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9385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4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docx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docx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

第四单元 消毒与隔离

  消毒与隔离

  消毒的概念

  清除病原微生物

  是指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体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程度的过程。

  传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停留在不同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体,藉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

  

  灭菌:

杀灭全部微生物

  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杀灭全部微生物的过程,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灭菌后的物品必须是完全无菌的。

  达到灭菌效果的消毒方法是最彻底的消毒法。

  小结:

  消毒---消灭病原微生物

  灭菌---消灭全部微生物

  消毒目的

  1.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中,引起流行。

  2.防止患者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出现并发症,发生交叉感染。

  3.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

  保护三种人群

  不同传播机制引起的传染病,消毒的效果有所不同

  1.消化道传染病:

病原体随排泄物或呕吐物排出体外,污染范围较为局限,如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中断传播的效果较好。

  2.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体随呼吸、咳嗽、喷嚏等排出,再通过飞沫和尘埃播散,污染范围不确切,消毒效果难以掌控。

须同时采取空间隔离,才能中断传染。

  3.虫媒传染病:

则需采取杀虫灭鼠等方法。

  

  呼吸道传染必须采取空间隔离

  下列有关消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B.可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

  C.可防止患者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D.即使有了强有力的消毒措施,医护人员也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E.对不同的传染病消毒效果相似

  

【正确答案】E

  消毒的种类无传染源而消毒--防患于未然

  

(一)预防性消毒

  指未发现传染源的情况下,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和人体进行的消毒措施。

如日常卫生消毒、饮水消毒、餐具消毒、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饭前便后的洗手、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等。

医院中手术室消毒,免疫缺陷患者(如骨髓移植患者)层流病房消毒。

  预防性消毒---防患于未然

  

  下列各项中,不属预防性消毒的是( )

  A.日常卫生消毒

  B.饮用水消毒

  C.传染病室的卫生清洁

  D.垃圾无害化处理

  E.饭前便后的洗手

  

【正确答案】C

  

(二)疫源地消毒

  疫源地消毒指对有传染源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

可分为终末消毒与随时消毒。

  

  1.随时消毒传染源仍在

  指在传染源仍然存在的疫源地内,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过的物品进行的及时性消毒处理。

如患者住院时的卫生处理(沐浴、更衣等);对患者呕吐物、痰液、尿液、粪便及卫生敷料的消毒处理;对病室空气、地面、家具的消毒和接触患者或其污染物品脱手套后的洗手等。

  随时消毒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2.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

  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如转送、痊愈出院或死亡后),对其曾经产生的含有病原体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排泄物、分泌物所污染的物品及场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消毒。

  终末消毒包括患者的终末处理和原居住地或病室单位的终末处理。

  

(1)患者的终末处理

  患者转科或出院前应进行沐浴,更换清洁衣服,个人用品须消毒后方能带离隔离区;

  死亡患者应用消毒液浸湿的棉球塞住口、鼻、肛门及阴道,尸体用消毒液浸湿的尸单包裹,放入有“传染”标记字样的不透水袋子内送火葬。

  

(2)病室单位的终末处理

  被服放入污物袋,消毒后再清洗;

  将棉被展开,床垫、枕芯竖放,打开抽屉、柜门,紧闭门窗,然后用紫外线灯或消毒剂熏蒸消毒。

  消毒后打开门窗通风,用消毒液擦拭家具、墙面及地面。

  

  下列各项,属随时消毒的是( )

  A.患者转科前的沐浴

  B.传染病死亡患者的尸体处理

  C.传染病室日常紫外线照射

  D.SARS患者治愈后对其原办公室的消毒

  E.传染病患者转院后病室的消毒

  

【正确答案】C

  小结:

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最主要区别

  患者在或者离开

  在---随时消毒

  离开---终末消毒

  消毒方法的分类

  根据消毒杀灭微生物的种类和强弱,将各种物理和化学消毒方法分为灭菌法和高、中、低效消毒法四大类。

  

  1.灭菌法

  可以杀灭包括细菌芽孢的一切微生物。

该类消毒方法有热力、电离辐射、微波等物理方法和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等化学灭菌剂。

  2.高效消毒法

  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并对细菌芽孢有显著杀灭作用。

主要有紫外线消毒法和臭氧、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等。

  区别关键--芽孢

  3.中效消毒法

  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主要有超声波消毒法和中效消毒剂如醇类、碘类、酚类消毒剂等。

  4.低效消毒法

  只能消灭细菌繁殖体、部分真菌和亲脂性病毒。

有通风换气、冲洗和洗手等;化学低效消毒剂有氯己定(洗必泰)、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

  

  物理消毒法

  1.热力消毒法

  

(1)干热消毒灭菌法:

①燃烧法;②干烤法。

  

(2)湿热消毒灭菌:

①煮沸消毒法;②压力蒸汽灭菌法;③巴氏消毒法;④流动蒸汽消毒法。

  

  2.光照消毒法

  又称辐射消毒法,主要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使菌体蛋白质发生光解、变性致细菌死亡。

  此法穿透力差,对真菌孢子、细菌芽孢效果差,对HIV等无效,可以造成对人体的损伤,如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

包括:

①日光暴晒法;②紫外线灯管消毒法;③臭氧灭菌灯消毒法。

  

