Fr.)Pers.exHook.

拉丁别名

形态描述

子实体较大。

菌盖宽6-20cm,边缘有明显的短条棱,表面鲜红色或桔红色,并有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颗粒状鳞片。

菌褶纯白色,密,离生,不等长。

菌肉白色,靠近菌盖表皮处红色。

菌柄较长,直立,纯白,长12-25cm。

粗1-2.5cm,表面常有细小鳞片,基部膨大呈球形,并有数圈白色絮状颗粒组成的菌托。

菌柄上部具白色膜质菌环。

孢子印白色。

孢子无色,宽椭圆形,光滑,内含油滴,8.6-10.4(12.7)×6.8-8.8(10.7)μm,非糊性反应。

产  地

波密、洛札、米林、墨脱。

海拔高度

3000-3300米

生态环境

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群生。

用  途

此种含毒碱(muscarin)、毒蝇母(muscimol)、麦斯卡松(mucazone)。

误食后在6小时以内发病。

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泻、精神错乱、肌肉抽搐、脉博减慢、呼吸困难、牙关紧闭、神志不清等症状。

使用阿托品解毒疗效果良好。

小剂量食用有安眠作用。

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

毒蝇碱对苍蝇等昆虫毒杀力强。

可用于农业生物防治。

此菌属外生菌根菌。

最易致人幻觉的毒菌

4.光盖伞菌

俗称:

神之肉

毒性指数★★☆☆☆

生态习性:

夏季生于牛粪等粪肥上,群生或单生。

发病症状:

由于毒素的作用,一般食后不久便很快产生精神极度愉快,狂欢乱舞的症状。

同时出现稀奇古怪,形形色色的幻觉。

觉得世界都是五光十色的,满眼睛看到的全是蘑菇,甚至会觉得头顶上有巨大伞盖,会导致到处疯跑。

有的情绪焦虑,有的如醉者或哭或笑,有的行动滑稽有趣,最后全身软弱无力,疲乏思睡等状态。

经4-6小时毒性过后恢复正常且无后遗症。

■张颐佳

编号

PRB.0471

中文学名

毒光盖伞

拉丁学名

Psilocybevenenata(Imai)Imaz.etHongo

中文别名

同物异名

图471毒光盖伞:

1.子实体,2.孢子,3.褶缘囊体

分类地位

伞菌目、球盖菇科、光盖伞属

形态特征

子实体较小。

菌盖直径1-4(6)cm,初期近锥形,开伞后稍平展中部稍凸起,幼时稍有鳞片后光滑,粘,褐色或带红褐色或变浅灰绿色,受伤部位变蓝绿色。

菌褶直生至凹生,浅灰紫褐色,褶缘有白色絮状物。

菌柄柱形,长4-7cm,粗0.4-0.6cm,下部有纤毛,内部松软至空心。

菌环膜质易消失。

孢子椭圆形至宽椭圆形,8-12μm×5.5-7μm。

褶缘囊体纺锤形,17-36μm×4.4-7.5μm。

生态习性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路旁等处的牲畜粪肥上成群生长,有时成丛生长。

分布地区

此菌原发现于日本,我国见于新疆、山西等。

有毒。

中毒后产生精神异常兴奋,烦燥不安,幻觉等反应。

此种与黄褐光盖伞较接近,但菌环明显,

编号

PRB.0466

中文学名

粪生光盖伞

拉丁学名

Psilocybecoprophila(Bull.:

Fr.)Kummer

中文别名

粪生裸盖伞

同物异名

Strophariacoprophila(Bull.:

Fr.)J.Lange

图466粪生光盖伞:

1.子实体,2.孢子,3.褶缘及褶侧囊体

分类地位

伞菌目、球盖菇科、光盖伞属

形态特征

子实体小,褐色。

菌盖直径1-3cm,半球形至扁半球形,初期边缘有白色小鳞片,后变光滑,暗红褐色至灰褐色。

菌褶直生,稍稀,宽,污白、褐色到紫褐色。

菌柄柱形,稍弯曲,长2-4cm,粗0.5-1.5cm,污白至暗褐色、菌幕易消失。

孢子印带紫褐色。

孢子椭圆形,光滑,11-14μm×7-8.5μm。

褶侧与褶缘囊体近似,23-39μm×7.8-12.8μm。

生态习性

在马粪或牛粪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地区

湖南和西藏等。

此种有毒。

因个体小,生粪上,一般不会有人采食,但记载含致幻觉物质。

中文菌名

喜粪生光盖伞

中文别名

粪生裸盖伞

拉丁学名

Psilocybecoprophila

定 名 人

(Bull.)Fr.

拉丁别名

形态描述

子实体小,褐色。

菌盖半球形至扁半球形,直径1-3cm,初期边缘有白色小鳞片,后变光滑,暗红褐色至灰褐色,菌褶直生,稍稀,宽,污白,褐色到紫褐色。

菌柄长2-4cm,粗0.5-1.5cm。

污白至暗褐色。

菌幕易消失。

孢子印带紫褐色。

孢子椭圆形,光滑,11-14×7-8.5μm。

有侧囊状体。

产  地

墨脱。

海拔高度

2700米

生态环境

生于马粪或牛粪上,单生或群生。

用  途

此种有毒,据记载含致幻觉物质。

中文学名 拉丁学名 

粪生光盖伞  Psilocybe coprophila (Bull. :

 Fr.) Kummer  

古巴光盖伞  Psilocybe cubensis (Earle) Sing.  

暗蓝光盖伞  Psilocybe cyanescens Wakefield.  

黄褐光盖伞  Psilocybe fasciata Hongo  

粪土生光盖伞  silocybe merdaria (Fr.) Ricken.  

毒光盖伞  Psilocybe venenata(Imai)Imaz. et Hongo  

光盖松塔牛肝菌  Strobilomyces glubricaps Chiu  

光盖大孔菌  Favolus mollus Lloy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