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探究之选择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556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实验探究之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科学实验探究之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科学实验探究之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科学实验探究之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科学实验探究之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实验探究之选择题.docx

《科学实验探究之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实验探究之选择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实验探究之选择题.docx

科学实验探究之选择题

2014-2015学年度?

?

?

学校5月月考卷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2013北京)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B.稀释浓硫酸C.检查气密性D.熄灭酒精灯

2.(2014届上海市松江区第一学期期末试题)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对该物质的推断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碳、氢、硫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B.只含有碳、氢元素D.一定含有碳、氢、氧,可能含有硫元素

3.(2013甘肃兰州)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不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

A

N2

O2

灼热的铜网

B

CO2

H2O

浓硫酸

C

CaO

CaCO3

适量的稀盐酸

D

NaCl溶液

Na2CO3

适量的稀盐酸

4.(2014届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过滤时必须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A.烧杯、漏斗、

玻璃棒B.蒸发皿、玻璃棒、烧杯

C.烧瓶、漏斗、玻璃

D.试管、试

管夹、烧杯

5.(2013广东广州)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6.(2013广西南宁)下列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CO2)——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B.MnO2粉末(KCl)——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FeSO4溶液(CuSO4)——加入足量锌粉、过滤

D.Na2SO4溶液(NaCl)——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过滤

7.(2013安徽)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B.取用固体C.测溶液pHD.过滤

8.(2013黑龙江哈尔滨)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MnO2

KCl

适量水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

CO2

H2

足量氧气

点燃

C

NaOH溶液

Ca(OH)2

适量Na2CO3溶液

过滤

D

稀盐酸

硝酸

适量硝酸银溶液

过滤

9.(2014届北京市延庆县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下列区分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操作中,最合理的

A.观察气体的颜色B.闻气体的气味

C.伸入燃着的木条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10.(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第一学期期末)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11.(2014届福建省厦门市第一学期期末)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12.(2013贵州贵阳)为完成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编号处所指物质的选用正确的是

13.(2014届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学期期末)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软水和硬水

分别加入食盐水,振荡

B[

除去铜粉中的少量铁粉

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C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含有少量

的一氧化碳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铁和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D

除去FeCl2溶液中含有的少量CuCl2

加入足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14.(2013江西)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除去硫酸镁溶液中的硫酸

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过滤

B

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钠固体混合物I

加水溶解后,过滤,蒸发结晶

C

鉴别氯化铵和氯化钙

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D

鉴别羊毛织物和涤纶织物,

15.(2014届上海市长宁区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下列除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MnO2(NaCl)溶解、过滤、烘干B.NaCl(KNO3)溶解、过滤、蒸发

C.CaO(CaCO3)高温煅烧D.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16.(2013黑龙江哈尔滨)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17.(2013山东潍坊)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均已略去).先在试管Ⅱ中加入试剂乙,然后在试管Ⅰ中加入试剂甲,立即塞紧橡皮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Ⅱ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A.甲:

NaHCO3、稀HCl;乙:

NaOH溶液

B.甲:

Al、稀H2SO4;乙:

Ba(NO3)2溶液

C.甲:

MgO、稀盐酸;乙:

AgNO3

D.甲:

Cu、稀H2SO4;乙:

BaCl2溶液

18.(2014届湖北省郧西县1月质量监测)(2013.陕西省)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19.(2013内蒙古包头)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错误的是

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A

氧气

水蒸气

浓硫酸

B

氧化铜

稀硫酸

C

氯化钡溶液

氯化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D

硫酸钾溶液

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钾溶液

20.(2013湖南衡阳)下列仪器在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A.烧杯B.烧瓶C.试管D.量筒

21.(2013广西南宁)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涤纶面料与羊毛面料

取样后,分别灼烧,闻气味

B

检验废水中是否含有SO42﹣

取样后,滴加BaCl2溶液

C

鉴别碳粉和氧化铜粉末

取样后,分别加入稀硫酸,加热

D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后,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

22.(2013山东济南)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B.加热试管内液体时切不可将管口对着人

C.进行氢气燃烧实验前一定先检验氢气纯度

D.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放在烧杯中称量

23.(2014届上海市松江区第一学期期末试题)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24.(2013江苏镇江)下列除杂设计(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