  3.电离辐射灭菌法

  利用放射性核素60Co发射高能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进行辐射灭菌。

适用于不耐热的物品灭菌。

设备昂贵,对人及物有一定的损害。

  4.过滤除菌医院内常用过滤除菌来清除空气及液体中的微生物。

如空气过滤是通过三级空气过滤器,选用合理的气流方式,除掉空气中0.5~5μm的尘埃,达到洁净空气的目的。

  

  化学消毒法

  醛类:

甲醛、戊二醛。

  过氧化物类:

过氧乙酸、双氧水等。

  杂环类气体:

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

  醇类:

75%乙醇、异丙醇等。

  含碘化合物:

碘酊、碘伏等。

  含氯化合物:

漂白粉、次氯酸钠、84消毒液、健之素片剂。

  酚类:

石碳酸、来苏等。

  季胺盐类:

新洁尔灭、消毒净等。

  双胍类:

洗必泰等。

  消毒方法的监测

  消毒效果是评价消毒方法是否合理、可靠的最重要指标。

常用的消毒效果监测方法有:

  1.物理测试法

  2.化学指示剂测试法

  3.生物指示剂测试法

  4.自然菌采样测定法

  5.无菌检查法

  隔离的概念

  将传染期内的传染病患者或病原携带者置于不能传染给他人的条件之下,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防止病原体扩散,便于管理和消毒,同时也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对于不明原因的突发传染病,有效的隔离措施对控制其播散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隔离的种类

  

(一)严密隔离:

适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及传播途径不明的传染病,如鼠疫(肺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霍乱等的隔离。

凡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传染病均需采取严密隔离。

  

  

(二)呼吸道隔离

  适用于以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为主的传染病,如肺结核、流脑、百日咳、麻疹、腮腺炎等的隔离。

  

  (三)肠道隔离

  适用于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的传染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和戊型肝炎、肠道病毒感染、感染性腹泻或胃肠炎(大肠杆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阿米巴原虫、耶尔森菌、轮状病毒等)等的隔离。

  

  (四)接触隔离

  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如破伤风、气性坏疽、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A群链球菌肺炎、狂犬病等的隔离。

  

  (五)血液-体液隔离

  主要用于预防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的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弓形体感染、梅毒、疟疾、钩体病、回归热、登革热、黑热病等的预防。

  

  (六)虫媒隔离

  适用于以昆虫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等的隔离。

  (七)保护性隔离

  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如严重烧伤、早产儿、白血病、脏器移植及免疫缺陷患者等的隔离。

  隔离的期限

  隔离期是根据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而确定的

  同时根据临床表现和微生物检验结果来决定是否可以解除隔离。

某些传染病患者出院后尚应追踪观察。

  下列有关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B.便于管理传染源

  C.可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给他人

  D.根据传染病的平均传染期确定隔离期限

  E.某些传染病患者解除隔离后尚应进行追踪观察

  

【正确答案】D

  医院感染的概念

  广义概念:

是指患者因住院、陪诊或医院工作人员因医疗、护理工作而被感染所引起的任何临床显示症状的微生物性疾病,不管受害者在医院期间是否发病,均属医院感染。

  狭义概念:

仅指住院患者发生的感染,平时所提及的医院感染即此类情况。

  概念强调:

获得≠发病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内获得

  1.无明显潜伏期的,住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自入院时起超过该平均(或常见)潜伏期的感染。

  入院至发病的时间>潜伏期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入院至发病的时间>潜伏期

  

  

  

  下列各项,不属医院感染的是( )

  A.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

  B.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C.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算起感染时间没有超过其平均潜伏期的感染

  D.新生儿经产道时获得的感染

  E.肿瘤患者住院化疗期间出现带状疱疹

  

【正确答案】C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殖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非医院内获得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的防护原则

  标准预防的概念:

即所有的患者均被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患者,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全部预防

  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全部预防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隔离措施

  接触隔离:

已诊断或怀疑是接触传播的疾病或因患者环境中有接触传播的严重疾病,除实施标准预防之外,还要实施接触隔离。

接触隔离技术主要有:

设置隔离单元;洗手和手套;隔离衣;对患者和探视者进行隔离规定宣教,使之配合遵守;必须转运患者时,患者及运送人员都要防护;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应彻底清洗和适当地消毒灭菌;正确处置医疗废物;使用隔离标识等。

  飞沫隔离

  已诊断或怀疑是由飞沫传播的疾病除实施标准预防之外,还应实施飞沫隔离。

飞沫隔离技术主要有:

①最好将患者安置在单独隔离室;②相同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同用一隔离室时,每床间距应不少于1米,不需要专用的空气处理设备,房间门可以保持开放;③在近距离(1米之内)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④限制患者的活动和外出,如果必须外出,患者必须戴口罩。

  空气隔离

  已诊断或怀疑由空气传播的疾病除实施标准预防的基本措施之外,还要实施空气隔离。

空气隔离技术主要有:

①单人房间、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以防止空气传播;②医务人员和进入该环境的人员应使用呼吸道保护装置、帽子、防护服;③如病情容许,患者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重点提示:

  1.消毒和灭菌

  2.消毒的种类(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终末消毒、随时消毒)

  3.消毒方法的分类(灭菌法和高、中、低效消毒法)

  4.医院感染(获得;大钱-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