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断句和翻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0568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断句和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言断句和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言断句和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言断句和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言断句和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断句和翻译.docx

《文言断句和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断句和翻译.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断句和翻译.docx

文言断句和翻译

第四节 文言断句和翻译

板块一 考点对应练

一、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下》)

答案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参考译文】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

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说:

“喂!

快来吃吧!

”(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

“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

”(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谓客曰:

“酒中复有所见不?

”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选自《晋书》)

答案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参考译文】

乐广曾经有一个好朋友,好久没有来了,乐广去问原因。

(朋友)回答说:

“以前在你办公的地方坐着,蒙你给酒给我喝。

我刚刚要喝酒,看见杯子里有一条蛇。

我感到很恶心,喝了酒之后就病了。

”当时,河南官府办公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张用牛角装饰的弓,弓上用漆画着一条蛇。

乐广猜想他杯子里的蛇是弓的影子,就请朋友再来原来的地方摆酒,对朋友说:

“酒里面是不是又出现了蛇?

”(朋友)回答说:

“跟以前见的一样。

”乐广把原因告诉了他。

朋友顿时明白了,病一下子就好了。

3.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

“毁乡校,如何?

”子产曰:

“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

“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实不才。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答案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

“把乡校毁了,怎么样?

”子产说:

“为什么要毁掉?

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防止怨恨。

难道是不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

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

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

“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我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

“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花云,怀远人。

貌伟而黑,骁勇绝伦。

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

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

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贼惊曰:

“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兵至,遂克滁州。

太祖渡江,云先济。

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

擢总管,徇镇江、丹阴、丹徒、金坛,皆克之。

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

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

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

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

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

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

“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

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

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

“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

”云被执,郜赴水死。

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

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

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①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

“将种也。

”赐儿名炜。

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①偾军:

溃败的军队。

4.下面括号中补写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奇其才,俾(花云)将兵略地

B.(太祖)命(花云)趋宁国

C.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侍儿)养之

D.太祖亦泣,置儿(于)膝上

解析 对于A、B两项,可用语法分析法和古今比照法,将这两个句子翻译一下,不难发现省略的是“太祖”和“花云”。

C项,应用语境推断法,根据上文“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可发现“侍儿”就是“孙”,他是嘱咐“渔家”来养活花云的儿子。

D项,可用语法分析法和古今比照法,翻译一下很容易就会发现省略了表示“在”的介词“于”。

答案 C

5.下面句子的句式,与“城破,吾夫必死”不同的一项是(  )

A.擢总管,徇镇江B.陈友谅以舟师来寇

C.被掠至九江D.遇偾军夺舟弃江中

解析 例句和A、D两项都可用语境推断法。

例句:

根据“吾夫必死”,可推知“城破”为“城池被攻破”,该句是被动句。

A项,根据上文“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可知花云是被提拔。

D项,根据下文“浮断木入苇洲”,可知两人是被弃江中。

B项,可用语法分析法,从“来寇”中可知该句无被动。

C项,可用格式对应法,“被”字很明显表示其是被动句。

答案 B

6.下面句子的句式,与“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不同的一项是(  )

A.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B.兵陷山泽中八日

C.云妻郜祭家庙D.其五世孙请于世宗

解析 例句与三个选项都有由“于”领起的介词结构,有一定的迷惑性。

此时可主要采用古今对照法,将这几个句子逐一翻译。

例句“谒太祖于临濠”直译的话为“拜谒太祖在临濠”,显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译为“在临濠拜谒太祖”,属于介词结构后置。

A项,不能直译为“太祖建立行枢密院在太平”,而应译为“太祖在太平建立行枢密院”。

C项,不能直译为“花云的妻子郜氏祭祀在家庙”,而应译为“花云的妻子郜氏在家庙祭祀”。

D项,不能直译为“他的五世孙请求向明世宗”,而应译为“他的五世孙向明世宗请求”。

所以这三句与例句一样均为介词结构后置。

只有B项可直译为“军队陷入山中洼地长达八天”,不属于倒装。

答案 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贼军猛攻三天都不能攻陷城池,后来趁涨潮乘大船攻城,从船尾爬上城墙的垛口,攻入城中。

(2)途中遇到溃败的军队,船被抢走,人被扔到江中,他们把断木当做船,逃到了长满芦苇的小岛上,靠采摘莲子喂养孩子,历时七天活了下来。

【参考译文】

花云,是怀远人。

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勇猛无比。

至正十三年癸巳,他提着剑到临濠拜谒太祖。

太祖认为他是奇才,命令他带兵攻占城邑,所到之处就会被攻克。

太祖打算攻取滁州,带领几个骑兵在前面行走,花云也在内。

突然遇到数千个贼兵,花云掩护太祖,拔剑跃马冲入敌阵。

贼兵大惊说:

“这个黑将军勇猛非凡,不可正对他的锋芒。

”大军到达,于是攻克了滁州。

太祖带领部队渡长江,花云一马当先。

攻克太平以后,因为花云十分忠勇,太祖让他做了身边的护卫。

被提升为总管,领兵征战于镇江、丹阳、丹徒和金坛,这些地方都被攻了下来。

经过马驮沙时,遇到数百名凶悍的强盗拦路挑战。

花云边打边行军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擒杀。

太祖在太平设立行枢密院,提拔花云做院判。

花云奉命赶赴宁国,部队陷在山泽中达八天之久,众多强盗结伙阻拦。

花云手持长矛,擂鼓呐喊出入敌阵,杀敌千百人,而自己身不中一箭。

花云回军驻扎在太平,陈友谅带着水军来攻城。

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

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城被攻陷,贼兵捆绑了花云,花云身体一振,大吼一声,绳索全部绷断,他跳起来夺了看守的刀,砍死了五六个人,骂道:

“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快点投降!

