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七章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9767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七章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七章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七章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七章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七章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七章测试.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七章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七章测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七章测试.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七章测试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基因频率计算】

1.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25%、50%、25%。

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1/6B.1/9C.1/8D.1/3

2.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A、3%B、6%C、9%D、12%

3.在果蝇中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某果蝇种群雌雄个体相等,位于随机交配的培养瓶中,每100只果蝇中只有1只是黑身的,则该瓶内灰身携带黑身基因的个体应占的比例为(  )。

A.10%B.18%C.81%D.90%

4.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

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

A.43%B.48%C.52%D.57%

【生物进化学说】

5.除哪一项外都是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

A.现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神创造出来的

B.生物是由古老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C.生物的适应性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D.用进废退而获得性状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6.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

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

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

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

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

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

亲代组别

1组(一对蝇)

2组(一对蝇)

……n组(一对蝇)

子代分

两份处理

A施DDT

B无DDT

A施DDT

B无DDT

A施DDT

B无DDT

结果

存活较少

全部存活

存活较多

全部存活

存活很少

全部存活

选择

淘汰

淘汰

淘汰

保留

淘汰

淘汰

A.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作用

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

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

D.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

7.下图所示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颈鹿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

C.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适宜的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8.下列哪项事实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具有挑战性?

(  )

A.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大批无翅的昆虫

B.人类长期使用杀虫剂,不但没有消灭害虫,反而使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C.云南澄江地区寒武纪地层中,突然出现大量新物种的化石,而这些物种的形成大约只用了200万年,这在几十亿年生物进化史上只能说是“一瞬间”

D.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发现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相同的基因非常多,不同的基因只是少数

9.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先有变异,后有选择

③绝大多数变异是有害的,但没有变异就没有生物进化

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正确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因而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的

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否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

C.②③D.①③④⑤

【物种的判定】

10.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一种月见草的遗传时,发现一株月见草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由原来的2n=24条变成4n=48条,成为四倍体植株。

该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  )。

A.属于两个物种,因为二者之间杂交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B.属于两个物种,因为二者之间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C.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的染色体是同源的

D.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后代

11.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在人工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可以杂交成功。

但在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因为一种杜鹃花在6月初产生花粉,而另一种在6月下旬产生花粉,这种现象属于()

A.优胜劣汰B.过度繁殖C.生殖隔离D.性状分离

12.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个物种可以由多个种群构成,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③多倍体的形成是物种形成的特殊方式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②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④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3.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基因的多样性降低

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

14.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子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

这是由于引起皮肤病的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了对皮康霜药物有效成分的抗药性变异

B.海南热带野生动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不育的“狮虎兽”,说明狮子和老虎存在生殖隔离

C.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浅色桦尺蛾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蛾

1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没有地理隔离也可能有生物进化

B.有生物进化才能形成生物多样性

C.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进化

D.生物进化意味着肯定有新物种形成

17.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下述对现代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等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变化频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18.下图是有关遗传和生物进化原理的概念图,结合此图,分析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图中①是自然选择,②是种群基因频率,③是生殖隔离

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只是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③,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③的根本原因

D.某个生物个体体细胞产生基因突变,也必然会影响②的改变

19.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其深度分布如图乙。

下列关于子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的说法合理的是()

A.都比父母长,因为鸟需要适应它们的环境

B.都比父母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C.不一定比父母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

D.不一定比父母长,因为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并不是都很深

20.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甲种群:

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

乙种群:

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B.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

C.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D.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

21.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22.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俗称屎壳郎)提高了“生活品位”,它们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

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C.该蜣螂的可遗传变异来自于突变和基因重组

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3.如图是生存于我国黄河两岸a、b、c、d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入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外因是存在地理隔离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判断物种d是否是不同于物种b的新品种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24.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所示。

后来该海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

25.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了几种地雀,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

A.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到不同的岛屿上,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生物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最终出现生殖隔离

C.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就进化成不同的物种

D.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使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的若干个不同地雀物种

26.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又没有灭绝,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自然选择对其不发生作用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

C.海豆芽很少变异,适应性强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

27.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无性生殖的生物不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因而进化缓慢

D.突变、基因重组和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28.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

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B.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

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D.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

29.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如果一个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表明该性状一定是显性性状

B.目前基因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C.使用农药后,某种农业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而越冬后存活的大多是对农药敏感的个体,原因可能是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不耐低温

D.若某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则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就越来越强

3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C.生物多样性包括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1. B

2.

分析:

色盲基因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女性色盲携带者15人,基因型为XBXb,色盲基因Xb个数是15;女性色盲患者基因型为XbXb,基因个数是5×2=10;男性患者基因型为XbY,基因个数为11。

群体中该色盲基因总个数为X染色体个数200×2+200=600,所以Xb基因的频率是:

PXb=(15+10+11)/600=0.06。

3.解析:

根据“每100只果蝇中只有1只是黑身的”可知bb为1%,推出该群体中b基因频率为10%,B基因频率为90%,从而得出杂合子比例为:

90%B(♂)×10%b(♀)+90%B(♀)×10%b(♂)=18%。

答案:

B

4.