A

CO2(CO)

O2

点燃

B

NaOH溶液(Na2CO3)

稀盐酸

加入试剂至不再产生气泡

C

KNO3溶液(KOH)

Cu(NO3)2溶液

加入适量的试剂,直接蒸发

D

蛋白质固体(蔗糖)

H2O、饱和(NH4)2SO4溶液

溶解、盐析、过滤、洗涤、低温干燥

25.(2013黑龙江龙东五市)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需要外加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A.NaOH,FeCl3,HCl,KCl

B.Na2SO4,NaCl,BaCl2,KNO3

C.Na2SO4,BaCl2,Na2CO3,HCl

D.Na2CO3,H2SO4,HCl,KCl

26.(2014届上海市宝山区第一学期期末)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27.(2013浙江嘉兴、舟山)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甲装置验证空气中有水分

B.乙装置验证X溶液中是否含有Cl-

C.丙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丁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28.(2013广西百色)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根据它们自身的性质和相互间的反应现象,不用其它试剂就可以加以鉴别的是

A.FeCl3NaClBa(OH)2B.KClHClNaNO3

C.Na2SO4HClH2SO4D.CuCl2NaNO3K2SO4

29.(2013甘肃张掖)丽丽同学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其中不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要求

区分羊毛绒和棉线

区分食盐水和稀盐酸

区分硝酸铵粉末和氧化钙粉末

区分聚乙烯和聚氯乙烯

方案

灼烧闻气味

滴加酚酞试液

加水

灼烧闻气味

30.(2013贵州遵义)欲除去不纯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正确的是

选项

待提纯物质

选用试剂

A

NaNO3溶液(NaCl)

过量硝酸银溶液

B

NaCl溶液(CuCl2)

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C

盐酸(硫酸)

硝酸钡溶液

D

Fe粉(Cu粉)

稀硫酸

31.(2014届扬州市江都区邵樊片12月月考试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易潮解(吸水)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C.为了节约药品,实验结束后将剩余药品放回试剂瓶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双手紧握试管外壁,再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二、填空题(题型注释)

三、简答题(题型注释)

四、探究题(题型注释)

五、信息分析题(题型注释)

六、推断题(题型注释)

32.(2014届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学期期末试题)鉴别下列各组物质,两种方法均正确的是

A.硬水和软水:

滴加食盐水或加热蒸发

B.甲烷和一氧化碳:

滴加澄

清的石灰水或观察燃烧时火焰颜色

C.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

滴加稀盐酸或灼烧

D.氮气和二氧化碳: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或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33.(2014届江苏省宜兴市第一学期期末试题)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有如下转化关系:

①甲+丁→H2O②乙+丁→CO2③丙+丁→H2O+CO2。

则丙可能为

A.H2B.CH4C.COD.C2H5OH

34.(2013江苏常州)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5种化合物,均由碳、氢、氧、氯、钠、钙6种元素中的2种或3种组成,常温下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的生成物未全部标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若E是CO2,则A一定是Na2CO3

B.若E是HCl,则A一定是CO2

C.若E是NaOH,则B一定是酸

D.若E是Na2CO3,则B一定是酸

35.(2013浙江义乌)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除去H2中的少最水蒸气:

通过浓硫酸

B.除去CO2中的少最HCl:

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干操

C.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CaCl2:

加入适量Na2CO3溶液,过滤

D.除去FeCl3溶液中少量的CuCl2:

加入足量的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七、计算题(题型注释)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胶头滴管在滴加的过程中不能伸入管内,浓硫酸的稀释切记要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应该用灯帽盖灭,因此答案选C.

