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4024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人教版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人教版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人教版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人教版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测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测试

(时间:

45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30年12月,胡佛总统说:

“经济萧条不可能因立法或政府的声明而恢复。

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既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治愈。

合作行动将加快恢复的进程,萧条的破坏会减轻。

……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

”材料说明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是(  )

A.合作共赢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B.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

C.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D.坚决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政治经济措施

解析:

选B。

材料没有体现“合作共赢”,故A项错误;“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既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治愈”说明主张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故B项正确;“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不符合材料“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在1933年,故D项错误。

2.在严重经济危机环境下,“胡佛水坝”于1931年3月开工,胡佛总统宣称“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同时其财政部部长梅隆称“在这个国家,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他们行动一致,坚定地阻止工资下调,并尽量保证更多的人就业,并以此增加消费……我们也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生活标准。

”胡佛政府的这些言行(  )

A.表明政府已开始干预经济

B.缺乏立法司法方面的保障

C.纯属愚弄民众的政治欺骗

D.是谋求连任的临时性措施

解析:

选A。

材料中胡佛总统宣称的“增加就业”的目的,还有财政部长梅隆为解决经济危机而作的一系列承诺表明政府已开始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总统和财政部长是政府的代表,故B项错误;“胡佛水坝”于1931年3月开工是实实在在的干预,不是愚弄民众的政治欺骗,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材料“严重经济危机”可知,这些言行不是谋求连任的临时性措施,故D项错误。

3.有资料表明,罗斯福就任总统的头一年,失业率是25%。

到1937年时,失业率已稳步下降到15%左右。

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

A.以解决就业为主要目的

B.推动了经济的有效恢复

C.巩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

D.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

选B。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经济发展,不是解决就业,故A项错误;失业率的降低表明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失业率的降低不能表明罗斯福新政巩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D项错误。

4.1933年6月,国联在伦敦举行会议,试图通过多边合作稳定各国货币和国际汇率。

罗斯福向会议致信,宣称“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

罗斯福此举(  )

A.有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C.缓和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

D.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

解析:

选D。

材料中“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措施相对应就是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该措施加剧了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会加剧危机而不是促进经济恢复,故B项错误;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会加剧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故C项错误;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和刺激出口加剧了国际经济局势的紧张,故D项正确。

5.罗斯福指出: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重新评价和核定原有的价值观念……现在的任务……为剩余产品开辟国外市场,……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这反映了罗斯福(  )

A.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B.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C.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解析:

选C。

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罗斯福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只是调整,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重新评价和核定”“调整”“分配”等可知是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并非主张推行,故D项错误。

6.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从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

由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B.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利于国家长远发展

C.资本家的自由生产受到限制

D.美国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建立

解析:

选B。

罗斯福新政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没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以工代赈,修建了许多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故B项正确;资本家的自由生产受到限制,与材料中以工代赈,修建公共工程不符,故C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标志着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建立,故D项错误。

7.下图为1932-1942年美国失业人数变化情况示意图(源自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布林克利等著的《美国历史上的调查》)。

由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美国(  )

A.社会危机得到解决

B.政府疏于救济工作

C.工人政治地位提高

D.新政取得较好效果

解析:

选D。

材料反映的是失业人数的变化,并不能全面说明社会危机的解决,故A项错误;罗斯福积极推行社会救济,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工人政治地位,故C项错误;失业人数的逐步减少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故D项正确。

8.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诚信经济。

罗斯福新政注重社会诚信机制建设,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B.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

C.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整顿工业

D.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提高工人地位

解析:

选A。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通过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防止银行倒闭,恢复银行的诚信,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故A项正确;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目的在于推动企业的恢复和出口贸易的增长,但不利于国际间的合作与信任和国际关系的缓和,故B项错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目的在于整顿工业,防止盲目扩张,力图消除生产过剩,故C项错误;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目的在于提高工人地位,缓和社会矛盾,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故D项错误。

9.1935年,美国实施的联邦戏剧计划在22个州举办了1000多场免费戏剧演出,在最多时曾雇用了12700名戏曲工作者。

联邦音乐计划最多时曾雇佣16000名音乐家,大约每星期为100万人演奏5000多场音乐会。

这一做法(  )

A.唤醒了人们应对危机的意识

B.意在扩张总统的行政权力

C.通过行政干预控制艺术发展

D.有助于缓解社会失业问题

解析:

选D。

材料中多处在强调这些演出雇用了多少劳动力,其落脚点不是在唤醒人们的危机意识,而是在解决就业压力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总统行政权力的扩张,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干预,故C项错误;材料多处强调雇佣了多少音乐家和戏曲工作者,体现了其有助于缓解社会失业问题,故D项正确。

10.“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

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

以上信息说明(  )

A.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已经难以为继

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

D.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解析:

选C。

西方福利制度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但并非难以为继,故A项错误;福利制度有利于国家稳定,故B项错误;政治人物为了一己私利承诺过多的福利责任,实质是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故C项正确;高福利造成财政重负荷非材料主要内容,故D项错误。

11.面对滞胀危机,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削减开支、放松管制、控制货币供应量,结果经济困难仍旧。

1982年,美国又通过增税法案,美联储也放松银根。

与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相比,此时的美国政策(  )

A.采用了国家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相结合的办法

B.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深刻检讨,反其道而行之

C.完全以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

D.缺乏解决危机的方向性,无法推动经济走出低谷

解析:

选A。

“削减开支、放松管制、控制货币供应量”属于新自由主义的做法,“增税法案”“放松银根”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回归,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1982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故D项错误。

12.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全部就业和全部投资三项指标中所占比例简表。

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

国家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占全部就业比%

占全部投资比%

意大利

24.7

25.4

47.1

英国

11.1

8.1

20

联邦德国

12

10.5

12.7

法国

13.5

10.5

30

A.欧洲各国经济仍未走出“滞胀”状态

B.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

C.国有企业的数量在西欧各国普遍减少

D.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成为历史

解析:

选B。

材料没有欧洲各国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的信息,不能说明仍未走出“滞胀”状态,故A项错误;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本国投资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欧洲各国国有企业的数量变化情况,故C项错误;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本国投资中所占比例不足一半,说明政府干预有限,自由主义政策仍在发挥作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福利国家是从19世纪逐渐发展起来的,和救济贫困不同,最早见于德国俾斯麦的社会保险体系,北欧国家是从自治、互助福利体系发展起来的,其他从1930年起,如荷兰、澳大利亚、乌拉圭、新西兰等是由政府提供发展起来的。

20世纪的大萧条促使许多国家选择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为穷人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中间路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国家选择了为人民提供部分或全面的社会服务体系。

现代福利国家从提供现金福利(养老金、失业补助)扩大到其他方面(卫生保障、婴幼儿保障)等,通过这些福利,福利国家已经影响了他们公民的消费和休闲的习惯。

——摘编自维基百科《福利国家》

材料二 中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前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摘编自《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福利国家在西方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与中国在社会保障体系上的共同之处。

(7分)

(3)我们应当怎样评价福利国家制度?

(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从19世纪逐渐发展起来的”可知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它是政府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之一,进一步得出劳动人民为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与政府的斗争等原因;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时空变换可得出随着发展不断完善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