”敌人大怒,打破了他的脑袋,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

花云仍大骂不改变,至死声音还很雄壮,时年三十九岁。

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建立忠臣祠祭祀他。

当战事正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氏在家庙祭告,牵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

“城一旦被攻破,我丈夫必死无疑。

我要守道义不独自活在世上,但是不可使花家断了后嗣,你们好好把他抚养大吧。

”花云被俘之后,郜氏投水而死。

侍儿孙氏埋葬了她,抱着孩子离开,路上被人劫掠到九江。

孙氏连夜找到一户渔民,摘下簪子耳环托他们代养小孩。

等到汉兵战败,孙氏回来偷偷带走了小孩,逃跑渡长江,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历经一年到达太祖那里,孙氏抱着小孩拜见太祖,泣不成声,太祖也流泪,把孩子抱到膝上,说:

“大将的后代啊。

”太祖给小孩赐名为炜。

他的五世孙请求世宗,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立祠堂祭奠。

板块二 整体提升练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

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

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

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

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

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

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

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

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

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

鼎因疏言:

“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

”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

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

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

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

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

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

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

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

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

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

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而自奉养俭约。

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

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    按:

追究,查办。

B.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遣:

发配。

C.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难:

为难。

D.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仕:

做官。

解析 C项,难:

问。

答案 C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父死,分诸子以财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教育孤侄甚至,而自奉养俭约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D.仁宗闻之,不说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解析 A项,前一个“乃”是副词“就”,后一个“乃”是副词“竟”;B项,“以“均是介词“把”;C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后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D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要他像王鼎等人

那样检举不法,坚持原则,刚正不阿。

B.黄河以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

调为建州知

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禁止他

们这样做。

C.杨永德横暴狡猾,执政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永

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

D.王鼎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

不拿回家。

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

解析 A项,曲解原文,应是仁宗用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告诫傅惟几。

答案 A

11.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王鼎)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官污吏,甚至对微小隐蔽的罪行也不宽恕。

(2)陛下幸亏考察任用了我,不应该过分听从小人的话,胡乱有所改变,因而耽误国家大计。

(2)王鼎就发文书要州县监督偿还,舟人有办法自给了,就不再干坏事了,而所运的米也不再短缺了。

12.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

为/天下得人难

B.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年矣/以其数则过矣

/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C.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

/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D.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

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解析 根据文意确定。

答案 A

【参考译文】

王鼎字鼎臣,凭借进士及第,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

当时天子担忧吏治大多毁坏,监察部门不履行职责,而范仲淹等人刚刚执政,就挑选各路使者让他们查究检举不法官吏,任命王鼎提点江东刑狱。

王鼎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官污吏,甚至微细隐藏的罪行也不宽恕。

因此他们属下的官吏怨恨他们,把他们看作“三虎”。

仁宗听到了这些情况,很不高兴,后来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

范仲淹等人被罢免,王鼎与杨纮、王绰都被人指责,当时王鼎提点两浙刑狱,因此被贬为深州知府。

第二年,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赈救灾民,非常尽力。

迁为建州知府,那里的风俗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订条例教育乡民,禁止他们这样做。

当时偷贩茶叶和盐的人很多,(王鼎)全都打棍子发配他们,监司屡次替他们说话,王鼎不为此改变。

王鼎迁任提点河北刑狱,处理贪官污吏更加急迫,他弹劾检举官员,不回避权贵和有势力的官员。

他被召为开封府判官,改任盐铁判官,多次升迁担任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

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河设置驿站牵引漕舟,每年可节省役夫六万,王鼎议论以为这样做不行。

杨永德横暴狡诈,宰相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一员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根据实际情况连发八问,杨永德均不能回答。

王鼎于是上疏说:

“陛下幸亏考察任用了我,不应该过分听从小人的话,胡乱有所改变,因而耽误国家大计。

”于是永德的奏请没有被采纳。

过了二年,王鼎被任命为使者。

先前,使者大多索取购买南方的特产,趁着到京城述职,就拿着这些特产赠送权贵。

王鼎一样特产也没买,独自全心全意去精心处理政事,事情无论大小,一定自己亲自处理。

凡是调发负责成批运输货物的官员,王鼎估计漕路的远近,确定运期的先后,制订成规章制度,因此劳逸均等,官员不能肆意妄为。

官船禁止私人搭载物品,舟兵不能养活自己,就偷官船上的米来干坏事。

有舟兵贩米养活自己,买米的人抓住他们违法的把柄,不肯偿还拖欠的米。

王鼎就发文书要州县监督偿还,舟人有办法自给了,就不再干坏事了,而所运的米也不曾短缺了。

王鼎生性廉洁不欺骗人,曾经任用过他的儿子,族人想让他给儿子虚报年龄来谋求仕途早点做官,王鼎不允许。

王鼎的父亲死了,就把他的遗产分给儿子们,王鼎把遗产全部分给他的弟弟。

他曾经担任临邛县知县,转运使选择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

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它散给族人,一天就送光了。

所到之处不扰民,只买一些饮食日用物品,并且加价来补偿他们。

他事奉继母很孝顺,教导哺育孤侄很周到,但自身的奉养十分节俭。

当官明智敏捷,坚强正直不可屈服。

他所推荐的士人中有许多人很知名,其中有些人王鼎终身不认识他们。

特别提醒:

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