答案B

5.

【解析】选A。

此题考查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具体内容。

正是由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神创论”的认识。

6.答案C

7.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变异、自然选择、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综合作用。

其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答案:

D

8.

解析: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通过不断积累微小的有利变异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推动生物向前进化发展;认为生物进化是个渐进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生物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恰恰是自然选择学说无法解释的。

答案:

C

9.【解析】选C。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的产生与环境无直接关系,变异在先,环境只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起到选择作用;变异具有多害少利性,为选择提供原材料;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错误地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是在其基础上的发展。

10.

解析:

月见草的四倍体(4n=48)是可育的,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所以为一个新的物种,但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后产生的三倍体是不育的,所以二倍体与四倍体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A

11.选C。

在自然状态下,这两种杜鹃花是不能杂交的,所以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

虽然人工条件下可杂交成功,但不符合物种的标准。

12.

【解析】选B。

物种是指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它可由多个种群组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渐变式和爆发式两种,其中多倍体的形成属于后者,一般情况下物种形成过程中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

13.答案 B

解析 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不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有些情况还会稳定性降低,甚至由于缺少新物种的天敌导致本地有些物种灭绝;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有利的基因,使有利的基因得以保留,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14.解析:

Q点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变化,说明自然选择在起作用。

环境发生了改变,使A基因频率上升,当到达P点时两条曲线相交,说明A、a两者基因频率相同,a基因频率下降至近乎于0时,AA个体所占比例将无限接近于1。

答案:

C

15.

解析:

A项叙述属于“变异是定向的”这一错误观点;B项中的现象,符合生殖隔离的一种具体表现;C项中所提到的华南虎和东北虎是一个物种的不同亚种,不存在生殖隔离;D项中认为黑色桦尺蛾是新物种是错误的,虽然桦尺蛾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但是还未出现生殖隔离,即黑色桦尺蛾不是新物种。

答案:

B

16.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有没有地理隔离无关;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能够形成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有基因频率改变就意味着有生物进化;有生殖隔离出现才能形成新物种。

答案:

D

17.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结构、数量的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隔离使分化的种群之间失去随机交配的交流基因的机会,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从实质上看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结果,种群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生物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每个个体只是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基因。

答案:

D

18.解析:

某个生物个体体细胞产生基因突变,不会进入配子中,是不能遗传的,因此不会改变基因频率。

答案:

D

19.【解析】选C。

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仅起选择作用。

仅一代或几代生物的有利变异积累程度还不足够大,因此子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不一定比父母长。

20.

解析:

甲种群的基因频率:

A的频率=24%+(1-24%-4%)×1/2=60%,a的频率=

1-60%=40%;乙种群的基因频率:

A的频率=48%×1/2+(1-48%-16%)=60%,a的频率=1-60%=40%。

由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相同,故二者所处的环境基本相同。

答案:

D

 

21.【解析】选D。

自然选择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故A错;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发生进化,故B错;地理隔离可能使种群基因库发生差别,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故C错;种群基因库的改变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但生殖隔离一定发生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D对。

22.【解析】选A。

该蜣螂与普通蜣螂相比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上发生变化,不能说明二者属于不同物种,只有当该蜣螂成为一个新物种时,二者才会产生生殖隔离。

23.【解析】选B。

A正确,a物种分布在黄河两岸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错误,b进入黄河南岸后,与c不存在地理隔离;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24.【解析】选D。

生活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的昆虫,产生了翅长和翅短的变异,受到大风的选择,翅短的昆虫生活在海岛岩石上,不易被大风吹走,能够生存下来;翅长的个体能够抵抗大风的袭击,也能够生存下来,因此经过长期海风的选择,昆虫的翅长向着翅短和翅长两个方向进化,出现图中D曲线情况。

25.【解析】选C。

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形成过程是异地物种的形成过程,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由于地理隔离彼此之间的基因无法交流,使得各自产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自然选择后保留下来的个体不同,各个种群向着适应各自环境的方向进化,最终产生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

26.【解析】选D。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该生物的“面貌基本没变”,说明其生存环境基本没变,基因频率也基本没变,所以性状基本没变。

27.【解析】选A。

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导致物种形成;B错误,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C错误,无性生殖的生物基因会发生突变,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D错误,生物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28.【解析】选B。

在自然状况下,短期内对糯性和非糯性的选择作用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Y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环境对是否抗病的选择作用非常明显,抗病的个体得到保留,不抗病的个体会死亡,所以抗病基因的频率会增大。

29.【解析】选A。

基因频率增加,表明该种群性状发生了定向改变而适应环境,导致物种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而这种进化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实现的。

自然选择的过程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这说明该基因控制的性状对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

转基因技术能将不同地区的不同物种的基因进行相互转接、交流,从而打破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例如,将人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中。

但有不少基因虽能转移却不能有效表达,所以应该是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抗药性强的个体易被寒冷的环境淘汰,而抗药性弱即对农药敏感的个体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而生存下来。

人类能与病毒长期共存是两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所以若某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也就越来越强。

30.【解析】选D。

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了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而且也包括了多种生存环境,所以不能把它简单地概括成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