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排版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精品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9965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排版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精品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排版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精品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排版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精品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排版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精品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排版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精品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排版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精品解析.docx

《最新排版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精品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排版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精品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排版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精品解析.docx

最新排版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精品解析

2008年高考海南历史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

〖解析〗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然后一一对应,如“甲子、乙丑”,到下一个“甲子”出现正好是六十年,即民间所说的甲子。

以题意1894是甲午,1900年向后数六年,就是庚子年,所以选B。

答案:

B。

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

〖解析〗墨家思想强调节俭朴素、反对战争,孟子主张仁政、荀子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其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所以选D。

答案:

D。

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解析〗“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这说的是两层意思:

一是限定只有刘姓(当然主要指刘邦的后代)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

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所以选A。

答案:

A。

4.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解析〗京剧是国粹,它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

徽班与其他剧种交流渗透,并吸收了其他杂曲的特点。

元杂剧由于它起源于少数民族,在后朝流传受到很大的限制。

所以选D。

答案:

D。

5.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

A.《齐民要术》B.《农书》C.《农政全书》D.《四洲志》

〖解析〗《齐民要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它主要记述的是公元6世纪黄河流域的种植、贮藏等内容;《农书》是中国元代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是明朝由徐光启所编纂的,而甘薯正是明朝由美洲传入中国的。

《四洲志》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

因此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农政全书》。

所以选C。

答案:

C。

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

〖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A错。

汉朝的刺史是负责监察地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B错。

唐朝的节度使是边境重地设置的军镇长官,C错。

宋朝在宰相之下增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所以选D。

答案:

D。

7.古希腊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体现这两项内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会制和()

A.举手表决制、连选连任制B.比例代表制、与会津贴制

C.抽签选举制、有限任期制D.政教分离制、公民兵制

〖解析〗古希腊民主属于小国寡民,它的民主是直接民主,采取轮流坐庄、抽签选举的方式。

A、B、D的说法与古希腊的史实不相符合。

所以选C。

答案:

C。

8.罗马法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

这表明()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古罗马运用法律手段调节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A、B、C内容与材料不符。

所以选D。

答案:

D。

9.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

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

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

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

C.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素质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

〖解析〗材料表明:

人通过学习古典,达到精通的地步,就可以成为世间万物中最优秀的。

其实就是鼓励更多的人去学习古典的东西,AB都比较片面,所以选C。

答案:

C。

10.亚里士多德曾将城邦的政治机构划分为三部分:

“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行政机能部分……其三为审判机能。

”在这方面与他最相似的启蒙思想家是()

A.洛克B.孟德斯鸠C.伏尔泰D.卢梭

〖解析〗材料阐述的是分权思想,而且将权力一分为三,这与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相似。

A是三权两分,伏尔泰与卢梭则没有分权的思想,所以选B。

答案:

B。

11.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

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材料的含义强调的是世界各地的分工协作,同时西欧是制造业的中心;美洲当时只是提供自然资源。

由此可见题目反映的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候的世界概况,所以选A。

答案:

A。

12.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

“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

”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

A.18世纪中后期B.19世纪前期

C.19世纪中后期D.20世纪前期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点,那么它的时间就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所以选C。

答案:

C。

13.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

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B.扩大议会的权力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解析〗“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句话可以看出国王不可能随心所欲,所以选A。

答案:

A。

14.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

“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

”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

这表明:

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解析〗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

为了巩固这仅以一票优势获得通过的来之不易的共和制,需要通过缓和法国的社会矛盾求得法国的安定团结。

故应选C。

答案:

C。

15.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

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

〖解析〗19世纪30年代是一个非常应该注意的时间,也就是鸦片战争前夕。

只有B符合当时的西方的要求。

其余几个选项是19世纪晚期的西方侵略的要求。

所以选B。

答案:

B。

16.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解析〗解题关键是注意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他们宣扬的思想应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因此他要求的科举制度改革,建立新式学校,主要是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服务,因此他所说的“中体西用”与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本质是不同的。

所以选D。

答案:

D。

17.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

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

〖解析〗“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的弊端。

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

所以选C。

答案:

C。

18.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

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

”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解析〗G·Byron(拜伦)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的特点是对社会弊端进行抨击,反对封建专制,歌颂民主自由。

20世纪初年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爱国青年都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正契合了当时中国爱国青年的需求。

所以选D。

答案:

D。

19.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

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D.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D.取得了彻底成功

〖解析〗注意时间是1920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

北京政府是指北洋军阀政府。

因此题中现象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D绝对化了,C夸大了,这只是北洋军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措施,还不能说是政治改革。

所以选A。

答案:

A。

20.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解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不是正式建立。

AD不合史实,B是次要的。

所以选C。

答案:

C。

21.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人员的内迁B.军工企业的激增

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解析〗1938—1944年我国正处在全面抗日时期,而此时专利以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不难得出其主要原因在于适应战争的需求。

所以选D。

答案:

D。

22.下列各项中,对苏俄时期苏维埃性质的准确表述是()

A.相当于议会的立法机构B.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

C.工人士兵等阶层的协商机构D.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解析〗苏俄时期苏维埃政权一方面是立法机构,因为它颁布了一些列法律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行政机构,因此说其性质是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答案:

D。

23.下列各项中,具有向相关国家提供贷款以稳定汇率的职能的国际组织是()

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帮助其解决外汇资金的需要。

而世界银行则是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故应选B。

答案:

B。

24.图1、图2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

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图1(局部)图2

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解析〗这两幅作品为现代主义流派的作品,是与传统美术迥然不同的美术流派,现代主义往往采用较为夸张的手法而非写实的手法,所以选B。

答案:

B。

25.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解析〗1952年秋,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就要完成,接下来就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所以D符合题意。

AB只是调整的内容。

C太空了一些。

所以选D。

答案:

D。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6—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29题~第3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6.(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

《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

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

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清)归玄恭:

《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12分)

〖解析〗本题以商人的社会地位变迁为线索展开的,考查学生通过对抑商到“工商皆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进一步阐述对社会的影响,应坚持站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看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商人的社会地位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积极方面则是农业发展有了保证,巩固了封建统治;消极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晚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

26.(12分)评分标准: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

分项评分项目:

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

11-12分。

要求: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

7-10分。

要求:

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

4-6分。

要求:

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有所说明;表述较为清楚。

第四等:

0-3分。

要求:

根据本题要求酌情给分。

27.(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

《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

《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6分)

〖解析〗第

(1)问注意材料一给定的时间限定,不难再现抗战即将胜利的大背景,然后再阐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和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2)问属于根据材料即时回答型,要注意正确提炼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首先注意给定的时间,以便正确判断“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答案:

27.(10分)

(1)目的:

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

努力:

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4分)

(2)目的:

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

背景: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6分)

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是世界上重要的区域性组织之一。

东盟大事年表

1967年

东盟成立,成员国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

1971年

签订《东南亚中立化宣言》。

1976年

签订《东南来友好合作条约》,以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1984年

文莱加入东盟。

1992年

决定15年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1995~

1999年

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先后加入东盟。

1995年

签订《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

1997年

首次举行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

2002年

分别与中国、日本达成一致,决定建立自由贸易区。

2002年

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摘编自耿协峰《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等

(1)指出20世纪60年代影响东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外部因素及表现。

(2分)

(2)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

(5分)

(3)概括东盟和欧盟共同的成功经验。

(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集团化,以东盟和欧盟为中心展开。

(1)问注意“60年代”、“外部因素”“表现”等关键词;第

(2)问对比分析型题目,主要指出东盟区别于欧盟的地方,应从成员国的组成、合作领域和合作层次水平等方面比较。

第(3)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28.(12分)

(1)冷战,越南战争(2分)

(2)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社会制度不同;合作领域是先政治后经济;政治目标是地区稳定;经济一体化水平低。

(5分)

(3)从共同关心的问题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逐步推进区域化;不排外,加强与区域外的合作(5分)

考生在第29、30、3l、32四题中任选两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二题计分。

做答时请写清题号。

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材料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

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

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帽。

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

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

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分)

(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

(6分)

〖解析〗本题是考查土耳其改革,以服饰变化体现社会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1)问注意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不是只说一个方面,并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是中土相似事件的异同,要注意找出二者之间的可比点,这是做题的关键,可经从时代背景、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回答。

答案:

29.(8分)

(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

(2分)

(2)同:

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

(4分)

异:

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

(2分)

30.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8分)

材料

英国人阿瑟·扬在亲临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国民议会现场后,有如下评论:

“旁听席上的群众被允许以鼓掌和其他表示赞许的声音来干预辩论,这样做太欠雅观,也很危险,因为他们既然可以表示赞许,也就可以表示反时,既然可以鼓掌,也就可以发出嘘声。

据说,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而这样是会压制辩论,影响议事的。

——《1787~1789年法国游记》

(1)民主有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在材料中有何反映?

(2分)

(2)分析这两种形式的民主各自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

(6分)

〖解析〗本题是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进行考查。

以民主的两种形式角度命题,小而巧,比较灵活,只要注意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概念区别即可。

答案:

30.(8分)

(1)群众干预具有直接民主色彩;国民议会是间接民主。

(2分)

(2)直接民主:

人民主权原则和平等观念获得广泛认同;动员群众,形成革命的根本动力;行之过当,社会秩序不稳;(3分)

间接民主:

取代旧制度,建立了基本的民主制度;确立统治秩序,巩固革命的基本成果;行之不当,不利于革命的推进。

(3分)

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8分)

材料

20世纪60年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

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做出反应。

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核武器。

苏联的部署很快就被美国发现。

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

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

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

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

战争一触即发。

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

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

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作好准备”。

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隔离线时停止航行或掉头。

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找解决方案。

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要求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

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

(4分)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争霸时期的重要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是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事件,也是美苏冷战对抗的重要事件。

本题考查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和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入手,主要在于苏联力图改变被动局面,改变力量对比,采取的积极措施而造成的。

在化解危机的方法上,双方都采取的比较克制的做法,虽有军事威胁,但最终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

答案:

31.(8分)

(1)美苏以武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美国占据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判断失误(4分)

(2)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达成必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