考点:

考査实验基本操作

2.A

【解析】

试题分析:

燃烧即是和氧气反应,依据质量守恆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生成物中有碳、氫、氧、硫四种元素,故反应物也含有这四种元素,氧气含有氧元素,那么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A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

3.C

【解析】

试题分析:

序号

物质

所用试剂

是否反应

是否可行

A

N2

灼热的铜网

O2

Cu+O2→CuO

B

CO2

浓硫酸

H2O

被浓硫酸铜吸收

C

CaO

适量稀盐酸

CaO+HCl→CaCl2+H2O

CaCO3

CaCO3+HCl→CaCl2+H2O+CO2↑

D

NaCl

适量稀盐酸

Na2CO3

Na2CO3+HCl→NaCl+H2O+CO2↑

考点:

考查物质的除杂

4.A

【解析】

试题分析:

过滤时需要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所以答案选A;B选项不需要蒸发皿;C选项不需要烧瓶;D选项不需要试管和试管夹

考点:

过滤操作所需仪器

5.B

【解析】

试题分析:

A、PH试纸的使用方法:

取一小条试纸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滴于试纸的中部,观察变化稳定后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溶液的性质.该项中的操作是将PH试纸伸入瓶中,是错误的.B稀释浓硫酸时,必须将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乙醇中、硝酸中,同时要搅动液体,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此操作是正确的.C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体积

B图中的液体明显超过了

此项错误。

D胶头滴管使用时,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以防液体腐蚀胶皮头。

所以此项错误,答案选B。

考点:

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6.B

【解析】

试题分析:

A、C0能与灼热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与灼热氧化铜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KC1易溶于水MnO2粉末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C、FeSO4溶液和CuSO4溶液均能与锌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NaCl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锗误,故选B

考点:

考査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7.C

【解析】

试题分析:

A滴加操作,错误之处有:

胶头滴管应悬滴,不能伸入试管中.此项错误.B药品的取用:

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上灰尘.此项错误.C、PH试纸的使用:

取一小块试纸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或用胶头滴管吸取)待测液点滴于试纸的中部,观察变化稳定后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溶液的性质.此项正确.D过滤:

图中没用玻璃棒引流,此项错误,答案选C

考点:

考查实验基本操作

8.C

【解析】

试题分析:

A、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氢气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氢气是不会燃烧的;且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Ca(OH)2能与适量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再过滤除去不溶物,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D、稀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选C。

考点:

考查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9.C

【解析】

试题分析:

进行物质的鉴别就要利用物质的性质出现不同的现象加以区分,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三者都没有颜色;B选项三者都没有气味,C选项伸入燃着的木条,氧气中燃烧得更旺、空气中正常燃烧、二氧化碳中熄灭能加以鉴别,答案选择C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只能鉴别二氧化碳,空气和氧气无法进一步鉴别.

考点:

物质的鉴别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给液体加热,试管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总容积的三分一,A正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左物右码,B错误;胶头滴管的使用要注意,滴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内部,以免污染试剂,使用完以后也不能横放或倒置以免腐蚀橡胶帽,C错误;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D错误.故选A.

考点:

实验基本操作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错误,容易引起火灾;B选项正确读液体的体积时,平视液面最凹处.故答案选择B选项试管内液体太多;D选项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悬空垂直滴加.

考点:

实验基本操作

12.D

【解析】

试题分析:

A、红磷或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时,能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能够达到实验目的;如果用木炭时,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正确;B、要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应该通入氧气,而不是氮气.不正确;C、稀释浓硫酸时,应该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不断搅拌,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不正确;D、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正确,故选:

D.

考点:

考査空气组成的测定;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碱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A鉴别软水和硬水用肥皂水,故A锗误;B除去铜粉中的少量铁粉,加入足量稀盐酸,铁能和稀盐酸反应而铜不能,充分反应后,过滤能得到单质铜,故选B。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铁和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不能确定是否含有一氧化碳,因为没有一氧化碳石灰水也会变浑浊,故C错误;D除去FeQ2溶液中含有的少量CuQ2,加入足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这样把氯化铜和氯化亚铁都除去了,应该加入足置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故D错误.

考点:

物质的除杂

14.C取样灼擬萄气味

【解析】

试题分析:

硫酸镁和硫酸均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加入氢氧化钡后无法得到硫酸镁溶液,氯化钠和硝酸钾均为可溶性物质,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无法将两种物质分离开来,氯化铵能与熟石灰反应产生氨气,具剌激性气味,氯化钙不与熟石灰反应,研磨无明显现象,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涤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灼烧时无烧焦羽毛气味.

