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1227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

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32~34 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能正确判定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探讨、合作学习,造就学生抽象概括实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改变开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的根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学问,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

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老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老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

16     :

      4.5:

2.7     10:

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

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

2.7的比值和10:

6的比值相等。

老师说明: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

4.5:

2.7=10:

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

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

1.6   60:

40     15:

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都相等〕

5:

=2.4:

1.6   60:

40=15:

10     2.4:

1.6=60:

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其次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老师:

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

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其次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其次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依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

”老师依据学生的答复,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

2

其次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

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

指名学生答复,老师板书:

80:

2=40,200:

5=40。

让学生视察这两个比的比值。

再提问:

你们发觉了什么?

”〔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老师说明:

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

〔板书:

80:

2=200:

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

2.7=10:

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

”引导学生视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

然后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

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

因此判定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依据学生的答复,老师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在判定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例如判定10:

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

12=,35:

42=,所以10:

12=35:

42。

〔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 

〔3〕比拟“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老师: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此时此刻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分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展比照,最终老师归纳: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稳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定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穿插表示。

〕 

6:

3和12:

6   35:

7和45:

9    20:

5和16:

8    0.8:

0.4和0.3:

0.6

学生判定后,指名说出判定的依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干脆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老师边巡察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根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老师: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定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

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根本性质。

老师:

我们知道了比例各局部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

此时此刻我们就来探究。

〔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

比例的根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老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觉了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板书:

80×5=2×200“是不是全部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

”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定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觉全部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终老师归纳并板书出: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

“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根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着80:

2=200:

5〕老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

内项呢?

”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穿插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答复后,老师强调:

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根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穿插相乘,积相等。

3.稳固练习。

前面要判定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定的。

学过比例的根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来判定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定3:

4和6:

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稳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分?

2、填空

5:

2=80:

(   )     2:

7=(   ):

5    1.2:

2.5=〔   〕:

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定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

9和9:

12  〔2〕1.4:

2和7:

10    〔3〕0.5:

0.2和: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3、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相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问?

什么是比例?

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协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长

1、判定。

〔1〕假如3×a=5×b,那么5:

a=3:

b。

〔2〕:

和:

中,能和:

组成比例的是: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必须是15。

2、用、8、、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的比例。

其次课时 解比例

教学内容:

P35~37 解比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驾驭比例的根本性质。

2、通过合作沟通、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根本性质解比例的实力。

3、造就学生的学问迁移的实力,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驾驭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学问,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定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为什么?

6:

3和8:

4     :

和:

 

3、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有关比例的学问,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假如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解:

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X:

320=1:

10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3x=8×15。

这变成了什么?

〔方程。

老师说明: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

”,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

〔4〕学生说,老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老师:

从刚刚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例如3:

解比例= 

提问:

“这个比例和例2有什么不同?

”〔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学生答复后,老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

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

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刚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

〔依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学问?

〔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稳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相识

什么叫解比例?

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留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协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长

1、P38第12、13题。

2、4:

8=12:

24,假如将其次项削减1,要使比例成立,那么第四项削减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的比组成比例,确定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

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且第一项比其次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

请写出这个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

P39~41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定是不是成正比例。

2、造就学生概括实力和分析判定实力。

3、造就学生用开展改变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觉思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改变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确定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确定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确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

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

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

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索:

在填表中你发觉了什么?

时间改变,路程也随着改变,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板书:

两种相关联的量)

依据计算,你发觉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必须。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

路程/时间=速度(必须)(板书)

〔2〕老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沟通,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即:

路程/时间=速度〔必须〕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 1 2 3 4 5 6 7 ……

总价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2〕视察图表,发觉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总价/米数=单价(必须)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拟例1、例2,思索并探讨:

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着改变,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须,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假如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必须〕,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必须〕

〔5〕依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

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需具备哪些条件?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

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

这个比值是什么?

是不是必须?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觉了什么?

〔5〕不计算,依据图像判定,假如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它必需具备什么条件?

怎样判定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其次课时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

P42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定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探讨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相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开展改变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必须,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为什么?

购置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视察上表内数据,然后答复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

这两种量相关联吗?

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改变而改变?

怎样改变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

必须吗?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

你能从中发觉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

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觉了什么?

这和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探讨沟通。

B、引导学生答复:

〔3〕老师引导学生明确:

因为水的体积必须,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改变面改变。

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削减,高度反而提升,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必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假如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必须,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板书:

x×y=k〔必须〕

三、稳固练习

1、想一想:

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定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必须,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置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定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第三课时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拟

教学内容: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分。

驾驭它们的改变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定正、反比例。

        3、开展学生分析、比拟、抽象、概括实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分。

教学重点:

能判定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定: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必须,数量和总价。

2、路程必须,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必须,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分组探讨、沟通:

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

引导学生探讨答复。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判定:

〔1〕速度必须,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必须,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必须,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拟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一样点: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改变。

不同点:

正比例使改变一样,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必须,反比例是改变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必须。

三、稳固练习

1、做一做

判定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必须,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为什么?

单价必须,数量和总价—

总价必须,数量和单价— 

数量必须,总价和单价—

2.判定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

〔1〕除数必须,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和      成      比例。

〔2〕前项必须,      和      成      比例。

〔3〕后项必须,      和      成      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假如长是必须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

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