考点:

考査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鉴别与检验

15.B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氯化钠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方法正确;B选项氯化钠和硝酸钾都溶于水不能用过滤分离;C选项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二氧化碳散失到空气中方法正确;D选项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起到除杂的作用.

考点:

物质的除杂方法

16.D

【解析】

试题分析:

A、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满,故操作错误,B、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操作错误,C、吸取液体药品,瓶塞倒放,挤压胶头,把胶头滴管内的气体赶出后,再伸入试剂瓶内吸取试剂故操作错误;D、取用固体药品要先横放试管,再把药品放入试管底部,最后慢慢竖起试管,故操作正确,故选D。

考点:

考査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

17.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该装置的特点,导管是伸入液面以下,所以试管11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因可能是:

1中生成的气体排不出去,气压增大,将1中的液体压入11中,与11中的液体反应找沉淀,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四个选项中物质之间反应的现象即可选择出正确选项.A、I中NaHCO3和稀HCl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氯化纳和水,气体排不出去,气压增大,将1中的氯化钠、或者未反应的盐酸压入11中与NaOH溶液,盐酸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看不到浑浊,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1中Al和稀H2SO4反应会生成气体氢气,试管内气压增大,将生成的硫酸铝和稀H2SO4压入11中,二者均会与Ba(N03)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符合实验现象,正确;C、I中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无气体生成,所以1中液体不会进入11中,故无白色沉淀生成,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1中铜和稀硫酸不会反应不会有液体被压入11中,溶液不会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D错误,因此选B

考点:

考査物质之间反应的现象以及物质的推断与检验

18.A

【解析】

试题分析:

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有在纯氧中才能燃烧,A错误;燃烧需要氧气,用烧杯把蜡烛罩住后氧气不足会熄灭,B正确;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更大,C正确;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会增加,D正确。

故选A.

考点:

实验现象

19.C;

【解析】

试题分析: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正确;B、Cu0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正确;C、氯化钡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错误;D、硫酸铜溶液能与氢氧化钾溶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钾,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正确,因此选C

考点:

考查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20.D

【解析】

试题分析:

A、烧杯可用于需要较大量溶液的反应的反应容器,故A不符合题意;B、烧瓶可用于需要较大量溶液的反应的反应容器,故B符题意;C、试管可用于少量药品反应的反应容器,如加热分解高锰酸钾等,故C符合题意;D、量筒只能用于量取一定体积液体,不可用于反应容器,故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

考査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21.B

【解析】

试题分析:

A、羊毛面料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面料没有,可用燃烧法区别涤纶面料与羊毛面料,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B、检验废水中是否含有SO42﹣,滴加BaCl2溶液不能排除银离子、碳酸根离子等的干扰(沉淀可能是碳酸根离子生成的BaCO3,也可能是由于银离子生成的AgCl等,故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碳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取样后,分别加入稀硫酸,加热,黒色固体溶解,溶液变蓝的是氧化铜,无明显变化的是碳,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D、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硬水,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因此选B

考点:

考査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硬水与软水;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22.A

【解析】

试题分析: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B、加热试管内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切不可将管口对着人,故选项说法正确;C、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为防止发生爆炸,进行氢气燃烧实验前一定先检验氢气纯度,故选项说法正确;D、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为防止腐蚀托盘,氢氧化钠固体应放在烧杯中称量,故选项说法正确,因此选A

考点:

考查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称量器-托盘天平;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23.D

【解析】

试题分析:

塞橡皮塞时试管不能放在实验台上,否则会把试管压破裂,A错误;给液体加热,试管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总容积的三分一,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B错误;胶头滴管的使用要注意,滴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内部,以免污染试剂,使用完以后也不能横放或倒置以免腐蚀橡胶帽,C错误;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D正确。

故选D.

考点:

实验基本操作

24.D

【解析】

试题分析: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且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KNO3溶液和K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硝酸钾,应再过滤除去不溶物,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向蛋白质中加入水,再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析出沉淀,此过程叫做蛋白质的“盐析”,再过滤、洗涤、低温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

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选用试剤和操作都正确,因此答案选D.

考点:

考查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25.AC

【解析】

试题分析:

A、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